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育生活的一种文学记录
——论温新阶的中篇小说《铁猫子》
2016-03-20林娜
林娜
当下教育生活的一种文学记录
——论温新阶的中篇小说《铁猫子》
林娜
教育历来是小说关注的维度之一,教育小说也凭借其一定的历史积淀与现实蕴涵为当下纷繁复杂的小说局面不断输送新鲜的血液。小说《铁猫子》在写实、简洁而又细腻的笔触中展现了当下最为真实的教育生活与其中深受钳制的各类小人物的坎坷命运,残酷却真切,这便是作者立足于教育战线最前沿对当下进行书写的一种文学记录。
《铁猫子》;温新阶;教育生活;文学纪实;钳制
引语:教育小说作为文学书写的“新”领域
在文学中,小说作为一种发展极为充分且倍受关注的文体,其领域涉猎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深则触及客观性、哲学性的人类母题,显则传达出主观化、具象化的主题,题材遍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毋庸置疑,小说凭其特质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观察生活、展现生活。当下,经济指标成为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作家们也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于此,探讨社会的巨变及其对人的深刻影响。
“教育”也是小说关注的维度之一,小说中的教育题材并不新颖,它有着较为悠长的历史。“教育”一直都是人类的母题,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便存在了,中国的教育体系自孔子而愈发成形,孟子也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观念,可见教育理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文学领域中就一直沿存着。然而,教育小说的真正源头却是在 18世纪晚期的德国,其由德语“Bildungsroman”(“成长小说”、“性格发展小说”)翻译而来,其中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德国教育小说的奠基之作。随后,凯勒、戈特赫尔夫、拉贝等著名小说家对其进一步展开创作,“德语语系的教育小说由此而成为一种小说文体而为世界其他国家的作家接受并广泛传播开来”[1]。直至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借鉴这一文体形式,并结合中国的教育现实创作出了《稻草人》、《低能儿》、《校长》、《倪焕之》 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但是,中西方关于教育小说的内涵却有着不同的指向,中国的现代教育小说是“通过塑造教育界的人物(含学生)形象、运用现代白话文的语言形式叙述故事,反映教育界的问题,表达一定教育思想、理念、模式等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2];而西方则应更恰当地称之为个体的“成长小说”,常以个体的青春成长为其主要内容。中国的教育小说发展至今,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特质,不断追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教育小说虽在文学世界中只占据着一隅之地,但也凭其一定的历史积淀与价值指向为当下纷繁芜杂的小说局面输送着新鲜的血液。在文学旨趣、题材繁复乃至芜杂的当下,小说中的教育生活读来依然有着一种颇为新鲜的感受。温新阶的中篇小说《铁猫子》就是照应当下教育生活的一种文学记录。
一、“管中窥豹”:从竹园到当下教育生活
小说以新教师欧阳向东进入竹园中学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主要内容,较为广泛地展现出竹园这一片地区的教育环境以及之中的人情世故。与城区的中学相比,竹园中学与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一样,处于一种半封闭的状态,规模小而资源不足。所幸的是,李中奎校长以其独特的人文教育观念充分调动起现有的资源,为竹园中学塑造了一个 “乐教乐学”、衣食无忧的校园环境。正如其名称所显示的,“竹”常生长在荒山野岭,这在表层上构造出学校所处的环境,简陋却自然;同时,“竹”自古以来隶属于 “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其常被视为美德的载体、君子的象征,意为坚贞、高风亮节而朴实无华。这似乎就是这片地区默默奉献着的教师们的写照,“竹园”更趋近于超乎尘外、自给自足的桃源式的教育理想世界。但随着功利社会的发展变迁,现在的竹园却再也不是过去的竹园了。
竹园中学的主要矛盾纠集于名与利,既来自于内部矛盾的集聚,也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挤压。竹园中学的内部矛盾以教师为主体展开,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竹园中学老教师群体对新教师“三万五”——欧阳向东的敌意与排挤,原因在于新教师的工资竟比老教师的工资还高些,这劳动报酬分配不均的局面必然会导致教师群体内部的分裂。当欧阳向东凭借其能力逐渐为大家所接受之时,教师之间的矛盾又转向声望颇高的高级教师张文光。张文光作为始终呕心沥血为教育的资深教师,在竹园地区颇受师生的爱戴,他的甘之如饴、洁身自好却受到个别教师暗地里的嫉妒,比如号称“小诸葛”的教师何明亮对张文光的名望心存芥蒂。“纠风办”的人也借助于张母去世的礼金之事对张文光展开了严苛的调查,致使竹园中学的处境一再恶化。并且,教师们纷纷私下开设第二副业互相照顾、互相竞争,比如张满韬的 “金饭碗”饭店与马尚高的“极品竹园”饭店之间的竞争。此时,教师的形象已不再似“竹”一般高风亮节,个人操守与德育的缺失换来的却是对世俗利益的趋之若鹜。然而,教师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师群体本位的缺失固然与教师自身的原因无法脱离,但是环境塑造着人,教育生活现有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就预示着这等局面的必然。其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可谓是症结所在,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是无法同等而论的,这包括学校设备、教育资金、信息资源、教师力量、教师待遇等诸多方面。在小说中,教师的待遇问题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物价的攀升导致生活成本的增加,而乡村中学教师的月薪仅 2600多元,十年如一日,远不及于社会发展的快速步伐。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农村有30.8%的中小学教师想换职业,56%的教师对现在的工作待遇不满意。教师为解决生活的拮据便逐渐转向开设补习班、开酒馆、写碑文、保险代理等第二副业。教师这种“身在学校心在外”的现象必将造成教师的“隐形流失”,学校教育也随之将会坠入教师不务正业、教育质量无法保证的恶性循环之中。同时,这也导致教师稳定来源的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都不考虑师范院校,师范院校的学生又想方设法脱离教师职业,最后只能以“高薪”来聘请无处可去的高校毕业生。其二,教育制度的疏漏会导致教育体制内的个体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中钻营取巧,比如小说中学校保送名额的分配过程、教师“先进个人”评比过程中的暗中走访等等。教育制度的疏漏虽给予了竹园中学一个存在与发展的契机,李中奎校长也借助于自身的人脉关系及竹园的地理自然资源来留住为数不多的教师,并营造出竹园中学“乐教乐学”的良好氛围,但也预示着竹园中学“自给自足”的教育环境即将破产。因为外在环境是无法包容竹园中学的“特殊待遇”的存在的,而制度也终究是要在查处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的,李中奎校长在石瑞事件之后被贬职,张文光被调离,欧阳向东被撤职,原来的竹园中学已不复存在了。
当然,竹园中学绝不是简单的个体,它处于当下的教育环境之中,投射出的是教育生态的一隅,但也事实上集中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教育生态。也就是说,通过“竹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看见当下的一部分教育生活景象,并且其下更有如同水下冰山般巨大而冰冷的整体现实。当下的教育体系已然存在着诸多漏洞,大多数切身相关的教育者们也只是屈从迎合,抑或钻营取巧,当下教育生活现实的斑斑劣迹只会来得更为触目惊心。
二、铁猫子——历史文化遗存与教育生活的多重钳制
“铁猫子”,原本是山区中人们用来困住野兽的一种较为原始的铁制器具,由两个可以夹拢来的半圆、一段凶猛的弹簧、一个插销组成,当野兽触碰到这一机关,其肢体便会立刻被夹住而难以逃脱。作者以这样一个凶残的器具名称作为小说的题目,其寓意指向是显而易见的,这在小说的教育生活与各个小人物的命运中有诸多的体现。
从个体发展的历史文化维度而言,“铁猫子”意味着父辈对子辈的一种强权与钳制,小说中典型的人物便是欧阳向东与其父亲、石瑞与石先刚这两对父子。在传统儒家文化中,父权是指封建家族的家长对其家族中一切人和物的最高支配权,“父为子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无可辩驳的铁定原则。即便是文明更为开化的现代社会,如此理念依然潜藏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更何况是竹园这样一个较为封闭、落后的乡村。欧阳向东出生于县城,家中殷实而人脉甚广,他却一心要逃离父亲的 “关系网”,放弃诸多现成的收入可观的工作岗位,怀抱着一腔热血前往竹园中学以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教书育人。而石瑞作为一个尚为年幼的初中生,尽管他拥有一定的自我决断意识,私下放弃保送名额而退让给其他同学,但依然无法完全脱离父亲的掌控。石瑞的放弃无疑是挑战了父辈不可抗拒的权威,石先刚先使用极为粗暴的手段教训儿子、威吓学校,后将儿子关在家中不让其上山写文章,而石瑞正是因为上山行走匆忙而踩中了石先刚预先设置的用来捕捉野兽的铁猫子,因伤的他中考无法正常发挥实力而少了8分,只能多花三万元去一中就读。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极具讽刺意味的,石瑞试图挣脱父亲的钳制却依旧落入其中,石先刚正是因为自己“良好愿望”下的钳制而致使儿子考试受挫。在子辈与父辈的斗争之中,欧阳向东明显拥有更大的自由权利,而石瑞的情况则更为激化,这无疑与各自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受文化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父辈的权威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父与子的斗争关系更趋于缓和。
就个体发展的现实教育生活维度而言,每个人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当下教育环境的钳制。无论是一校之长李中奎,还是张文光、欧阳向东等优秀教师,或者是石瑞所代表的学生群体,都身处于当下的教育生活之中,挣扎万分却得不到解脱。首先,李中奎、张文光、欧阳向东是颇具教育理念与教育责任感的教师,虽深处理想与现实的桎梏之中,却仍能保持初心、恪守师德底线。李中奎作为一校之长,收拾起前校长留下的烂摊子,支撑起竹园这样一个在财政、生源、教师等多方面都有问题而摇摇欲坠的中学,并在教育领导层面、外部资助商之间周旋,终在多方的钳制之中寻求得一线生机。而张文光是一个拥有20多年工龄的高级教师,他家中贫寒,自己需要请假处理农务,母亲甚至为了不连累他而服安眠药自杀以获得高额保险赔偿金。然而,他依然保持气节,恪守教师职责,决不私下从事第二副业,他深处于道义、忠孝的精神追求与拮据的物质现实的对垒之中。欧阳向东是热血青年的典型代表,他挣脱父亲的安排而自主自立,也有足够的家庭经济实力去追求崇高的教师理想,同时也懂得人际关系的调停,有相当扎实的教育实力,却一再被世俗群体、教育体系所排斥。如此,理想教育生活所需要的这些追寻教育本位的教育者却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一再受挫,可见教育生活本身问题的复杂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当教育一味地让位于或者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追求短期内的效应时,教育的本位必然会缺失,教育体系的建构也必然会失衡,教师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更加艰难的境况。小说中石瑞已然身处高中“择校”所带来的压力之中,他必须通过如上所说的缴纳 3万元来获得进入一中就读的资格。我们明白,教育是否实现均衡发展是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究竟何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呢?教育均衡发展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在各级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人群之间相对均等地配置教育资源,为每一位受教育者尽可能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使其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3]然而,教育的发展却一再失衡,现实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普通高中择校制度在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一直存在着,并且日渐成为一种合法性的普遍性的现象。一方面,在教育供给无法满足教育需求、优质民办高中发展相对滞后、重点学校制度的实行、教育产业化的形成与地方政府利益的考量等复杂的背景之下,“择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配置的效率”[4],在一定程度上对 “扩大优质教育的供给”、“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投资多元化”[5]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另一方面,过度重视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的择校形式却导致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良竞争与争夺,由此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也就在各地的教育界独占鳌头。即便是政府的 “三限”政策,也无法避免教育公平缺失、教育收费混乱、教育阶层分化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与教育腐败问题的出现。对于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弱势的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这种用“权钱”交易的教育并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良好分配,反而加剧了教育资源的恶性争夺。小说中作为学生代表的石瑞,他一方面深受父亲过度重视教育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现有教育升学体系的钳制,我们深知石瑞是具备进入一中学习的能力与资格的,但教育现实却对其进一步提出了不菲的经济要求。
由此可见,小说的“铁猫子”不仅仅是导致石瑞受伤的冰冷铁具,更是对外在强有力的钳制作用的象征,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等小个体,还是教育整体的大环境,都无一幸免地深处时代发展潮流所带来的多重钳制之中。
余论:教育战线的文学纪实
温新阶秉承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认为“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他曾指出:“我反映的都是教育战线真实的生活,甚至真实到肤浅的程度。我用写实的方法呈现出教育战线各种小人物的命运……”[6]。可见,其教育小说的最大特点便是真实、通俗,文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需要文学着眼于现实、提炼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同时,小说家自身也是一名阅历丰富的教师,对当下教育生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认与反思,因此为教育生活进行文学记录的探索便成为他最为熟稔、也最有力的传声筒。他不仅用记录性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当下教育生活的一隅,更赋予其文学性的梳理与展望,那就是一个现代教育者应持有的现实关怀与远瞻。
除此之外,作者强调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一个世界,一个时代,主要是由小人物组成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成败得失,才是一个时代真正的晴雨表,他们的生活才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本真”[7]。从古至今,历史的横向轴素来以叱咤风云的人物为显著坐标点,而真正构成历史动态演进的却是数以万计的平凡的小人物。小说中的教师、学生、家长正是这样的小人物,却无不体现着作者对现实的强烈寄托。形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形象,新教师欧阳向东是一个怀揣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涉世未深而坎坷不断;而校长李中奎与教师张文光则更具有现实意义,他们对现实的体认使得原本过于完美的理想更为切实,在岗位中坚守着教育者的道德底线,颇带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感。小说结尾石瑞的表现也颇具意味,石瑞在欧阳向东的指引下坚定地朝着教师之路走去,继承这崇高而又艰巨的教书育人的衣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对当下现实的一种希冀:新教育的探索之路将由新的一代承接起来。无论是残酷而令人刺痛的教育现实,还是结尾微弱的希望所带来的一抹亮色,这都是小说家站在教育战线上,满怀着赤诚之心对最真实的教育生态所进行的一种文学记录。
注释:
[1]王兆璟:《教育小说:流变及省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9期,第11-14页。
[2]欧阳芬:《中国教育小说的内涵及其特质》,《现代语文》,2010年第12期,第28页。
[3]姚继军,张新平:《新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测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33页。
[4]杨钋:《“三限”政策对公立高中择校的影响》,《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9期,第36页。
[5]罗高峰:《我国普通高中择校问题研究》,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雷万鹏,第10-11页。
[6][7]温新阶:《创作谈: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4年第7期,第117页,第117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舍予
责任编辑:金润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