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旭 为往圣继绝学

2016-03-21

北京观察 2016年1期
关键词:口罩社区发展

文 本刊记者 张 涛



杨旭 为往圣继绝学

文 本刊记者 张 涛

“它人烂醉锦瑟傍,君独醉心编简香。”陆游此句,大约可以算作杨旭的真实写照。其实杨旭的经历颇为丰富,但谈论半日,他却总是言公者多,及私者少。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互联网上找到他的提案建言,但关于他个人的内容却是凤毛麟角。

杨旭

城市的魅力是什么?它不仅在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交通,更在于城市自身厚重的人文气息及人文关怀,城市的发展,应当让人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而对于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旭这样一个城市发展研究者来说,如何提升城市的魅力,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则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

从防霾口罩想到的

与杨旭初次见面的时间刚好是12 月8日。那一天,北京市第一次启动了雾霾红色预警,雾霾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所有人都在谈论的问题。在与朋友的闲聊中,有人无意当中向他提起了这样一个问题:雾霾天大家都戴着口罩,究竟是哪一种口罩比较好呢?

杨旭一时口不能答,但又觉得这个问题颇为重要,于是便积极地在网上搜索起答案来。他起初觉得,既然是北京市政府发布了雾霾红色预警,那么北京市政府的官方网站首都之窗上或许能有他要的答案。然而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找到。他又想口罩属于商品,应该属于工商部门的管辖范畴,于是又跑到工商局的网站碰运气,但工商局的网站却再次令他失望而归。

城市发展要以民生为本是杨旭的一贯主张

杨旭没有死心,带着学者特有的严谨和执著,他一口气查遍了卫生、疾控中心、交通、环保等所有可能与防雾霾口罩相关的政府网站,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偌大的北京竟然无人能够回答。

既然北京市找不到答案,那么放到全国又如何呢。经过杨旭的耐心查询,他终于在上海找到了一个相对贴近的答案。那是几年前上海市质监局针对市场上的防霾口罩进行的一次检测,检测的内容仅有口罩的通透性和皮肤的耐受性两项指标,然而即使如此,不合格产品的数目就已经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了,很多市场上的知名品牌都赫然在列。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连大名鼎鼎的云南白药制药公司这样一个从事医药生产的企业生产的防雾霾口罩也在其中,并且在所有不合格产品中,还排在最末端的位置。

这件看似不大的事,让杨旭的心里颇不是滋味。每当雾霾天气,北京市政府都会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广大市民做好健康防护,可是不知所措的广大市民该如何防护健康呢?在这样一个谈霾色变的日子里,无数市民戴着这种号称可以防雾霾的口罩走在大街上,又有什么用处呢?人民的健康都得不到保证,那么北京的市民又何谈幸福?北京城又何谈宜居呢?

杨旭觉得,不管这件事是政府没有注意到,还是因为其他因素没有去做,都体现了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缺位,他说:“许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讲为老百姓办实事。但什么才是实事呢,我觉得办实事不一定是什么重大的工程项目,不一定非要花费上亿资金修路架桥。那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如果我们真正的重视起来,并且扎扎实实地去解决掉,也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啊。”

关注基层管理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也促进城市文化不断进步。而城市文化的不断进步,必然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的中国,户籍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在过去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涉农问题,但到了2010年之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主要问题也由农村问题变成了城市内部以及城乡统筹问题,这样的变化则使得人们的利益诉求开始变得不同步,我们没办法再按照原来的模式去简单地划分人群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个体利益诉求的表达却始终没有合理的途径,于是这便对我们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杨旭这样说。

杨旭以北京的居民小区为例:居民小区是与广大市民最为息息相关的地方,可以说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小区。但是如今北京的很多小区,却连一个业主委员会都建立不起来,即便建立了业主委员会,却也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原因其实很简单,传统的业主委员会一般十人左右,但现在的居民小区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之众,且不要说满足业主的诉求,解决管理的问题,便是与每个业主都见上一面、谈一次话也是无法实现的。

“一个小区近十万人,十个人去管,就如同让每人管一个师,且他的下边没有团长、没有营长、没有班长,更没有强制的约束能力,试问又怎么可能管理好呢。”杨旭形象地解释说。

杨旭认为,造成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人们都试图去做那些宏观的、长远的全局性工作,却对微观的工作重视不够造成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忽略了个体的利益诉求,使个人利益找不到表达的渠道,因此才造成了基层管理的混乱。

他建议,首先要在制度上保障居民的话语权,畅通居民与城市管理者进行沟通和对话的渠道,让更多的居民切身参与到城市发展中,起到体验、促进和监督的作用,并最终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甘甜果实。同时,要细化民生需求领域、频率和发展趋势,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城市规划。在居民共享项目中实行合理分配,协调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

“城市发展,应始终以民生为本,必须尽快促进城市常态发展与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在基层,我们一定要发挥协商的作用,每个人的诉求我们不一定能全部满足,但必须要保证所有人利益都能表达出来。”杨旭一针见血地指出。

建设智慧社区

杨旭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历来都是十分热心的,尤其是在他担任了北京市政协委员以后,更是乐此不疲,许多年来,他一直围绕北京城市发展建言献策,不管工作多忙,他都坚持每年提交上几篇提案,这些提案角度独特,针对性强,令人读来常有振聋发聩之感。

记得在一次北京市政协的全会上,杨旭提出的智慧社区的概念还成为了当年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他的提案从城市发展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北京市近年来社会发展状况的认知与建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提案中杨旭指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为建立新型的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城市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北京自开展智慧社区试点以来,效果明显,但由于快速城镇化对社区管理形成的压力,以及智慧社区建设实践经验的缺乏,仍存在一些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对此,杨旭从更新发展理念、构建多元体系、完善标准制度、规范社区模式、统一推进规划、拓展实效服务等六个方面提出,不能简单地依靠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打造社区系统,而应遵循“因地制宜、注重实际、稳步推进”的原则,注重创新机制,开放共享机制,搭建政企合作机制,以实现长效发展。

他认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是现代社会中分流繁杂的社会公共事务,提高政府运行效率的唯一途径。2008年始,北京市明确提出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尝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但受整体发展环境不足以及枢纽型社会组织自身乏力的影响,目前的态势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针对这一情况,他提出了深化制度改革,加强发展规划和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健全评估制度,完善监督和信息披露机制,以及畅通诉求和沟通协商渠道等七点建议。

“它人烂醉锦瑟傍,君独醉心编简香。”陆游此句,大约可以算作杨旭的真实写照。其实杨旭的经历颇为丰富,但谈论半日,他却总是言公者多,及私者少。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互联网上找到他的提案建言,但关于他个人的内容却是凤毛麟角。这固然与他为人低调有关,但我想更重要的原因,一定在他的心中,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远比他个人的得失要重要得多。

杨旭没有说过什么豪言,也少发什么壮语,但我相信一个心怀为往圣继绝学宏愿的人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猜你喜欢

口罩社区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戴口罩的苦与乐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雾霾口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