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卷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中的限制与开放

2016-03-20浙江省镇海中学魏建宽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老腔陈忠实作文题

●浙江省镇海中学 魏建宽

北京卷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中的限制与开放

●浙江省镇海中学 魏建宽

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向来是人们极为关注的。2016年,北京卷的议论文写作命题为“‘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这是一道风格极为鲜明的作文题,命题既有多重特定的限制,又有多向度的开放。

一、论题的核心概念“老腔”,存在三重限制

北京卷的作文题明确要求考生必须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标题进行写作,但究其实,这不是一道单纯的命题作文,其中存在多重限制。

从逻辑上说,“‘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只是命题人提供给考生的一个论题,要确定论题中核心概念“老腔”的内涵与外延,必须以破解这一概念的三重限制为前提。

首先,解读“老腔”,受制于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文本——陈忠实的散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这是理解论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的逻辑起点。

由陈忠实的散文,我们可以对“老腔”的特点作出如下梳理与描述:

老腔,是陈忠实“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没听说过”的影响很窄的戏曲。

老腔,是由“地道的关中乡村人”组成的 “民间班社”演出的戏曲。

老腔,是能让作曲家赵季平觉得“了不得”,并让陈忠实“生出神秘感”的戏曲。

老腔,是八九个演员可以提着、扛着长条板凳这种“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作为道具甚至打击乐器,登上西安与北京的大戏台演出的戏曲。

老腔,是表演时能让观众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的戏曲。

老腔,是陈忠实欣赏时能产生出无限美好的诗意联想与“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戏曲。

老腔,是能让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林兆华、濮存昕吸收进入话剧《白鹿原》的戏曲。

老腔,是一种旋律,是“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但“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它能“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人们欣赏老腔时的神经“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如果用一句话对陈忠实散文中的“老腔”进行定义性的描述,我们不妨这样表述:老腔,是一种千年前诞生于陕西华阴地区,由地道的关中乡村农民表演,演出班底规模不大,乐器与道具简单甚至粗粝,原本影响范围极小如今却能令观众乃至国家级表演艺术家、文学家为之倾倒的原生形态的戏曲表演形式。

其次,考生解读论题中的核心概念“老腔”,受制于命题人拟定的含有因果关系的这一句话: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借助这一段暗含因果关系的文字,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做出这样的判断:艺术形式应归类为“民间原生形态”的老腔,之所以表演时令人震撼,并不是主要取决于其艺术形式,而是在于其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大美”,即陈忠实于文中以抒情的笔调表达出的“大美”——“发自久远时空”“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能撞响“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

循此表述,考生还应该进一步追问:“发自久远时空”的“老腔”时至今日为什么仍有这么大的魅力?“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中的“神韵”指代什么?“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中的 “潜存”“心灵底层”“尚未”等词有着怎样丰富的潜台词?

结合陈忠实的散文,追问上述一个个问题,“老腔”作为一种“象征”的内涵意义就会清晰地呈现出来:

老腔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关中大地,由劳动人民创造并能表达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地与生活的感受的,能给当下观众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并唤醒他们对脚下的土地的爱与敬重之情的,历经千年而不绝如缕的民间艺术。

而这种象征意蕴,正是命题人希望考生能认识到的。“老腔”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它其实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写作“‘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其实就是思考、表达“老腔”与“老腔”所象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会令人震撼,这是命题人传递的“价值导向”。为了将这一价值导向表述得更为明晰,命题人在作文题中又添上了如下表述文字,我们不妨将其视为核心概念 “老腔”的第三重限制——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

从北京的高考作文现场传递出来的阅卷标准也印证了命题人特别看重这第三重限制:

大作文 “老腔”如果仅以老腔写老腔肯定得不到高分。虽然不少考生可能不了解这种传统文化,但可以进行一定的延伸,表达出文化的传承精神,就会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语文其实就是一门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外还应该多长见识的学科。(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漆永祥语①)

命题人就是通过这样的三重限制,使这道作文题或隐或显地向人们传递了下列信号:

1.作文命题隐性传递着 《人民日报》于2015年10月15日发表的《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多重精神,尤其契合了《讲话》中下面这段文字的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正是这样一篇赞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散文佳作,“老腔”演出令人震撼,也充分说明发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是能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2016年“猴年春晚”,老腔团队与流行歌手谭维维再次合作演绎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据某大型网站开展的‘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②。

2.作文命题完全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于《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③一文中提出的以下命题指导精神——

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如语文、政治等科目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

陈忠实的《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作为“试题材料”,毫无疑问是“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也具有“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的功能,尤其是将写作能力的考查置于必须对承载了以上 “深厚内涵”的文学作品《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进行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这也无疑让“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有了一个“思考、体悟”的具体对象。这种命题形式,是北京卷的首创。

二、北京作文题的开放是限制中的开放

高考是国家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命题必须满足防猜题押题、宿构套作的特别要求,因此命题中设置多重限制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如果只有限制而无一定的开放度,就又会使思维敏捷、思想深刻、阅读积累丰厚、语言表现力强、表达富有个性的考生难以驰骋才情。因此,一道让人称赏的作文题在注重限制的前提下,还必须有足够的开放度。今年北京卷的作文命题,就满足了 “限制”与“开放”的双重要求。关于其“限制”,上文已有详细分析,以下重点谈北京题于“限制中的开放”。

第一重开放指向思维——回答论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这一设问的过程,显然包含着对“一果”之“多因”的追寻。对“老腔令人震撼”这一文化现象的由果溯因,其实也就是考生多角度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关于 “老腔”及“老腔”所象征的优秀传统文化何以令人震撼的多重原因,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于其《老腔何以令人震撼》④一文的本论部分中有多层面的概括——

一是真情。老腔的曲调以及演奏者和演唱者来自民间,生于厚土之中,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没有过多曲式变化和复杂的音调,可以说带着黄土高原的质朴走上舞台……

二是新鲜。在当下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态中,我们早已习惯五颜六色、灯光耀眼;也早已习惯嗲声嗲气、装娇卖萌,还有歇斯底里,装出来的苦大仇深等等。突然冒出这么几个土得掉渣儿的人和这么一曲土得掉渣的调,自然让人别开生面眼界大开。

三是故事。老腔不是单纯的一支曲、一个调,而是根据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白鹿原》改编的话剧中的引子和插曲。凡是看过 《白鹿原》小说和话剧的人,无不为其惊心动魄的场面、纵横捭阖的历史画卷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鲜活生动的语言所打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尤其扣人心弦,配上这样的曲子,自然更加魅力四射,可谓老腔与故事交相辉映,完美融合。

其实,除了王旭明先生提及的上述原因外,还有许多原因,如国家对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如像陈忠实、赵季平、林兆华、崔健一样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愿意俯下身子去挖掘、吸收、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努力,如体制内主流文化团体、媒体及商业文化公司主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搭建平台,等等。

第二重开放指向阅读积累。前文所引漆永祥先生的话,说明北京的阅卷评分特别重视学生考场作文的 “延伸”能力,考生不能就老腔写老腔,必须援引与“老腔”同质的其他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的事例,如王旭明的作文就提及《论语》。其实,何止《论语》,可“延伸”拓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样式很多很多,建筑、文学、雕塑、武术、书法等都可涉及,命题在这里给考生提供了一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开放空间。不过,如果没有阅读积累,又何来“一定的延伸”?如果没有积累,怎能更深刻地写出“老腔”所象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如果不能“延伸”与拓展,考生的作文又怎能达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 “发展等级”的“丰富”与“新颖”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漆永祥先生说的“语文其实就是一门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外还应该多长见识的学科”,显得尤为在理。

如何 “多长见识”?作为高中生,最主要的途径还是阅读。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北京卷的这一道题以其指向阅读积累的大胆开放,为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极好的引领作用。

其实,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大美”的材料无限丰富,现略举两例:

(一)曹文轩获“安徒生文学奖”发表的获奖感言——“我的背景是中国。我的国家为我提供了不竭的写作资源。”⑤

(二)莫言谈蒲松龄是他的“文学启蒙人”及他如何回归中国的文学传统:

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就像 《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⑥

来源于教材、时事及课外整本书阅读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材料实在太多。学生写作说理文,如果能有丰厚的阅读积累,写作时援例证明、引用证明就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总之,2016年北京卷的议论文体的命题作文,既注重考场作文的限制,又于限制中指向思维与阅读的开放,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其正面的引导作用,这一导向值得肯定。

引文出处:

① 《北京高考阅卷过半 六成考生大作文选写 “老腔”》,2016年6月16日《京华时报》。

②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2015年7月 《中国高等教育》。

③《“老腔”们需要的不仅是 “一声喊”》,2016年2月25日《光明日报》。

④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6年6月16日人民网-教育频道“高考作文大家写”专栏。

⑤《曹文轩:水做的“草房子”》(特写,作者高毅哲),见2016年4月7日 《中国教育报》。

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答谢辞《讲故事的人》。

2016年8月29日改定

猜你喜欢

老腔陈忠实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唱首老腔给党听
老腔新韵绕梁来
老腔唱新歌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参考资料
陈忠实与我的家事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