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绍兴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3-20莫尚葭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绍兴文化

莫尚葭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2016年“绍兴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莫尚葭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由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绍兴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15-16日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共有来自浙江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52篇,学术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绍兴文化名人研究

绍兴文化的辉煌灿烂与文化名人的长盛不衰紧密相关,因此,绍兴文化名人研究也成为本次会议研讨重点之一,范围涉及哲学、教育、文学等各个领域。张宏敏介绍,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晚年曾先后五次受邀参加由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发起筹备、主办的以宋明理学及王阳明、黄宗羲、浙东学术为主体的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从而与浙江省中国哲学史学界建立了良好学术关系,助推了浙江思想文化史学术研究。钟小安介绍了范寿康在抗战胜利后出任台湾省教育处处长期间反对日据时代殖民地教育政策,提出全面“中国化”号召;组建国语推行委员会,普及国语教育等工作,突出其对祖国统一大业及对台湾文化复兴所作的贡献。谭坤指出,祁彪佳不仅是晚明著名戏曲家,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和小品文作家,其《远山堂诗集》《寓山注》《越中园亭记》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其在与友人书信、序跋和日记中发表的大量对诗文的见解亦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祁彪佳论诗推崇汉魏诗歌,提倡复古,又强调真情;论文讲究平淡,追求醇雅平正的审美风格,其诗文观念对当代的文学创作不无启迪作用。此外,2016年正逢绍兴上虞籍文化名人胡愈之、范寿康诞辰120周年,夏丏尊诞辰130周年纪念,本次会议亦邀请绍兴市上虞区乡贤研究会的有关专家参会,提交了大量论文,其中还包括胡愈之侄子胡序威、范寿康之子范岱年、夏丏尊外孙女、叶圣陶孙女叶小沫“三老”后人提交的追忆文章。

学者们也从越地文化渊源的角度对文化名人的思想进行挖掘。贾庆军对比章学诚的道论与王阳明良知天理学说,在此基础上分析章学诚“六经皆史”与阳明“五经皆史”之关系,从而对章学诚的道论和“六经皆史”作出了进一步的探究。马芹芬认为,西方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理论固然为蔡元培美育思想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其美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仍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与宋明以来的阳明心学存在一定的哲学渊源关系。卓光平认为,越地“剑文化”衍生出的反抗复仇的独异精神与越地“书文化”衍生出的个性觉醒意识构成了现代鲁迅生成的内源性因素,造就了鲁迅亦“剑”亦“书”的文学风格。

二、绍兴文化史与学术史研究

“清谈”是中古时期重要的社会现象,众多绍兴文化名人曾参与“清谈”。夏德靠对其进行进一步考察,认为“清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清谈”与人物品评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清谈”之发生其实是承袭“清议”传统而来;广义的“清谈”还包括谈玄、谈嘲及雅谈,但它们并非“清谈”的原初起源,魏晋“清谈”之所以包含它们,其实是长期融合的结果。周淑舫通过对谢安、谢灵运、谢道韫等8位立功、立言与才女人物的审美意象探索,认为在宋朝特定的社会审美视角下,作为一代文学标志的宋词中涌现出的大量以谢氏家族人物为意象的词作,既形象地彰显了根置绍兴上虞的东山谢氏家族对稳定江南正祚所在的不朽功业与禀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贡献,也凸显了宋词推崇谢氏人物审美意象的精神内涵与艺术创新。

此外,多篇论文不约而同地将视角集中于绍兴戏曲,如周立波对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与越地所涌现的徐渭、孙如法、吕胤昌、王思任、王骥德、吕天成等一批戏曲家的关系进行考察;刘旭青对绍兴地区旧时广泛传唱的赋子(又名戏剧歌、戏曲歌)、戏文山歌、戏名节令歌谣、戏班歌谣及戏谚加以介绍;聂付生对绍兴戏剧发展史进行概括与总结。佘德余则对16至17世纪绍兴府的讲会活动作了分段总结,探究其对越中阳明学说发展、传播所作出的积极、卓有成效的贡献。

三、绍兴文化特质研究

邱志荣对绍兴大禹文化的发端和奠定、积淀和丰富、传承和弘扬,以及绍兴禹文化的启示进行了分析。封晓东认为,春秋越国的地理环境与越国文化特质的形成之间具有因果关联性:背山面海、海水浸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越人尊天事鬼的心理特质;地处断裂带尾、有色金属丰富、铸造业先进激发了越人尚武不屈的个性特质;水系发达、航海便利促成了越人务实开拓的生存特质。强进前认为,作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既是中国门客和幕僚制度演变发展的结果,更是绍兴特殊的地域环境、人文基因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何信恩围绕越文化与越国文化、越地文化、越族文化、百越文化、吴文化、绍兴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乃至大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越文化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对越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作出界定。

四、绍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及绍兴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

周进步从地脉和文脉的角度,分析六十年来绍兴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成绩和失误,认为“旧城”属于历史文化遗存,需要保护而不能加以“改造”,使用多年的“旧城改造”这一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绍兴应借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经验进行补救,以修复旧观为主。任桂全从陆游故里鉴湖三山保存的地名出发,对绍兴现有上万个地名的命名方式进行总结,追溯其中占大多数的古地名的形成历史,分析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并思考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梁文杰、梁志明介绍了以春秋晚期印山越国王陵木椁墓室为代表的古越国建筑并对越国建筑文化研究进行了思考。沈麟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宣卷,指出绍兴宣卷有自己特有的语言、音乐和表演仪式,而且承载着绍兴地区浓郁的民间文化,对绍兴宣卷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江南戏曲和曲艺的发展史,对于了解绍兴地区的民风、民俗亦有积极意义。此外,杨士安选取诸暨民间艺术中“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两个侧面,对其本质特点、社会功能及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等情况作出介绍;徐复沛则对绍兴黄酒文化特色进行了研究。

绍兴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方面,乐承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话、演讲、报告、文章中多次提到绍兴历史名人,引用绍兴名人文章、名句的有关典籍为依据,就习近平与绍兴历史文化这一主题作出探讨。胡丕阳认为,绍兴历史文化的应用价值在于其有利于培育注重实干的“务实”精神、励志奋进的“图强”品格、博纳兼容的开放意识;要发挥绍兴历史文化的应用价值,就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其进行现代转换,赋予其时代的新的内涵。

五、江南吴越文化及长三角经济社会一体化研究

刘天振对黄肇初刻本《陈章侯水浒叶子引》的作者加以辨正考索,认为许多论著中所题作者“汪念祖”当为“江念祖”之误。通过文献记载,可初步得知江念祖为明末清初新安派画家、明朝遗民、处士,这种身份与志趣同陈老莲存在极大程度的契合,这正是他写出《陈章侯水浒叶子引》的充分条件。李翔分析了中晚唐浙东文职幕僚入幕前的官职情况,并据此总结出中晚唐浙东镇人才任用与人才流动的特征,如浙东对优秀人才吸引力存有不足、浙东镇与江南藩镇间的人才流动较为频繁、浙东镇与属州间有一定的人才流动等。赵贤德、俞允海介绍了钱玄同的汉字简化工作。胡正武考察洪颐煊昆仲与绍兴文士的交游。亦有部分学者关注周边地域文化,主要是吴文化与越文化的关系问题。曹培根将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约》与孙从添的《藏书纪要》相比较,探寻浙东区域藏书与苏州区域藏书特别是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派藏书在藏书理念、方法上的差异。徐霞梅则对吴稚晖与蔡元培长达40多年的交往过程进行了梳理。

此外,康保苓将视线聚焦于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发展带来的契机上,提出长三角要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航母,可从制订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建立国际文化创意城市联盟、构建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基地等方面入手,推出“创意长三角”的品牌。

六、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

李雁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于转型期的地域文化空间,现代化即意味着人类生存的地理性转移,即从乡村逐渐向城市的迁移,而现代文学也处于从传统乡村文化中心逐渐转向城市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地域性、个别性和独特性并没有被遮蔽,故地域文化亦赋予文学以个别、独特的风貌。吕东亮认为,“地域色彩”作为社会主义文学建构中的一个元素也得到了十七年批评家的关注,建国初关于方言的讨论昭示出地域文学形态的表现不能超出方言这个界线,在文学批评家看来,地域色彩的存在可以作为革命建设普遍合法性、文学生动多彩的肉身及民族风格的证明。十七年文学的地域形态只可能是一体化内部的地域形态,差异性的呈现是表面化的,本质则是政治化的。

本次会议中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大都资料详实、考释精到、论述透彻,表现出绍兴历史文化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多方法的研究特色。其中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受到了绍兴当地媒体的重视,对于绍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绍兴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绍兴籍文化名人范寿康、夏丏尊、胡序威的后人亦参与此次会议,撰文回忆先辈往事,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

(责任编辑:吴启琳)

莫尚葭(1985-),女,湖南邵阳人,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绍兴文化
绍兴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谁远谁近?
人文绍兴
我眼中的绍兴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