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2016-03-21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秦永红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秦永红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秦永红
摘 要: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各种模式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活动,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无论怎样改革,无论什么模式,都应“以生为本”,充满人文关怀。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诗情画意
走进当下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支离分析、生硬灌输、虚假探究等现象依然存在。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极具典范,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适合学生学习。面对优秀的文本,面对灵动的生命,我们的语文课堂怎能枯燥乏味呢?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追求,学有进步,充满生命气息,充满诗情画意。
一、语文教学要“读”出诗情,“画”出画意
读书应永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应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该充分使用这一教学手段,用它代替空洞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出对文章的感悟。
读朱自清的《春》要读出春天的勃勃生机,读出生命的健美;读莫怀戚的《散步》要读出亲情的至纯至美,读出理解的真谛;读光未然的《黄河颂》要读出民族崛起的慷慨激昂,读出拼搏的壮美……
初中生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灵动纯真,喜欢用笔描绘美好的未来。我们的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对文章的理解画出城外的远山;《社戏》一文,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夏夜行船时两岸的景色;《中国石拱桥》一文,笔者描绘家乡的木桥,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氛围活跃。
教师不能引导学生一味、机械地去读,生硬地去画,应正确把握文体特点,恰当利用朗读方式,读得自然,读得有味,读得活泼,画得有情,画得生动,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多角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二、语文教学要“说”出诗情画意,“写”出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外在表现是“说得好,写得好”。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读与说、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类似的经历:当你孤身一人遇到险境,你最终怎样解决困难?你有什么体验?这次经历和体验会不会成为你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笔者让学生先说后写,既强化了阅读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是人生范本,而生活是语文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教学应立足于课堂,为学生提供畅想的空间,让学生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充分联想和想象,先说后写,描绘季节的美好、挫折的感悟、亲情的珍贵……让语文教学氤氲着浪漫,弥散着诗情画意。
三、语文教学要“演”出诗情画意
“追星”是学生中的普遍现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具有很强的表演空间。因此,教师应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深挖教材、活用教材,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蒲松龄的《狼》,笔者指导学生重新编排文章,引导学生演绎现代版的“狼”,令人捧腹;胡适的《我的母亲》,笔者指导学生排演《胡母教子》,学生刻画出母亲的坚忍性格,发人深省;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笔者引导学生联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及《归园田居》等诗篇排演《五柳先生醉酒》,学生兴趣盎然。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语文是死的语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课本是死的课本。”教师只有活用教材,深刻把握学生的心理,科学、灵动的地妙用教材,语文教学才能焕发生机,语文教学才能充满诗情画意。
生活何其美好,积淀美好、传承文明的语文教学更应充满美好。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只有拥有美好的心,用浪漫装点教学,用诗情画意营造课堂氛围,语文课堂才能魅力无穷、活力四射。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