APP下载

美国汉学家康达维英译《高唐赋》研究

2016-03-21王慧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英译

王慧

(1.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美国汉学家康达维英译《高唐赋》研究

王慧1,2

(1.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美国汉学家康达维在深入理解《高唐赋》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精湛的技艺译出了散体赋的主要特色。他用头韵词或重复同义词重复的方法译出了联绵词的特点;用英语中的平行结构译出了对偶句的特点;用不同形式和风格译出了赋作散文和韵文部分的区别。他的译文忠实于原文,但不板滞僵化,既铺彩摛文,又清新灵动,引领着读者神游高唐山水的同时,将宋玉的才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高唐赋》;英译;康达维

康达维教授(David R. Knechtges,1942-)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辞赋研究专家,曾因《文选》英译本享誉西方汉学界,被称为“当代西方汉学之巨擘,辞赋研究之宗师”[1]。《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2-531)主持编选的文学总集,选录了先秦至梁代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位作者,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被冠以 “总集之弁冕”“文章之渊薮”美称。康达维花费了近20年心血英译出版了《文选》前十九卷辞赋部分。他的译文受到评论界的普遍赞誉,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汉学家伊维德(W. L. Idema,1944-) 就说:“(《文选》译文)完成的部分将使康达维与过去一个半世纪中最伟大的汉学家比肩。”[2]宋玉《高唐赋》是第十九卷“情”类的第一篇,是宋玉流传千古的名篇之一。从《高唐赋》的译文中可以窥见康达维翻译的特点。

1穷神观化之文本解读

康教授认为翻译的基本要求在于语言的准确性[3]。然而,赋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这给译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弄懂原文,他研习了包括中国的植物学、动物学、鱼类学、地质学、天文学等领域的知识[3]。从《高唐赋》某些字句的翻译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对源语文本的准确解读。

他将《高唐赋》译为 “Rhapsody on the Gaotang Shrine”[4],其中“shrine”是增译的词,意思是用于朝拜或祭祀的寺庙。译者应该是对“高唐”一词进行了考索。据闻一多考证,“高禖”即“高阳”,高唐神就是楚人的始祖“高阳”[5],而陈梦家认为高唐观祭祀的是高禖神[6]。他们都认为高唐观是用于楚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且《高唐赋》的开头述说了一个楚国先王与高唐神女恋爱的故事,这与《离骚》《九歌》中“人神恋爱”的情节相类似,都与楚人的祭祀活动有关。加之赋结尾时说,君王要见神女,“必先斋戒,差时择日”这是祭祀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康达维对标题的翻译,显然是认真研读了原文,并参考了对此赋的研究成果。

此外,“王因幸之”一句的译文也体现了译者遣词用句的准确性。“幸”字容易造成误解,它有宠爱的意思,但在这里是性交的文雅表达方式[7]。康达维的译文是“The king then favored her with his bed.”[4]此译文不仅委婉地表达了原文深意,而且“his bed”与上文的“Having heard that my lord is visiting this place, I wish to offer him pillow and mat”[4]中的“pillow and mat”形成对应,增加了语篇的连贯性。此译文也给读者以想象空间,神女自荐枕席,君王用床笫予以回应,君王和神女之间你来我往,柔情蜜意。增译的“bed”一词,与“pillow and mat”相呼应,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使浪漫意味更为浓厚。

康达维认为“要把汉诗译成英语的译者,不应该创造所谓东方化了的汉诗版本,而应该尽可能保持原诗中的修辞和用语”[3]。基于这种翻译理念,他花费大量精力字斟句酌,准确理解原文中的字词,并在译文中竭力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他的《高唐赋》译文就较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本来面目,使西方读者体味到中国文化的独特及其深厚积淀。

2形具神生之英文传译

康达维是西方当代研究辞赋成果最为丰硕的学者。他对辞赋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特色及主题理解十分深入。他的《高唐赋》译文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赋体文学的特色,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宋玉赋的神采。

2.1联绵词的传译

俳句形式短小,着眼于对某一瞬间的写实,有特定的主题,往往一首俳句一个意象,很难像中国诗那样把众多物象纳入一个空间。因此,构图简素,多留“余白”是俳句的特色。如“飞雪覆柳,一树白丝绦”,“初雪呀,压弯了水仙”,这是平面的、近景的,素材简单,寥寥数笔即勾勒完成。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屈平连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10]宋玉赋的文采可以与屈子比肩。其《高唐赋》使用了大量或双声叠韵或叠音的联绵词,文采尤其富丽。联绵词的理解和翻译最为困难。因为古代注家往往用“某某貌”的句式,笼统解释这些词。多数译者一般根据这些含糊的注释用一个词概括联绵词的大意,但在其音韵特色和形象性的表达上却打了折扣。

康教授对联绵词的处理有自己的独门秘籍:“通过使用头韵或同义词重复等方式来造成汉语词汇原有的声音上的和谐效果。”[11]在译《高唐赋》时,他灵活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如:

原文:巨石溺溺之瀺灂兮,

沫潼潼而高厉;

水澹澹而盘纡兮,

洪波淫淫之溶。

Foam, spraying and spuming, is thrown aloft.

The waters, tossing and tumbling, twist and twine;

Broad billows, flowing full, shudder and shake.[4]

叠音词的运用使原文富有节奏感,并形象描摹了水的动态。其中,“溺溺”被译为“drowned and drenched”,表现石头被水淹没而沉溺于水中的情形。“drowned”和“drenched”在声音上押头韵,在词形上首字母相同,模拟原词在声音和写法上的相似性。“潼潼”被译为“spraying and spuming”,译文生动刻画浪花拍打在巨石上,产生许多泡沫并喷射出去的样子。且这两个词与前一句增译的词“plashing”呼应,使语篇连贯,可以说是一处增值翻译。“澹澹”之意由两个同义词“tossing”和“tumbling”表达,描摹水翻滚、震荡的动态。这两个词都是重读闭音节,在声音上使人感受到水翻滚时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淫淫”一词本是指流向远方,这里被译为“flowing full”,意思是满满地流走。“full”一词,看似不符“淫淫”表达之意,这样翻译,一是为了达到押头韵的效果,加上前面的主语“broad billows”和“shudder and shake”,描绘洪波荡漾着流向远方的样子。“broad”“full ”“shudder and shake”让读者感受到水波的巨大,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译文表现出叠音词在读音和字形上的特点,并且两个词的意思能互为补充,更加传神地描述出事物的形态。

其他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音词的译法一样。如双声词“参差”译为“jaggedly jutting”,“怊怅”译为“distraught and distressed”,押头韵;叠韵词“猗狔”译为“swinging and swaying”,“崝嵘”译为“a plunging precipice”,押头韵[4]。其中“distraught and distressed”和“swinging and swaying”属同义词。辞赋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色之一就在于它的语言繁复、累赘。且“宋发夸谈,实始淫丽”[10],宋玉的辞赋开创了淫丽之风,在用词上当然不怕浪费笔墨。康教授用两个词来译《高唐赋》中的联绵词显然比用一个词来译的普遍做法,更切合宋玉赋的特征。

2.2对偶句的传译

《文心雕龙·丽辞》云:“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10]辞赋的特点之一,就是使用对偶句。这在宋玉的赋中已有十分明显的体现,《高唐赋》中写景的部分,就有许多对仗工稳的对偶句。康教授用英语中的平行结构(parallelism)将对偶句的特点展现出来。如: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Mornings I am Dawn Cloud, Evenings I am Pouring Rain.

湫兮如风,淒兮如雨。/She is cold as the wind, Chilly as the rain.

绿叶紫裹,丹茎白蒂。/Green leaves, purple fruits, Cinnabar stalks, white stems.

若生于鬼,若出于神。/ As if born of ghosts, As if issued from spirits.

飞鸟未及起,走兽未及发。/Birds have no time to fly away, Beasts have no time to flee.[4]

Parallelism在修辞学中称为“排比”,也叫“平行结构”。它是将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致相等、意思密切关联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英语的平行结构与汉语的对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湫兮如风,淒兮如雨”被译为“She is cold as the wind,Chilly as the rain”。此句原文是两个比喻句,译文用“be…as”的句型来呈现。原文的主语不言而喻,译文由于语法的需要在上句中添加了主语“she”和动词“is”,下句则将其省略。原文中“风”对“雨”,译文中“the wind”对“the rain”;原文中“湫”对“凄”,译文中“cold”对“chilly”。其中“cold”和“chilly”与“the wind”和“the rain”搭配,形容风雨的阴冷,同时喻指人的冷漠无情,一语双关使高傲的神女形象跃然纸上。并且,原文中“湫”和“淒”偏旁相同,又为双声词。译文中虽未用头韵词,但“cold”与“chilly”首字母相同,虽然在听觉上无法表现原文的特点,在视觉上却能曲尽其妙,表现出这两个同义词之间在写法上的联系。由于英语语法的限制,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上下两句完全对应。康先生巧妙运用平行结构,使句中词汇的意思、词性、作用及感情色彩一一对应,已将原句对偶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些译文看似简单,实则译得巧妙,如“飞鸟未及起,走兽未及发”一句的译文“Birds have no time to fly away, Beasts have no time to flee”。原文中“飞鸟”与“走兽”相对,都是名词;“起”与“发”相对,都是动词。译文中“birds”与“beasts”相对,都是名词;“fly away”与“flee”相对,都是动词,且押头韵。原文中“未及”一词相同,译文中“have no time”这一短语相同。译者对“发”一字的理解十分精准,“to flee”描绘出野兽看到猎人到来,而意欲仓皇逃窜的情形。康教授深谙对偶句之巧,举重若轻地用平行结构来表现,非语言大师无法成其妙。

2.3散文和韵文部分的传译

散体赋是一种骈散结合的两栖类文体,一般是由散文首部、韵文中部、散文尾部三部分组成。宋玉赋创立了这种汉大赋的基本结构形式[7],《高唐赋》就是以这样的形式来架构的。康教授将形式上是散体、表示故事情节进展的句子,用散文的形式翻译,将用韵文表现的描述部分用自由体诗翻译。

译文开头的诗体部分用词较通俗,句式简洁。特别是宋玉与楚王的对话部分,译得清新明快。如“The king said, May I now visit there? Song Yu replied, Yes, you may.”[4],既符合口语的特点,又较正式,与君臣之间的礼仪相符。

中间的韵文部分,则“铺采摛文”。用押头韵的词和同义词的重叠形成滔滔不绝的气势,句子繁缛,用词考究。与开头部分句子短促、简洁,用词通俗、洗练,言简意赅,形成鲜明对比。译者用不同的风格将此赋的韵散部分分隔开来,既铺彩摛文,又清新灵动,体现出宋玉赋的特色。

康先生在精研原文的基础上,用精湛的技艺突出了辞赋的显著特点,并将宋玉的才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然金无足赤,此译文非绝对完美。如对“阳”字的翻译就存在问题。译者将“妾在巫山之阳”译成“I live on the sunny side of Shaman Mount”[4],将“乘渚之阳”译成“Climb onto the sunny side of the isles”[4],显然他把“阳”字误解成“阳光的”意思。据《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12],“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妾在巫山之阳”的意思应该是“我住在巫山的南面”,译文应该是“I live in the south of Shaman Mount”;“乘渚之阳”的意思则是“爬上水洲的北边”,译文是“Climb onto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isles”。然而,瑕不掩瑜,小小的失误并不能遮盖译文整体呈现的夺目光彩。

3结语

康达维曾阐明其《文选》翻译的目标:“撰写一部能把中国文学的伟大介绍给西方读者的译本。”[13]他的《高唐赋》译文忠实、流畅、极具辞赋美感,引领着读者神游高唐山水,在展现宋玉才情的同时,也表现了辞赋写景状物的生动传神。从这篇译文来看,可以说,他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理想。

参考文献:

[1] 苏瑞隆,龚航.二十一世纪汉魏六朝文学新视角[M].台湾:文津出版社,2002.

[2] Idema W L.Review: Wen xuan, or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 Volume One: Rhapsodies on Metropolises and Capitals by Xiao Tong[J].T'oung Pao, 1985 (71) :139-142.

[3] 康达维.玫瑰还是美玉—中国中古文学翻译中的一些问题[C]//赵敏俐,[日]佐藤利行.中国中古文学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4] David Knechtges. Wen xuan or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Volume Three: Rhapsodies on Natural Phenomena,Birds and Animals,Aspirations and Feelings,Sorrowful Laments,Literature,Music,and Passions[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5] 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J].清华学报,1935(4):837-865.

[6] 陈梦家.高禖郊社祖庙通考[J].清华学报,1937(3):445-472.

[7] 吴广平.宋玉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4.

[8]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 (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 康达维.赋中描写性复音词的翻译问题[C]//俞绍初,许逸民.文选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 承载.春秋谷梁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 康达维.《文选》英译浅论[C]//赵福海.文选学论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

(责任校对游星雅)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5.040

收稿日期:20151016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15年度研究项目(15Y009);湖北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扶持项目(201401)

作者简介:王慧(1979- ),女,湖南湘乡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英语翻译学与中外赋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5-0136-04

猜你喜欢

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看“君子”和“小人”的英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公示语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