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房宫赋》补注

2016-03-20杨帆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阿房宫赋参差头发

杨帆

《阿房宫赋》补注

杨帆

《阿房宫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课文,作为意蕴丰富且是江苏历年高考古诗文必背的篇目,该文注释也一直受到师生关注。但我注意到,文中对部分重要词语的注释或语焉不详,或只字未提,这定然会引起师生的一些误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现对其中部分词语补注如下。

第一处: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绿云”,注释中为:比喻宫女的又黑又多的头发。很多师生都很疑惑: “绿云”为什么会被比喻为 “黑发”呢?

先来分析为什么“云”会和“发”相联系。“云”是“雲”的简体字,《说文·雲部》:“雲,山川气也。”所以其本意为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物体。如韩愈《别知赋》:“雨浪浪其不止,雲浩浩其常浮。”云连绵,众多,故“云”引申出“多、众、盛”义。《释名》即注:“雲犹众盛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雲。”颜师古注:“纷雲,盛貌。”因为“云”既有众、盛之意,还具有轻柔舒卷的特征,所以便常用“云”来喻指头发,尤其常指女孩的轻柔、浓密、飘逸、秀美的头发。如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修眉连娟。”唐程长文《狱中书情上使君》:“高髻不梳云已散,娥眉罢扫月仍新。”“云”很多情况下还常和“鬓”连用表示女子(有时也指男子)浓密的头发,如《乐府诗集·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等。那么“绿云”为什么会是“黑发”呢?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颜色转换本身来看,绿、青、黑三者有着密切的关联。“绿”是 “青中略带黄的颜色”,“青”是“深绿色”。 古汉语中“绿”、“青”表达的色彩、意思相差不大。如同是写“柳”的诗作,王维或写作“汉上柳条青”,或写作“柳绿更带春烟”。 同是写“草”,杜甫在《徐步》中有“整履步青芜”,白居易则在《东南行一百韵》中作“孤城覆绿芜”。对于头发而言也是这样,有的文人写头发用 “青丝”,有的则用“绿丝”,如李白《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元稹《离思》:“环钗漫篸绿丝丛”。可见,“青丝”“绿丝”意思相同。而“青”和“黑”表达的意思不少时候也是一样的。《书·禹贡》中有:“厥土青黎。”孔颖达疏引王肃曰:“青,黑色。”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青青”即为“黑沉沉的”。再如《晋书·阮籍传》中有关于阮籍为“青白眼”的记载,“青眼”就是“黑眼”,后世因而延伸出 “青盼”、“垂青”等词语。既然“绿”和“青”语意相近,“青”与“黑”语意也相近,所以“绿”、“黑”表达的意思也经常相同。

从色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看,绿色象征着活力、希望和青春。因而古代文学里常用“绿”字来描写年轻貌美的女子,如以 “绿黛”代指女子的眉;以 “绿窗”代指女子的闺阁等等。而写女子的头发时,自然就会想到 “绿云”、 “绿鬓” 等词语了。 如元稹 《刘阮妻》: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陆游 《清商怨·葭萌驿作》: “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孟郊 《望远曲》: “愁来望远烟尘隔,空怜绿鬓风吹白。”吴均 《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之三: “绿鬓愁中减,红颜啼里灭。”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杜牧在赋中不是说 “绿云扰扰”, 而是说 “青云扰扰”、 “黑云扰扰”甚或 “乌云扰扰”,则虽然意思未错,但却失去了表达和想象的美感。

第二处: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参差”,苏教版课文没有注释。“参差”在 《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为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如朱自清 《荷塘月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在古代也常常表示这个意思,如 《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汉张衡 《西京赋》:“华岳峨峨,冈峦参差。”唐孟郊 《旅行》 诗:“野梅参差发,旅榜逍遥归。”宋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一:“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但仔细揣摩这个排比语段,可以看出这里 “参差”不应该是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的意思。阿房宫乃是无数工匠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文中极力铺陈其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豪华富丽,怎么可能殿顶的瓦缝凌乱不齐呢?即使是在今天,屋顶盖瓦也还常见,又哪里见过瓦缝不齐的?这看上去该是多么地有碍观瞻。

要准确理解 “瓦缝参差”,关键要看紧跟其后的这个 “多”字。下文既说 “多于周身之帛缕”,则上文当说 “瓦缝”甚多甚密 (事实也是如此)。由此推知,“参差”当与 “多密”之义有关。那么,“参差”是否有这个意义呢?有的。

如三国时魏左延年 《秦女休行》:“生为燕王妇,今为诏狱囚。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该诗叙说一个烈妇秦女休为家族复仇之事。 “平生衣参差”应译为 “原本衣饰繁盛,琳琅满目”,只有这样翻译,才能显示出当初女休为 “燕王妇”时衣服的 “参差复叠”,才能与下文今日为囚时 “无领襦”的窘境形成对比。

又如南朝谢朓 《酬王晋安》:“怅望一涂阻,参差百虑依。”意即 “以惆怅之情,瞻望前程,惟有山重水复,障碍层层,前途渺茫,命运难卜,因此千奇百怪的由头不由纷然涌出, 络绎而生”。 “参差” 与 “百虑” 相连用,显然也不是长短不齐的意思,而应是“纷纭繁多”之义。

再如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怪萝参差,使人骇惧。”“怪萝参差”, 也即 “怪萝长得纷多茂密”,所以才使人感到与众不同而十分害怕。

综合上面的例子可见,“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应该是 “瓦缝纷纭繁密,比全身衣服上的丝线还要多”的意思。古代建筑物顶部的琉璃瓦一般较小,远望高峻的阿房宫殿顶部,密密层层的琉璃瓦的缝隙自然应该是整齐繁密的,唯有这样描写,才能形象地展现出阿房宫的雄伟连绵、美丽壮观。

第三处: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得而”,苏教版课文无注。这个词语常在古代文献中出现,主要分成两种情况。

第一种:

1.《史记·楚世家第十》:今地未可得而齐交先绝,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国哉,必轻楚矣。

2.《左传·殽之战》: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

3.《墨子·卷二》: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可以看出, 上述三例中, “得”、 “而”其实是两个词, “得” 是动词 “得到”,“而”是连词,分别表示转折、承接、承接关系。

第二种:

1.《荀子·富国第十》: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2.《道德经》: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全句意即修道者不能偏向亲、疏,利、害,贵、贱,要站在中庸的位置,这样就能得到天下之人的尊崇。)

3.《吕氏春秋·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不可得”,即 “不可能”,并不是说先王之法不能“得到”,先王之法肯定能得到,只是时势变化,已经不能成为取法的对象。所以这里的“得”是 “能”的意思。)

4.《裴注三国志·魏书九》:职业不修,则事何得而简?事之不简,则民何得而静?

这些 “得而”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从上述四句中都可以看出,这里的 “得”是能够的意思,这个意思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这里不赘述。 “而”附在 “能”的后面,已经基本成为一个固定的结构,和 “得”共同表示 “能够”。这些 “而”显然不是常规的连词了。 《康熙字典》中 “而”的解释有多种,其中有一条是 “《集韵》 奴登切, 音能”。《辞源》上对 “而”的第二个义项也注为:通“能”,并举出两句例证: 《楚辞·九章·惜往日》: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墨子·非命下》: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该条目下还附有清毕沅注: “而”读如 “能”。

所以, 对 “得而”, 课文可以补注为:“能够。 而, 助词, 同 ‘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编辑:苏雨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阿房宫赋参差头发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我的头发『断了』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参差多态而功不唐捐
头发飘起来了
硬性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屈光参差中的应用
屈光参差的配镜原则
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头发剪坏的你可以这么办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