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困境及其消解

2016-03-21沈倩玉王秀巩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5期
关键词:消解中小学困境

沈倩玉,王秀巩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 浙江 台州 317000)



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困境及其消解

沈倩玉1,王秀巩2

(1.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 浙江 台州 317000)

摘要: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当前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开展陷入了困境,其活动效果不很理想。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中存在活动开展不够深入持续、活动方案不完善、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教师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家长的关注度较低等问题。我们从活动理念、活动体系、资源扶持、教师以及家长支持等不同角度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期望为顺利开展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困境;消解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在校课余时间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1]。为了丰富学生在校的课余生活,很多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课外活动,完善了相应的活动体系以保障活动顺利开展[2]。譬如,对于活动的人员调配、活动形式的划分、活动时间的把握以及活动宣传和记录,很多学校做了合理而适切的安排。但是,当前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因多方面的原因而陷入了窘境。那么,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这正是本文的核心主题。

1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1.1活动开展不够深入

校园课外活动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活动开展得不够深入。正是因为这种“不深入”,从而阻碍了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部分学校对要开展哪些校园课外活动以及如何才能开展好这些活动缺乏深度思考,往往是简单模仿那些校园课外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学校,甚至是临时随意性地展开一些活动,没有长远的整体规划,难以充分顾及本校课外活动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1.2活动方案不完善

校园课外活动方案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活动形式不具体、活动内容不新颖、活动评价反馈机制的缺失等方面。部分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方案,虽然较好地阐明了活动宗旨、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时间等,但对活动开展形式的阐述比较笼统抽象。譬如,某校校园朗诵活动方案虽然呈现了大致的活动整体流程,但对于采取什么形式去有效开展朗诵活动并没有做详细说明。至于活动安全方面的保障措施,方案里也完全没有涉及。可以说整个活动组织流程并不具体详细,只是简单地介绍活动开展的某些情况,对于前期准备和后期收尾工作没有介绍。

1.3可利用的资源有限

作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校园课外活动,是学生在校的课余时间内进行的,其顺利实施需要充足的资源条件来保障。但目前,校园课外活动普遍存在且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及活动器材等可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正是因为相应的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非常缺乏,从而导致很多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影响。很难设想,进行科学实验,若没有足够的器材和工具,这种科学实验能够正常而有效进行。同样地,若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得不到相当的改善,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想要切实开展好恐怕也是空谈。

1.4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是组织和落实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主力军,其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对校园课外活动的参与程度。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不仅需要对开展校园课外活动做具体规划,还需要充分掌握活动开展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以及技能技巧,更需要组织能力、责任心、热情与活力。事实上,部分教师组织校园课外活动缺乏热情,这就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校园课外活动的乐趣。

1.5家长关注度较低

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中小学教育依然应以课堂学习为主,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处于教育的辅助地位。因而,家长对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其开展是为了调节学生学业压力,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得不到家长的充分关注和有力支持,影响了校园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

2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问题成因

校园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显露出种种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寻求成因。

2.1发展性活动理念缺失

发展性理念强调发展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与发展主体能力[3]。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开展不够深入,主要是因为缺失以促进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目的,注重习得过程和注重校园课外活动中发展对象的主体性得到发挥的活动理念。中小学开展校园课外活动,贵在办出自己的特色。盲目地开展校园课外活动,必然失去了自我特色,也表现出发展性办学理念的缺失,不利于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2活动体系本身存在漏洞

校园课外活动方案和评价反馈机制的疏漏,归根结底都是活动体系本身存在的漏洞。其一,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缺乏指导性教材和技术文本,也没有连续性的政策支持,活动方案难以完善。而活动方案的详细程度直接决定了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其二,校园课外活动内容单一,不同年级活动内容差异不大,未体现出多样化的要求。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内容简单,年复一年,没有与时俱进地开发新课程或丰富其内容。其三,活动评价反馈机制的疏漏,降低了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对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的评价以及对活动方案实施本身的评价都是不能轻视的必要环节。

2.3扶持力度不足

政府对开展校园课外活动的扶持力度不足,加上中小学自身对校园课外活动经费分配不合理,导致活动开展的可利用资源十分有限。活动经费、活动基本设施等活动必备的外部资源都需要政府的资金保障。政府需要对校园课外活动的开展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必要的扶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避免使校园课外活动处于学校教学的边缘地位。

2.4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扮演好多重角色,如知识的传授者、心理保健者、研究人员、学生的朋友、留守子女的“父母”等[4]。校园课外活动的开展必然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教师要在组织活动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开展时全程掌控以及活动开展后及时汇报总结。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工作压力的增加可能会直接降低教师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2.5家长的理解存在偏差

部分家长对校园课外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做出必要的追问和探讨,并不清楚校园课外活动的具体内容,要求其对校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予以重视也就无从谈起。在不少家长看来,校园课外活动中没有像课堂学习那样学习具体的书本知识,因而其学习意义不大。家长的这种理解偏差,必然降低其对校园课外活动的支持力度。看来,家长对校园课外活动的理解是否正确,是他们是否支持校园课外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

3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开展策略

对校园课外活动在开展中出现诸多问题解读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发展设想。

3.1树立发展性活动理念

发展性活动理念是建立在与时俱进、融入新思想、贴近实际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发展性活动理念强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一切方面的发展。校园课外活动要想得到有效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树立发展性活动理念。中小学一旦树立了发展性活动理念,就能引领校园课外活动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从而促使自身展现办学特色,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成为可能。

3.2完善活动体系

第一,细化活动方案。这就要求中小学要为校园课外活动的开展制定出详细的指导性文件或者管理策略。此外,校园课外活动中应急处理机制、事故责任机制的建立等也是必要且不容忽视的。第二,勇于创新和及时更新活动内容。活动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只有内容新颖、形式灵活多样的校园课外活动,才富有吸引力,才能让求知欲强、兴趣爱好广泛而富于幻想的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第三,构建活动评价反馈体系。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评价应该是对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本身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评价这三方面的评价的综合。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中小学开展校园课外活动的初衷恰恰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在开放式活动中,使其个性得到应有的发展并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5]。

3.3加强支持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避免因经费有限而致使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流于形式。加大对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扶持力度,让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真正彰显其育人价值。同时,学校也应该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配套设施,保障校园课外活动顺利开展。

3.4调节教师压力

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要持续有效地实施,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是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学校要帮助教师调节自身工作压力,合理安排工作量。教师也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主动调节自身压力,充分利用参与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丰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5强化家长的正确理解

家长要正确理解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的内涵,切实体悟其意义与价值,挖掘其发展性功能。家长不仅要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而且要把提高孩子的知识与技能、丰富其情感、端正其态度与世界观等作为落脚点,要努力使他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从而实现自主、自由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使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行之有效,就必须正视和解决目前已经存在的问题,并且努力寻求可行的发展策略。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以此来支持中小学校园课外活动更好地得以开展,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 瞿葆奎等编著.教育学文集.课外校外活动[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一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石中英.校园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关系的传统与变革[J].教育研究.1996(2):58-62.

[5] 曹俊军.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的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2):75-77.

(责任校对龙四清)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5.004

收稿日期:20151211

作者简介:沈倩玉(1993-),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5-0012-03

猜你喜欢

消解中小学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