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等教育垄断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2016-03-19郭裕湘
郭裕湘
(1.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广西财经学院 科研处,广西 南宁 530000)
·研究与探索·
国内外高等教育垄断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郭裕湘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2.广西财经学院科研处,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国内外高等教育垄断研究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国外主要是市场垄断,国内主要是行政垄断。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目前存在行政垄断、经济垄断、学术垄断三种形式,其中行政垄断是核心的垄断形式,它是我国其他垄断形式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高等教育垄断;行政垄断;学术垄断;经济垄断
垄断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在《政治学》中谴责“垄断行为”。至古典经济学时期,斯密提出了垄断扰乱经济自然秩序的观点,李嘉图指出了特殊自然资源稀缺性导致垄断的问题,穆勒则区分了独家经营技术效率最高的公用事业以及基础设施行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到新古典经济学时期,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学者将垄断视为均衡完全竞争的外来干扰因素,认为垄断最终将为竞争经济的自发调节所消除;罗宾逊和张伯伦等修补了上述观点,指出垄断有四种市场结构形式,即完全市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认为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越高,则社会效率越小。此后,熊彼特认为垄断对创新与技术进步有积极作用,克拉克继承了该思想,并划分垄断为效率垄断和非效率垄断。在克拉克的基础上哈佛学派提出了著名的“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效率P”范式,即垄断市场结构决定资源配置效率;但芝加哥学派则与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主张市场效率决定市场结构。近年,一批经济学家将博弈论、交易成本论等引入到垄断理论中,垄断的多学科研究态势日益明显。
垄断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后,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一般来说,西方学者更重视分析高等教育的市场垄断;而我国学者则更多关注高等教育的行政垄断。我国高等教育垄断虽然存在行政垄断、经济垄断、学术垄断等多种形式,但行政垄断是核心的垄断形式,它是我国其他高等教育垄断形式产生的根源。
一、 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对大多数西方国家而言,因长期实行市场经济,在高等教育领域早已形成了公与私并存、合作与竞争同在的相对完善的市场结构,因此,西方学者更多基于市场来谈高等教育的垄断问题。从已搜集的文献来看,其成果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垄断体制、政府垄断、知识垄断三个方面,并形成了如下几个典型的观点:
第一,中央官僚体制造成了一些国家高等教育的垄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伯顿·克拉克教授,他认为在一些中央官僚体制国家中,高等教育存在程度较大的国有化课程、学历结构和招生系统[2]。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单一组织形式和官僚垄断控制与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权力分散和多元化存在较大差异。他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指出,各国高等教育决策应接近参与者和本地操作的现实条件,这些官僚垄断控制国家统一机构的不足需要制度的多样化。
第二,政府垄断给公立高校带来效率低下等问题。达西·奥尔森认为,因为美国公立学校系统受到政府的过度保护形成了缺乏选择、多样化或自由等垄断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创新和效率推动的盈利动机;弗里德曼教授认为公立学校的政府垄断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约束,导致学校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马龙·莱博尔曼教授则指出全国教育协会和全美教师联合会垄断了“代表服务”的市场,导致开支过度、服务低劣[3]。
第三,知识垄断是跨国公司垄断高等教育知识市场的工具。菲利普·阿特巴赫提出一种国际范围内的垄断形式知识垄断,即跨国集团、媒介巨头和一些大学通过垄断销售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来获取垄断利益。赛斯·舒尔曼教授指出企业家对知识资产严加控制的私人垄断行为严重阻碍了学术发展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公开交流。加拿大福瑞兹·潘内可克教授认为过去十年间,欧美世界信息技术的显著进步加剧了信息的垄断,强加了价格垄断的产品大部分是英文的材料,导致高校图书馆几乎完全专注于他们研究者要求的国际科学和文化材料,这无疑造成了一种区域文化的潜在的、激进的边缘化[4]。
二、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是我国惟一合法的高等教育投资者和主办者,在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主要存在的是国家垄断。因此,在当时,除有少量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国有垄断的“优越性”进行论证外,基本没有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垄断问题进行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注入了更多市场的力量,一些学者才开始探讨高等教育垄断问题。从已搜集的成果来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主要的垄断形式有:行政垄断、经济垄断和学术垄断。
(一)有关行政垄断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行政垄断逐渐取代国家垄断,成为主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垄断形式,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行政垄断的结构、影响、成因以及对策等方面的研究上。学者们对行政垄断研究的观点主要汇集在如下方面:
第一,行政垄断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结构的根本特征。吴晓莉、徐警武分别运用 SCP模式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垄断的市场结构。吴晓莉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结构属于高垄断型,且呈现出所有权垄断、行政部门垄断和市场垄断三位一体的行政性垄断过度的特征[5];徐警武指出行政垄断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结构的根本特征[6],受传统计划管理方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育不良,尚未积蓄足够力量推动高校的自由竞争与规模的有效集中,而政府凭借行政力量,通过设置市场准入壁垒、设置产品差别化壁垒、实施学费管制、实施招生限额控制等方式干预和控制市场运行,导致了高等教育市场结构的垄断。邵锟指出,高等教育垄断是教育行政部门行为与高等院校行为的结合,其中行政垄断对高等教育影响尤为强烈[7]。
第二,行政垄断造成了高等教育市场的“失常”、效率低下、寻租以及公共产品“趋同”等问题。吴晓莉认为,行政性垄断是教育寻租、设租等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已经严重扭曲了公立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从宏观上看,行政性垄断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结构失衡、资源配置失效、教育有失公平、教育精神“失常”;就微观竞争机制而言,行政性垄断造成了二元高等教育市场结构的失衡,即次要高等教育市场中民办高校之间竞争过度,而主要高等教育市场中公立高校之间的有效竞争严重不足[5]。徐警武指出行政垄断下的公立高校存在产品“趋同”情况严重、规模扩张过度、学费价格竞争行为缺失和办学成本控制动力缺乏等问题,从而导致了院校组织效率的损失[6]。
第三,行政垄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非理性的政府权力对高等教育的不当介入。王济东认为教育垄断是计划经济的产物[8];吴晓莉认为我国的行政性垄断来源于绝对成本诱致的经济性壁垒与政策法律制度诱致的行政性壁垒,前者包括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稀缺资源和要素的垄断性占有、产品差别化以及公立高校退出壁垒等,后者包括历史、意识形态、财政、制度环境和法律等体制根源[5],而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型壁垒仍源于行政权力的支持和介入。袁华明、邓芸认为教育垄断是典型的行政垄断,行政垄断最表面、最直观的成因就是非理性的政府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不当介入,教育产业化的“伪市场模式”正是缘于行政垄断本身所具有的强制性与较强的隐蔽性[9]。
第四,反行政垄断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需转换职能、放松管制、出台法律,高校需真正成为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季俊杰认为反教育行政垄断应在政府转换职能的基础上,放松高等教育管制,使市场属性回复为竞争型市场的本来面目[10]。吴晓莉表示,反高等教育行政性垄断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政府而言,在放松直接、微观管制与加强间接、宏观管制并重的总体思想指导下重建高等教育管制机构和管制内容体系,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市场环境,实行非对称管制,完善市场进出机制;就高校自身而言,在确立真正市场主体地位后,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实行分层竞争策略和规模集中策略,以促进主要和次要高等教育市场的有效竞争并逐步有机融合[5]。王波认为,对高等教育的行政性垄断,当务之急就是在即将出台的《反垄断法》中将行政垄断纳入其调整范围[11]。
(二)有关经济垄断的研究
事实上,很多学者在承认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行政垄断的同时,也不否认高等教育领域市场中有经济垄断的存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往往从高等教育产品的准公共性或高等教育市场自然属性出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异化的市场结构垄断。例如,季俊杰认为高等教育市场本身具有自在的竞争属性,然而在政府的严格管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却形成了所有制和市场结构上的双重垄断,使高等教育市场自在的竞争属性被异化为他在的垄断属性[10]。王寰安认为“高等教育市场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与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特性及高等教育的高投资特点有关”[12]。
(三)有关学术垄断的研究
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术垄断的研究较少,学术资源和学术标准垄断是学术垄断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学者黄郁青根据1999-2012年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我国高校学术资源的“马太效应”:即因重点高校在学术声望、学术人力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学术资源有严重向重点高校倾斜的倾向,在他看来,重点高校在学术资源方面占据着较为有利的垄断地位[13]。郝优优认为在我国学术评价标准这样纯粹学术上的问题,也根本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14]。事实上,在我国,学术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更多的是一个行政垄断的问题。
三、启示
(一)高等教育的主要垄断形式存在着不同背景和环境下的差异性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学者有关高等教育垄断文献的梳理和比较,国外学者对垄断的讨论侧重的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等教育经济垄断问题的探讨,而中国学者对垄断的研究则侧重于基于政府主导下的行政垄断问题的研究。显然,中外学者在高等教育垄断方面存在形成背景和环境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垄断理论分析国内高等教育垄断问题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垄断存在的实际场景及其在不同背景和环境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尤其我国学者在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垄断问题时宜将中国高等教育垄断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环境充分考虑进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行政垄断既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核心的垄断形式,也是我国其他高等教育垄断形式产生的根源
在国内高等教育垄断文献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同我国高等教育垄断主要是行政垄断,甚至有较多学者支持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垄断、学术垄断都源于政府行政权力的支持和介入。这实际上揭示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要破除垄断藩篱的根本问题是要解决非理性的政府权力对高等教育的不当介入。因此,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法律或政策条文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转换政府职能、放松对高校的行政管制以及帮助高校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等都是打破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垄断的有效策略,也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学术垄断虽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垄断问题,但并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
近年,很多报刊或网络媒体报道中屡次出现对我国高等教育学术垄断的批判,如2009年凤凰视频播放的《教授:中国科学发展的要害是学术垄断》、2010年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的《高校联盟加剧教育资源垄断?》、2011年《春城晚报》报道的《治理科研腐败关键在打破学术腐败》、2012年兰州大学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刘晨发布的《回避与反感:再论学术资源垄断性的危害》、《南方日报》报道的《外籍院士:打破学术垄断给青年学者机会》、2014年新浪财经评论发布的《专家:科研经费投入要防学霸要防止科研垄断》等。但通过上述的文献梳理笔者发现,与网络、报刊媒体对学术垄断的大量现实批判相比,仅有一些民众和学者从自身感受或一些危害现象出发阐述学术垄断问题,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术垄断的专门研究或系统研究还太少。事实上,这些来自民众和学者对高等教育学术垄断危害的认识,不仅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学术资源分配不公平和学术标准制定不合理问题的反思,也真实反映出当前我国一些弱势地区、弱势类型高校、弱势学者群体在学术发展方面出现资源短缺和话语权不足问题的根本所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学术界在今后加强对高等教育学术垄断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责任编辑:吴声)
参考文献:
[1]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金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848.
[2]CLARK B R. The Changing Relation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Government:Some Perspectives From Abroad[C]. Yal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Group Working Paper. Montana :Access to Education,1977:28.
[3] LIEBERMAN M.Liberating Teachers:Toward Market Competition in Teacher Representation. Policy Analysis[R/OL].(2002-08-28)[2015-10-15].http://www.cato.org/publications/policy-analysis/liberating-teachers-toward-market-competition-teacher-representation.
[4]PANNEKOEK F,Frit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arginalis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s:Rambling Though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Experience[C].Proceedings of the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TEND)Conference. Abu Dhabi:2000:13.
[5] 吴晓莉.我国高等教育垄断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6]徐警武.我国高等教育垄断市场结构的行政垄断特性及效率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3):12-15.
[7]邵锟.我国高等教育垄断问题的法律规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8]王济东.垄断是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34-35.
[9]袁华明,邓芸.“伪市场”下的教育垄断[J].学习月刊,2006(2):23-24.
[10]季俊杰.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垄断属性的多维度分析和对策[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6):21-24.
[11]王波.论高等教育中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12]王寰安. 高等教育市场结构与发展[J].科学决策,2001:7.
[13]黄郁青.我国高校学术资源获得的“马太效应”[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4] 郝优优.大学学术腐败的深层原因:垄断[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50-251.
Main Ideas and Implic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Monopoly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Guo Yu-Xiang
(1.School of Educ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2.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 530003,China)
Abstract:The emphases of higher education monopoly at home and abroad are different in that it is mainly market monopoly abroad whil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at home. Currently in China,higher education monopoly is mainly administrative monopoly,economic monopoly and academic monopoly,among which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is the core monopoly from. It is also the origin of other monopoly forms in China.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monopoly;administrative monopoly;academic monopoly;economic monopoly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4-0122-03
作者简介:郭裕湘(1975-),女,湖南株洲人,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收稿日期:2016-02-13修稿日期: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