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学校文化个性生长的土壤
2016-03-19曹国庆
【摘 要】文化蕴含在课程中,课程是学校文化之根本。丰富的校本课程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学校文化个性化的气象。同时,文化也是学校课程之魂,学校要培育什么样的文化个性,就需要开发与实施与其匹配的特色课程。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文化;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20-02
【作者简介】曹国庆,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课程是“跑道”,是经历和体验,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经验(学科、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学校环境氛围)等都可以称为课程。课程是师生成长的土壤。从广义的课程概念而言,除了时光之外,一所学校能够留下的东西都是课程。没有课程,就没有学校存在的价值,文化就无从谈起。有了课程才会有文化,有了课程也就会有文化。文化就蕴含在课程中。
从狭义的课程概念而言,学校课程系统与学校文化的关系也是无法割裂的。有怎样的课程,才能培养怎样的人。学校文化的构成与内涵的丰富必须依托学校课程结构的完善与内容的不断充实。教学活动是学校日常化的也是最主要的内容,因此,课程又是学校行为文化的最重要组成内容,它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体现学校差异性与文化个性,形成学校特色品牌。而课程环境、人的价值认同与行为,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离开课程谈文化,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就成了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学校文化之根本。
学校课程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目前的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构成。国家还颁布了统一的课程实施标准。这样的一个课程体系与标准决定了人才培养应具有的共性目标与要求,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并不影响学校多元化、特色化的办学追求。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师生不同,必然会对学校课程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因此,国家课程在落实过程中必须要有校本化的选择与实施,而校本课程更是彰显学校特色与个性的重要载体。上海建平中学提出“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合格”,指向的是学生共性发展目标,支撑课程以共性的国家课程为重要内容;“特长”,指向的是学生个性发展目标,支撑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系列。丰富的校本课程影响着师生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学校文化个性化的气象。
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并不互相排斥,彼此对立。如同作为人的“类”的共性,并不排斥或否定人的个体差异性。个性是基于个体内在因子和可能性潜在元素而生发、生长的。建设特色课程,彰显学校文化个性,并非刻意追求标新立异的另类文化。
课程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文化走向,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换一个角度来看,学校文化又应该是课程建设之“魂”。学校教育哲学是开发、整合课程的灵魂,是课程顶层设计的统摄。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决定着学校文化的个性特质,也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生长文化,而生长怎样的文化取决于课程开发者的意愿。因此,课程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宏观把控,而非随意拼凑。有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没有宏观设计,有什么就开什么,或是照搬他人项目,课程貌似多样,但没有明确的整体目标指向,各个领域之间缺少平衡,课程如同大杂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疲于折腾,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味求多,缺少方向,课程必然杂乱无章,就不可能形成特色与个性。
学校需要培育怎样的文化个性,就需要开发实施与之匹配的特色课程。开发怎样的课程,课程的目标指向是否与学校文化应有的趋向契合,学校文化应当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在课程的土壤里,需要埋下学校文化个性的种子。学校特色与文化个性都能够在学校的课程中找到其根脉。这就是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
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以“和谐、自由、幸福、生长”为价值追求,以“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为个性培养目标,致力于办一所具有崇真文化个性的、有气质的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追求,为课程整体构建进行了目标定位,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形成了牵引力。
校本课程应该是以学校为本、为了学校、基于学校而开发的;也只有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才能体现学校文化的个性。课程雷同,自然个性缺失;课程脱离校情,必然难以实施。校本课程还应考虑与国家课程的互补性,既不能叠床架屋,也不能背道而驰;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课程发展的趋势而言,校本课程也许会逐渐成为学校课程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单独的结构体;而学校课程系统会成为一个完备的营养均衡的学生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