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①
2016-03-20闫建琪
闫建琪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 100017)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①
闫建琪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100017)
前天晚上接到参加广安主题报告会的任务,没有来得及准备,但是在这里我是放得开的,因为我多次到这里来,和广安市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在座的同志许多都是老朋友了。我很高兴来到广安,一到广安就倍感亲切,心里很温暖。今天上午我们向邓小平同志铜像献了花篮,听了侯书记简短的讲话,十分感慨。广安发展很快,成绩有目共睹。我现在已经是退休干部了,在邓小平同志家乡的干部面前,就说说我的心里话,不念稿子了,讲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一、邓小平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今天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19周年。光阴如梭,19年来,中国、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回顾这段历史,深感小平同志的伟大,为什么呢?1981年,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邓小平副主席文集》,序里有一句话大家都记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个序言里还有一句话,“如果有一天这些讲话失去重新阅读的价值,那就证明社会已经飞快地前进了。那有什么不好呢?”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再看小平同志著作依然非常亲切,书中讲的道理非常管用,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小平同志看得很远,他的论断是符合中国实际、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概括地说,小平同志有两大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我们党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文化大革命”的包袱和很多以前历史上的旧账放下了,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这就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贡献了不得。如果不解决这样性质的历史问题,不能正确解决对毛泽东的评价、正确解决对新中国成立三十余年历史的评价,中国就不可能安定团结,我们就没办法迈开双腿迎来改革开放新局面。事实说明,小平同志这个贡献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
第二个贡献就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个贡献更了不得。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孙中山推翻了帝制,是中国历史新的开端,但他没有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毛泽东领导我们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把中国带入社会主义社会,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未完成的事业,小平同志接过来了,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个贡献是千秋功业。
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再重温邓小平理论,深深感觉这个理论的历史地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大家知道,前两年,习近平同志有一篇讲话,讲到“社会主义500年思想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6个时间段”。他说“邓小平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个历史贡献就是邓小平初步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一,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回顾社会主义发展史,有这样一些明显的节点特征。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进而发展为一场社会主义运动;到列宁时代就成为一场改变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革命,在俄罗斯的土地上,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全新的社会制度,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了斯大林时期,这种制度演变成了苏联模式。这种模式被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公有制、二是计划经济、三是按劳分配。这个模式不大成功。邓小平讲:“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正是在对苏联模式弊端深刻剖析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几十年实践作出科学总结的基础上,邓小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本质的新高度加以阐释,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从对社会主义模式、特征的认识,上升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个认识过程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亿万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摸索,左一脚、右一脚,深一脚、浅一脚,才走出这样的一条新路,才有了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而现在有些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有许多不同的议论,这可以理解,实践还在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还在深化,还会进一步丰富。总之,把社会主义从一个空想的学说变成科学的理论,变成一种社会革命、社会实践,形成一整套社会制度,直到打碎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僵化体制,最终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科学的阐释,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社会主义探索不断深化,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新的生命力,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这个论断,是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作出的全新阐释。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把它与计划经济划了等号;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也同样混为一谈。邓小平则一语点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这一下子就打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桎梏。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样的认识也是付出了很多代价才得出的,可以说这句话救活了社会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所谓苏联模式的僵化,包括我国经济建设长期存在的要害问题,主要指的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严重束缚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失去活力。实践证明:现阶段,我们不能离开市场经济这一发展手段。现在,我们发展经济是两只手。一只手是市场机制,另一只手就是政府的管理。政府管理,也不是过去那种统得死死的“穷管”,而是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政策、方针和法律的宏观管理。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在这个阶段解决经济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讲,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4〕邓小平对这个问题有着长期的思考。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时,就说过不能超越阶段,指出,搞“一平二调”、刮“共产风”就是超越了阶段。1974年,中国正处于动乱狂热中,他仍清醒地指出:“我们解放才二十五年,有许多制度方面的问题,如教育、人民公社、工业建设方面,都在积累经验阶段,可以说是实验阶段。”〔5〕他说,缩小城乡差别,像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那样,“我看一百年也不行,要经过一二十代人的努力看看怎么样”〔6〕。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到了改革开放年代,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7〕初级阶段理论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认识。所以我们经常讲,邓小平的理论有三大精髓:一个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只有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解答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实行这样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制度。这里,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谈学习邓小平理论,关键是不要忘了邓小平理论的三大精髓。
第二,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所谓根本任务,就是解决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我们党也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党的八大曾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后来这个观点经过修正,至今仍然保留下来了,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回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国际国内特殊的政治原因,我们对阶级斗争形势判断出现偏差,随之对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动摇,阶级斗争扩大化,结果最终导致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泥潭。“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怎么认识中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怎么解决这个主要矛盾?重新摆在全党面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八大的正确判断,并作出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这个中心,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小平同志开始的时候说,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四个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后来又进一步说,今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相当长是多长呢?我们在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时候,把他有关的一些讲话集中起来,发现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从讲经济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到讲今后一个相当长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再到讲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认识越来越深刻。他在多次讲话中说: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不发生战争,我们就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一切工作围绕和服从这个中心。大家可以看一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有各种各样的干扰,包括“左”的、右的、国内的错误思潮、国际的敌对因素等等,我们都作出正确的应对,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核心任务、根本任务扭住不放。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三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世所罕见。举个例子:我们的高速路和铁路建设、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惊人,充分显示了在发展速度上,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快的优势。
第三,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
从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到提出科学发展,再到现在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我们对如何发展经济,越来越更加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这是邓小平开创的新道路。怎么发展中国的经济?走哪条路?是回到“文革”以前的老路呢?还是照搬西方呢?中国的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后的实践,都证明老路走不通,照搬西方更不行,只有走条新路——走改革开放的新路!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唯一正确的道路。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没有改革,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法前进。改革就是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怎么改?在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的态度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打破旧有的僵化体制,没有前人的经验和现成的答案。正因为改革的复杂艰巨性,所以,小平同志说,改革不是修修补补,不是改良,而是一场革命,是第二次革命。小平同志敢于解放思想,敢闯、敢于担当、敢于实践,打破了很多陈旧的观念。现在,小平同志讲的“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这个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谁也动摇不了中国人民坚决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我们党做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包括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新的改革浪潮正在一浪高过一浪地席卷神州大地。
那么有些同志想说:“改革总有个头吧,什么时候停下来、什么时候稳定下来?”按照小平同志的预测,应该在21世纪的中叶,或者说到21世纪的上半叶,就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讲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8〕按照小平同志的说法,再过若干年,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改革可以说到了一个实现既定目标的阶段。这是一种观点。当然,这个观点,也不是认为改革应该会停下来。还有一种观点是:“改革是一个无期限的过程,永远在路上。”十八大以来,更多的同志是这样认识的。我更想说,我们要改革,直到实现共产主义。这是生产力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社会在前进、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不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同样如此,这就要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说,改革永远在路上,不会停下来。总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很清楚,不要忘了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怎么改革呢?怎么制定一个合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规划呢?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论的第四个问题。
第四,邓小平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解决温饱的目标,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用十年时间实现了;第二步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我们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人均1000美元左右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小康目标;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人均4000美元左右收入的目标。实际上,按照这个目标,我们已经提前二十年甚至可以说提前了三十年超额达到了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了“含金量”更高的奋斗目标。现在,我们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决战阶段。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制定并坚定不移地实施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规划,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出来的。前两年,我们曾经接待过一位即将回国的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的参赞。在谈到中外政治家有什么不同时,他说,中国领导人考虑的都是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事,不像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为了竞选只考虑三、五年的事。我当时对他说:我们的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人,我们考虑的是中国全体人民的利益,不是某个政治集团的利益,不是某个小集团的利益,也不是为了竞选给人民开空头支票。我们考虑的是更长远的问题,是考虑到下一代,下下几代人的问题。我们做出这样长远的发展规划,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政府没有做过的,而我们一步步在实现,一步步在接近我们的目标。他们听后无言以对。习近平同志说过这样的话,原话我记不住,大意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是多少代中国人奋斗不息、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当然,越接近目标,后面的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多,困难也更艰巨,但是,我们有充足的信心和充分有利的条件去实现这个目标。而此刻,我们更深深感到小平同志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了不起。正是按照这个发展战略,我们彻底摒弃了历史上一再出现的超越阶段、高指标等“左”的指导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小康目标。
第五,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不要小看这两句话。怎么解放生产力,怎么发展生产力,怎么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关键抓哪些东西?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后,刚恢复工作,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搞现代化建设,关键是科技教育。对这一点,小平同志看得很准。他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还没有听到在邓小平之前有哪位领导人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听我们室专门研究毛泽东的专家讲,1964年的时候,毛主席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说法,是有些犹豫的。他认为,技术是可以转化成生产力的,而科学是发现规律,它不像技术可以直接转换成生产力。这位研究专家说,可见毛主席是动脑筋的人,是很有智慧的人。科学的确是发现规律,是对客观事物本质作出的揭示;技术是依据科学发现创造出的劳动方式、方法。当然,这里讲的技术,不是指的普通手工劳动,而是指科学含量很高的高技术。实践证明,科学是通过技术发明转换成生产力的。在当代,科学技术转换成现实生产力是非常快的。小平同志对科技革命的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所起的作用,也十分敏锐地观察到了。在20世纪70年代,小平同志讲,他每天都看有关科学发展动向的材料,了解今天世界上科技发展有什么新的动向。他整天想的都是这些问题。小平同志讲过,我们的改革就是为了追赶时代。对此,小平同志非常敏锐。他说,现在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不开放,信息就不灵。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追都追不上。坚持科技追赶时代的改革方向和与此相关的方针政策,到现在我们仍然坚定不移,尽管我们在有些地方做得不够,或者有些地方有些失误,但是把科技摆在关键和突出位置的改革方针政策是没有变的。包括我们现在讲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可以举一个小例子,2013年的时候,美国用3D打印技术,打出一辆汽车,用了2600小时;到2015年,打出一辆汽车,只用了44小时。这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典型例子。去年还是前年,我记不清了,奥巴马说:“纸质媒体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有的专家还讲,现在是物联网时代。在这样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技术将成为一种陈旧的生产方式而被淘汰。可以想象,在高科技时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难以描述的变化。
邓小平抓住了科技和教育这两点,实际是讲的知识分子的使用和管理问题,是如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后来党中央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和人才创新工程,都是对小平同志重视教育、尊重人才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谈到小平同志对人才的重视,记得20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很直率地说:解决一些知识分子两地分居的问题有什么不可以的,对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可以给重奖。要解放思想,可以每年拿出一百万元重奖十个人。可见他是多么地重视人才,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他也是在“文革”结束不久最早主张大量派遣留学生的,并且主张可以从中学生起就往外派。现在看来,出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化,这就是趋势。倒不是说外国的教育有多好,小平同志认为,人在十几岁的时候正是接受能力最强、长知识最快的时候。这也许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系。他就是十五岁时去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小平同志还特别重视教材问题。就像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所反映的,当时小平同志非常支持教材从国外进口,目的就是要用最先进的教材传授知识。
第六,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标准
“四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个坚持”,是小平同志1979年针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后,出现的一股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搞“非毛化”,宣扬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自由化思潮,及时尖锐鲜明地提出来的。他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系统阐述了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此后,他一再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现实政治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视角,阐明“四个坚持”的道理。“四个坚持”的提出,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成为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维护中国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保证,也使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反对自由化思潮有了明确的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个敏感的话题,因为这项改革触及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小平同志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透彻、非常尖锐、态度非常坚定,而且也非常全面。他讲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他在1986年一次谈话中说:“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9〕这几句话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概括得很到位,一目了然。他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问题上,态度也是非常鲜明。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人提出,人民代表大会是否也可以像有的外国那样,搞成两院制?经过几番讨论,最终还是认为一院制好。小平同志鲜明指出:“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为什么非坚持这个制度呢?小平同志说得非常透彻:“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他说:“当然,如果政策搞错了,不管你什么院制也没有用。”〔10〕如何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完善、更好发挥作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人民代表大会是发挥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应继续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过去,我们民主太少,法制太少,民主法制不健全。所以小平同志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1〕“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这个道路很长,但这三十多年来,我们走得也很快。我们在努力追赶时代,尤其是法制建设,努力从基础做起,从基层做起,在全党和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发扬民主、健全法制与坚持党的领导并不矛盾。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人民当家作主,三者是统一的关系。没有党的领导,就没办法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也必须带头执行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历史已证明,如果把西方国家的制度搬过来,中国必然是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我们现在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除了选举民主,我们还有协商民主制度。这套制度也不同于前苏联的国家制度。前不久普京提到:在苏联宪法中有一句话,大意是:各加盟共和国可以依据宪法,自主退出苏维埃联盟。这就像埋下一颗让苏联解体的核弹。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苏联时期就埋下了导致国家和民族分裂的种子。我们从建立新中国起,就没有照搬苏联制度,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制度体现了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这个制度保障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保障了我们国家的统一。所以说,我们的这一套政治制度是不能动摇的。就像习近平同志讲的“有些制度就是不能变”。
第七,邓小平提出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
在战争年代,我们一手抓战争,一手搞生产;改革开放后,一手抓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1989年9月16日,小平同志在同李政道的谈话中说:“搞改革开放有两只手,不要只用一只手,改革是一只手,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一只手。有时这只手重些,有时另一只手重些,要根据实际情况。”〔12〕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两只手都要硬。三十多年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始终是我们必须时时注意紧抓不放的战略方针。这个方针,是为中心任务服务的。凡是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时候,某种错误倾向就会冒出来,干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例如,自由化思潮泛滥,或腐败滋生蔓延,都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冲击。对此必须旗帜鲜明,必须出重拳予以强烈制止,不这样做,就会危及改革开放的成果,甚至使社会主义事业毁于一旦。当年,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主要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手都要硬。现在我们对事物的多样性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又相继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这就更需要对各种错误倾向保持高度的警惕,坚持处理好全面与重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做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决不能丢掉充满辩证法精神的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和工作方法。
第八,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这就是两个必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公有制为主体”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和各种分配要素并存的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各种所有制经济,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国策。与此相一致,小平同志在指出从实际出发,允许有条件的地方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一再强调,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上,小平同志的观点非常鲜明。经济的发展肯定是有条件的,有些地方发展快一些,有些地方发展慢一些,整个国民经济波浪式向前推进。同样的道理,一部分人因为条件不一样,有的人肯定会先富起来。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两种人是不能对立起来的,因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3〕。先富地区要帮助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做不到这点。资本主义是追逐利润的,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让广大人民享受改革的成果,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让人民享受共同富裕。在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的观点同样非常鲜明。纯粹的私有制解决不了广大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私有制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怎么实现和发挥公有制的好处,这是重大的实践课题。
我们讲公有制为主体,也并不是说公有制经济实体比例越高越好。现在我们提出发展混合经济,就是一种新的探索和认识。在有的西方国家,混合经济就不在少数。
对共同富裕原则的阐释,小平同志讲得非常多、非常鲜明。他说,社会主义的特征是集体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的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富裕;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就是共同富裕。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4〕
他在1990年视察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等建筑工程时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中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十分之一富裕,就是一亿多人富裕,相应地有九亿多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九亿多人就要革命。所以,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这一年年底他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又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他尖锐指出:“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5〕1992年底,他在杭州看到外国人写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题目是《马克思主义新挑战更加令人生畏》,其中有段话大意是,“如果资本主义没有解决分配问题,共产主义的幽灵迟早还会回来的,现在这个幽灵就在欧洲上空游荡着”。小平同志看了很受触动,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讲: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那时万元户很少,百万富翁就更少。但正如小平同志讲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我们应当承认现实,发展起来以后,确实贫富差距问题凸显。在收入问题上,有地区差距、行业差距问题、有如何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等问题。现在我们解决民生问题、分配问题力度越来越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会调动一切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两极分化,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搞平均主义。这要有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
第九,邓小平提出了新的时代观和国际战略
我认为小平同志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确定正确的国际战略问题上,与前人相比,有很大超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是,他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看得非常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反对殖民主义斗争风起云涌。人民要革命,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的洪流浩浩荡荡。当时,我们对时代的判断是,不是战争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战争。但是,在世界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世界形势有很大变化。反对殖民主义斗争高潮已经过去,大多数被殖民的国家纷纷独立;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不复存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超级大国作为第一世界,同作为第二世界的欧洲、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和作为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表现为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与发展的矛盾。对此,小平同志判断超级大国没有做好打世界大战的准备,制止战争、谋求发展的力量超过策动战争的力量。基于这样的判断,他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后来我们郑重称为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几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的洞察非常透彻,对国际战略格局判断得很准,对时代趋向看得很深远。其次是,他处理重大的国际问题,无论是战略还是策略都把握得非常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即使在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一继二战结束后最重大的国际事件面前,他仍清醒地判断,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一个机遇。正是在苏东剧变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下,他冷静地指出:“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16〕正是对世界形势有着清醒认识,使我们能够在国际风云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下,争取到了对我国十分宝贵的三十多年的和平发展机遇。现在,我们依然坚持小平同志对世界大势总的判断,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第一位,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钱其琛同志曾在公开场合做报告的时候把小平同志的外交战略概括为八个字,“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他对小平同志的外交思想讲得特别清楚。江泽民对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阐述的外交思想也做过二十几个字的概括,就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这些战略方针可以说是我们应对复杂国际问题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的锦囊妙计。
对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不仅对能不能利用和平环境安心搞建设很关键,对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针也是非常关键的。小平同志起初说,战争在5年、10年打不起来,后来说,20年甚至相当长的时期打不起来,我们要抓住时机,全面搞经济建设。基于这个判断,他提出军队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忍耐。在解决军队存在的机构臃肿和软、懒、散等问题的同时,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他1985年做出裁军百万,把军队教育训练摆在战略的位置,走精兵之路的决策。现在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回过头来看,小平同志关于军队建设的一些重大决策,是非常有远见的,不仅抓住机遇,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时间,也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更多的物质条件。
第十,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
在“一国两制”问题上,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跟英国一位前首相谈话时说:收回香港后,要继续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举例说,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实行的仍然是农奴制度,如果达赖不叛逃跑到印度,这种制度还不知道实行到什么时候。因为当时我们党对西藏的政策是,不急于进行民主改革。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我们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就是不同于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对采取什么政策实现祖国统一,小平同志看得很远。他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一再阐明为什么要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就是从香港的实际出发。一国两制方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起的,后来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验证。2015年8月,我有幸带我们室一些同志去了一趟台湾,会见了几位国民党老人,这些人有的当过台北市长、高雄市长、蒋经国的秘书等,和他们进行交流,我们很坦率。他们中有的人说,台湾有像邓小平这样的领导人就好了。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政策比对香港、澳门的政策还宽。小平同志讲得很明白,就是统一台湾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提出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撒切尔夫人称之为“天才的构想”。的确可以说,“一国两制”构想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代表着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一国两制”构想肯定将继续接受实践的考验。形势在变,条件在变,我们的方针也必然需要不断变化。现在,我们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和平发展,两岸人民是命运共同体等许多新的阐述,无疑是对“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最后,谈谈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
小平同志始终很关心党的建设这个问题。因为党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只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为了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确保三中全会路线得到贯彻执行,1983年我们进行了一次清理“三种人”端正指导思想的整党,并提出清理精神污染。但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许多新的问题,包括腐败问题,没有完全解决。1989年发生动乱,这是个大问题。问题的要害是,从西方刮进来的自由化思潮,造成对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严重冲击。这个问题解决过后,小平同志提出,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这之后,我们在继续深化改革的同时,对自由化思潮和各种腐败行为做了坚决的斗争。从20世纪90年代起,直到现在,我们党相继进行了“三讲”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及“三严三实”教育等。这一系列不断进行的教育活动,就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建设内容丰富,根据形势的需要,我们还将继续进行主题教育活动。
总之,在党建问题上,我们的脚步没有停止,逐渐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越来越主动,问题也抓得越来越准;而且我们处理违纪违法行为的态度鲜明、坚决。有问题依规依纪依法解决,把纪律挺在前面。对我们党的建设要有信心。小平同志很多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非常深刻,例如,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关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党的纪律;关于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反对腐败;关于加强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选好接班人;关于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等论述到现在依然管用,依然是党建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党现在进行的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举措,都是对邓小平党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升华。
邓小平理论还有很丰富的内容,我们不可能在这里一一展开讨论。总之,我们不能忘记邓小平,不能忘记邓小平为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
二、我们纪念邓小平,就要学习他的崇高品格风范
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把学习邓小平归纳了六点。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谈谈我的想法。
第一,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
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作为党员、党的干部,理想信念不能淡漠,不能动摇。在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作出了表率,他信念非常坚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7〕“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8〕他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9〕作为党员,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是为真理而奋斗。
第二,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
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曾经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从对人民的挚爱,延伸到对党、对祖国的挚爱。他说过:“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这质朴的语言,集中表达了邓小平同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他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20〕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再就是他非常尊重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他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21〕小平同志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开展领导工作。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三,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邓小平同志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常说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反复强调“拿事实来说话”,“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22〕“要取信于民,要干出实绩”。“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小平同志以一生的实践证明,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也是一位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我们要学习他敢讲真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坚持把实践作为老师,作为检验和衡量工作的标准,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
第四,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不断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
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1975年,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大刀阔斧地整顿工作期间,斩钉截铁地说:“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23〕1977年复出后,面对长期形成的思想禁锢状况,邓小平同志鲜明提出,不能“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24〕。他谆谆告诫我们:“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25〕“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6〕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7〕我们要学习小平同志敢于实践、敢破敢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义无反顾的精神。
第五,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我们应当像小平同志那样,考虑问题一定要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出发,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已经是经济大国。我国与世界各国将会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中国“咳嗽”,全世界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过节期间,每天在首尔消费的中国人约26万人,韩国就要准备中国人的消费市场,满足26万中国人旅游购物的需求,如果我们中国人不去,该地市场将会受到影响。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改革开放初期起,我们一再想办法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现在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十三五”开局之年起,我们就要想更多的办法走出去。现在我们有两个大的发展战略:一是国内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进行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是对外实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这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作出的新的战略布局,也是我们要抓住的新的发展机遇,可以说,随着这些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学习小平同志用“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工作、谋划全局、谋划未来。
第六,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
坦荡无私,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光辉的人格魅力,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小平同志胸襟开阔,非常坦荡,对党和国家、人民无任何所求。他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人民。小平同志崇高的精神风范,他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
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更好地纪念邓小平同志
下面我简要讲一讲关于“五大发展理念”问题。
今天我带来了一本我们室最新编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十八大以来,我们室连续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同志一系列有关论述的专题摘编,有: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我们室还编辑出版了一本习近平关于《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的专题讲话集;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编辑了一本供内部学习用的《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
学习上述习近平同志有关论述摘编,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五大发展理念”会有很大帮助。“五大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我觉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理念也是对邓小平同志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创新,如果没创新,就没有新路可走,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比如用胶卷拍照的技术被淘汰了,现在大家都用数码相机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已经迈入机器人、无人机制造时代。我们已经进入智能时代。前面我们也讲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非常快。我听一位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同志转述一位美国专家对未来医疗技术的描述,这位美国专家讲,十到二十年后外科大夫手工做手术的技术将被淘汰,人工手术会被电脑控制、机器人操作技术所替代。所以要加强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最新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的灵魂,是引领我们国家发展的动力源;协调是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是不断突破原有平衡发展方式,向更高层次平衡发展方式平稳过渡的通道;绿色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求得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新高度;开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使我国经济获得更加广阔和繁荣发展的空间,把我国经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这也是更好地纪念邓小平同志。
〔1〕〔2〕〔3〕〔4〕〔7〕〔8〕〔9〕〔10〕〔13〕〔14〕〔15〕〔16〕〔17〕〔18〕〔22〕〔25〕〔2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373,373,252,379,379,213,220,142,110,364,354,382,383,63,382,291,372.
〔5〕〔6〕邓小平.邓小平文集(1949-1974):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57,367.
〔11〕〔20〕〔23〕〔24〕〔2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368,35,142,143.
〔12〕〔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89,1350.
(责任编辑王丽娟)
2016-06-15
闫建琪(1954),男,山西祁县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秘书长,第三编研部原主任,长期从事党的当代文献和邓小平思想生平的编辑和研究工作。
①2016年2月19日,为缅怀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应中共广安市委邀请,中央委员、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同志安排闫建琪同志到广安市作了《缅怀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主题报告。邓小平研究中心根据闫建琪同志报告录音进行了整理。之后,闫建琪同志花了十多天的时间又反复订正、修改和增补,形成了这个报告文稿,并呈送冷溶同志。4月8日,冷溶同志对该文稿作了重要批示:“讲得非常好。这些内容都是邓小平理论的精要,以后应多讲。此篇建议登邓小平理论研究刊物。文字略整理即可,原汁原味好。请姜淑萍、张爱茹、熊亮华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