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与图书馆读者空间利用的演变进程
2016-03-21,
,
图书馆的历史演进是空间体验不断强化的过程[1]。图书馆物理空间的拓宽,功能的提升、空间意义的延展、智能化设备的嵌入等趋势,使现代的图书馆物理建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看书学习和交流的地方。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物理空间变化、服务项目变革、服务模式创新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重要驱动力,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的面貌和职能、馆员的工作模式以及用户行为和用户需求。在图书馆空间改造中,技术是支撑力量和驱动力量。了解不同技术发展阶段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程,对总结空间变革的历史经验,指导未来空间服务创新有重要意义。
1 图书馆空间研究背景
1.1 图书馆空间改造
大英图书馆2015年发布的《不断生长的知识:大英图书馆2015-2023战略》[2]中,针对“变化的环境”指出,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信息来源多元化,用户多以合作方式开展学习;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图书馆的职能应拓展为保管、研究、商业、文化、学习、国际化等。为了适应这些职能的改变,图书馆的空间和基础设施需做出相应改变,把最好的空间留给读者[3]。在图书馆工作中,除了使用有声语言外,还会使用无声语言、空间语言表达意愿和情感、传递信息。因此,在图书馆工作中充分认识和正确使用无声语言、空间语言,有助于改进工作[4]。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主要为印刷型馆藏资源提供服务,图书馆对空间的需求是为不断增长的纸本馆藏提供空间[5]。但随着印刷型资源数量的激增,图书馆面临着物理存储空间危机。数字图书馆建设后,图书馆出现复合状态,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并存,实际物理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共同为读者提供服务。虽然数字图书馆缓解了纸质资源需求的压力,但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导致到馆读者大量减少。因此,图书馆尝试改造现有阅读空间、服务空间,采纳新的技术和理念,推出新的服务项目,打造“第三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以吸引读者,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服务,真正体现图书馆信息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
1.2 图书馆技术变革
在现代图书馆发展历程中,技术采纳是图书馆实现职能和服务创新的必备因素,不仅实现了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促使图书馆功能与时俱进,还为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技术保障,使图书馆服务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迈进。图书馆技术发展过程中几个里程碑式的关键技术分别是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大数据,2012年全面进入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时代[6]。本文将按照图书馆技术发展趋势对空间改造和空间服务的影响进行梳理。
2 数据获取及描述性分析
2.1 数据获取
CNKI数据库检索结果(检索时间:截止2016年7月14日,检索式:“主题=图书馆空间”)得出对图书馆空间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2006年以后关注度迅速上升,2014年以后关注度达到高峰期,目前仍旧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2 图书馆空间研究主题与阶段分析
图书馆空间变革与技术采纳、馆藏资源和用户需求变化、行政体制和建筑空间改变有关。与之对应的是驱动图书馆空间变革的几个重要因素:技术环境的变革、服务环境的变化、服务对象的行为改变。其中技术环境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空间改造需求的应用;服务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由于资源数量增多、馆舍空间增加、技术成为支撑服务的重要力量等引发图书馆对传统服务模式、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的变革。服务对象的行为改变是驱动图书馆变革的重要因素。自图书馆建立之初,“让每位读者有其书,让每本书有其读者”,“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直是指导图书馆各项服务变革和空间改造的核心思想。
满足读者对技术环境改变和社会大环境变革带来的各种需求,促使图书馆职能变化。与之对应发生的是图书馆物理空间的扩大、虚拟服务空间的构建、数量众多的服务创新项目。除此之外,行政体制改变也是促使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原因之一。如21世纪初期,国内诸多高校合并,原本独立的资源、馆舍、馆员等需要进行二次整合,总分馆、多校区图书馆空间利用和改造由此展开,相应的服务创新产生。
通过对图书馆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的主题分析,对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进展做了简单梳理,并根据时间顺序将几个主要阶段的技术特征、空间需求变化、空间改造措施进行归纳总结(表1)。
表1 基于时间顺序的图书馆空间研究主题划分
注:主题划分以图书馆空间研究中文期刊为数据来源,时间划分以该主题文献大量出现为标识。
从表1可看出,图书馆空间研究中,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第三空间、创客空间最多,是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从2006年起国内开始对智能图书馆的实现进行研究,其中不乏涉及智能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分析,但目前成果较少,仍是待开发的新兴研究领域。图书馆空间改造、设计和规划的研究、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竞争贯穿图书馆空间研究的始终,在不同阶段应结合相应的技术、理念和服务创新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
3 技术变革与读者空间演变分析
3.1 传统图书馆时期的读者空间
传统图书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留给读者的自由度很低,空间利用以图书馆的资源为中心,物理空间是典藏、借阅的场所,读者服务流程需要在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完成。闭架阅览让读者只能利用流通服务台前的狭小空间和阅览室,这一时期图书馆向读者敞开的空间范围极小,读者在图书馆内的一切活动都由图书馆资源和图书馆员主导,活动空间有限,且空间友好程度较差。开架阅览实施后,读者有机会进入书库自由浏览挑选书籍。书库是图书馆发挥其典藏职能的重要场所,向读者开放借阅以后拓展了读者的自由空间,由图书馆员主导的流通服务转变为读者自主决策为主、图书馆员辅助的服务模式。此外,图书馆还承担了科学技术传播和培训的空间功能。
在纸质文献资源增加和读者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图书馆出现空间危机。而现代图书馆不仅向读者提供阅览空间,还需提供服务设施让读者在图书馆空间内完成复印图书、目录查询、问询信息等。空间紧张促使图书馆扩张建筑面积,通过缩微技术可解决部分类型的馆藏空间压力,如利用视听技术丰富读者阅读体验,储藏或剔除非流通的书刊,采用新技术和设备代替和更换原有的藏书、设备和服务项目等,或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等缓解空间压力[7]。
3.2 计算机及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空间
3.2.1 计算机技术采纳与空间变革
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到图书馆后,文献类型由纸质版本向计算机存储、缩微文献和电子文献转变,手工卡片目录向机读目录发展,开展了基于计算机终端的资源编目、数字化存储和检索等服务。机读目录改善了纯手工卡片目录查找困难和占大量物理空间的问题[8],资源组织和利用方式的革新促使图书馆从以典藏功能为主向提供科技情报服务拓展[9]。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缩微处理极大地缓解了馆藏空间不足的危机,基于计算机和馆内局域网络的书目检索系统可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图书的馆藏地点,并能通过光盘数据库检索系统获取国内外学术文献。读者可利用的空间除了物理空间外还有虚拟存储空间,其文献需求和服务需求无须到馆也可获得满足,图书馆成为读者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场所。
新技术的采用使图书馆增添了大量新设备,新设备对空间环境、采光照明、电力供应、温湿控制等都有特殊要求,需要按照新的模式进行空间设计以适应要求[10]。因此,图书馆建筑设计重点由单一书库转向检索、书库、阅览的新型三位一体空间形式[4]。电子阅览室、声像阅览室成为图书馆阅览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服务的模式呈多样化发展。而且构建图书馆网络,为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馆际协作、资源共享,图书馆阅览流通管理的自动化技术[11-12]、集成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等研发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无墙的图书馆”,促使馆藏资源数字化、数据网络传输、用户获取远程信息和资源等的实现。此外,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局域网络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了读者的可用虚拟空间,除了可利用本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还可通过协作网络实现书目查询、资源浏览、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等功能。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图书馆平等的服务理念,引导图书馆朝着更加人性化、更朝着用户需求与环境和谐的方向发展。
3.2.2 互联网时代的空间变化与危机
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及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对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及相关的信息分配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13]。图书馆虽利用新技术改善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但也受到来自于同样技术环境的其他竞争对手的冲击。在图书馆局域网时代,用户仅能获取少量有限资源且获取费事费力。互联网的出现则将图书馆带入全球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浪潮中,图书馆跻身更广阔的舞台,其服务空间无限延展,读者的虚拟空间被无限制放大。在国际互联大环境下,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发生变化,通过Internet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存储、信息检索和信息传递的图书馆功能和信息功能[14],同时互联网也让图书馆信息中心的地位开始动摇。因此,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空间利用危机主要体现在3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改变用户生活方式、阅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而图书馆应对不够及时;新技术给图书馆带来众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分流大量用户,培育出全新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模式,让图书馆失去了信息中心的地位;新技术环境下迫使图书馆重组资源和改变服务模式。
新技术环境下,读者对图书馆空间布局的舒适度、美观性、实用性、技术性等的要求越来越高,馆内环境的光线、色彩、家具、装饰等设计元素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需求[15],对馆员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要求提升。因此图书馆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创新空间服务模式,尤其是图书馆空间改造中,成为应对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冲击的有效对策。
3.3 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并存的共享空间
传统的空间认识论将图书馆服务嵌在僵死的空间里,一度将图书馆推向“消亡”的边缘,当重新将“空间”作为“对象”而非“背景”研究时,必将为面向“新常态”的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带来广阔前景[16]。复合型图书馆时代,用户的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纸质文献借阅率下降,由此引起了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变革:一是增加信息交流的场所;二是压缩纸质文献的存贮空间[17],空间组织的多元化、复合式[18]。因此,随着服务环境、服务理念和技术的变革,图书馆在空间改造中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第三空间”“创客空间”等虚拟和现实空间交互的理念。虚拟技术的发展是对图书馆实体空间功能价值的一种挑战,迫使图书馆人重新思考图书馆实体空间的价值[19]。虚拟空间的融入改变了实体空间的布局,重塑实体空间作为场所的职能,实体空间也同样是虚拟空间的孵化器,虚实互动频繁[20]。
通过检索国内图书馆空间变革研究的期刊文献可知(检索式:篇名 OR 关键词 OR 文摘=图书馆 AND 信息共享空间 OR 图书馆 AND 第三空间 OR 图书馆 AND 创客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最早提出且备受关注,自2006年起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点,研究成果数量众多;基于信息共享空间提出的“学习共享空间”也是近年来业界空间研究的关注点;随后提出的“第三空间”和“创客空间”关注度处于上升趋势,但成果数量不多,仍有继续挖掘的空间。尤其是创客空间,符合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趋势,图书馆逐渐突破原有职能,成为助力师生科学创新研究、企业和创业者创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图1)。
图1 图书馆空间改造中的理念发展
3.3.1 信息共享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它既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也是一种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更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21]。用户的需求促使信息共享空间的产生,图书馆的发展为信息共享空间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2]。图书馆馆舍建筑中融合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人员素质和结构、评价与跟踪等因素,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实施和服务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23]。
早期由于用户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在大众生活中渗透不深,国外图书馆在进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时会考虑不同年龄段用户的信息素养差异、常住居民和外来人口的需求差异,提供网上信息获取、文字处理、终端设备、培训课程等服务[24]。信息与通信技术逐渐应用到图书馆后,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改造有新的发展。2007年,复旦大学图书馆针对信息共享空间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户普遍要求提供免费的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或者开辟便携式电脑用户区,要求配备打印机、复印机、刻录机、计算机终端设备等[25]。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图书馆通过设置IC提供书刊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代查代检服务、信息交流服务、学科导航服务、视听教育服务、媒体制作服务和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服务,其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无缝连接,实体资源和电子资源相互交融,提供先进设备并营造优雅舒适的环境,强调读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信息共享[26]。此外,其他图书馆还推出7天24小时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全天为读者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27]。
3.3.2 学习共享空间
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是在信息共享空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学习共享空间以读者为中心开展服务,促进共享和协作,支持读者的学习和研究。其重心是从“教”到“学”,从“信息获取”到“知识创造”,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把信息转化成知识和智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应学习者不断变化的学习任务[28]。如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包括咨询台、网络区、阅览区、休闲区和讨论区,提供的服务包括读者咨询、图书借阅、报刊阅览、网络服务、培训与讲座等,一方面实现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中的信息资源集成,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构置为读者提供检索、学习、研讨、创作、休闲等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特性和需求,提供不同专业的信息、资源和工具,除了提供基于物理空间的到馆服务,还建立了虚拟服务平台,包括为信息共享空间申请开通的E-mail、BBS 专有版面、博客、QQ 群等,用以发布服务信息、推荐资源、交流共享、咨询答疑等[29]。
3.3.3 其他共享空间
3.3.3.1 学术共享空间
学术共享空间是时代发展和研究型图书馆使命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咨询空间,通过学科专家提供在现代学术环境中的教学、学习和研究的新模式的探索支持;是一套组合服务项目,通过高级的硬件和软件服务,以解决文本编码与分析、数字化、定量分析、地理空间分析、文本识别以及网络应用等问题;是一种虚拟的学习环境,提供研讨会信息、学习提示、研究工具以及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各种资源[30]。其服务主要用于可共享的学术机构库及信息共享空间的“一站式”学术支持服务(论文的版权问题、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等)[31-32]。
3.3.3.2 知识共享空间
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则指图书馆通过利用自身空间、知识等资源,以及各类现代技术、方法、制度等为馆内外提供知识共享过程所需的各种环境和服务,包括虚拟环境、物理环境、软硬件条件和设施、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知识服务等[33]。图书馆是公共知识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他公共知识空间形式有着不同的特质[34]。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图书馆,在空间变革中都应将未经加工的书籍、期刊、论文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文献服务,转变为经过精细加工和分析的以用户为导向的知识服务。
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实质是知识情境建设。以知识情境理论为依据,可以深刻认识图书馆空间的特殊属性和建设价值[35]。知识共享空间不应仅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服务或者专题知识服务,而应结合图书馆空间改造,将空间服务和知识共享结合起来,进行深加工。
3.4 实体空间功能拓展
3.4.1 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指居住场所和工作场所之外的公共服务空间,如图书馆、咖啡馆、公园等。图书馆作为城市的交流中心、文化中心、活动中心,应该拓展自身职能[36]。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具有平等性、公益性、开放性、人文性等文化特质,有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37]。诸多图书馆研究者从“星巴克”进行的“体验经济”商业模式中捕捉到了灵感。读者要求知识资源质量、服务和利用图书馆体验的提升[38]。而图书馆区别于其他“第三空间”的功能是图书馆的文化交流功能和知识信息服务以及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开放性、公平性、平等性,任何人、任何群体组织都可以无障碍无门槛地获取服务。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应该是集合信息、知识、文化、艺术和人的资源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是文化娱乐中心与信息传播交流中心[39]。
“第三空间”创新服务模型主要包括文化空间、学术空间、休闲阅读空间、社交空间、体验空间[40],或者结合用户需求、本馆实际情况、用户行为特点等因素对图书馆建筑、内部设计、家具、设备、读者服务活动、资源服务等都进行相应调整,根据本馆读者的需求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特色空间服务。一个好的“第三空间”需要科学划分图书馆物理格局,以多种活动打造图书馆“第三空间”社交平台,以多样化的休闲服务体现图书馆“第三空间”休闲功能[41],以保证第三空间理念的顺利实施。
3.4.2 创客空间
正如《不断生长的知识:大英图书馆2015-2023 战略》中提到的,图书馆应该为新的和不断增长的商业组织提供咨询、培训和无偿支持,帮助企业家、发明家和设计师开发、保护和商业化他们的想法,使社会企业能够增加他们的影响力[3]。这一提法与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指导十分契合,也与各类新技术的发展和采纳关系密切。
创客空间指分享兴趣并进行合作、动手、创造的工作空间[42],是将想法变成实体的转变过程,强调的是一种开放和与人合作的学习模式,需要焊接技术、彩色玻璃、金属加工车间、凸版印刷和锻造、智能终端、3D打印、图片编辑[43]、通信技术、电子阅读、体感互动技术、多媒体应用[44]等技术的支持。创客空间是逐渐嵌入到图书馆的各项创新服务中,图书馆除了作为制作和创造活动的社交空间,更应成为与探索信息和拓展知识相关联的协作与学习空间,能够有效激发和应用创意理念,成为创造和传播新知识、经验与创业精神的共享空间[45]。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集中和空间服务的优势,为创业者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购置制图设备及设计软件、提供自助扫描打印等外设,融入先进移动技术应用,通过讲座、沙龙、多媒体教学、作品成型、成品展现等方式真正服务于产学研[46]。从国内外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实践来看,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创客所需的设备及材料、对创客进行必要的培训及咨询、为创客提供知识分享和讨论的空间及平台等。创客空间的建立使图书馆能更好地发挥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的作用,提供用户平等使用工具的机会来实现创意且让创意得到实现并产品化[47]。如图书馆员帮助创业者查阅资源、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产品展示服务,为其提供良好、开放的创新实践空间,通过作品展示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创业者。相对于社会上各类“创客空间”,图书馆的创客空间有自身优势,尤其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更具资源优势且公共开放程度更高,对公众基本不设门槛,这些优点让公共图书馆在未来更具竞争力[48]。在技术和服务支撑下,图书馆空间会被打造成一个多元化的创新开放式空间。
总体来看,图书馆能够成功地将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有机结合,将原本粗放的文献服务细化为更具技术含量、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空间优势、拓展图书馆服务职能的知识服务和个性化服务。
3.5 未来图书馆的智能空间变革
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更多地被虚拟空间服务吸引,技术的便利导致读者更愿意利用虚拟空间服务。未来图书馆的空间改造应包括物理空间、网络空间、时间空间、地理信息空间和智慧空间[49],图书馆应与普适计算相结合形成智能型的图书馆。
在智能图书馆的智能空间中,计算与信息融人人们的生活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在任何时间、地点,用户都能自如地访问信息并得到计算服务[50]。智能图书馆的实现集成了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形式,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构造的优势,将技术和空间服务紧密结合,在优化图书馆空间结构和服务体验的同时,无限拓展了用户可利用的虚拟空间服务形式,实现了图书馆泛在化的存在、基于实时数据分析的决策及用户行为分析、空间服务质量提升。
未来的图书馆中,图书馆空间情景感知能力提升,用户自主性加强,空间设施更加智能,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为图书馆运营提供实时决策支持,这对于图书馆的场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用户服务模式都是新的挑战。
4 结语
图书馆空间变革中体现出的平等、和谐、发展与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一致的[51]。现代图书馆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结合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创新服务理念,将读者可自由利用的空间从物理形式拓展到虚拟形式,并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建立可交流、共享、交互的人性化新型空间服务模式,既有技术的有力推动,也有图书馆界对自身与技术环境和谐发展做出的努力。尽管信息通信技术让图书馆经常面临诸多挑战,但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让图书馆不仅仅只是阅读的场所,更是社交、学习、创业、分享的个性化空间。
快速革新的技术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同时也在推动图书馆朝着智能化、科学化服务模糊发展。未来的图书馆将会根据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拓展出更多的空间职能,正确采纳和科学应用技术手段,在空间规划、服务理念、空间表现形式、空间利用等多方面都会有更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