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万寿宫庙会文化研讨会综述
2016-03-20彭志军叶红
彭志军,叶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江西南昌,330038)
首届万寿宫庙会文化研讨会综述
彭志军1,叶红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江西南昌,330038)
由江西省道教协会、南昌市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南昌市道教协会承办,南昌新建区西山万寿宫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万寿宫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首届万寿宫庙会文化研讨会”于2016年10月16—17日在南昌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第一届以万寿宫庙会文化为主题召开的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宗教界的88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35篇,内容涵盖多方面,主要涉及许逊、许逊信仰、万寿宫、万寿宫庙会、净明道与许逊信仰的关系及相关问题。
本次会议的议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开幕式,第二个环节是相关学者主题发言,第三个环节是与会者分组讨论。下文中笔者将主要按照这三个环节的顺序对本次会议做一综述,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开幕式由南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南昌市民族宗教局局长梁超伟主持,此外还有2位领导在本环节致辞。在开幕式中,南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南昌市民族宗教局局长梁超伟对本次研讨会召开的意义、出席的领导、嘉宾等做了介绍,并对首届万寿宫庙会文化研讨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张金涛会长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欢迎之情,并针对万寿宫庙会中信仰的传承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他指出西山万寿宫庙会是源于对许真君的信仰而产生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对信仰应怀有敬畏之心。鉴于西山万寿宫在许真君信仰及庙会中的重要地位,张会长还对西山万寿宫提了几点要求。
江西省民族宗教局副局长王希贤论述了江西文化的特征及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他认为江西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文化源远流长,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江西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而其中又包含宗教文化的发达。对于本次会议,王会长总结出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二是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有利于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使其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开幕式上各位领导的讲话均表达了对本次会议的高度重视及对会议胜利召开的殷切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本次会议指明了方向,为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题发言
在本环节,有6位学者应邀作了会议主题发言,其中民俗学者、道教学者、道教界代表各2名,主持者为云南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郭武教授。6位发言人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寿宫庙会的历史及未来、万寿宫庙会的特点、西山万寿宫庙会的宗教内涵与文化意义、万寿宫“现象”折射的赣黔两地历史渊源、万寿宫庙会文化的精髓及其传承、等议题作主题发言。
毋庸置疑,本次研讨会的对象“万寿宫庙会”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从何而来?万寿宫庙会文化为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中国社科院叶涛教授作了主题为“从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万寿宫庙会文化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认为如不懂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便不能很好地研究万寿宫庙会。于是,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缘起、概念、范围、保护的基本原则、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当前庙会保护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及政府在保护庙会中的职责等方面展开。整个发言生动有趣,史论结合。主持人对其的评价为“仪式具有启发性,颇具思考性”。
北京大学张广保教授以“万寿宫庙会的历史及未来”为发言的主题,探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及未来发展。他认为西山万寿宫庙会是以净明道为基础的,并指出净明道是儒道合一的,并且其在东晋时便已形成成熟的体系,可与上清派、正一派并列。同时,他还提出了万寿宫庙会研究中目前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困境,如他认为净明道目前的研究并未突破日本学者秋月观瑛等的研究框架,目前学界关于净明道的研究呈“碎片化”,未形成整体,割断了净明道的精髓。而且,他还提出在社会转型期的西山万寿宫庙会可独树一帜,形成庙会网络,使其成为旅游资源;面对万寿宫庙会期间的一些安全隐患,他认为可在仪式上分流、疏导信众。另外,张教授还提出了“如何创造出万寿宫庙会模式,从而使之成为庙会网络?”等一系列值得学界与道界深思的问题。针对张教授的发言,主持人有同感,也认为如何突破目前净明道的研究模式确实是万寿宫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针对许真君信仰及万寿宫遍布海内外的状况,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认为万寿宫古庙会与许真君信仰具有江西本土及农业社会的特色,并且不断向外延伸。他认为明清时期江西已经形成了以西山万寿宫为中心,辐射江西省内各县、市的万寿宫系统,而在那些万寿宫上演的古庙会文化积淀深厚,并且是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展演出来。同时,那些庙会仪式等也沿着江西境内发达的赣江水系从庙会文化名城南昌向省内其他县、市,甚至外省传播。对于许真君信仰,万教授认为赣鄱水网密布及水灾多发的现实催生了许真君及其信仰的产生,水神是许真君的基本形象,许真君信仰构成了一个水神谱系,是大禹水神叙事模式的延续。在论及万寿宫庙会时,他指出西山万寿宫古庙会具有强烈的“朝仙”吸引力,表现在:首先,庙会是多种文化形态的集中展示,庙会时间安排满足了人们的生产需求,也满足了神圣与世俗完美结合的需求;其次,万寿宫古庙会具有完备的庙会支撑系统,其中包括庙会期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活动,以及庙会中人们对各种美味的渴求;第三,庙会展演的仪式化。仪式可能是庙会中最稳定的要素,也是维护许真君信仰的最有效方式,而这些仪式往往是信众最信奉和遵循的,也是联结人与神的关键。对于万教授的精辟发言,主持人郭武提出了问题,指出庙会的教化功能怎样?以及这种教化功能如何展现?其实,万教授所提问题正切中了当前庙会仪式研究中的要害。
万寿宫庙会是宗教仪式与世俗生活的完美结合。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围绕万寿宫的宗教内涵与文化意义为主题进行论述。他以“许逊崇拜与西山万寿宫的起源”及“西山万寿宫庙会的传承与复兴”为议题展开,指出南昌西山万寿宫及万寿宫庙会都起源于许逊信仰,庙会是宗教科仪与民间信仰的完美结合,万寿宫庙会具有非常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和重要的文化意义,并对万寿宫庙会的传承与复兴给出了一些建议。发言后,主持人郭武教授指出研究西山万寿宫庙会必须立足于扎实的史料基础上,并强调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于万寿宫庙会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万寿宫是江右商在外经商的一个标志。随着江右商的足迹走向云、贵、川等西南各省,万寿宫也随之在这些省份“扎根”,对当地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多数万寿宫研究者只专注于万寿宫本身不同,贵州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申辽原则更注重从万寿宫这一“媒介”反观赣、黔两地的历史渊源。他从“宫观留下的贵州大移民之历史印记”、“移民促进贵州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及“净明道对道教文化的重要补充”三个方面详细梳理了万寿宫这一现象所反映的赣、黔两地的历史渊源。
面对万寿宫庙会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南昌市道教协会会长、西山万寿宫住持李友金指出西山万寿宫庙会习俗不仅是一种道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文化,万寿宫文化是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是“净明忠孝”。而且,他提出为了更好地研究万寿宫文化,西山万寿宫将建立万寿宫文化研究中心、资料中心等;并且在万寿宫庙会习俗方面将恢复“南朝”、“西抚”等习俗。主持人郭武在点评时认为研究万寿宫文化,应挖掘道教的作用,阐释其意义,以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作为首次万寿宫庙会文化研讨会,以“万寿宫庙会文化”为议题,集中讨论万寿宫庙会文化的起源、特点、内涵、意义、传承等主题,将视野放大,进行“长时段”的研究与讨论,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并以此为契机,预示了万寿宫庙会文化研究的更高追求。
二、分组讨论
主题发言之后便是分成专家学者组、道教界人士组分别进行讨论,每组均分成上下两个半场,每个半场均由一位主持人主持,专家学者组分别由南京大学教授孙亦平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陈立立教授主持,道教界人士组分别由江西省道教协会秘书长陈雅岚和西山万寿宫道长熊国宝主持。各位专家学者及道教界人士针对相关主题各抒己见,并对某些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综合与会者讨论的主题及提交的参会论文,可看出他们的研究旨趣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1.许真君信仰及万寿宫庙会的研究
万寿宫庙会最早根源于人们对许真君的信仰,这种信仰产生于江西,并随着江西人口的外迁及“江右商”等的影响而遍布全国。而且,围绕着许真君信仰及万寿宫庙会又形成了诸多祭祀活动和仪式。与会者就许真君、许真君信仰及万寿宫庙会等展开了深入而持久的讨论。
江西省奉新中学樊明芳老师通过奉新现存有关遗迹、遗址的发掘,梳理了许逊及其与奉新的因缘。陈红卫从庙会文化的起源、内涵及当代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指出“庙会文化在我国不但是一种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我国悠久文化的产物,庙会文化更是一笔财富”。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通过对许逊崇拜与西山万寿宫庙会的起源、西山万寿宫庙会传承与复兴的考察,认为西山万寿宫庙会是道教神仙与地方民俗结合的典型,具有宗教信仰、民间风俗、民间文艺等多重内涵,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彭志军老师论述了许真君信仰的演变历程。他认为该信仰由最初民间的、小范围的变成风靡于各地的信仰,原因不仅在于许氏家族自身的推动,也有地方官府的助力,而更为重要是江西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许真君信仰符合了国家的需要。于是,国家不断地进行“造神”,而许真君信仰便是这种“造神”行为的结果,许真君的故事也是逐渐“层累”,形成今日许真君的形象。王京从文献资料的记载出发,探讨了南昌西山万寿宫信仰相关祭祀活动及其在继承中的变化,他指出与文献记载相比,西山万寿宫的祭祀活动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内蒙古社科院那仁毕力格研究员则分别从民俗文化的内化含义及外化含义上阐释江西西山万寿宫庙会与陕西五云山真武祖师庙会之间的异同。
江西师范大学李平亮教授通过对明清以来西山万寿宫庙会的仪式活动及香会组织的历史考察,指出香会组织不仅为当时“朝仙”活动的延续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载体,而且推动了西山万寿宫成为跨地域的民间祭祀中心。并且,他还提出在研究万寿宫庙会时要以人为本,了解“朝仙会”的参与者等,从参与者所来自的地区、阶层来分析西山万寿宫的“朝仙”活动,并强调民间文献收集与整理对万寿宫庙会研究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西山万寿宫因时局影响而出现衰落的情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张志军老师通过对民国以来南昌地区经济、社会变化情况的梳理,并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外敌入侵对南昌地区造成的破坏,认为近代以来许真君信仰衰败是时势使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陈立立教授介绍了西山万寿宫庙会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态及与古代庙会的差异,同时指出西山万寿宫庙会目前存在的一些危机,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此外,他还实地调查了云南、贵州两地的部分万寿宫,论述了其现状,且提出了开发建议。西山万寿宫道长熊国宝则从万寿宫庙会的文化元素、移民元素、道医元素及目前面临的危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传承新时代万寿宫庙会习俗的新思考。
南京大学孙亦平教授从净明道文化与西山万寿宫庙会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净明道及净明道文化内涵与西山万寿宫庙会之间的关系,她指出净明道文化与西山万寿宫在历史发展中相得益彰地推动了江西地方文化的发展。四川大学余颖霞、盖建民以许真君信仰与万寿宫庙会之间的关系为论题,指出许真君信仰是促使万寿宫兴建的原因,而万寿宫庙会则会反作用于许真君信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伴随着明清时期大移民运动,许真君信仰及万寿宫也随着移民被传入迁入地,这些新建立的万寿宫在保留江西特色的同时,也在“型塑”着当地社会。湖北大学吴成国教授探讨了明清移民运动中的万寿宫信仰,论述了“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两次移民运动中迁入地的万寿宫信仰,并分析了明清移民运动中万寿宫信仰的特征。
万寿宫庙会文化源远流长,时变时新,其在当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黄艳认为要延续万寿宫的影响力,就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依托万寿宫的文化气息,借助新时期的新元素,多元化地发展万寿宫庙会文化。
2.万寿宫文化及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万寿宫作为江西文化乃至江右商在外经商的象征,可以说有万寿宫的地方就有江西人,有江西人聚居的地方就能看到万寿宫。万寿宫不仅在建筑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围绕万寿宫早已形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庙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万寿宫庙会文化便具有极大的开发与利用价值。正是在此基础上,与会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黎传绪教授认为不管是从历史意义和价值,还是从社会功绩和影响等方面而言,许真君“最南昌”,许逊是南昌的文化符号。江西省社科院赖功欧研究员将万寿宫看成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提出了有关万寿宫的称呼、文化定位及万寿宫庙会的宗教文化内涵探究等方面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并且,他还从“万寿宫的历史定位”、“万寿宫文化的净明教基础”等方面论述了净明道是万寿宫文化的基础。
南昌市道教协会会长、西山万寿宫住持李友金认为万寿宫庙会习俗不仅是一种道教文化,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应传承万寿宫庙会文化的精髓,以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陈雅岚则从唐代至清代保留下来的关于万寿宫的碑刻记文中,挖掘了许真君的五种精神,并阐述了其现代意义。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贵州省道教协会会长张崇新从“净明”的特色文化及其教化意义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万寿宫庙会文化的教化作用,提出要挖掘万寿宫庙会的文化因素,发挥万寿宫庙会习俗的教化作用。
面对万寿宫庙会这一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江西财经大学周明鹃研究员认为万寿宫庙会文化体系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蕴含丰富文化宝藏的文化资源群岛,也是赣文化中可与景德镇陶瓷、滕王阁等江西文化名片相提并论的文化“明星”,她梳理和论述了万寿宫庙会文化六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并提出了利用万寿宫庙会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路径,思路较为新颖。
针对西山万寿宫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梅联华馆长、叶菁副馆长指出新建西山万寿宫庙会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好方法是整合万寿宫文化资源,做大做强西山万寿宫庙会,通过万寿宫庙会文化的资源转型,打造新建西山道教旅游文化名镇。同时,在发言中,梅联华馆长还对南昌市区铁柱万寿宫的恢复重建情况及建设中的万寿宫博物院的陈展大纲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颇具新意和吸引力。宜春学院黄剑敏、李莉以江西丰城剑邑万寿宫为例,分析了道教音乐中的养生科学知识,探讨万寿宫道教音乐养生文化资源对养生的价值与作用,并提出了万寿宫道教音乐养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策略,颇具启发性。
3.净明道及相关研究
作为依托于许真君信仰而形成于南昌西山万寿宫的一个道派,净明道对许真君信仰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对净明道的研讨也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焦玉琴从净明道的发展历程论述了其平民化的特征,她指出净明道信仰的发生、发展及其在当代的复兴历程都始终保有平民性格。
北京大学张广保教授通过对河南济渎庙一通《崇道祈福碑》的解读,推进了北宋净明道发展史的研究,并纠正了学术界原有的将宋代净明道中兴定位于南宋的观点;他认为净明道是儒道合一的,其在东晋时便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九江学院吴国富教授以雷法与净明道的关系为例,梳理了净明道的发展脉络,并指出研究净明道的发展历程时应重视雷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雷神信仰虽在唐代以前广泛存在于民间,但并未得到道教的充分利用,之后雷神信仰逐渐得到道教的关注与吸纳,为雷法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也为净明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致使净明道成型于宋元时期。江西师范大学陈金凤教授研究了郭璞儒教事迹及其成为净明道监度师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唐代以来南昌西山道士对郭璞形象的“建构”,使其“净明道化”,深刻地反映了净明道的宗教文化性格。
上海社科院许蔚研究员则从净明道科仪入手进行研究。他以晚晴民国进贤县兴真古观分派道坛钞本为主,探讨了作为净明科仪的“正一表忏都仙胜会”,认为朝礼许逊的科仪尽管在高安、新建、进贤县传承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差异,主要反映的也还是一种洪、瑞地方许真君崇拜,但也是对唐宋以来的西山仪式记忆的延续,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净明科仪。
一般而言,净明道与全真道在教义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两派很难融合。但云南大学郭武教授却通过对明初西山万寿宫中净明道士与全真道士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指出在特殊的环境下,当时入主净明道“祖庭”西山万寿宫的全真道士一方面接受了净明道的学说,另一方面却不愿放弃全真道的派普,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融合”模式。
万寿宫道官的设置是国家管理道教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学者的关注点之一。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吴启琳老师依据《逍遥山万寿宫通志》所载的宋代提举为中心,探讨西山万寿宫道官的设置情况。他认为朝廷通过设置万寿宫提举官,密切了宗教与朝廷的关系,而且为政府的行政系统增加了一个组织系统,完善了行政管理体系。
此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邹付水追溯了许逊的主要授业恩师谌母在南昌的宫殿——黄堂宫的历史,并论述了谌母信仰及黄堂宫庙会。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张兴发论述了北京的庙会习俗。熊耐久梳理了修水县万寿宫庙会文化的历史、现状和传承。章伟文以《钟吕传道集》为视角,阐述了内丹“水火”“龙虎”“铅汞”的蕴意。
学者们都针对各自的论题进行了精彩而颇具启发性的发言,主持人也进行了相应的点评,丰富了万寿宫庙会及万寿宫文化的相关研究,惜时间有限,学者们未能将自己的研究铺展开来,也没能进行充分的讨论与辩驳,他们都纷纷希望今后有机会对相关论题进行详细的讨论。
4.万寿宫的历史、面临的问题及万寿宫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对于万寿宫的历史演变、万寿宫庙会面临的危机及未来的发展趋向,参会学者也进行过一些研究与讨论,但对这些问题讨论最多的还是宗教界的人士,所以本部分主要是综述宗教界人士在会场上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广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广州道教协会会长潘崇贤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道教要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弘扬道教就必须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但要把好关,不能滥收。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居士的作用,对居士进行严格考核,通过培养居士来弘道。在慈善方面,他提出要走出道观,将道教与祈福结合起来,对民众进行免费的祈福公益活动,以慈悲之心服务大众。其实,潘会长所论也是传承道教文化及道教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南昌市道教协会会长、西山万寿宫住持李友金认为当前西山万寿宫庙会中存在四大问题:一是信众老龄化及万寿宫庙会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二是信众三分之二来自农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存在佛道不分的现象;三是庙会高峰期人员密集,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禁止燃放鞭炮等规定不被信众所理解;四是传统的“南朝”、“西抚”等习俗的恢复并非一蹴而就。
安徽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齐云山道教协会会长詹和平将西山万寿宫庙会与安徽庙会进行对比,认为西山万寿宫的管理首先应符合景区的管理标准;其次是恢复古庙会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他提出,对于庙会来说,应更多地关注道教的传承,讲经布道能够让人对道教文化有感同身受的体验。针对西山万寿宫庙会期间的安全问题,他认为可考虑在一些大仪式举行时在殿中放置电子显示屏,以便让信众都能实时感受穿袍、换袍等仪式。虽然詹会长所提建议对万寿宫的管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问题的关键是,信众争先恐后到西山万寿宫朝拜,所在乎的就是那种“有份”及“参与”感,如让信众长途跋涉到达万寿宫后只是在大屏幕上观看各种仪式,势必对信众是一种打击,也可能会对西山万寿宫的香火产生一定的影响。
贵州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申辽原重点介绍了贵州万寿宫在历史上对传承万寿宫精神的重要作用,并颇有新意地指出当前要实现万寿宫文化的传承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群众化;二是中国化;三是现代化。贵州石阡县万寿宫负责人毛名超介绍了贵州石阡万寿宫的兴建渊源、建筑情况等,并提出要加强全国万寿宫之间的联系。
赣州市道教协会会长郭家明介绍了赣州目前注册登记的万寿宫数量及分布。赣州市兴国县道教协会会长刘繁荣简单介绍了兴国万寿宫的管理与发展情况。宜春市珠梓万寿宫筹委会主任宋崇道分享了他在弘扬和传承道教方面的思路,认为明确一个“庙”的主题可以消除人们对宫庙的误解,并且主张“庙”应积极入世,更多地弘扬社区道教,而“居士林”可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与会学界及宗教界人士关于万寿宫的研究和讨论还有很多,恕本文不能一一罗列。就与会者的议题而言,道教界人士较为关注万寿宫及万寿宫庙会的现状、传承等现实问题,而学术界人士则更注重许真君信仰、净明道与万寿宫庙会的内涵等学理的讨论。
正如与会学者所指出的,西山万寿宫庙会的发展历程如何?如何创造出西山万寿宫庙会模式,在现代社会怎样形成庙会网络?怎样打造作为江西独特的文化资源的西山万寿宫?如何突破现有“净明道”研究的“碎片化”现状?这些问题是目前万寿宫庙会研究的不足,也间接指明了学界今后的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刘丽)
1.彭志军(1982—),男,历史学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万寿宫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经济史;2.叶红(1991—),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史、教育史。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科研创新团队人文社科项目“江西地方宗教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3000980102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