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江北去

2016-03-21张伟然编辑罗婧奇

中国三峡 2016年1期
关键词:灵渠海山阳山

文/张伟然 编辑/罗婧奇



湘江北去

文/张伟然 编辑/罗婧奇

作为长江中游南岸的一级支流,湘江是今湖南省境内的第一大川。它发源于南岭山地,逶迤向北,与省境内其他三条河流资水、沅水、澧水共汇入洞庭湖,再往北注入长江。

湘江作为长沙的母亲河,由南向北纵贯市区,经望城县乔口出境,经过市境的长度有74公里。从原老火车南站公园看橘子洲头毛主席雕像。 摄影/文坚 下图:游客在橘子洲景区留影。 摄影/陈德明

湘江流域手绘示意图。 绘图/刘宇佳

发源地:阳海山与海阳山

时至宋代,虽然仍有一些典籍将湘江发源之处写成“阳海山”或“阳朔山”,如《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但这种以“阳”字开头的写法其实都是述古。凡以当时实际地理经验作为知识来源的,则都写作“海阳”。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贬谪途中,一路南下的杜审言所见的湘江,向着与他相反的方向流去。而湘人毛泽东的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更为让人耳熟能详。它虽然描写的只是诗人在橘子洲头看到的眼前景,但简洁有力地概括了整个湘江水系的基本走向。

作为长江中游南岸的一级支流,湘江是今湖南省境内的第一大川。它发源于南岭山地,逶迤向北,与省境内其他三条河流资水、沅水、澧水共汇入洞庭湖,再往北注入长江。

按传统说法,湘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海阳山。这一说法从汉代以降,已经流传了两千年。《汉书·地理志》在零陵郡零陵县下注记:

阳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

这条注记是《汉书》作者班固自己作的。文中“北至酃入江”是一个错误;“酃”指酃县,治所在今衡阳市,湘江无论如何不可能流到衡阳就入长江。但是该书对于湘江源头的记载,应该反映了当时较为普遍的看法。稍后成书的《说文解字》中,在“湘”字下也解释道:

湘水,出零陵阳海山,北入江。

守望湘江。 摄影/陈德明

这中间关于湘江源头、流向、去处的描写,与前引《汉书·地理志》如出一辙。《说文解字》虽说是一部字典,但其中牵涉到的地理知识,显然要依据当时的地理资料。

这两条资料足以反映,湘水发源于阳海山在汉代已成为地理常识。

稍后又有《水经》的记载: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

《水经》的成书时代,经清儒考证,在汉魏之间。三国吴孙皓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分零陵郡立始安郡,治所就位于始安县。从此始安县属始安郡,不再属零陵郡。因而《水经》这条关于湘水的记载,应该形成于公元265年之前,其中的地理观念与汉代一脉相承。

晋代司马彪(?- 306年)撰《续汉书·郡国志》,在零陵郡零陵县下注曰:

阳朔山,湘水出。

又为湘江的发源地给出了一个新的山名。北魏郦道元(约470 - 527年)作《水经注》,就上引《湘水经》的“阳海山”一句注释道:

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这样就把湘水发源地的不同山名从地理概念上给统一起来了。即,山名虽有不同,但所指实为一地。

有意思的是,从汉代以降一直被写作“阳海山”的湘江发源地,到了唐代以后,不知为何“阳海”两个字渐渐地被倒了过来,成了“海阳山”。

这一变化,目前可知的是始于唐后期。宝历元年(825年),李渤为桂州刺史,《新唐书·李渤传》在记叙他疏浚灵渠时就写道:“桂有漓水,出海阳山。”这显然就是上述古代文献中的“阳海山。”《新唐书》撰成于北宋,但史官在撰写人物传记时,一般都有当时的原始材料作为依据。这一写法应该不是欧阳修的创作。

咸通九年(868年),鱼孟威任桂州刺史,也对灵渠进行了疏凿。为此他亲自撰写了一篇《桂州重修灵渠记》,劈头就说:“灵渠乃海阳山水一派也,谓之漓水焉。”(《文苑英华》卷813)稍后莫休符撰《桂林风土记》,其中也有“海阳山在全义县北,又漓、湘二水源也”的记载。这两位都将“阳海”倒成了“海阳”。

如果说上引《新唐书·李渤传》中的资料毕竟难以判断是否第一手,这两篇文献应该算不折不扣的原始材料了。

俯瞰长沙城与湘江。 摄影/吴胜

时至宋代,虽然仍有一些典籍将湘江发源之处写成“阳海山”或“阳朔山”,如《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但这种以“阳”字开头的写法其实都是述古。凡以当时实际地理经验作为知识来源的,则都写作“海阳”。如北宋桂州刺史柳开曾撰《湘漓二水说》,谓:“湘漓二水,始一水也,出于海阳山,山在桂州兴安县东南九十里。”南宋时,地方官多次向朝廷申请为山神庙赐额,淳熙十一年(1184年),孝宗勅封该山山神为“静江府灵川县海阳山灵泽庙神”。随即当地为神庙立碑,府学教授陈邕撰有《海阳山灵泽庙碑记》。

显然是考虑到经过了官方最高规格的正式认定,自此以后,“海阳山”这一写法便稳定下来。《大明一统志》称:“湘漓二江,源出海阳山,流五里,分为二,南为漓水,又名桂江;……北为湘水,合越城峤水至全州,又合洮、灌二水,入永州界。”到了清代,尽管官修的《大清一统志》还要拽文,说“湘江源出兴安县阳海山”,顾祖禹的《读史方與纪要》则在“海阳山”条目下着意说明:“本名阳海山,俗曰海阳。”顾氏的这一阐释可以说要言不烦,毕竟俗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对发源地的认知:湘桂之争

从以潇水为湘江正源,到认为湘江发源于海阳山,这中间当然不像清朝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史料记载有误,而是经历了一个对湘江正源的重新认定过程。导致重新认定的具体原因已不得而知,但无疑与秦始皇“使监禄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有关。

湘江发源于海阳山的说法从汉代以降传承了两千年。2010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查出,来自永州苹岛以上,潇水长度为346公里,流域面积1209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16.1亿立方米;而源自广西兴安海阳山的湘江上源长度只有262公里,流域面积92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97.5亿立方米。据此,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和水利部于2013年5月认定,发源于湖南蓝山县的湘江上源潇水为湘江干流,而发源于广西兴安海阳山的传统所谓湘江上游为湘江支流。认定后的湘江干流全长为948公里,比原来长了92公里。

橘子洲头航拍。 摄影/杨抒怀

20世纪30年代的长沙:①长沙市区街景。 ②湘江两岸旧景。 ③岳麓山旧影。 ④前店后坊是作坊的共同特征,长沙街头的“人和福油”油作坊。 ⑤长沙天心阁。

(全部图片来源于文化传播/FOTOE)

这本来是一件非常简单、明了得不能再明了的事情。但湖南方面为了将湘江正源论证为潇水,作了不少宣传,有些宣传甚至出之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大意是,传统认为湘江发源于海阳山是一种错误。

不能不说,这种思维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

诚然,早在《山海经》当中,就有以潇水为湘水上源的记载。该书《海内东经》云: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

所谓舜葬,指九嶷山。从源地和流向判断,这条水无疑指发源于今蓝山县紫良瑶族乡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潇水。毫无疑问,这条资料是以潇水作为湘水正源的。《山海经》的成书时间一般认为是战国至汉代。《海内东经》成书较晚,其后部从“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起,叙述包括湘江在内的二十多条水道,内容与《山海经》其他部分很不相称,有人认为这就是相传作于汉初的《水经》。总之,可以肯定它的形成不晚于上引《汉书·地理志》。

考古资料对这一地理观念也有所反映。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地图上,九疑山附近的水道被描绘得相当精准,其以南的西江和北江水系也出现了较为准确的大致轮廓。而与此同时,被后世当作湘水正源的上游水系却被画得比较粗略。显然,该地图也是将潇水当作湘江正源来对待的。正因为如此,当时关于潇水流域的地理认知比海阳山一带要深入得多。

从以潇水为湘江正源,到认为湘江发源于海阳山,这中间当然不像清朝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史料记载有误,而是经历了一个对湘江正源的重新认定过程。导致重新认定的具体原因已不得而知,但无疑与秦始皇“使监禄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有关。

很早以来,潇水河谷和灵渠一线就都是重要的过岭孔道。从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来看,秦代以前,潇水一线可能更加重要。唯其如此,这一地区才会在地图上反映得更加精详。灵渠凿通后,不知是当时人认为发源于海阳山的湘江上游比潇水更远;还是形成了湘、漓同源的观念,从而觉得这一上源水量更大;或者是因为取道灵渠的过岭交通反超了潇水一线,以致感觉来自海阳山的这一上源更加重要。总之结果是认为发源于海阳山的才是湘江正源。

无论上述哪一个因素为主,或是共同在起作用,后人都应该予以同情之理解。

现代河源理论判断河流正源依次看五个指标:长度、径流量、流域面积、传统习惯、流向一致性。当前面的指标彼此相当时,通过后一个指标作判断。中国古代的河源理论在明中叶章潢《图书编》以前一直不很严密,但“源远流长”很早就是最基本的判断依据。只是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要对长度相差不多的两条支流作出严格对比,殊非易事。现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系统(RS)技术,求得永州苹岛以上河段潇水(346公里)比发源于海阳山的传统正源(262公里)也不过长84公里,对比并不十分悬殊。况且还有湘、漓同源观念的影响,又有自《汉书·地理志》以降历代等典籍的反复认定,古人没把潇水作为湘江正源实在是十分正常的。

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从汉代将湘江源地由“舜葬东南陬”改为阳海山以后,湘人从未提出过异议。南朝时湘籍才子耒阳罗含著《湘中记》,其中就有这样的名句:

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这句话曾被摘入《水经·湘水注》,后来又被《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典籍反复征引。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湘水篇》的内容大多采自《湘中记》。上引这一句毫无遮掩地表白了湘人对于以海阳山为湘水正源的心理认同。

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历史上对于河源的认识存在局限应该说是相当常见的。最著名的例证是长江。先秦时典籍《尚书·禹贡》中有“岷山导江”之句,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人以岷江为长江正源。这当然受到了认识水平的限制。自汉代以后,很多人认识到金沙江比岷江更加河长源远,但由于《尚书》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致岷江为长江正源的观念长期被公认。不少人以为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发现了金沙江为长江正源,其实不然,人们获得真知的时间更早,徐霞客对江源探索并没有独特贡献。

现在既然有了新的科学数据全面支持潇水为湘江正源,那么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对湘江正源进行重新认定,完全是一件顺理成章之事。

有意思的是,前两年湖南方面为了促成湘江正源的重新认定,居然还有人挑起了湘江源头姓“湘”还是姓“桂”的话头。心情可以理解,但从学理上实在没来由。且不说河流源地与政区不相吻合的现象所在多有,即以湘江流域的情况而论,广西东北角属于湘江流域的这块地方其实自古以来是隶属湖南的,直到明代才改属广西。从流域完整性的角度来说,与其说湘江源头不应姓桂,还不如说那块地方整个就应该姓湘。

水系与交通:三湘四水

在过岭交通主干线稳定于江西境内时,只有广西与中原的交通仍以取道湘江为主。明代开通黔、滇,沅水为必经之道,湖南整体的交通地位大为提升。此前湖南长期相当于汉文化的边陲,至此一跃而成为腹心。

湘江从南岭山地发源,到永州与来自海阳山的西源相汇,过常宁纳舂陵水,到衡阳收蒸水、耒水,经衡山接洣水,到株洲收渌水,过湘潭容涟水,抵长沙又吸浏阳河、捞刀河,至靖港得沩水,尾闾注入洞庭湖中。

现在认为湘江河口在湘阴濠河口,以下便算是洞庭湖。而更下游还有一条汨罗江,历史上也曾被看作湘江支流。屈原投水汨罗,曾被诗意地描述为“自沉于湘波”。

从水文特征而言,湘江在永州以上的江段为上游,永州至衡阳为中游,衡阳以下为下游。

湖南号称“三湘四水”。“三湘”的由来,是南朝诗人颜延年曾有诗句称:“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对“三湘”的解释,异说颇多,较为通达的是雍正《湖广通志》提出的:潇湘、蒸湘、沅湘。湘江上游河段最重要的是潇水,称“潇湘”;中游吸纳蒸水,称“蒸湘”;下游与沅水汇聚于洞庭湖中,称“沅湘”。

这就牵涉到“四水”的问题了。四水指湖南省境内的四条大河湘、资、沅、澧,呈向心状汇入洞庭湖中。四水可以分为两组。东部湘、资,在历史上这是典型的“湖南”。东晋南朝在此设“湘州”,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在今湖南省境设置的高层政区。唐代在此设“湖南观察使”,这便是“湖南”作为地名的起源。宋代在此设“荆湖南路”,简称也作“湖南”。元、明属湖广行省。清代才将四水统属于“湖南”。此前,西部的沅、澧流域一直属于以湖北为中心的高层政区。

四水中湘、沅较长,它们在省境东、西部分别起到了主干的作用。这中间,交通功能特别重要。《淮南子·人间训》记述秦始皇征南越的军事行动:

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驽,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这里面提到的过岭交通线路有五条:“塞镡城之岭”为沅水一道,“守九疑之塞”为湘江干流潇水一道,“处番禺之都”实指湘江支流耒水一道,“守南野之界”为今江西省境赣水一道,“凿渠而通粮道”为灵渠一线。这五条路线,有四条在湖南,其中三条走湘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凿灵渠的目的是为了“通粮道”,湘江对于沟通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作用可想而知。

只是,交通线路并不说明太多的问题。魏晋以后,一方面是岭南的外贸港从北部湾东移到广州,同时国内的政治重心也不断东移。隋代又开凿了大运河。这一形势使得江西一道过岭交通线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湖南四道。唐宋以后,江西经济文化的发展远超湖南,直到近代交通技术发生变化后,湘赣间的形势才发生逆转。

在过岭交通主干线稳定于江西境内时,只有广西与中原的交通仍以取道湘江为主。明代开通黔、滇,沅水为必经之道,湖南整体的交通地位大为提升。此前湖南长期相当于汉文化的边陲,至此一跃而成为腹心。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的地面结构对于交通实在有些不便。南面与珠江流域之间,隔着自古令中原人谈虎色变的南岭,无异于一道巨大的屏障。历史上曾有一首著名的民谣:

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

这简直是湘江上游地区交通不便的一个生动反映。而四水与长江之间,隔着一个洞庭湖,夏秋水涨时,波涛万顷,对于交通也极为不利。民国初年以前,湖南民间有一词叫“出湖”, 所谓“湖”即指洞庭湖,谁能够“出湖”,就意味着有出息。由此可见洞庭湖在交通方面给湖南人造成了多么深刻的心理影响。

猜你喜欢

灵渠海山阳山
The First Lesson of School
行尽灵渠路 兴安别有天——跟着古诗词游灵渠
挖掘灵渠文化 助推灵渠申遗
Spring Outing
灵渠颂
On the heating mechanism of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thruster immerged in a non-uniform magnetic field
小刺猬的烦恼
梦里鲜花开放
情满灵渠
佐藤海山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