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路径的思考
2016-03-20彭国良曾文霞
彭国良,曾文霞
(双峰县第一中学,湖南 双峰 417700)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路径的思考
彭国良,曾文霞
(双峰县第一中学,湖南 双峰 4177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虽总共只有24个字、12个词,但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农村高中在校学生数量庞大,其中贫困学生、留守学生较多,家庭教育比较薄弱,社会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发挥高中语文课程独特育人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形成具体而有效的方法、方案、措施、谋略、智慧。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路径
1 问题的提出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
但是,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要么是重文轻道,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或随意设定聊胜于无,或复制粘贴人云亦云,或大而无当不接地气,使价值观教育徒有其表;要么是生硬灌输,坐而论道,甚至与教学内容油水分离,只注重道德品格的一味说教和促成某种“立竿见影”的道德行为,却忽视了道德文化的培育,道德情感的浸染,道德信念的生成,道德语言的选择,使学生望而生畏,望而生厌;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2012年11月)的时间还不长,其基本内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难免有脱节、交叉、错位;加之,农村高中资源有限,信息不畅,载体不新,这也增加了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基此,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使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达到“无过无不及”的至善境界,是十分有益也是十分必要的。
2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路径的理论探索
2.1 研究现状
国内诸多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如北京教育学院迟希新认为:价值观教育要达到《学记》中所推崇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条目中相对抽象的内容进行贴近学生班级生活和年龄特征的解读;要彻底摒弃强制、灌输的理念,避免生吞活剥的“打冷铁”式教育[1]。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书记陈克宏认为:要以学理研究为支撑,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和教材;要深入学科育人研究,促进知识与价值观的统一;要打造公益性、普惠化、开放型的“社会教育大课堂”,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平台,提高活动覆盖面和参与率;要加强过程考查,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成长[2]。中国石油大学刘长欣认为:人的合“道”而行的道德,其本质是人的实践理性或生存智慧,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理性的培养、智慧的形成;要通过转识成智,实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3]。山东师范大学谭维智则认为:道德修养是一种逐渐减损的路径,它遵循的是“不学”的规律,要通过非知识化的路径进行[4]。
昆明理工大学张燕、杨玉宇对中美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美国学校的一些做法颇具借鉴意义:他们认为课程拥有巨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力量;价值观践行应着力于对学生个体责任的强化;家-校-社区-社会四位一体,是价值观生长的土壤;价值观教育要素应精准优化[5]。
上述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有的着眼于传统,有的着眼于区域,有的着眼于“人”这一主体,有的着眼于整体路径。虽然各有千秋,但均未从一门具体课程(如高中语文)的角度来探讨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策略甚至细则等,因而相对于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而言,其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均显薄弱。
2.2 研究价值
2.2.1 学术价值
将丰富有关语文教学的理论,促使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实现转学成智、文道统一、知行合一、诚意正心等育人目的,探索出其中的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将丰富养成教育理论,以往的养成教育容易与课程教学脱节,因而显得贫乏。我们在开展价值观教育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朝诵、午读、暮省;平等参与课堂讨论;自由而负责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诚信地记日记、周记,写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友善地开展读书活动和“图书漂流”活动;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将听说读写各项训练与优良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将道德品质的学得、悟得、习得紧密结合起来,将语文学习、价值观教育与道德践行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知、情、意的高度统一,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形成道德习惯,铸就优良品质。
将丰富课改理论,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见水平,激发他们学习母语的兴趣与热情。我们认为,优良品德学习可以使人幸福,尝试主动发现和挖掘教材中或隐或明的德育因素,并彰显出这些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对自我生命中的幸福感知更加主动而充盈,使学生的心灵牧场上永远是蓝天白云,芳草萋萋。这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语文学习,渐臻德艺双馨、品学兼优的佳境。
2.2.2 应用价值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与策略研究,是对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母语教育的思考与回应。将促使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确立学校的“圣地”形象,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将使语文教学回归育人本质,把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有尊严地教、有价值地学,自由成长,快乐进步。
2.3 理论依据
2.3.1 幸福识建论
美德伦理学认为:所有生活事件作用于个体来说都是一种“价值意识建构过程”[6]。良好的价值观教育能让人产生乐观的体验,感知愉快的情绪,并做出有意义的反应,践行快乐的行动。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将使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愉悦,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2.3.2 道德可教论
潘希武在《重建道德可教的涵义》一文中指出:无论从道德言说还是从道德实践看,道德都是可教的,不过各种可教方式均表达不同的内涵[7]。这种方式上的差异决定了道德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及其各自的内涵差异。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必定会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促成教师的个人风格。
2.3.3 对道德教育的新认识
道德教育的根本功能是发展人和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和束缚人。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生活的,道德学习就本质而言不是知识学习,而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注定不仅是坐而论道,更是起而行之。
3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路径的实践研究
3.1 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指导农村高中学校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走上“成人之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为语文教育树起了标杆。而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却努力争取行动和人格独立,正是最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予以指导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便会“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让语文教学成为化雨春风。
探索出语文学科“求真,导善,审美”的育人规律,从而促进农村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遗训在耳。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集真善美教育于一身,真即真知灼见,善即嘉言懿行,美即文质彬彬,而这一切最终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评判,来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好给了师生一双慧眼。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努力构建具有本地特色和学科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模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引领社会新风尚。“红尘虽满三千界,到此为止;净土纵隔亿万程,应声即来。”高中语文课堂应当成为一块净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滤多元文化,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更加宁静,更加纯净。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用“同课异构”“磨课”等方式,探究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优化的教学模式。梳理出教材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对应的内容,列出明细表,使之具体化,详细化。对薄弱部分或空白部分提出增补意见,编写校本教材,最终形成序列,争取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育实现“全覆盖”。探索科学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让分数不再成为唯一标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软指标”变成“硬任务”,由“虚功”变成“实效”。探索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师德、德育能力及人文素养提升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3.3 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提出有效建议,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详细化,使师生有所遵循。提出有关修订教材的建议,全面系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将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语文学科评价体系,并在测试中有所体现。找到切入点,对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策略等,进行深入实践和理论探索,得出真知灼见。
4 结语
“幸福不是对于善的饱尝,而是善本身。”基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找到幸福,并反作用于语文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克服农村高中语文教学技术化、程式化、“荒漠化”倾向,用坚定的信念、温暖的情感、丰富的智慧润泽学生的心灵,从而走出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新路。
[1] 迟希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理念提升和能力提升的双重任务[J].人民教育,2015(10):24-26.
[2] 陈克宏.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到深处是融合[J].人民教育,2015(23):17-20.
[3] 刘长欣.道德教育及其知识化路径[J].教育研究,2014(8):25-30.
[4] 谭维智.道德教育的非知识化路径——道家的知识观及其道德教育方法研究[J].教育研究,2011(6):85-89.
[5] 张燕,杨玉宇.培育核心价值观:从“教学体系”到“成长体系”[J].人民教育,2015(10):27-31.
[6] 潘雷琼,黄甫全.优良品德学习何以使人幸福——美德伦理学复兴的文化哲学解析[J].教育研究,2014(8):15-24.
[7] 潘希武.重建道德可教的涵义[J].教育学术月刊,2015(6):21-27.
(责任校对 莫秀珍)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2.003
20160913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XJK016BZXX002)
彭国良(1970-),男,湖南双峰人,高级教师,双峰县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G63
A
1674-5884(2016)12-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