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黄行运,以河治河

2016-03-21王英华编辑李颜岐

中国三峡 2016年1期
关键词:洪泽湖淮河淮安

文/王英华 编辑/李颜岐



避黄行运,以河治河

文/王英华 编辑/李颜岐

自南向北,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而其与黄河、淮河交会处,即江苏徐邳运口和淮安清口的枢纽工程在明清时期是大运河沿线工程最为密集、管理最为严格的区域。这都是在彼时黄河夺淮的情势下采取的人力措施。考察这段水利史,可以说黄河夺淮及淮安、徐州枢纽的建设与运行,在保障江南漕粮顺利运抵北京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淮河水系和淮北平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航拍的江苏淮安里运河风光。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北接中运河,南接江南运河,长170余公里,流经江苏省淮安市和扬州市,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 摄影/赵启瑞/CFP

明代《黄河运河全图》(局部)。图中所见,黄河黄水滚滚,运河却是碧水涟涟。 供图/文化传播/FOTOE

运河为漕运而凿。京杭大运河自春秋时期始凿,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多次的兴修工程,方成为被称为“京杭大运河”的样貌。自南向北,运河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而与黄河、淮河交会处,即江苏徐邳运口和清口的枢纽工程在明清时期是大运河沿线工程最为密集、管理最为严格的区域,这都是在彼时黄河夺淮的情势下采取的人力措施。考察这段水利史,可以说黄河夺淮及淮安、徐州枢纽的建设与运行,在保障江南漕粮顺利运抵北京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淮河水系和淮北平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淮河原本属于外流河,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而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南徙夺淮前,黄河东北流注渤海,也是独自入海的一条河流。京杭运河里运河段在今江苏淮安与淮河相交,通过淮河与汴河相接。1128年黄河夺淮后,淮安以下淮河河道被黄河挤占;此后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自大清河入海的700多年间,黄河长期南泛,各泛道最后都汇入淮河;京杭运河与黄河、淮河在淮安、徐州交汇,形成淮安和徐州两个京杭运河与自然河流交会的运口工程。淮安、徐州运口处水系分布复杂,加上黄河泥沙的影响,使这两个运口的治理十分棘手,工程密集,演变频繁。

徐邳运口

镇口闸与之前所建的古洪、内华二闸联合调度,遇黄河水涨时,闸门下落;黄河水消落时,闸门开启。如此启一闭二,运道淤积问题得以减轻。

黄河夺淮前,徐州是汴河和泗水的交汇地。泗水过徐州后东流,至淮安泗州入淮,再东流入海。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徐州至淮安间的原泗水河道成为了黄河河道。明代重开会通河后,京杭运河会通河段与黄河在徐州相交,里运河段与黄河、淮河在淮安相交,这样,徐州至淮安的黄河河道便成为了漕运通道。

明代前期,会通河与黄河在徐州茶城相交。每年漕运正值黄河水落之际,运河河道与黄河高差较大,难以平顺衔接,且常患出浅,故朝廷于黄河与运河交汇处修建了境山闸,即黄河运口。通过该闸,既可蓄水,又可冲淤,且船只由黄河直入会通河,无需盘坝,自此,漕运的航运条件得以改善。

及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因茶城一带仍常淤阻,又开羊山新河。新河由古洪出口,历羊山、内华山、梁山,接境山。同时,也在新河上兴建了河闸。新河口闸称古洪闸,新河中闸称内华闸,又将境山闸改为梁境闸,并于梁境闸设闸官一员,内华、古洪二闸共设闸官一员。由是,运口改迁移到了古洪闸的附近。

三年后,黄河大水,“河与闸平”,淤塞严重,难以挑浚。万历十六年(1589年),为应对淤塞问题,又动工于镇口建闸,运口改移至镇口闸,该闸离黄河仅八丈。镇口闸与之前所建的古洪、内华二闸联合调度,遇黄河水涨时,闸门下落;黄河水消落时,闸门开启。如此启一闭二,运道淤积问题得以减轻。

江苏省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由广陵太守陈登主持建筑,初为30里,始称“高家堰”。明永乐年间,督运陈宣在武墩至周桥之间兴工修堤;明万历年间,河漕潘季驯将大堤延筑至蒋坝,洪泽湖大堤基本建成。

无论黄河北决还是南决,都将导致徐州至淮安段运河水源的匮乏,影响漕运的畅通。对此,明清两代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逐渐实现运河与黄河的分离,即徐州与淮安间的运道不再借助黄河河道。

明永乐年间,会通河重新开通后,京杭运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若遇黄河北决,则会通河可能被洪水冲断;而无论黄河北决还是南决,都将导致徐州至淮安段运河水源的匮乏,影响漕运的畅通。对此,明清两代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逐渐实现运河与黄河的分离,即徐州与淮安间的运道不再借助黄河河道。为此,两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四项。

其一,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南阳新河。这一新河由南阳(今山东济宁县南)至留城(山东微山县夏镇南),同时疏浚了留城至境山间的旧河段,共长97公里。南阳至留城的运道由昭阳湖西移至湖东,昭阳湖成为了黄河北决的缓冲地。

1842年,《伦敦新闻画报》上的京杭大运河版画,展示了当时运河上的漕运景象。 供图/文化传播/FOTOE

其二,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通了泇河,自山东夏镇至江苏邳州直河口入黄河。通过这项举措,徐州至邳州间的运道得以不再借用黄河河道。

其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开通皂河,其北端于窑湾与泇河相接,东南至皂河口汇入黄河;后来又开顺济河,在宿迁的陈口汇入黄河。至此,实现了运河仅宿迁至淮安间100公里的运道仍需借道黄河。

最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朝廷在宿迁至淮安清河间的黄河北岸开凿了中运河。中运河是京杭运河最后开凿的河段。此后,南来船只出南运口后,过淮穿黄,只要走七里,就可从北运口入中运河,不再假道黄河运道,漕运条件得以大为改善。

清朝《通惠河漕运图》局部,画中描绘了清康熙年间通惠河的漕运情况。

淮安清口枢纽

黄河夺淮期间,京杭运河与黄河、淮河交会于淮安清口地区。面对这一地区复杂的水系分布格局,为实现减轻黄河泥沙淤积、实现船只平稳穿黄、过淮等治河目标,明清两代采取了“蓄清刷黄”的方略,即利用淮河清水冲刷黄河泥沙。为此,两朝在清口地区修建了一系列水工建筑物,形成了清口枢纽。

在洪泽湖大堤的拦蓄下,洪泽湖不仅与各湖泊合而为一,还与淮河融成一体,周回三百余里,空蒙浩瀚,洪泽湖最终形成。

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位于洪泽湖东部,是“蓄清刷黄”的关键工程,主要用来拦蓄淮河,抬高淮河水位,出清口冲刷黄河泥沙。汉代时修筑的悍淮堰,长约15公里,可算作高家堰的前身。而现今的高家堰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至清乾隆中期石工全部建成,前后历时200余年,全长67.25公里,可以说,是17世纪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直立式砌石拦河坝。

黄河夺淮前,淮河呈明显的自然河流特征,独立入海,通道顺畅。淮河东部分散着几个零星小湖,但均与淮河不相连通。漕运之时,船只自今里运河行至淮安,之后入淮河运道,再西行进入汴渠。黄河夺淮后,为达成“蓄清刷黄”的策略,明万历六年(1578年),总理河道潘季驯在淮河东部主持修建高家堰堤防,以拦蓄淮水;加之彼时黄强淮弱,淮水已难以畅流入海,蓄积于淮河以东的湖泊洼地中,水面不断向西北扩张,洪泽湖由此逐渐成形。加之当时淮河以东的湖泊已经相连,“洪泽湖”名称已出现,淮河与各湖泊终合为一体。

及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出任河道总督。他秉承了潘季驯“蓄清刷黄”的遗意,加高加固了洪泽湖大堤清口至周桥段旧堤,又主持新建了周桥至翟坝段堤防,使之延长至50余公里。在洪泽湖大堤的拦蓄下,洪泽湖不仅与各湖泊合而为一,还与淮河融成一体,周回三百余里,空蒙浩瀚,洪泽湖最终形成,水面面积达历史最大,而原本位于淮河左岸的著名城镇泗州城沉沦于洪泽湖底。

为了减轻高家堰的堤防压力,靳辅还在其上修建了8座减水坝,后来减水坝的数量和位置多次变化,一直到乾隆年间,方最后建成滚水坝五座,称为“山盱五坝”,用来减泄淮河洪水。

值得一提的是,高家堰上还设有志桩,即观测洪泽湖水位的水尺,虽说其位置多次发生变化,但一直保持着对水志桩的运用,而洪泽湖水位的测量记录也得以延续保存了200年,成为可贵的史料。

洪泽湖形成后,为了增强对黄河泥沙的冲刷,并引淮济运而兴建了逼黄引淮的洪泽湖口引河工程。而为了解决清口作为敞口,黄河水高于淮水,引起倒灌,病湖病运的问题,又兴建了避黄引淮的束清御黄坝工程。

明万历年间黄河运口示意图(明潘季驯《河防一览》) 供图/王英华

在洪泽湖形成后,为了增强对黄河泥沙的冲刷,并引淮济运,靳辅在主持高家堰诸项工程修建的同时,于洪泽湖出口处开挖引河引淮。他于洪泽湖口内开凿了引河四道,合流引湖水外出清口。这四条引河自西而东依次是张福口、帅家庄、裴家场、烂泥浅。之后,又于烂泥浅以东开挑三岔引河,其中,三分用以入运,七分用以刷黄。在靳辅之后,张鹏翮任河道总督时,于此处又新开天然、天赐二引河,将湖口引河由五道增至七道,宽一百丈。但到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随着洪泽湖的淤高,各引河逐渐淤废,只存太平、张福两引河。不久之后,太平引河亦淤积废弃。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清口引河惟存张福引河一道了。

束清御黄坝位于洪泽湖口引河下游。清口未建束清御黄坝前为一敞口,无所关束。若淮水高于黄水,则起“蓄清刷黄”的作用;黄水高于淮水,则倒灌清口,病湖病运。为解决这一问题,清代开始修建束清御黄坝。束清坝在御黄坝南,主要通过人工调节口门宽度,调控洪泽湖水位以冲刷黄沙;御黄坝逼近黄河,用来抵御泥沙倒灌入湖。遇黄强淮弱,建坝收束;若淮水涨发,则拆坝泄水刷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口东西坝建成。西坝用来御黄,只需慎守。东坝蓄清,湖水涨发,相机拆展;湖水跌落,相机收束。乾隆二十七年(1757年),依据高家堰五滚水坝的水位,制定了清口东西坝拆展和收束的标准。乾隆四十一年至五十年间(1776年-1785年),随着清口的不断淤积,清口东西坝多次北移,名御黄坝,用来避黄;其南则修建了兜水坝,用来束清,名束清坝,淮水大时则展宽,小时则缩窄。

南运口位于洪泽湖口引河北、束清御黄坝南,其最终形成的惠济、通济和福兴正越之“三组六闸”建置,使运河水位得以调节,航运条件得以改善。

里运河与淮河交汇的口门称南运口,它是明清时期漕船由里运河出入淮河的口门。随着淮河形势的变化,以及黄淮合流后黄河泥沙的淤积侵扰,其布局和位置多次发生变化,最后形成了惠济、通济和福兴正越的“三组六闸”建置,位于洪泽湖口引河北、束清御黄坝南,从而使运河水位得以调节,航运条件得以改善。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里运河入淮口在末口。北宋雍熙元年(984年),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开沙河,里运河在磨盘口(今淮安码头镇附近)入淮,这是南运口位置的首次变迁。皇佑年间(1049年-1054年),随着洪泽河的开通,南运口又迁移至了洪泽镇。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开清江浦,浦上建新庄、福兴、清江和移风四闸。其中,新庄闸最北,南运口改移至此。明嘉靖三十年(1534年)时,因为新庄闸逼近黄河,运道容易淤垫,朝廷进而关闭了新庄运口,开三里沟至通济桥,修建了通济闸。万历六年(1578年),潘季驯又因为通济闸直接淮河,水流湍急的缘故,将其移建至甘罗城南,位于旧新庄闸和旧通济闸之间,以避黄趋淮。

《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中明代潘季驯治河时的高家堰示意图。 供图/王英华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靳辅将运口南移三四里至七里闸,后来将其改名为惠济闸,与烂泥浅引河相接。乾隆二年(1737年),运口再次南移,口内建钳口草坝三道,口门各宽四丈,以防淮水冲入;开新河千余丈,新河内则增建通济、福兴正越闸共4座。连同惠济正越闸,形成了连续三组通航闸的串联。这一格局由此维持了百余年时间,没有较大的变动。

倒塘灌运的工作原理是在黄河水高于清口内河水时,堵临黄草闸与门外拦黄土堰,开运口内的临清堰,挽南来重船入塘;再堵临清堰,开临黄堰及草闸,放黄河水入塘,然后放船出闸渡黄。

道光四年(1824年)十二月,黄河水大半倒灌洪泽湖,大批漕运的回空船只被阻滞于黄河北岸。新任河督张文浩开放洪泽湖西部的祥符、五瑞二闸,希望能借黄济运,结果却导致洪泽湖北部被黄河水淤高,清口堵塞,湖水难以畅出,洪泽湖大堤漫决坍塌一万一千余丈,湖水东泄,所存无几。

次年正月,黄河水位高于清水一丈三尺有余。为防止黄水再次倒灌入湖,朝廷决定于御黄坝外“添建坝工三道,钳束黄流”;同时,在御黄二坝南修建东西临清堰,以钳束清水。道光六年(1826年),黄河倒灌的问题仍然存在,难以缓解,不得已之下,朝廷决定试行“倒塘灌运”之法,又称“灌塘济运”。这一方法需要在之前修建的临清堰以南新建拦清土堰,将御黄坝外的钳口坝改成草闸,再于闸外两边建直堰,中筑拦堰,曰临黄堰。这样,就在临清堰和临黄堰之间形成了一个可容船千只的塘河,再用水车车水入塘,水高于黄水一尺即启闸放船入黄。但是“倒塘灌运”的实施实质上意味着“蓄清刷黄”方略的终结,因为这一方略中发挥作用的临黄、临清堰把淮河水冲刷黄河泥沙的通道都给截断了。

清中叶,江苏淮安府清江浦,即大运河、黄河交汇处景观。

倒塘灌运的工作原理是在黄河水高于清水时,堵住临黄河的草闸与门外拦黄的土堰,开启运口内的临清堰,挽南来重船入塘;再堵住临清堰,开临黄堰及草闸,放黄水入塘,然后放船出闸渡黄。如是,一次灌放约需要八至十日。道光十年时,因为塘河内船只太多,又增开一河,名替河,与正河轮流灌放。同时于塘河东岸建泄水涵洞,降低塘水,形成清、黄水位差,开启临黄草闸时,可以冲刷塘内淤积;于草闸东侧建平水引黄涵洞,可以引黄抬高塘水,以防黄水过高,不敢开启草闸。

次年,不再戽水,改为开临黄堰闸,引黄河水入塘。黄河水高于清水时,南来之船自临清堰口门入塘,堵闭临清堰,开临黄堰,使船只北上;北来船只则反之而行。按照姚汉源先生的说法,倒塘灌运“原理与现代船闸相同,以内塘为闸室,以临时坝为闸门”。

结语

近七百余年的黄河夺淮及淮安、徐州枢纽的建设与运行,在保障江南漕粮顺利运抵北京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淮河水系和淮北平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淮河中下游结合部,中国第四大淡水湖的洪泽湖得以形成。而淮河由独流入海改为注入长江,成为了长江的支流。曾经的淮河入海故道成为了地上悬河,即今天的废黄河,并把淮河与沂、沭、泗分隔成两个水系;在黄河泥沙的淤积下, 七百余年间,废黄河口向外延伸了150多公里。黄河夺淮期间,长期在淮河支流颍河、涡河、濉河、汴河流域泛滥,造成了淮北平原严重淤积,导致淮北平原地貌总体呈现出自北而南堆积的形态,淤积层厚度北多于南,并呈现出沿淮河以北支流两侧发展的特点。可以说,淮北平原地貌因之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而今日淮河治理的很多问题也正是根源于此。

特别策划
FOCUS

猜你喜欢

洪泽湖淮河淮安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洪泽湖绿
洪泽湖渔家
What a happy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