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非正途的“红包诱学”
2016-03-20江西宜春中学聂爱武
●江西宜春中学 聂爱武
绝非正途的“红包诱学”
●江西宜春中学 聂爱武
焦老师给学生发红包,换来了学生的出满勤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美满,其良苦用心和实效无可否认。只是,这种教育方法真的好吗?
在高校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的当下,焦老师给学生发微信红包当属无奈之举。学生都不来上课,怎么“传道授业解惑”?但为了将学生拉回课堂,想到的却是用金钱来刺激、逗引学生,这种“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的“红包促学”让我感到悲哀:当今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如今的师道竟已沦落到了要“诱惑”、取悦学生才能换取教学秩序稳定的地步!通过发红包来“讨好学生”,这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焦老师的做法让教育变了味。
焦老师的 “红包诱学”目前确实收到了成效,可最终有可能事与愿违。建立在红包刺激之上的学习热情是不会长久的。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具备生命力。等到学生们那股新奇劲儿过了之后,当红包奖励对他们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之后,学生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上进的学生依旧勤奋,倦怠的学生依旧懒惰。焦老师该怎么办?
又该想新招了吧?如果新招又只有三分钟热度呢,那不要疲于奔命?此外,按时进课堂,认真听讲,这本是学生的分内之事,焦老师却发红包来予以奖励。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会产生“我来上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需要奖励的”这一扭曲心理,其上课的动力由求知上进蜕变为获得老师的红包。假如有一天,焦老师停止发红包或红包金额减少,学生便失去上课的动力不来上课了,这恐怕是焦老师始料未及的吧。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了几个红包,求知进取的价值观都被破坏了,实在是得不偿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受不了孩童们的吵闹,就给他们钱让他们去外面玩耍。如是往复,孩子们得到钱后才出去玩耍。后来老人去世了,没人给钱了,结果孩童们都不愿意出去玩耍了。如此“红包促学”,怎能说是教育方式的创新?
正本方能清源,寻根究底方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道。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来上课?有可能是老师的课上得不精彩,学生不感兴趣;有可能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上课的重要性,觉得课可上可不上;有可能是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中不能自拔;有可能是学生懒惰不能吃苦……要将学生拉回课堂,就要对经常逃课的学生做摸底工作,找出问题所在,而后因材施教,该引导就引导,该谈心就谈心,该惩戒就惩戒。只有学生克服了自身的心魔,长存积极上进之心,才会自觉主动地来到教室并认真听讲。学生的学习障碍没解决,即便受红包的诱惑来到教室,结果“心在曹营身在汉”,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教育是触及人灵魂的工作,是引导学生由内到外发生升华的过程。任何没有触及学生灵魂的引导,都只是徒劳。
焦老师应该给学生讲道理,让他们明白,学习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努力学习得到的不只是微信红包,还有未来的好工作与舒适的生活,使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之育之,引之于正道,授之以渔术。
此外,老师应当努力打造充实有趣的课堂,以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优质的教学水平来吸引学生。如此,学生才会更加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才无需通过红包将老师和学生貌合神离地捆绑在一起。如果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为教育出一份力,齐抓共管,那就再好不过了。
“红包诱学”既非正途,亦不是长久之计,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绝对是要不得的。
【简评】本文将焦老师给学生发红包之举概括为“红包诱学”,其情感态度不言自明。作者着眼于长远,分析焦老师之举的不足,指出发红包讨好学生,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具备久远的生命力,而且将破坏学生求知进取的价值观。作者先破后立,又指明了将学生拉回课堂的正道。文章语言犀利,与前文结合起来看,可感受到争鸣的精彩。(无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