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视角下的现代海洋争端处理:应用、经验、启示——以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为例
2016-03-19□卢暄
□卢 暄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公共关系视角下的现代海洋争端处理:应用、经验、启示——以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为例
□卢暄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作为20世纪经典的夺岛战役,交战双方不但使用了大量现代武器装备,而且在战争前后不同阶段采用了多种公共关系手段落实其战略思想。英国政府对国内外形势把握准确,营造自身愿意和平谈判的形象,获取了国际舆论普遍支持和盟国的实际帮助,并充分运用心理战术,直接干预了战争结果。而阿根廷一方从战前准备、登岛后的安抚政策到对待国际调解的态度都不如人意,政府国际公关工作严重失策,不但失去马岛民心,而且给国际社会以阿方“穷兵黩武”的印象,最终输掉战争。马岛海战对于身处复杂海洋争端中的中国有诸多经验可资借鉴,在进行军事要素准备的同时,就现代公共关系应用对军事斗争战果的影响进行必要探讨,对于中国军事单位“能打仗、打胜仗”的达成将起到正面启示作用。
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阿根廷;公共关系;福克兰群岛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0.031
公共关系学是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手段与相关公众之间建立起双向沟通,从而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行为过程,国家、政府均属于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国家认识到了公共关系在行政管理、国际关系等事务中的重要效用,并对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积极地进行专门研究并期望其发挥作用、化解矛盾、达成目的。中国目前在东海、南海乃至印度洋方向都面临着日趋复杂的争端情势与国际压力,公共关系手段应被视为降低争端热度、促成问题解决的有效路径之一。英国与阿根廷之间发生的“马尔维纳斯海战”正是公共关系策略得以极大彰显的经典战例,对于中国政府处理海洋争端中相关策略的运用可以提供一定的手段借鉴。
马尔维纳斯群岛(以下称“马岛”)又被称为福克兰群岛,①联合国第四委员会在第20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决定,西班牙语文献称此岛为 “马尔维纳斯群岛 (福克兰群岛)”即Islas Malvinas(Falkland Islands),而所有其他语种的联合国文献都将把该领地称为 “福克兰群岛 (马尔维纳斯)”即Falkland Islands(Malvinas)。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岛上居民近3 000人(2012年普查结果)。群岛扼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要冲,与南极大陆相对,历来即为海上强国争夺之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马岛在历史上与包括法国、西班牙、英国、阿根廷在内的多个国家发生关联与纠葛,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发挥了战时辅助基地的作用。阿根廷与英国围绕马岛的主权争议绵延多年至今无解,英国目前将其视为海外领土并实际控制,而阿根廷也同时不断重申其主权。
“联大”于1965年通过第2065号决议,呼吁英阿两国展开谈判,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双边争端,次年,英阿关系随着马岛归属问题的胶着谈判而日趋紧张。1972年,在马岛附近海域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关谈判在利益考量下更趋复杂。这种紧张关系一直延续到了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仍无改观。谈判的持续僵持直接导致了阿根廷于1982年4 月2日出兵攻占了此前由英军驻守的马岛,英国立即宣布与阿断交并派出远征特遣舰队,“马岛战争”(也被称为“福克兰群岛海战”、“南大西洋海战”)爆发。两个多月后的6月14日,英军攻占群岛首府斯坦利,被称为“20世纪首场现代化战争”的马岛战争以阿军宣布投降而结束。
就英方而言,此战的胜利应该说是由战术思想、后勤保障、武器装备、公共关系等诸多因素联合发挥作用所致,尤其是公共关系手段的大量运用明显有效地促成了胜果达成。
1 英方国际公共关系手段的成功运用
英国政府在此战中的具体公关应用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加强内部公关,凝聚朝野共识。阿方攻占马岛后,英国迅速建立战时内阁并积极拥护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所作出的相关决策,政治、经济、外交等措施多管齐下,动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传播工具,对外抨击阿根廷的“侵略”行径,渲染英方的悲情色彩与弱势地位,对内激发英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热情,撒切尔夫人的政府赢得了全国上下不分派别的一致认同,也使政府的系列重要军事与外交决策很快获得议会批准。
第二,营造弱势形象,争取国际支持。英国作为西方现代发达国家,深谙媒体的威力。冲突伊始,英方就通过多种新闻媒介表明自己的立场:对阿方用武力解决有争议的领土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英方却表达了以谈判解决争端的意愿。这种显示英方和平愿望的姿态博得了国际舆论的普遍好感。开战前夕,英国对于联合国秘书长要求双方保持克制的呼吁给予了正面回应,而阿根廷却极不明智地保持沉默。英方还通过与联合国秘书长和梵蒂冈高层等国际社会领袖的沟通来宣示主张,表明英国将尽可能避免诉诸战争。[1]因国际舆论战非常成功,英国也获得了盟友们的大力支持,如美国、欧共体和北约成员国对其给予的实际支持就是从战时情报到军事设施全方位的,[2]对阿则实施禁运,断绝其武器装备来源,造成其强烈的心理孤立情绪与军事准备滞后。英方在国际社会不断声称反对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指责阿根廷“穷兵黩武”,这种追求和平的积极姿态成为争取国际舆论的最佳手段。由于在舆论战线上的全面主动,英军远征马岛被看成了被迫之战、正义之战、收复失地之战、捍卫民主自由之战。
第三,制造利益捆绑,建立攻守同盟。英方深知要得到国际舆论的持续关注与支持,必须让国际社会全体成员对马岛问题感同身受。英方宣称,阿根廷使用武力夺取有争议的领土会创下危险的先例将引起恶意效仿,这一表态触动了许多正被领土或殖民地问题所困扰国家的敏感神经,而一般来说有此困扰的国家都希望能和平解决而不是付诸武力,不少谴责阿根廷的国家正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表示了对英国的支持。英方的系列表态与动作也确实起到了效果,并争取到了同盟。
第四,夸张战时军力,扩大实际战果。英方充分运用心理战手段,炫耀自己的武力如何强大,对阿军进行最大限度的军事威慑。首先英国有意数倍夸大其作战飞机的数量,给阿根廷空军造成了严重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本来具有相当水准的阿空军作战技能的发挥,以至于在攻击英方航母的战斗中表现失常,错失良机。此外,英军也适时通过实际行动对其宣传中那强大而不可战胜的实力予以印证。在战争初期,英军动用核潜艇击沉阿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对阿海军起到极大震慑作用,竟使其海军从此退出战场直至战争结束。
第五,击中阿军心理,不战屈人之兵。英军注重通过宣传攻势建立一种对敌军的精神优势,对阿军心理造成严重影响。1982年6月8日,当阿守岛部队被英军团团包围于马岛首府斯坦利港时,阿军士兵情绪低落。英军迅速实施攻心战术,使用高音喇叭,从四面八方向阿军阵地播放阿根廷的流行歌曲,类似中国楚汉相争时的“四面楚歌”战法。同时针对阿根廷人对足球的狂热爱好,精心策划了“足球攻势”,鼓动阿士兵放弃抵抗,回去与家人团聚,享受当年的西班牙世界杯足球赛事,阿军士气因而大受打击。此外,英国媒体尤喜渲染具有异域风情的英军第五步兵旅C营尼泊尔廓尔喀士兵的战斗能力,将其整体神化成腰佩弯刀、骁勇异常、勇猛无比、战无不胜的天兵天将,极大地加深了阿根廷士兵的恐惧感,战场上唯恐避之不及,英勇顽强更无从谈起。英军就是如此利用心理战,煽起阿军思乡与厌战情绪,涣散其军心,瓦解其斗志,对打击阿军士气起到了正面战场没有的效果。
第六,推动军民合作,力求以少胜多。英军在此战中充分发挥了民间力量在公共关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特混舰队从英本土到达马岛有万余公里航程,为了保障后勤,英政府征租大量民船并迅速改装,作为舰队的保障支援力量。正在地中海航行的“堪培拉”号(SS Canberra)客船接到命令立即改装,而载有940名学生的“乌干达”号(SS Uganda)客船也按要求迅速改装为医疗船,船上学生们对此充分理解、积极配合,并现场集体高唱“统治吧,不列颠尼亚(Role,Britannia)”宣示爱国情感,而“大西洋运输者”号(Atlantic Conveyor)货船则几乎被改装成一艘轻型航母使用,一切措施都在为战争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因英军首批登岛部队人员仅千人之数,而当时阿军在马岛的兵力近15 000人,在双方力量悬殊的背景下,英军充分依靠当地居民,获得他们的的帮助与掩护,军民合作共同摸清阿军军事部署,积极进行破坏活动,“敌驻我扰”,以少胜多,战果丰厚。
总之,英国政府娴熟运用多种公共关系手段,起到了凝聚国内民心、影响国际舆论与战争走势的作用,且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实施全方位多样化的心理攻势,极大地打击了阿军士气,杀人于无形,对最后英军锁定胜局起到了巨大作用。
2 阿方公关水平拖累战局
与英方的充分准备与娴熟技巧相比,阿根廷方面的战败,除了军事层面因素,政府在公共关系处理上的贫乏与拙劣不可忽视,主要表现有二:
第一,工作简单粗暴,做法大失民心。阿根廷国内舆论普遍对马岛居民抱持敌视态度,对此公众群体的诉求未给予足够重视。有阿记者认为岛上居民是“我们的头号敌人”,将他们称为“第五纵队”,认为这些人对阿根廷的态度“绝对是负面的”。[3](P27)在这样的认知下,阿军登岛后对岛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没有给予充分尊重,迫不及待地推行几项不受欢迎的措施强行改变当地的习俗。如将马岛首都斯坦利港改名为“阿根廷港”,将西班牙文定为马岛的官方语言,交通规则改与阿根廷本土相同(与岛民原习惯完全相反)。此数项举措对于彰显主权并无大的助益,却因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收获了当地居民的极大反感,更有甚者,阿军上岛后“按图索骥”竟然抓捕马岛“异见人士”,凡此种种做法都大失民心,犯了政府公关面对公众工作之大忌,也受到国际如潮恶评。
第二,谈判态度消极,被视穷兵黩武。英国对于争取舆论和外交主动极为重视,从开战之前到战争爆发乃至进行当中,一直都表现出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明确意愿,并在公开场合喊话呼吁阿根廷认真考虑英方谈判诉求。在战争进行中,美国出面调停提出了新的和平建议,同时要求双方分别作出让步,英国对此提议表现出积极合作态度,而阿根廷却予以拒绝。阿方从战争开始就予世人谈判消极而备战积极的印象,其外交部门与宣传单位又不努力改变此种认知,故此不佳印象从开战之前一直到战事结束都没有改变,“穷兵黩武”的恶名也就必然落在了阿方头上,而主动权则一次次落到英方手里。
3 战后阿方的公关亮点
马岛战争结束后,阿根廷政府也吸取了一定教训,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尤其开始注重公共关系工作在马岛争端解决中的应用。首先,阿方公开抨击2013年3月英国不顾阿根廷反对在马岛进行的关于主权归属的公投为 “大英帝国毫无意义的公关秀”、“拙劣的模仿”。并鉴于马岛的情况,根据1982年的联合国决议,成立马岛独立小组,广泛积极开展国际公关,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拉美世界广泛支持。同时阿方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开拓公关渠道,运用新媒体宣示自己立场。阿总统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曾于2013年在网络上驳斥英国声称拥有马岛主权的说法,使英阿间持续多时的有关马岛主权的公关战蔓延至社交媒体,她讽刺称,“英国在1.2万公里外有领土?这个问题就连幼儿园的3岁孩子都不屑回答。”“不论从历史文献、地理因素、还是逻辑关系来看,马岛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领土。”她的公开表态吸引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而为了争取青年对国家主权的捍卫与保持公众关注,阿根廷一家科技公司还推出有关争夺马岛的新版 “反恐精英”游戏,也得到阿根廷民众的热情支持。
此外,阿方吸取马岛战争教训,避免与穷兵黩武画上等号,至今没有关上与英国的谈判大门,并积极寻求国际力量进行干预,此做法在表明阿方诚意同时也对英方形成了谈判压力。克里斯蒂娜总统就曾请求阿根廷籍教皇方济各干涉马岛争端,以便成功展开对话。而阿根廷外交部长齐默尔曼(Hector Timerman)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也表达了要求与英国就马岛主权问题进行谈判的意愿。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拒绝谈判、积极备战的面孔相比,今天阿根廷的公关技巧日趋稳健。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日趋复杂,马岛因牵涉到巨大的能源与渔业蕴藏,显得比以往更加举足轻重,阿根廷政府在此形势下进行了更多寻求国际支持的努力。2014年7月18日,中阿两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发表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延续了中国此前的一贯政策,重申坚定支持阿方对马岛的主权要求,支持根据联合国相关决议,重启有关谈判和平解决这一问题。[4]次年2月,两国又签署了关于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方重申了对于阿方马岛主权要求的“坚定支持”。[5]阿方得到联合国“五常”之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此番表态,可以说对于阿方寻求国际支持的努力不啻为一大肯定。
4 马岛海战公关工作对华启示
追昔而抚今,就中国而言,马岛之战英阿双方的处理手段对于包括南海与东海方向在内的海洋争端处理都可以提供若干思路。国际社会有观点认为中日钓鱼岛对峙如果真的爆发军事冲突,后果将很可能比马岛战争更具毁灭性。[6]而在南海方向,我们亦需面对日趋复杂的海洋总体环境。印度洋方面同时还面临印度的遏制态势,不但推出“季风计划”①与“香料之路”②“香料之路(Spice Route)”倡议着眼于将“香料之路”-这一古代沟通欧、亚、非三洲之间贸易往来的主要海上通道即将香料从东南亚诸岛运往欧洲市场的海上航路予以发展继承,涉及到的国家超过30个。反制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构想,更将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国家的一切正常交往都视为所谓“珍珠链战略”③2003年,博思·艾伦智库首次提出了“珍珠链”这一概念,用以形容中国企图在印度洋获得战略支撑点。“珍珠链”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中国日益频繁地介入印度洋,加强与各个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关系,如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及泰国等国,认为中国在这些国家兴建机场、港口等工程意在该地区建立“影响节点”,这些所谓“节点”在地图上联起来如同一串珍珠,故有此名称。子虚乌有的所谓“珍珠链战略”把中国在海外进行的一些纯商业港口建设等运作项目视为中国战略布局的一部分,其中与巴基斯坦在瓜达尔港及与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合作尤其被阴谋论者视为中国为达成自身目的而进行的精心安排。的组成部分。中方面临的海洋形势颇为棘手,海洋安全面临挑战。我们今天对马岛海战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使我们在目前的复杂国际环境下借助公共关系手段更好地处理海洋争端问题。
以南海为例,国力有强弱之分,今日之中国,似当年马岛之英国,而南海诸国,似当年之阿根廷;地利有高下之分,马岛之于英国,路途遥远,不便长途奔袭,今日中国之于南海诸岛,试图管控也是鞭长莫及,与此相似,而马岛之于阿根廷,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占尽地利之便,今日之越南、菲律宾等国即有此便利条件。但也须看到,被南海相关国抢占的南海岛礁大多距我本土1 000-2 000公里之内,相较英国与马岛间的万余公里之距可谓咫尺。就纯军事层面考量,收复技术难度并不比英国攻占马岛更高甚至颇有胜算,更多的挑战来自于政府公共关系工作质量的要求。另以东海方向的钓鱼岛与马岛相比而言,二者在争端愈演愈烈之前其实都是无名小岛,并不为世人所知,而一旦冲突发生,却可能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掀起巨大波浪,引起系列连锁反应,这对于公共关系的工作质量与细致程度亦有极高要求。同时还需看到,无论马岛海战时之英、阿,还是卷入钓鱼岛争端的中、日,全都是将岛屿得失视为关乎民族尊严的大事,特别对于阿根廷和中国这样遭受过西方殖民列强欺辱的国家,此种情绪尤甚。因此不光是处理外部公众,就连如何处理面向内部公众的公共关系也是一大挑战。
目前中方首先应明确主张与定位。领土纠纷仅靠搁置争议很难寻找到交集,马岛海战前英阿谈判已逾百年,仍难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靠“枪杆子”得不到的利益,去靠“嘴皮子”也很难达到。对照中日钓鱼岛与中国南海争端,相关国家均已占据或正蚕食中国领土,缺乏谈判解决争端的必要诚意,明显是以实际行动造成既成事实逼中国就范,一旦中方确需采取军事动作,那么在此之前即需进行大量前期铺垫工作以明确自身主张,并将信息顺畅准确传递到国际社会,减少非议,力求理解。英方在马岛开战前即不断表明和平意愿,且成功地将此立场传达到世界,因此在非战不可的情况下出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但中国相比马岛之战时的英国情况更为复杂。中方虽一贯坚持和平原则搁置争议,但因国际公关经验的欠缺,实际国际形象并非和平甚至可能与此相反,给世人的印象多为麻烦制造者或欺凌弱小的霸道国家。如在东海油气田问题上,因对日方的让步导致中方春晓油气田处于报废边缘,[7]但由于面向国际社会的公关手段不到位以及日方混淆视听,却使世人误以为中方挑起事端并在进行违反国际
①“季风(Mausam)”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天气、季节、气候、季风。这一计划的酝酿在国大党执政时即已开始,当时提出了“印度洋共同体”理念,后在“拉吉夫·甘地研究中心”学者对其扩展的基础上,“季风计划”最终得以成型。莫迪2014年当选印度总理后则对其予以整合,系统推出。法的勾当,中方主张的信息受到严重扭曲。菲律宾提请海牙特别仲裁庭对中菲某些争端进行强制仲裁而给中方造成的困扰亦与此类似。同时,面向国内公众的公共关系工作也有所欠缺,对内解释说明工作不到位,政府针对南海与东海的政策并未取得国内公众完全理解,使内部公众对相关决策颇有微词,感觉主张不明、定位模糊。最后的结果是政府面向内部与外部公众的公关工作均有滞后,影响大局战略的达成。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此一问题,不可在原则问题上息事宁人,相关表述避免模糊,应在公开正式场合明确中方和平主张,清楚表达和平意愿,同时划下利益红线,对己方态度有一明确定位,且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准确传达,这样可为今后无论是和平谈判还是军事维权的对外工作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
其次积极进行政府国际公关。在中方主张明晰定位之后,即应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公关工作,特别是国际公关。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除了一些拉美国家对阿根廷予以支持,国际社会均普遍支持英国,且并不认为英国在进行领土侵略,这与英国极其成功的国际公共关系工作是分不开的。如果中国一旦与南海国家或日本发生战争,就目前形势而言,国际舆论、欧美国家很可能站在越、菲、日等争端国一边,甚至会提供情报、军事补给支持,就如同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冷战双方都不约而同向印度提供各种支援一样。而战后无论结果如何,凡与我存在领土领海争端的国家,将更加热衷于寻求美国及西方的支持,到时中国的国际生存环境将日趋恶化与艰难。情况如到了这一步再去进行公共关系活动,则无论效果还是成本都不容乐观。针对此点,中方一方面须有军事斗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须积极进行政府国际公关,践行包括公共外交在内的多种外交手段,力争有一个利我的国际舆论环境。
5 结语
英阿马岛海战至今已30余年,两国战前战后的公共关系应用策略对于中国处理东海、南海以及印度洋等海洋争端工作颇多经验可以借鉴。对于相关经验的总结并非是因中国穷兵黩武,而是为了维护国际正义与国家利益,在坚持“和平”、“共赢”的前提下,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正如国际学者反思一战爆发时所说:“大国战争过时论所体现的普遍懈怠正是1914年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8](P214)中国作为传统大陆国家,相关海洋斗争处理经验欠缺,历史上仅有郑成功驱荷收台、施琅收台、对越西沙海战等不多战例,故掌握海上军事斗争大势,有利于结合现阶段国内外形势特点,探索与实际情况接轨的有效方法,包括现代公共关系在内的多元化手段为“海洋强国”的大战略服务,做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有步骤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坚决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重要工作。
[1]倪学德.马岛战争中英国的外交谋略[J].军事史林,2010,(05):56-58.
[2]蒲宁.从马岛战争看英阿战略决策的得失[J].科学决策,2007,(03):58-59.
[3]翁伟力.血火冰海-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根廷共和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第五条 [EB/OL].新华网,2014-07-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 -07/19/c_1111697411.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根廷共和国关于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第七条[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2015-02-05,http://www. 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34531.shtml.
[6]〔英〕彼得·塔斯克.中日之争与英阿冲突的异同[EB/ OL].金融时报(英),FT中文网,2012-09-27,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6764.
[7]张军胜.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东海定期维权巡航亲历与思考[N].解放军报,2011-05-24(6).
[8]克里斯托弗·科克尔.大国冲突的逻辑:中美之间如何避免战争[M].卿松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朱文婷
D815.3
A
1004-0544(2016)10-0171-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GJ023);海南省教育厅项目(HNKY2015-9)。
卢暄(1972-),男,陕西汉中人,政治学博士,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海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察哈尔学会及南海区域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