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系列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

2016-03-20侯远长

邓小平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总书记特色思维

侯远长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习近平系列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

侯远长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并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和方法论三个方面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系列讲话,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形态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验的科学总结四个方面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创新;以“中国梦”开篇,以“四个全面”为引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丰富、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全面依法治国的方法论、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法论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体系,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习近平系列讲话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战略家的胆略,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智慧,围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并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一个新境界,这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创新不是一般的创新,而是一系列的创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创新,归纳起来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创新、主要内容的创新、方法论的创新三部分。

一、习近平系列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创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式形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逻辑体系,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设计和展开的。“四个全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统一体,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宏观上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措施。“四个全面”有各自的鲜明特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是方向,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是保证,是支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是领导核心,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形态的新阐释

19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形态上看,它是运动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三种形态的统一。邓小平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三十多年的接力探索,“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阶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2〕,同时科学地分析了它的基本功能,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深刻、认识独到、理论定位准确:一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4〕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论述,并没有用“形态”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涵已经明确了其三者统一的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种存在形态的统一。其中的任何一种存在形态,虽然也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都不能单独体现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提了出来,并进一步阐明了它的“三个特”的鲜明特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新论述

党的十八大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的深刻变化,面临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从战略高度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总体部署,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习近平总书记在紧紧围绕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讲话中,对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有了深刻的理解,其创新点把“三总”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他强调指出:“这‘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7〕这个“真谛和要义”的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和论证。

一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概括为“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全党,在“总依据”问题上提出了“六个立足”的新要求。他强调,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要立足“总依据”;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立足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立足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立足初级阶段。要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就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

二是“五位一体”总布局,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上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把“五位一体”总布局理论纳入“三大规律”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成果,在我们党创新理论中还是第一次。其创新点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布局,使其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全过程;我们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三是总任务囊括了党的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国家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总任务,它 “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8〕。所以,“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9〕。

(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验的科学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八个必须”基本要求理解深刻,论述精辟,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八个必须”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经验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这是对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用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11〕。他还指出,“八个必须”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这些是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告诫全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第二,“八个必须”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系列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八个必须”基本要求,回答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要问题。〔12〕

习近平总书记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高度准确概括为“本质体现”、“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领导核心”等八个方面,这样的科学概括和深邃论述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习近平系列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内容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以“中国梦”开篇,以“四个全面”为引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丰富、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习近平系列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集中表现在“两个逻辑”的统一,“三个旗帜”的统一,“三个自信”的统一,“五个必须”的统一。

一是“两个逻辑”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3〕“两个逻辑”的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背景的历史过程经过了500年,即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中国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二是“三个旗帜”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14〕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是“三个自信”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5〕三个方面。道路自信,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自信,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制度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制度保障。总而言之,只有坚持“三个自信”的统一武装全党,才能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四是“五个必须”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告诫全党要做到“五个必须”,即“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必须顺应世界大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机遇;“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织保障;“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

以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统一”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推进到“坚持和发展”的新阶段。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最突出的亮点之一。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他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6〕中国梦的提出就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南,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旗帜,它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丰富、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创新点有以下“三个首次”:

一是首次把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总任务时指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17〕,后来又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8〕,要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目标的历史过程需要四个阶段,即复兴准备阶段,1949年至1978年;初步复兴阶段,1978年至2020年建党100周年,初步复兴的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复兴阶段,2020年至2050年建国100周年,基本复兴的标志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复兴阶段,2050年至本世纪末,全面复兴的标志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9〕。

二是首次论述中国梦的社会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0〕

三是首次揭示中国梦的本质及实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1〕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概括为“四个必须”,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22〕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是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最新成果之一。它集中反映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文件中,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新就新在“五个突出”:突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突出坚定信念,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突出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福祉;突出“三个解放”即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破除各种弊端。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新就新在如下“五个方面”:提出改革总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阐明了改革“三性”的方法论,即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部署了“五位一体”具体改革目标,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24〕;提出“三个让”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这就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5〕;《决定》在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基础上,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六个“紧紧围绕”的战略新任务。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新举措。这些新举措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其鲜明特点是战略举措的制度化、战略举措的体系化和战略举措组织机构的保障性。中央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从组织机构上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并就“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将加快改革创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创造发展新机遇,提出了“五个更加”的新要求,即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核心的新阐述。《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26〕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从三个方面突破:第一,砍断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把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决定作用。第二,打破行政垄断,消除市场间的障碍,形成公平开放透明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第三,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积极性,一方面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27〕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六个重大关系。第一,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实事求是服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和目的,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第二,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与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第三,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改革的局部与全局是一个统一体,改革既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谋划,又要考虑到局部的实际情况,把全局与局部统一起来统筹。第四,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既坚持科学的顶层设计,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方法论,鼓励大胆试、大胆闯,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第五,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要勇于进取,胆子要大,在战术上,步子要稳、稳扎稳打。第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撑点。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经济社会的第一要务、是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全面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一步稳定。

(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围绕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个主线,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一是阐明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路。这一新思路,包括“一个主题”、“一个主线”、“一个中心”、“一个总基调”和“一个发展方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28〕,“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29〕,“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30〕方针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指出,要用辩证法、两点论,看待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既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1〕

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特征的新归纳。“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32〕这一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地发展。

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个最”的战略路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是:“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五是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发展理念的新提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引领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五大发展理念。其基本内容包括创新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协调发展,指向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指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型”社会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开放发展,指向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指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这五大理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六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指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的根本性改革新途径。要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七是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是坚持共赢、共建、共享原则,形成一个自东向西横跨亚洲、直达非洲和欧洲地区的发展合作框架,并以政策疏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打造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内容,以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一带一路”是改革开放以来,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史和经济理论上的新创造。

(五)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的新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发展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理论,创新了中国特色法治国家建设。

一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创新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理论,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系列基本问题: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目标,是“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政治方向,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4〕;回答了宪法赋予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通过各级人大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受,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35〕。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政治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内容,他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要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如何发展这种政治局面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处理好三个关系”的途径,即“我们要根据宪法确立的体制和原则,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36〕。这“三个关系”处理好了,“12个字”的政治发展新局面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论证了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提出了构建合理、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展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等形式。

二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新了一系列中国特色法治理论。这些创新理论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其一,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总体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法治中国”的新概念基础上,阐明了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归纳起来是“一个指导原则”、“四个法”的进程、“三个法”〔37〕的要求。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原则;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其二,提出开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38〕其三,阐明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是让法治成为全民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做好新形势下政治工作讲话中指出,法律不能只是纸上的条文,而要写在公民心中,使法律成为一种全民信仰。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其四,提出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命和关键新思想。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39〕。保证法律的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他还强调,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是公平正义、严格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六)文化强国建设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主题,阐明和创新了文化建设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

一是提出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0〕

二是回答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对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在“四个努力”上下功夫,即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三是揭示了我国大国形象。归纳起来是“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41〕。

四是揭示了人类文明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是平等的”,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文明是包容的”,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42〕

五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这个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要求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更加自信、更加自强,以此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是进一步发展“24字”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但并没有展开论述。201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中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其一,从内容结构上把核心价值观科学分为三个层面。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43〕。其二,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三者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全体人民上下求索,体现着时代精神。这一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七是明确了广大青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辩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七)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的新要求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计民生,国计是为了民生,民生是国家和谐安定之本、是人民幸福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阐释了一系列新思想。一是民生问题战略地位的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路。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44〕。这一新思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理论指导。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要”的战略新举措。即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正确处理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人民的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45〕四是社会治理的新理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进入由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其一,提出了社会治理总体新思路。其中包括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互联网+管理,互联网+服务等。其二,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的重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是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治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社会治理效果和速度就越好越快。

(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新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一是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人类的永续发展和生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46〕。二是表达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7〕这些新思想生动表达了我们党和国家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三是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在理论方面,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48〕;坚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实践方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49〕四是论证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50〕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九)外交战略的新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鲜明特点,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丰富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创新点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时代潮流的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51〕同时,还科学分析时代潮流形成的历史条件,指出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这一时代潮流的概括,发展和创新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思想。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52〕三是提出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在2014年11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53〕。尤其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必须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道路。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将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复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引导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道路和不同社会制度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四是提出了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和外交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新理念是“亲、诚、惠、容”〔54〕。“亲”就是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诚”就是讲平等、重感情;“惠”就是常见面,多走动;“容”就是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五是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思路。一方面 ,阐明了“一带一路”定位和特征。“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一带一路是多元的,涵盖各个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照共赢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繁荣。”〔55〕另一方面,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奉行以人为本、造福于人民的宗旨,将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56〕这些新思想增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新内容,创新了对外开放的理论。

(十)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对党的建设提出了系列创新思想,集中反映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方面。一是阐明了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阐明了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新思路,其主要内容是:要落实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严明党的纪律。这“五个要”是新时期从严治党的新思路,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为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正确方向。二是从严治党方针的新阐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57〕这一党建方针突出了管党治党必须从严,从严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的新思想。三是新形势下从严治吏的新要求。从严治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党的干部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主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要求,从严治吏,把功夫下在“四个做到”上,即要对党忠诚,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走偏、做到心中有党;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民;要有责任、有担当,不能只当官不干事,做到心中有责;用权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到心中有戒。四是提出了好干部的标准、成长规律和任用新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58〕好干部的长成是有规律的。“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59〕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条新路径,归纳起来是“三个用人得当”,即“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60〕;“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61〕;“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62〕。

三、习近平系列讲话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体系,归纳起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全面依法治国的方法论、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体系,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改革方法论是一个系统的思维体系,它包括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精准思维、创新思维等。

一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凝聚改革的合力,统筹协同推进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63〕还强调:“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64〕系统思维,是以大局观和协调意识谋划改革开放,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特征。

二是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要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魄,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对大局要了然于胸、对大势要洞察秋毫,对大事要铁画银钩,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65〕。战略思维的鲜明的特点是:重全局把握,重长远谋划,重整体布局,以战略定力科学设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主攻方向等根本性、全局性问题。

三是精准思维。精准思维是从细节着手,把国计民生问题落细落小落准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种思维方式,就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4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66〕。还指出,群众反映的问题都很具体,不能以原则对具体,要件件回应,具体解决,诸如过节送礼、中秋送月饼等。这些都是精准思维的体现。精准思维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具体和准确,动作精准到位,从一个具体问题入手,在一个具体点上解决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坚持精准思想,就要排斥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工作方式。

四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传统桎梏,想新办法、找新出路,掌握创新内在规律的思维方式。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67〕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今后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蓝图、新目标、新愿景,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创新思维的鲜明特点是,以新思维设计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以新方式解决新问题。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方法论

依法治国的方法论,也称法治思维方法论。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标准的思维方式。它包括规则思维、合法性思维、程序思维、公平正义思维和权力监督思维等内容。

一是规则思维。规则思维是靠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规则思维也是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典型的规则思维。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规则思维就是坚持法律至上,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规则思维是以规则为核心,依靠法律规则昭示公众,严格依规办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坚决抵制权大于法、官大于法、以言代法、贪赃枉法等人治弊端。

二是合法性思维。合法性思维是指想问题、办事情都将合法性放在第一位的思维方式。合法性思维不同于权衡利弊的政治思维,不同于成本与权益比较的经济思维,也不同于善与恶是非评价的道德思维,合法性思维是依法治国思维方式的起点和基础。它要求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把合法性放在首位不动摇,围绕合法性展开工作,全面审视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和要求,行为的手段、行为的目的、行为的内容、行为的权限、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等。

三是公平正义思维。公平正义思维是以维护公平正义为评判尺度的思维。公平正义思维是法治思维的核心,法治是公平正义的载体。公平指向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程序公平、机会公平;正义指向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主观正义和客观正义,社会正义和个案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追求。因此,治国理政,行使权力都必须以公平正义为评判准绳,杜绝重结果轻过程,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思维方式,树立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不仅能使公众有序参与决策,还要兼顾各类群体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利益诉求,寻找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四是程序思维。程序思维是按规矩、规定办事的思维方式。坚持程序思维,就是要克服人治现象,保证实体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程序思维要求,任何人任何组织不能做裁判者,权力必须在程序和规矩下运行,必须在监督中行使。程序具有独立价值,程序思维要求程序形式的合理性,在程序面前,一切人情、关系、偏见都会消除,使法治的阳光普照大地。

五是权力制约监督思维。权力制约监督思维是制约和监督公权的思维方式。制约监督公权是法治的核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必追究,这是权力制约监督思维对官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权力制约监督的思维方式、严格规范行使权力和接受监督的意识。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不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不违法用权、不违法行政,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权力行使者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

(三)全面从严治党的思维方式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思想。如何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从严治党的思维方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建设理论的一大特色。全面从严治党的思维方式,包括辩证思维、定力思维、红线思维和底线思维等。

一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揭示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是运用辩证思维的典范,他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解决实现中国梦一些重大关系问题,分析解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问题,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解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分析解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大关系问题。辩证思维最鲜明的特征,是注重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矛盾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以及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注重一分为二看问题,把握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和发展的重点方面。

二是定力思维。定力思维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的思维方式,也是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保持正确方向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定力思维方式,集中表现为“政治定力思维”、“战略定力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那就主要看干部能否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68〕定力思维的鲜明特点,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毫不动摇性,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统一性。

三是红线思维。红线思维也可称高压线思维,是敲警钟、防止违法违规违纪,不能碰触路线方针政策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要坚持依法执政,“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69〕。在讲到党的作风建设时他又指出:“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建章立制,划出‘红线’、标明‘雷区’、架起‘高压线’。”〔70〕这些论述都集中反映了红线思维的方法论。红线思维的基本要求,在从严治党方面,就是党的规章制度就是红线,不能碰触;在依法治国方面,宪法法律就是红线,不能碰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绿水青山生态安全就是红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超越生态安全这条红线;在社会建设方面,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安全第一”方针就是红线,不能触动这条红线。

四是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定边界的思维,是预防危险,防止出现破坏性质变,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坚持问题导向,遇事从坏处着想,努力做到面对挑战不慌、遇到矛盾不乱,有备无患,争取好的结果,牢牢把握迎接挑战、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主动权。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底线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诸如,谈到法治中国时,提出了树立“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在谈到党风廉政建设时,他指出,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利用情感、道义、法律底线。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他指出,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改革发展的底线,也是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底线。在谈到民生问题时指出,要以“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底线思维的鲜明特点,是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警惕性和防范性。在每个党员干部头脑中拉上警界线,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才能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赢得主动权。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12.

〔3〕〔4〕〔5〕〔6〕〔7〕〔8〕〔9〕〔12〕〔14〕〔17〕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4,6,6,3,7,8,3,7.

〔10〕习近平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806/c40555-25412730.html.

〔11〕习近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1/01/content_2303402.htm.

〔13〕韩庆祥.治国理政需方法[J].求是,2015,(5):17-20.

〔15〕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6/26/content_2434706.htm.

〔16〕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18〕〔19〕〔20〕〔21〕〔22〕〔27〕〔28〕〔29〕〔30〕〔31〕〔32〕〔33〕〔34〕〔35〕〔36〕〔37〕〔38〕〔40〕〔41〕〔42〕〔43〕〔46〕〔48〕〔49〕〔50〕〔51〕〔52〕〔53〕〔54〕〔58〕〔59〕〔60〕〔61〕〔62〕〔65〕〔67〕〔6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36,39,49,56,56-57,116,111,112,111,116,118,121,139,139,139,140,144,168,162,258-259,168-169,208,208-209,209,209,272,267,273,297, 412, 416, 418,419,419,247,59,149.

〔23〕〔24〕〔25〕〔2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118164235.htm.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36.

〔44〕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7.

〔45〕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casipm.ac.cn/dj/lxjy/201309/t20130904-3923816.html.

〔47〕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14-07-11.

〔55〕习近平.在中英工商峰会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5-10-22.

〔56〕习近平.会见出席亚洲政党丝绸之路专题会议的外交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6.

〔57〕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hbun.net/smartcore/web/xcb/zywx/ff80808144bf18db01463f64da9922c5.htm.

〔63〕〔64〕〔6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大思维方法[N].学习时报,2014-09-11.

〔68〕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28.

〔70〕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920/23/1173029-411133804.shtml.

(责任编辑肖雪莲)

2016-02-11

河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系列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研究”(2015BKC012)

侯远长(1945),男,河南濮阳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授,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郑州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河南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理论研究。

D616

A

2096-0921(2016)04-0072-18

猜你喜欢

总书记特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