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职教规划架起学制“立交桥”
2016-03-20IUD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
■IUD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
上海职教规划架起学制“立交桥”
■IUD中国领导决策案例研究中心
2015年12月28日,上海市发布《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对“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进行了精心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实现职业教育各学段纵向贯通的主要举措,打通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形成由中职至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完整的培养体系,并在高考改革中,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制度。这不仅是上海市第一个体系视野下的现代职教体系规划、第一次体现大职教观的学历与培训并重的规划,也是第一个跨越15年的职教专项规划。
发展规模
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比35%
1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预计达到14万人左右,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预计达到14-15万人左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规模明显扩大;到203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稳定,接受本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预计超过30万人。
2扩大职业培训规模,使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职工都得到技能提升培训,力争每年新增1万名技师、高级技师。
3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市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35%左右,到2030年,基本形成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培养模式
6大模式引导各专业类人才培养
模式1:中职培养
此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复杂程度中等且对理论知识要求较低,适合采用中等职业教育的常规学制,课程以技能模块课程为主。
适用专业类:水上运输类、制药技术类、能源类、电力技术类、建筑设备类、工程管理类、自动化类、汽车类、电子信息类等。
模式2:专科培养
此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复杂程度中等,对理论知识要求达到专科水平,适合采用专科常规学制,课程以技术模块课程为主。
适用专业类:农业技术类、公路运输类、水上运输类、民航运输类、港口运输类、生物技术类、材料类等。
模式3:应用技术本科培养
此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复杂程度中等,对理论知识要求达到本科水平,适合采用应用技术本科常规学制,课程以技术学科课程为主。
适用专业类:林业技术类、汽车类、环保类、财政金融类、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公共事业类等。
模式4:专科贯通培养
此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复杂程度高,对理论知识要求达到专科水平,适合采用3年以上长学制培养(如中职起点3+2;5年一贯制),课程应综合技术模块课程和技能模块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
适用专业类:农业技术类、林业技术类等。
模式5:应用技术本科贯通培养
此类专业的技术技能复杂程度高且对理论知识要求达到本科水平,适合采用3年以上长学制培养(如专科起点3+2;中职起点3+4,5+2),课程应综合技术学科课程和技能模块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
适用专业类:水上运输类、化工技术类、药学类等。
模式6:社会培训
此类专业符合以下特征之一:技术技能复杂程度及对理论知识要求均低;技术技能复杂程度高但学生报考意愿低;技能要求不高但技能复合程度高。
适用专业类:农业技术类、水产养殖类等。
体系框架
10条路径构建职业学校学生上升“立交桥”
采取多种形式拓宽中职到专科、专科到本科衔接渠道,构建通畅的生涯发展通道,主要包括10条学制路径:一是通过中考进入中等职业教育;二是通过中考进入5年制专科教育;三是中高职贯通培养;四是中职或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职专科教育;五是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高考进入高职专科教育或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六是中职或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等教育;七是中职-应用技术本科贯通培养(3+4);八是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衔接培养(专科起点3+2);九是五年制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衔接培养(5年制专科起点5+2);十是专科-专业学位衔接培养(专科起点3+4),该路径是从专科教育到专业学位教育贯通培养的新设路径。
上海职业教育各学段衔接贯通体系
资料来源:《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
将重点推进五年制专科教育、中高职贯通培养、中职-应用技术本科贯通培养(3+4)、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衔接培养(专科起点3+2)、专科-专业学位衔接培养(专科起点3+4),并推动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中职与开放大学学分转换。
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资料来源:《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
实施举措
8项举措护航职业学校学生发展
■ 完善学制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稳定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 建立多元成长路径,实现技术技能人才衔接培养
→构建“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和岗位需求,明确不同学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 优化布局结构,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地
→引入国际知名教育品牌,采用与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建设若干所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端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
■ 深化内涵建设,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级
→推进重点专业建设,以专业类为核心带动相关专业发展,形成覆盖主要产业链的专业群。
■ 加强普职渗透,促进学生多样化选择
→推进“职业体验日”制度化,依托职业院校,探索建立30个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中心,加强职业启蒙教育,推进普职渗透,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 提升社会培训能力,完善职前职后互通机制
→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公共实训中心为支撑、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终身职业培训系统。
■ 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立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提高行业指导能力,建立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的联动机制,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
■ 建立系统评价制度,创新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体化、系统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导行业企业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