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例谈(二)
2016-03-20江西临川一中饶礼喜
●江西临川一中 饶礼喜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例谈(二)
●江西临川一中 饶礼喜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怎么解?
【典例1】(2016年全国课标I卷)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题目详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一般来说,题中四个选项的句子都是从选文的不同段落或语句中经提要、加工而成的,考生需要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一一加以辨析,对每句话、每个词都要进行推敲,以免掉入张冠李戴、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干扰陷阱。
【思路破析】A项内容可参看选文第3段进行比较,原文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选项“将信将疑”的说法依据的是该句中的“困惑”等词语。B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表述错误。从原文第4段的相关表述可以知道,旧史学因有些观点“经不住史证”而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但并不能由此推出旧史学的研究“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结论。C项的说法依据的是原文第4段“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 《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项说法源于选文最后一段。
【答案示例】B
【典例2】(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题目详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题干中的“理解和分析”说明所给选项不是原文的直接信息,而是经过加工处理的;题干中的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意味着有一个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意思不符。该题选项的拟制常常采用 “摘录法”“浓缩法”“拼接法”“改写法”“活译法”“仿写法”“分析法”“综合法”等方法,考生做题时应通读全文,按图索骥。
【思路破析】A项,由原文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 “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可得出。B项,“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错误,原文是“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C项,由第三段中的“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可得出。D项,由第三段中的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可得出。
【答案示例】B
【技法总结】筛选整合信息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看清要求。审题干时先要明确是 “表述不正确”类还是“不属于”类,后者要比较选项和题干,看选项是不是 “答非所问”(有的选项其表述符合原文的意思,却不能回答题干提出的问题)。
2.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找到选项内容在原文的对应位置是最关键的。确定之后需仔细分析这一范围里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仔细对照,正确判断。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条件与结果、方法与目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等。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再进行细心对照就可根据题目要求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题路径】筛选信息类主观题的答题 “三步曲”:把握题干,确定区间;摘取要点,理出顺序;分类归纳,恰当表述。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怎么解?
【典例1】(2015年全国课标Ⅱ卷)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题目详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要求考生“根据原文内容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提示我们:一是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比对;二是选项说法是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三是应找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几点规定考生做题的方向和方法,审题时不可马虎大意。
【思路破析】A项,文章第三段正是以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和简洁”作为“艺术文本是一个 ‘召唤结构’”的例证的。原文中说“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选项则说含蓄、简洁就是 “从有限中表现无限”“以少胜多,以简驭繁”,二者表述的是同一个意思。所以A项正确无误。C项,前半句几乎与原文第4段“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一句完全相同,后半句则以原文最后一段的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为依据,而且前、后两个半句的确存在因果关系,故C项也是正确的。D项,选项“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的表述,正是原文最后一段“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的另一种说法,该项的理解和分析同样正确。B项是本题的答案选项,它对原文作了错误的解释与推演。原文第4段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这个判断本来是正确的;但选项则又向前跨了一大步,竟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主张艺术欣赏可以背离原作,因而从正确跨向了谬误。
【答案示例】B
【典例2】(2016年全国课标III卷)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题目详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该题是对全文的分析综合,需要考生真正阅读了全文,了解了文中的观点态度;同时,题目要求考生将每个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进行认真比对,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思路破析】A项,原文第2段中说:“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见A项表述符合文意。B项,归因失当。此项的对应文字主要在原文第1段末尾。依据原文,五四以前的古代史学家之所以没有将神话传说纳入史料,主要并不是因为“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而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也有史料价值。C项,原文第1段写道:“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可见“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至于《三国演义》和 《水浒传》艺术手法的差异,在他们看来自然并不重要了。D项,原文开头说“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又说“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可见“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 “当时的学术背景”。综上所述,A、C、D三项都是符合文意的,不是本题选项;本题选项答案为B。
【答案示例】B
【技法总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的解答方法:
1.检索加工。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子或段落,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出内容要点、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2.猴子照镜。将选项与原文反复对照,注意选项是否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特别要注意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偶然性、可能性变为了必然性,将预见性变为了现实性,等等。
3.判断正误。一般而言,命题人设置干扰时主要是在概念上做文章,其常见干扰方法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本末倒置、夸大其词、范围失当、曲解文意、答非所问。
【解题路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题答题歌诀:通读全文,依段标序。明确论题,熟悉大意。研究成果,分清此彼。带着选项,圈定区域。如有出入,细心比对。力戒粗心,断章取义。常见干扰,务必牢记。句式变换,忽略不计。修饰限制,小心翼翼。疑虑既除,答案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