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贵霜帝国的历史概貌
2016-03-19黄红
黄 红
(贵州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试述贵霜帝国的历史概貌
黄红
(贵州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550018)
贵霜帝国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大月氏人在中亚建立的国家。贵霜帝国统治时期,古代丝绸之路东西贯通,大乘佛教兴盛并向外传播,犍陀罗艺术兴盛一时,它与当时的罗马、汉朝、安息并称为四大帝国。由于贵霜帝国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它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近代以来,学界对贵霜帝国的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在对贵霜帝国的考古和考证基础上,试图将贵霜帝国的历史轮廓进行详实和全面的描述。
大月氏;贵霜;迁徙;兴盛;衰亡
公元前2世纪,西方世界的罗马帝国兴盛,北并希腊、南吞埃及、西占迦太基、东征塞琉古和帕提亚,虎视东方;东方世界的汉帝国崛起,北降匈奴、南据滇越、东抵大海、西括西域,势力远及中亚,雄踞东方。此时,我国西北地区(当时称西域)一古老的游牧民族——月氏向西迁徙,万里跋涉来到了中亚。月氏所到之处所向披靡,结果令希腊人在中亚的统治消失了,亚历山大征服的最后残余被一扫而光,安息的统治被一度动摇,印度的巽迦王朝也受到冲击。之后,月氏人建立起一个地跨中亚、阿富汗、伊朗和印度次大陆的强大帝国贵霜,与欧洲的罗马和亚洲的汉帝国鼎峙。
公元3世纪,昔日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已疲敝不堪、威风不再;往日叱咤风云、世界瞩目的汉帝国已不复存在;而曾经横扫中亚、纵横驰骋的贵霜帝国在周边国家的侵凌和新兴游牧民族嚈哒的攻击下也日益衰落、雄风不再。
一、月氏人
月氏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的一个民族,后来因不敌匈奴而向西迁徙,少部分留在故地敦煌与羌族混居,称小月氏,大部分迁徙外地,称大月氏。贵霜帝国就是外迁的大月氏人建立的国家。
最早记载月氏的汉文文献有《逸周书·王会篇》、《穆天子传》、《管子·轻重甲》等等。在这些史书中,对月氏有着不同的称谓:禺氏、禺知、月支。
根据我国史书记载,月氏最早的居住地在我国北方。《穆天子传》中有“伊尹献命列禺氏于正北。”《逸周书·王会篇》[1]记载“正北……禺氏”。月氏到底在北方什么位置,据《穆天子传》卷一记:“己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王贻樑认为:焉居、禺知为古部族名,在今山西平鲁、井坪一带。平鲁、井坪在山西北部,在内蒙古草原南缘。《穆天子传》是在西晋武帝太康二年于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是记载公元前9世纪的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逸周书》主要是记载公元前11至公元前8世纪的周天子和周公发布的告诫训词、武王克殷及周初经营洛邑、订立制度的文献。可见,在这一时期,月氏人居住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南缘一带。
公元前3世纪时,月氏人已经在河西走廊一带出现①*①对于这阶段月氏人的生活地,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就在河西,代表人物有王炳华、杨建新、周连宽、洪涛、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等;一种认为在河西以外地区,由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秦灭义渠,西戎各部四散奔逃,月氏等人才迁来此地,代表有王国维、李得贤等。不管何种说法,在公元前3世纪,月氏人已在河西生活。。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旧在张掖、酒泉地。”从这两部史书的记载来看,月氏人在这一时期的具体放牧地是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月氏在此地时,其邻部东有匈奴、西有乌孙。具体而言,乌孙在酒泉以西至敦煌一带,月氏在酒泉以东至武威一带,匈奴居于内蒙古阴山一带。月氏从山西平鲁、井坪一带迁往河西走廊的原因,与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和秦穆公对北方和西北方的征伐有关,可能在这些战争之后,月氏被迫西迁到了敦煌、祁连山一带。
敦煌、祁连山间的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土壤肥沃,可耕可牧,月氏人在这里逐步发展、壮大,并于公元前3世纪晚期强盛一时。《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秦时……月氏盛”。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凉、甘、肃、瓜、沙等州,本月氏国”。那时,月氏人的活动范围是:在西方的影响达到了阿尔泰山地区;在东方的影响达到了河套地区,从泾水上游至整个河西走廊都被月氏控制[2],势力非常强大。可以说,当时整个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约三十六国可能都臣服于它,这其中就包括匈奴。只是后来匈奴强盛起来、打败月氏后,这些国家又转而从属于匈奴罢了。当月氏强盛时,匈奴还只是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小部族,在西边受月氏的打压,在东面还受到东胡人的挤压。在这种强邻压境的情况下,匈奴曾一度依附于月氏,匈奴单于还将其子送到月氏为人质,后来统一匈奴并使之强盛的冒顿单于,还是王子时曾在月氏做过人质。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开始崛起。在匈奴冒顿单于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09年—公元前174年),匈奴各部统一起来,打败了东部邻人东胡。公元前201年,匈奴首次向月氏发动了进攻。大约在公元前177年或公元前176年,匈奴与月氏的大规模战争爆发了。在这次战争中,匈奴的右贤王打败了月氏,并征服了原臣服于月氏的西域诸国。《史记·匈奴列传》对这次战争记载说:“使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②*②《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小吏之败约”是指汉文帝三年,即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进入黄河以南地区,侵犯上郡,进行杀略一事。据此可知,所叙述之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177年或公元前176年。参见:余太山.塞种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6.在这次战争中,月氏国王被杀,其头颅据说被做成了单于的酒器③*③《汉书·西域传下》说“以老上单于(稽粥)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查老上单于所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60年,而这次战争大概发生在公元前177年或公元前176年,当时在位者还是冒顿单于才对。但匈奴常以王室成员为左右贤王,匈奴攻打月氏时稽粥为右贤王也有可能。。月氏遭到惨败,被迫放弃了他们在“敦煌、祁连间”的故地,大部分向西迁徙,小部分留了下来。这支西迁的月氏人以后被称为大月氏,而残留在“敦煌南山”的月氏人则被称为小月氏。以后小月氏人与羌族人混居而融合。
二、大月氏国
被匈奴打败后向西逃亡的大月氏人,沿着天山北麓来到了原塞人居住的伊犁河和楚河流域。据《汉书·张骞传》记载:“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大月氏人迁到伊犁河和楚河流域以后,又与匈奴发生过多次战争,互有得失。
大月氏被匈奴打败向西迁徙的过程中,曾冲击其西边的乌孙。大月氏人冲入乌孙牧地,大败乌孙,杀其王难兜靡,乌孙国亡。但月氏人没有占据乌孙,而是继续向西迁徙直到塞地,乌孙牧地后来被匈奴占领。乌孙残部携带出生不久的难兜靡之子猎骄靡投奔匈奴。猎骄靡成年以后,在匈奴单于手下带兵,多次立下战功,匈奴于是让他统率旧部,镇守故地酒泉以西至敦煌一带,驻守匈奴西界。即《史记·大宛列传》所言:“及壮,使将兵,数有功,单于复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乌孙国王的称号),令长守於西。”猎骄靡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后,想报国恨家仇,在匈奴军臣单于(公元前161—公元前126年)的支持下,猎骄靡率领乌孙与匈奴联军征讨此时在塞地(即伊犁河、楚河流域)生活的大月氏。大月氏人又被打败,无法立足,约于公元前130年左右放弃伊犁河和楚河流域再次西迁①*①关于大月氏为乌孙所迫西迁阿姆河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始于老上单于时期,即公元前174-公元前161年;一说始于军臣单于时期,即公元前161-公元前126年。据西方史料记载,大约公元前129年,帕提亚国王弗拉特二世(Phraates II,公元前139-公元前128年)西征塞琉古王朝的叙利亚王国;但因盘踞在索格底亚那和巴克特里亚等地阿色尼人和吐火罗人等塞克人从东北部大举入侵,而不得不转而同塞克人作战。因而可推知大月氏人南下的时间可能是公元前130年。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见:余太山.塞种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8.《史记·张骞传》中提到,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左右出发到达匈奴后被审讯时,匈奴单于说,“月氏在吾北”,说明此时大月氏还在塞地,尚未迁来河中地区。这也可支证明。,最终抵达锡尔河(Syr Darya,汉代称之为药杀水)与阿姆河(Amu Darya)②*②阿姆河,希腊人称之为乌许斯河(Oxus),《史记》、《汉书》作妫水,《北史》作乌许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作乌浒水。之间的河中地区,即《史记·大宛列传》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大夏地。”
大月氏人放弃塞地后,首先来到了阿姆河以北的河中地区。河中地区河流较多,除了锡尔河和阿姆河外,还有泽拉夫善河(Zeravshan River,唐代称之为那密水)等,水源充沛。这里水草丰美,大月氏人在此很快从战争的衰败中恢复并发展強盛起来,不断繁衍生息。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他们的活动地盘是:“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即阿姆河)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他们在河中地区仍以游牧业为生,《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月氏……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张骞出使西域到达大月氏时(约公元前128年)看到大月氏“地肥沃”而“志安乐”,说明他们已经在水草丰美的河中地区安居乐业,不想东返故地向匈奴报仇,也不想与汉朝夹击匈奴;武装力量有一二十万,也反映出他们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我国史书把大月氏人到达河中地区建立的政权记为月氏国。由于该国是由大月氏人建立的,为了与留在故地敦煌的小月氏相区分,故名大月氏国。
公元前100年前后,大月氏人渡阿姆河南进巴克特里亚(Bactria)地区,灭掉了在此的大夏国③*③对于大夏国,史学界对此看法至今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游牧部落阿希人(Asii)、帕色尼人(Pasiani)、吐火罗人(Tochari)和塞加罗里人(Sacarauli)这四种人在塞种人的攻击下南下,灭掉了希腊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的国家就是大夏,持这种观点的有费迪南·冯·李希特霍芬、王国维等人,见:冯·李希特霍芬的《西域大夏国名解析》和王国维的《古代吐火罗人是白人、是大夏后裔》。第二种观点跟前一种观点差不多,与之前不同的是,该观点认为这四种人是塞种人,大夏是塞种人建立的国家,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师用书《中国古代史》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和徐文明《迦腻色迦王和大月氏王系》。第三种观点认为,这四种人就是大月氏人,大夏就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见伯希和《吐火罗人及其语言》。本人采用第二种观点。。《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说:“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无大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为了利于统治,大月氏人将其都城迁到阿姆河南的原大夏的都城蓝氏城。史学界认为蓝氏城即是监氏城,就是之前的巴克特拉城。月氏人对该地区的塞种人和原巴克特里亚居民采取了分部而制的统治方式。他们在大夏设置五翕侯。《汉书·西域传》首次记载了五翕侯的名称①*①关于五翕侯的名称《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也各不相同。前者记载:休密、双靡、贵霜、肸顿和高附等五翕侯;而后者记载则以都密取代了高附。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因为在《后汉书》撰写之时,五翕侯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原属于大月氏的高附可能一度摆脱了大月氏的统治。参见:王欣.吐火罗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4.及各自的方位和地盘:“有五翕侯:一曰休密翕侯,治和墨城;二曰双靡翕侯;三曰贵霜翕侯;四曰肸顿翕侯;五曰高附翕侯,治高附城。凡五翕侯,皆属大月氏。”
巴克特里亚自古以来就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之前统治这里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曾以发达的灌溉农业而享有盛名。大月氏的统治中心南移到巴克特里亚地区以后,没有破坏这里的灌溉农业系统、把农田改为牧场,而是对农业采取保护和鼓励的措施。他们修复、扩建和新建了一些灌溉渠,使农业进一步发展。游牧的大月氏人进入这一发达的农耕地区后,一些大月氏人继续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而另一些大月氏人则开始从事农业,过着定居生活。他们栽种粟、大麦、小麦等各种农作物和种植葡萄等各种水果。因此,《山海经》郭璞注称:“月氏国多美果。”[3]
与农耕民族一般采用中央集权制不同,游牧民族月氏人施行比较松散的分封制控制地方,各地方首领翕侯在其管辖区内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任命辖区内的行政官员、征收赋税、进行司法审判、采取一定的军事行动等,但不得发行自己的钱币。可以说,名义上,翕侯服从大月氏王的命令,而实际上,翕侯在其辖区可以自行其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尤其是在其强大时,往往不听从王的命令,常常发行有自己图像的钱币,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统治者。考古学家在阿姆河流域和泽拉夫善河流域发掘出许多属于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的钱币。这些钱币是模仿之前统治这里的塞琉古王朝(Seleucid Dynasty,公元前312—公元前64年)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②*②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于公元前246年左右,由塞琉古帝国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总督狄奥多特一世借着塞琉古帝国君主安条克二世逝世且塞琉古帝国军力衰落无暇东顾的机会建立。公元前180年左右,王国一分为二:一个在巴克特里亚本土,后来的历史学家仍称其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另一个位于印度北部,被称为印度—希腊王国,并不时互相攻击。分裂后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日趋衰弱,公元前130年左右被迁来的塞种人所灭。(Greco-Bactrian Kingdom)的钱币制作的。有的钱币模仿自塞琉古王朝的塞琉古和安条克一世,铸有亚历山大头像;有的是仿照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欧克拉提德(Eucratides I,约公元前170年—公元前145年)、攸提腾、赫利奥克勒(Heliocles)的钱币铸造,其中尤以模仿自赫利奥克勒的钱币最多,钱币的正面为国王的半身像,反面有神像和一段希腊文题铭。
三、贵霜帝国
在公元前后,大月氏所设的五个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逐渐强大起来,大约在公元24—25年,贵霜翕侯丘就却(Kujula Kadphises,也译为库久拉·卡德斐塞斯或伽德菲塞斯,约公元前1世纪末—公元75年前后)灭掉了其他四个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这标志着大月氏统一国家的形成。公元45年,丘就却不再称翕侯,而改称“大王、王中之王”,或“最高王中之王”,贵霜王朝建立起来。丘就却在位时期,贵霜王朝很富强,《水经注》卷二记载:大月氏“土地和平,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逾于中夏,大国也。”
贵霜王朝建立之后,丘就却于公元50年左右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战争。向东,他把领土扩展到兴都库什山以南,占领了犍陀罗和呾叉始罗(Taxila,也译为塔克西拉)①*①也有学者认为,塔克西拉是丘就却之子阎膏珍征服的。见:约翰·马歇尔.塔克西拉:第一卷[M].秦立彦,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81.。向南,从安息手中夺回了原属于大月氏高附翕侯的领地高附;他还攻取了濮达(Puskalāvatī,可能是指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帕罗帕米萨德)和罽宾②*②关于濮达的地理位置,孙毓棠认为是指巴达克山;王治来认为是指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帕罗帕米萨德;其他也有学者认为是巴克特拉的对译,所指的是原大夏西部地区。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说法。见:罗碧云.“迦腻色迦纪元”和贵霜王系考[J].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83(1):5-18.;王欣.吐火罗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7.。到公元65年左右扩张战争基本结束时,丘就却建立的贵霜王朝已经是中亚的一个大帝国了,史称贵霜帝国。
丘就却去世的75至76年的两年间,贵霜处于无王状态,陷入了内乱之中。在刻于公元76年的迦拉万铭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位贵霜王。76年以后,准确地说在公元78年,统治贵霜王朝的是索特·麦加斯(Soter Megas)。因为,在呾叉始罗公元78年的银册铭文中,他的称号是“大王、王中之王、贵霜天子”,并且他已经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在发号施令了。塔赫蒂巴希(Takht-iBahi)铭文、潘季塔尔(Panjtar)石铭和塔克西拉的银卷铭文等等,都证实了他的统治。由于他从来不在王号后具名,所以他被称为“无名王”③*③有学者认为之所以“无名王”无名,是因为可能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贵霜境内还有其他的王位竞争者,而无名王仅仅把持了朝政,其地位却未获得确认;一是由于某种需要而使无名王得以以某种名义实际行使贵霜王的权力,如可能是阎膏珍年幼之故。见:黄靖.贵霜帝国的年代体系[M]//中亚学刊: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16-50.。他发行的钱币在今坎大哈、喀布尔河谷和旁遮普等地出土,钱币上有用讹误的希腊文书写的铭文,铭文称呼他为“王中之王、伟大的救世主”(Besileus Besileuou Ster Mêgas),同样的铭文还有用佉卢文写的。他发行的钱币上铸骑士图像,这表明索特·麦加斯可能是月氏游牧统治家族中的一员。[4]127,218在他统治期间,他与康居联姻结盟,也与中国交好,曾协助东汉班超平定疏勒、击败莎车。公元90年,他恃功向中国东汉王朝提出娶汉公主的要求,在遭班超拒绝之后,他派一位名叫谢的副王领兵7万前往西域攻打班超的军队,班超见敌众我寡,于是采取坚壁清野、闭门不战的策略,谢攻班超不下,四处搜掠又无收获,粮草出现问题。班超推断谢会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在前往龟兹的要道上,果然不出所料,谢的求援士兵全被杀掉,并将首级悬示给谢,谢大恐,自知已无出路,便派使者向班超请罪,请求生还,班超同意。从此,贵霜与中国东汉王朝保持友好关系,“岁奉贡献”。可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在采用古印度和伊朗帝王称号“大王”的同时,还把中国皇帝“天子”的称号也加在自己头上。他在位期间统一了贵霜货币。
索特·麦加斯的统治大约结束于公元104年[5]。在他之后,阎膏珍(Vima Kadphises,也译为维马·卡德斐塞斯)继位为王。他是丘就却的儿子,在他早期的铜币上题有“虔诚的丘就却之子(Kujula Karadhrama thidasa)”、“大王、王中之王虔诚的丘就却之子(maharajasa rajatirajasa Kujula kara Kadphises Sacadhrama thitasa)”等铭文[5]。这种“丘就却之子”的强调说明他的实力或影响不够,其王位的获取或维持必须依靠其父的威望。阎膏珍在位大约35年时间(约公元105年—140年)。④*④王治来认为阎膏珍在位的时间,约相当于罗马皇帝图拉真和哈德里安时期,即公元98~138年;但英国学者马歇尔认为,阎膏珍在位的时间大约是公元78~125年;黄靖认为是在约公元105年~约140年。本书采用最后一种说法。参见:王治来.中亚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29.;约翰·马歇尔.塔克西拉:第一卷[M].秦立彦,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83.;黄靖.贵霜帝国的年代体系[M]//中亚学刊: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16-50.
阎膏珍在位时对外积极扩张,使贵霜王朝发展为中亚的大帝国。在他执政期间,印度境内的罽宾等国反叛,他趁机进攻印度,占领了今印度的旁遮普、信德、卡提阿瓦和马尔瓦,甚至马土拉等地,整个印度河流域处于贵霜的控制之下。阎膏珍可能还到了恒河上游的北方邦[6]。贵霜势力所到之处,原塞种人等建立的小国悉数被吞并。在巴克特里亚、喀布尔、旁遮普以及中印度的阿拉哈巴德和贾巴耳普尔都发现了阎膏珍的钱币,说明当时阎膏珍的统治确实到达了上述范围。
丘就却、“无名王”索特·麦加斯和阎膏珍这三位王都属于卡德斐塞斯(Kadphises)王系,他们所统治的贵霜被称为第一贵霜王朝。从迦腻色迦起,统治者不再是卡德斐塞斯系,而是转到了迦腻色迦(Kanishka)系,史称第二贵霜王朝。
在阎膏珍去世以后,可能出现了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其手下的一名军官迦腻色迦拥兵自立为王。在前几位贵霜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基础上,到他统治时期(约公元140年—162年)贵霜帝国臻于鼎盛。根据印度卡乌萨姆比和萨而纳特赫发现的迦腻色迦在位时的铭文可知,迦腻色迦即位之初就开始扩张,控制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该地至今还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迦腻色迦普罗。他还占领了印度南部的马尔瓦地区,并派其子婆什色迦担任该地总督。《后汉书·天竺国传》说:“身毒有别城数百,国置王。……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印度人迦罗那(Kalhana)写于12世纪的《诸王流派》(Rājataranginī)一书也有类似的记载。在印度的马土拉出土了迦腻色迦的雕像,雕像上刻有他的名字,他身穿游牧人的服装,手持宝剑,样子很英武。迦腻色迦甚至在恒河流域也确立了统治,连今比哈尔邦地区在当时也纳入了贵霜帝国的版图。
除了向南的征服,迦腻色迦还向北征服了花剌子模、大宛等国,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帝国。当时,“四海之内,三方已定,惟有东方,未有归附。”他在位晚期,利用当时东汉与西域关系暂时断绝而举兵入侵西域,曾把于阗、莎车、疏勒等西域小国并入其版图①*①参见: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2卷: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0:941。但我国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迦腻色迦没有占领西域这些国家,见:莫任南.东汉和贵霜关系史上的两个问题[J].世界历史,1981(2):67-74.。《大唐西域记》迦毕试条云:“……闻之耆旧曰:昔犍陀罗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番维,畏威送质。”通过迦腻色迦的对外扩张,贵霜帝国的领土北达咸海、里海海滨,南达中印度的文迪亚山,东至葱岭和恒河中游,西抵伊朗高原。[7]
为了加强对印度地区的控制,迦腻色迦把贵霜帝国都城从蓝氏城(巴克特拉城)迁到富楼沙城(今白沙瓦)。迦腻色迦建立了空前的功业,为了颂扬他的功业和显示他的英明、伟大和崇高,他把当时中国、印度、伊朗、罗马的帝王的称号都加在自己的头上,“天子”、“大王”、“诸王之王”、“恺撒”等等称号集于一身。他在位时,设立了自己的纪年,纪年以公元140年为纪年元年②*②关于迦腻色迦纪元的参照点年代,学界存在争论。以马朱达(Majumdar)、巴沙(Basham)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迦腻色迦的纪元为公元78年;弗利特(Fleet)和肯尼迪(Kennedy)指出迦腻色迦纪元可能是在公元前58年;班达卡(Bhandarkar)和马俊达指出其纪元为公元278年,这一观点得到了学者泽马尔的支持;维·埃·冯·维吉克(W·E·Van Wijk)认为其纪元为公元128年,马歇尔对此予以支持;也有学者认为其纪元是在公元117年前后;中国学者黄靖认为是始于公元140年。本书采用最后一种观点,即黄靖的始于公元140年的观点。见:约翰·马歇尔.塔克西拉:第一卷[M].秦立彦,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85.;罗碧云.迦腻色迦纪元和贵霜王系考[J].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83(1):5-18.;黄靖.贵霜帝国的年代体系[M]//中亚学刊: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16-50.。他在位时期的纪年是1-23年,约相当于公元140年至162年;该纪年一直保持了99年。在佛经、《法显传》和《大唐西域记》等书中提到的这位伟大的迦腻色迦国王,在我国正史书中却不见记载。
根据《诸王流派》记载,迦腻色迦之后经历了“三王”的共治时期(约公元163—199年),三王是婆什色迦(Vasiska、或Vasishka,迦腻色迦纪年24—28年,约公元163年—167年)、胡韦色迦(Huvishka,纪年为28—60年,约公元167年—199年)、迦腻色迦二世(纪年为41—51年,约公元180年—190年)。①*①根据坎姆拉(Kamra)铭文,婆什色迦(即瓦湿色加)是丘就却的曾孙,其子为迦腻色迦二世。而根据马土拉残存的铭文可以推测胡韦色迦的祖父乃是阎膏珍。据此可知三王应该属于同一王族。见:黄靖.贵霜帝国的年代体系[M]//中亚学刊: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16-50.;雅诺什·哈尔马塔.中亚文明史:第二卷[M].徐文堪,芮传明,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252-253.迦腻色迦一世去世之后,其子婆什色迦继承王位成为贵霜国王,而胡韦色迦任副王;婆什色迦死后,胡韦色迦继任为国王,而婆什色迦之子迦腻色迦二世为副王,②*②关于迦腻色迦之后贵霜诸王婆什色迦、胡韦色迦和迦腻色迦二世在位的顺序还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迦腻色迦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来自中亚的军事压力,遂命其子婆什色迦出任印度的副王,由于婆什色迦先其父而死,故由其兄弟胡韦色迦继承此位,后迦腻色迦二世继位;一说在“41年”是另一个“迦腻色迦”统治着贵霜帝国的西部,而可能是胡韦色迦的一个兄弟与其共享政权,或王室旁系的一员曾在一段时间内篡夺了帝国西部的政权;一说迦腻色迦死后,贵霜帝国由婆什色迦和胡韦色迦兄弟俩分治,以后其中一人之子的“迦腻色迦”继承了王位等等。这里采用的是黄靖的说法。参见:黄靖.贵霜帝国的年代体系[M]//中亚学刊: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16-50.;雅诺什·哈尔马塔.中亚文明史:第二卷[M].徐文堪,芮传明,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93.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三王共治”的局面。
在“三王”共治时期,贵霜帝国不再强盛,帝国失去了印度西北部的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诸国。从这一时期铭文的分布来看,在迦腻色迦之后,贵霜王朝的统治中心逐渐从印度西北向印度东南迁移,最后迁到了马土拉(Mathura)。
迦腻色迦二世之后,波调(Vāsudeva,又名韦苏提婆,纪年为74—98年,约公元213年—237年)登上了王位。③*③波调是指瓦苏提婆,他的希腊名为BAZAHO或BAZOHO,此字古音为PO-dien,正与“波调”之音相当。参见: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M].贺昌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3-83.他是贵霜帝国伟大的君主之一。《魏略·西戎传》记载:公元3世纪早期“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 这表明波调把“三王”共治时期丧失的印度西北部的领土又纳入了贵霜的版图。但在波调统治后期,由于伊朗的萨珊王朝(Sassanid Empire,公元226年—650年)兴起和扩张,贵霜帝国受到了巨大威胁。为了遏制萨珊王朝强劲的扩张势头,波调与萨珊王朝西北边境上的亚美尼亚国王库斯鲁斯一世结盟,企图从两个方向牵制萨珊王朝。可能在公元233年—234年间,萨珊王朝的建立者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I Bābegān,约公元226年—240年在位)在占领了亚美尼亚以后率军入侵贵霜帝国,萨珊军队横扫莫夫、巴尔赫、花剌子模,贵霜帝国的呼罗珊行省遭到蹂躏。此外,萨珊王朝还夺取了贵霜的帕罗帕米萨德和犍陀罗,一直打到巴克特里亚,兵锋远至东旁遮普,在杰卢姆河都发现了阿尔达希尔一世的钱币。阿尔达希尔一世在占领巴尔赫以后,在此建立了一个总督府,治理被征服的贵霜领土。波调无力抵抗萨珊王朝的凶猛进攻,派使团到阿尔达希尔一世宫廷求和。讲和的条件是,波调向萨珊王朝称臣纳贡,以后不再组织反萨珊王朝的同盟。这次战争严重地削弱了贵霜帝国,自此以后,贵霜势力退往印度河以东地区。公元229年,贵霜国王波调向当时的曹魏政权朝贡并接受其“亲魏大月氏王”封号。波调此次遣使中国,可能有联络中国抵抗萨珊王朝的意图。这时,贵霜与中国政府之间官方往来频繁。
在波调统治之后,贵霜帝国分裂。从钱币上可以得知波调之后继任为贵霜王的统治者有三位,他们是喀内什科(Kaneshko,迦腻色迦三世?)、瓦苏(Vasu,波调二世?)和另一位名为波调的人。[4]87-88从公元3世纪中、后期起,贵霜在外敌入侵中趋于瓦解,只有以“贵霜”之名存在的地区割据政权,这些政权史称“后贵霜”。[8]
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可能在公元245—248年间进攻了贵霜,贵霜帝国丧失了花剌子模、信德以及直到富楼沙的领土,贵霜统治者被迫接受沙普尔一世的统治。考古发现公元3世纪后期,花剌子模开始发行自己的铜币。考古还发现这里有一些沙普尔一世的铸币,但没有贵霜的铜币。这表明至少在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花剌子模已不受贵霜控制而处于伊朗萨珊王朝统治之下。之后,贵霜又失去了喀布尔地区,因为公元356年波斯石刻铭文是:“塞流古,喀布尔最高统治者。”至此,原来属于贵霜帝国领土的索格底亚那、巴克特里亚、犍陀罗和喀布尔地区都已处于萨珊王朝的统治之下。之后,贵霜曾利用萨珊王朝沙普尔二世年幼以及萨珊王朝内部争斗之机,一度摆脱萨珊王朝的控制而独立,并收回了部分失地,但为时不长。沙普尔二世成年后,给予贵霜以决定性打击。
公元4世纪前半期,贵霜帝国东部领地兴起的印度芨多王朝也对贵霜帝国造成了威胁。印度芨多王朝占据了贵霜的卡乌萨姆比、萨尔纳特赫和贝拿勒斯,然后又占据了马特胡拉和德里地区。公元402年,法显进入印度北部时,这些地方已为笈多王朝统治。在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贵霜只剩下旁遮普和印度河上游地区,贵霜的统治主要局限于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
公元5世纪初,嚈哒人渡过阿姆河进入巴克特里亚,5世纪30年代,嚈哒人南下吐火罗斯坦,公元5世纪70年代末,贵霜残余势力最终被嚈哒所灭,贵霜帝国终结。
贵霜虽然与罗马、汉朝、安息并称为世界四大帝国,但与其他三大帝国不同,其他帝国是由农耕民族建立,他是由游牧民族建立,更加推崇武力欣赏阳刚之美。如同后来的、也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蒙古帝国一样,帝国靠武力建立起来,当军事力量削弱时,帝国也就开始瓦解。但他与蒙古帝国不同,他留下的历史遗产除了杀戮,还有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也许,贵霜存在的时间不如罗马长久,国家的力量方面可能也没有汉朝强盛,但孕育和创造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足以使贵霜帝国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
[1]张闻玉.逸周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04.
[3]苏北海.大月氏的西迁及其活动[J].新疆大学学报,1989(2):31-37.
[4]约翰·马歇尔.塔克西拉:第一卷[M].秦立彦,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黄靖.贵霜帝国的年代体系[M]//中亚学刊: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16-50.
[6]辛哈,班纳吉.印度通史[M].张若达,冯金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112.
[7]水长天.略论大月氏贵霜帝国的建立及其族系问题[J].西北师院学报,1985(4):35.
[8]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414.
责任编辑卢劲英文审校孟俊一
The Regime of the Historical Appearance of the Kushan Empire
HUANG Ho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College, Guiyang 550001, China)
The Kushan Empire was the regime of the Chinese ancient nomadic people Yueh-chih in the Central Asia. Under its rule time, the Ancient Silk Road was begun from east to west; the Mahayana Buddhism was prosperity and spread out; Gandhara art was flourished. The Kushan Empire was called the one of the four Empires (the rest were the Rome,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Parthian Empire);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location and it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modern times, o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Kushan Empire launched a deep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rchaeological and textual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d to detail and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ical outline of the Kushan Empire.
Yueh-chih; Kushan; migration; rise and fall
2016-06-1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贵霜帝国历史研究”(12CSS002)的阶段性成果。
黄红(1974-),女,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亚史。
K36
A
1001-733X(2016)04-00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