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赠卷参考答案】
2016-03-20
【本期赠卷参考答案】
一、1.B(A项,“暄哗”应为“喧哗”。 C项,“伫”应读为“zhù”。 D“淋漓尽至”应为“淋漓尽致”)
2.B(结合上下文,“幽美”指幽静美丽;幽雅,幽深;“领略”既有对外在形象的观赏,也有对其内蕴的理解、体悟;“繁杂”有贬义,“繁复”则为中性词。综合比较,故选B。)
3.A(“骄傲睥睨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致”是并列关系,故“表情”后用顿号,下一句 “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与前两个短语不构成并列关系,故“韵致”之后不可再用顿号,而应用逗号。)
4.D(A 项,“天工”即自然之功,“巧夺天工”只用于凸显人工技艺的精巧,不能用于形容“自然美景”。B项,“扣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打动人心,用来陈述灾情,对象、感情色彩都不恰当。C项,“一见如故”是说陌生人处得像老朋友一样;如果两人本来就是战友、故人,用“一见如故”来形容就不恰当。“如故”不等于“故交”。)
5.A(B项,“运营成本”高于“其他同级别机型”,不可能“优势明显”,此项不合事理。C项,成分残缺,应在“自救互救”之后加“的方法”三字,构成“掌握……方法”的动宾对应。D项,“思考”与定语“广泛而热烈”搭配不当,可在“思考”前加“深刻的”三字。)
二、6.D(A项,“逐渐走向衰微”是无中生有。B项,“因而”属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及“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语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C项的“更似绝句律诗”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7.C(原文第二段中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C项说有的唐代古诗“有意‘反律化’”是“继承汉魏古诗”,违反原文文意。)
8.C[C项说原文引用的诗论、诗句,“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概括不够准确。例如文中所引用的诗论,有的就是为了说明古人(如清人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而不仅仅局限于对 “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的解说。]
三、9.B(“文”为动词,装饰花纹。)
10.D(A项,其: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 “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 项,于: 介词,对于/介词,从。C项,以:介词,拿、用/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但、却。)
11.A(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 “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同时,注意文段中的两个“服”均为动词,义为穿、戴。)
12.B(“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一句对原文文意概括不准确。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要做的不是效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与行善。)
四、13.(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翻译句子时应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1) 句中的 “其”(他们)、“为”(动词,建造)、“以”(连词,是因为、是为了);(2)句中的“致”(使动用法,让(使)…… 来归附)、“过”(错误),“不亦……乎”(难道不……吗?反问句式);(3)句中的 “是”(代词,这样)、“虽然”(虽然这样, 可是……)、“独”(难道)。 ]
14.(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作者啸傲孤独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15.(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16.①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 ②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
17.答案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18.(1)极高 一定(或务必)
(“盛誉”是指极大的声誉,极力称赞,或好的口碑的意思;“极高”与“盛”重复,去掉“极高”。 “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一定”“务必”重复,保留一个即可。)
(2)奉送 拨冗 (文段中说“孙荣教授……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属于谦敬失当,可改为“赠送”。“拨冗”具有文言色彩,不够通俗;另一方面,用在班长身上也属于谦敬失当,可删除。)
六、19.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0.(1)马骁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 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1.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2.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骁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的形象;③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在小说中,马骁驭的第一次冲动是在吴秋明讲了 “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第二次“冲动”是在马骁驭听老师们讲述儿童村孩子的情况后,马骁驭“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表明马骁驭已经从内心里开始关心儿童村的孩子们;第三次“冲动”是在马骁驭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的时候,“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表明马骁驭被吴秋明感动了,对吴秋明产生了爱意和敬意。)
七、23.(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贤君王的衣服,居住圣贤君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或许都会来吧?”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贤君王的节俭就可以了,效法他们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圣贤君王穿的衣服不同,但都统一了天下,不是因为王的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诚意地爱护人民,实实在在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建居巢和挖洞穴居住而不厌恶的人,给他们住宫室也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夏、商、周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就行,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方便就行,而不致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是为了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应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因为要避风寒;不再造洞穴居住,是为了要避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
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百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贤君王的衣服,却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大概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力开掘深水池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和花纹彰显的美观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百姓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您却还希望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国君您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他们力量疲困,钱财枯竭,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会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君王恩赐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臣子的人,以国君为先而以自身为后;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有和尊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做到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也是君王的利益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