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形态与优质学校群建设
2016-03-19张新平
【摘 要】江苏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意味着江苏义务教育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义务教育由长期以来的“塑造教育、竞争教育、诊治教育”开始转向“优势教育”。要切实把握优势教育的精神实质,创造性地开展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建设的改革试验,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式,从而将江苏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关键词】义务教育;优势教育;优质学校群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30-04
【作者简介】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育管理与政策系教授、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985工程”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
2015年6月,江苏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认定,成为继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后全国首个实现全覆盖的省份,这是江苏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表明江苏在义务教育公平建设上迈出了重大步伐,在内涵建设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财政经费支持上给予了重点保障。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它展现了江苏在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依法办学、治校和施教方面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
江苏自1996年实现“两基”以来,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一直注重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在补齐短板的过程中合格学校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在创新体制机制中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得以释放和拓展,在落实教育公平目标中特殊学生群体得到了更加有力有效的保护,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追求中构建了一个更有质量和活力的义务教育体系。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当下,系统思考江苏全面实现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认定所具有的意涵,积极前瞻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未来发展,进一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名教师,从而为江苏人民提供更加公平的量足质优的义务教育就显得愈加重要和紧迫了。
一、江苏义务教育发展步入新形态
江苏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意味着江苏义务教育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义务教育由长期以来的“塑造教育、竞争教育、诊治教育”开始转向“优势教育”,江苏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形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所从事的主要是一种“塑造教育”。这种形态的教育,深信教育特别是教育者的作用,特别强调作为教育者代表的教师和学校担负着改造受教者的责任,也具有重塑受教者的权力和本事。这种形态的教育内在地相信受教者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工具价值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权利和尊严,教育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受教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改造,只要教育者愿意,受教者就可以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任意样态。在这种形态的教育中,办学者和施教者普遍遵行一种近似于“工读学校”的工作隐喻。相应地,中小学也发展起一整套行之有效地约束受教者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塑造教育不仅给受教者造成了伤害,也给教育者自身带来了诸多麻烦。面对压力重重而又明知难以实现的“改造”重负,教育者除了失望和沮丧还能期盼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和结果呢?
“竞争教育”的体制化和规模化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种形态的教育尽管依然相信教育的巨大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路径和方式却发生了显著变化。竞争教育秉持受教者是独立的能够自主负责的主体,教育的作用与功效需要通过受教者个体的比拼和努力才能表达出来。由于竞争教育主张教育结果受制于受教者个体的努力程度,因此这种形态的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受教者的个体意识和独立品质。在这种形态的教育中,办学者和施教者普遍遵行一种相似于“公司企业”的工作隐喻。相应地,中小学也逐渐形成一套能够满足抓分评比需要的“适者生存”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在竞争教育看来,不仅一起学习的同学不是伙伴,同一区域的同类型学校也不是共同体。相反,他/它们成为了彼此成功的竞争对手和阻碍,学生和学校均深信,唯有战胜对方,才可能最终胜出,才能出人头地。
“诊治教育”似乎一直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小学办学施教实践中,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改进”渐行于我国中小学以来,诊治教育就有了越加广泛的受众和影响。诊治教育坚信受教者是有毛病的、缺失的、不足的,是懒惰的和容易犯错误的个体,教育的首要责任就是要敏于发现受教者的缺陷和失误,进而督促和帮助受教者祛除这些弱点和错误。在这种形态的教育中,办学者和施教者普遍遵行一种类似于“医院”的工作隐喻。相应地,中小学也产生了一套能够适应治病疗伤需要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在诊治教育的眼里,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均是掌握了特殊技能的位居高处的专家和医生,而受教者无一不是需要看病治病的非健康者。
“优势教育”尽管具有久远的历史,但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系统化教育实践,则产生于21世纪初的第一个十年。美国阿苏萨太平洋大学高等教育系的施赖纳(Laurie Schreiner)教授认为,人类教育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属于“适者生存”范式的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人类教育开始转向“不足弥补”范式的教育,而优势教育则是21世纪人类教育出现的一种新范式。①有研究者认为,优势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优势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或者说是引导学习者基于自身优势进行学习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实践行为。而我以为,优势教育并不只是局限于学生和学习,而是一种既关注个体又关注整体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中文语境下的优势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教师与学校的自身优势,以“欣赏型探究”为主要的理论依据与工作方式,通过优质学校群的建设,发掘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潜能,实现从个人到学校再到区域整体提升的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立场和实践行动,优势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塑造的、竞争的和诊治的教育样态,以“每一个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为基本立场,摒弃强制改造、优胜劣汰、补短治病、扯平拉齐的教育发展思路,强调内部挖潜、整体提升、扬长健体、彰显特色的教育发展方式。这种教育假定,每一个受教者、教育者,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区域的教育,均有其不可替代的闪光点、亮点、长处和优势,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发掘、展现和彰显这些积极面和优长。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补短,更不能纠缠于“错误、缺失”不放。相反,教育的魅力是从展现“扬长”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成功的教育和教育的成功是从开发每一个受教者的潜能开始的,更从充满激情的每位教育者和充满活力的每所学校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这种形态的教育中,办学者和施教者普遍遵行一种近似于“璞玉”的工作隐喻。相应地,中小学也就要形成一套能够挖掘优长和展现梦想的学校管理制度与方法体系。优势教育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改变传统的察看问题的视角,以一种更加积极和自信的方式来看待受教者和学校,受教者和学校就一定会有一个更加不一样的美好未来。
总之,优势教育是江苏义务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样态,正如《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所强调的,要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就必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切实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该文件还具体提出了营造良好氛围、坚持示范引领和强化组织推动等措施。
二、推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群建设
推动义务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是一项任务很重、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义务教育发展的相关理念、制度和实践,切实把握优势教育的精神实质,创造性地开展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建设的改革试验,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式,从而将江苏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为了拓展对于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的具体认识和经验,2014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与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开展了“优质学校建设行动”的协同攻关,围绕区域优质学校群建设开展深度合作,精选该区六所学校进行为期三年的长段试验,采用组织变革发展中的“欣赏型探究”这一崭新视角和方式方法,通过对学校管理者团队、班主任团队和骨干教师团队的分期培养,以期推动区域教育特色与品牌建设,有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经一年半的努力探索,我们在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建设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关键、三个有利于和四个维度”的工作经验,我相信这些经验既是江苏积极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对其他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具有启发和帮助。
简要地说,“一个中心”是说优质学校建设要牢牢扭住“优势挖掘”这个中心。优势挖掘,是指遵循“欣赏型探究”原则,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参与对象共同挖掘个人和组织的特色和优势,积累和增强学校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正能量。优质学校建设,至关重要的不是要查找和解决学校或者学生的缺失,而是要着力探寻和发现学校和学生的既有优势、亮点和闪光点。那种诊断“疾病”式的医院治疗模式并不适合于教育系统的优质学校建设。实际上,每个学生、每所学校都有自身内在的优势,只要静下心来耐心地寻找,就不难发现每所学校都蕴藏着内在的发展潜能,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优势和长处。这些优长,既可表现在师资和生源方面,也可体现在教学与管理方面;既可通过学校拥有的各种物质资源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制度、文化等精神资源而体现出来,这些优势、长处存在于学校组织的各个层级和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近年来,社会工作中正流行一种优势视角(strengths perspective)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作为社工(社会工作者简称)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②这种不同于传统的以问题诊断为要点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更适用于学校教育领域,我们应将其引入学校管理与各种教书育人的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优势和激发个人及组织的潜能。
“两个关键”是指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建设要紧扣“集群机制”与“底层生成”这样两个要点来开展工作。一个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改善,不能只依靠办一所所谓的超大规模学校来完成,而需要提高这个区域所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只有当这个区域的所有学校都成群联片地发展起来了,形成了真正的“优质学校群”,这个区域的学校教育才可能具有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持久动力。“集群机制”是指将这六所学校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建设,使它们不仅在地域上彼此相连相依,更在教学方式、管理理念和育人文化上相互咬合和深度借鉴。“集群机制”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显著增强这六所学校协同发展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每所学校都不再把其他学校当作竞争对手,而是视为合作伙伴。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那些时时想着如何使其他学校良性发展的校长、教师,才是更有远见和教育情怀的校长和教师。“底层生成”是说义务教育优质学校的创建除了要重视搞好“基层设计、标准引领”外,还必须得到来自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等底层的多方支持和广泛参与,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底层的力量,义务教育优质学校才能真正有效地构建起来并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可。而生成则意味着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并非预定僵死的,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创造和生命神奇的组织再生过程,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建设要注重经验提升,要重视从学校日常生活和管理世界中吸取聪明才智和做好相关制度方法的转化工作。
“三个有利于”是指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建设,一要有利于增强和提升学校的合作能力。学校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合作体系,各项工作都是在人们的共同协作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教职员工合作意识的强弱与合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质量。缺少了必要的交流、理解和包容,缺少了足够的配合与支持,学校工作就会变得低质、低效甚至是无效,学校共同体这种组织愿景就会虚化和落空。合作是学校实质的一种重要体现,是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旨在追求的重要目的之一。合作既存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于学校领导与管理过程中;既存在于学校组织的内部,也存在于不同的学校之间,还存在于学校与不同类型的社会部门及人群之间。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建设,应有利于培育合作意识与提升合作能力;二要有利于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2010年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为学校层面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提出了要求。学校公平是一种基层公平,关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学校必须培植一种致力于公平的组织文化,保证和落实师生员工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学校质量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情境性概念,其内涵总是伴随着人们对学校的认识而不断地丰富,其意义也随着学校内涵建设得以拓展和深化。提升学校质量,意味着学校要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和确保每位学生成功上来,需要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公平与质量总是紧紧咬合在一起的两个价值指向,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时期,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就成为了义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推动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则成为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新途径。③总之,学校层面的促进公平和提升质量,意味着一种复杂的综合性改革努力,它体现在学校工作的“人、财、物、事、气”等各项内容中,落实于教书育人与领导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具体活动中;三要有利于在改革创新中贯彻育人为本方针。学校组织的特殊性与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学校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如果说企业的作用在于提供商品、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军队的作用在于保家卫国的话,那么学校组织的核心功能就在于教书育人。育人性是学校组织有别于企业、政府、军队等组织的根本所在。坚持育人为本也是落实教育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根本要求。美国著名教育管理学家霍伊(W.K.Hoy)等人强调,教与学是学校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活动,是所有学校的技术核心,“在学校中,教-学过程就是组织核心。其他所有活动都位居教与学的基本使命之后,而教学使命则构成了学校中的管理决策。”④坚持育人为本,意味着学校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相信和确保每个学生成功,就成为每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育人为本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任务,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关心。只有激发学校各个层面的改革创新愿望,同时在学校育人目标和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多个方面开展创新型探索和转型性变革,育人为本才可能有效落实。
“四个维度”是说义务教育优质学校虽然不能僵死地来框定和受限于一个既定的标准,但又不能没有一个大致的可资参照的标准。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办学标准,乃是优质学校之创办、运营、管理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应遵守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些条件和规则得到了特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的人群的认可和支持,优质学校也就成为了地方和社区具有较好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的重要组织资源。我们在无锡北塘的改革试验中认识到,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办学标准可以从生成性的学校理念、卓越的课程教学、充满活力的内部管理及具有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四个维度来加以考察分析:其一,生成性的学校理念旨在表明,优质学校并非一个简单的固化实体,不再简单地采用传统的办学规模、建筑设施、办公设备、教学名师等硬性条件来考量学校,重视突出话语、对话、欣赏、梦想、合作在优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彰显学校组织的意义建构和内涵建设特征;其二,追求卓越的课程教学意在强调,学校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持高期望并促使他们获得成功和高水平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至少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在某个领域或某几个方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三,充满活力的内部管理旨在勾勒,学校在人、财、物、事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效率高、质量优的紧密配合的分工协作系统。学校人员饱含热情和激情,各项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运行;其四,富有支持性的外部环境重在强调,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不是孤岛,在孤岛上也建不成优质学校。优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政策体制的支持、政府财政和社会投入的支持、社区家庭的支持、社会舆论和公共文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鲁子问.试论优势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 2015,(3):5-10.
[2]梁莹.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的两种视角[J].学海,2013,(4).
[3]谈松华、王建. 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J].人民教育,2011,(18).
[4]韦恩·K. 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