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与发展:英国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关系阐释

2016-03-19李凤丹

理论月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观威廉斯霸权

□李凤丹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继承与发展:英国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关系阐释

□李凤丹

(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形式。它从大众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的肯定与分析,来寻求适合当代社会的政治形式。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批判与继承,英国文化研究在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著名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佩里·安德森所说,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马克思主义开始更为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一方面体现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与英国文化研究之间的相通性,另一方面体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对英国文化研究的影响。同时,英国文化研究的某些观点与立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人类解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上层建筑;文化领导权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0.004

英国文化研究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绝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分析英国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作简要说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形式。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是靠英国文化研究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来推动的,而这两个学科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唯物史观原理与方法的继承。与此同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力求同许多其它国内外理论资源进行对话与融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改造。

第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一方面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方法表示认可,但另一方面又不认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态度。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从大众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通过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的正面分析,来寻求适合当代社会的政治发展形式。

第三,主体与结构的关系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发展轨迹。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最初肯定工人阶级主体的能动性,导致了文化主义范式的出现。后来,一些研究者开始肯定结构的重要作用,并将结构主义与人道主义联系起来分析社会和文化问题,形成了结构主义范式。随后,他们发现葛兰西霸权理论同时承认主体的能动性和结构的制约作用,弥补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范式的缺陷,因此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借助葛兰西霸权理论实现了对文化主义范式和结构主义范式的超越。

第四,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有一条明确的发展主线,即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研究。尽管由于社会主体的转变,理论背景的变化及英国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工人阶级文化转变到后来的亚文化最终又转到多元文化上来,但从本质上说,这三种文化都属于大众文化。而不论从研究者本身的政治经历和立场来说,还是从研究者对大众文化与政治关系进行阐述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贯穿于整个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

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以上特征可以看出,文化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英国文化研究正是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批判与继承,推动了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此,对英国文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之间关系的阐释,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文化研究,而且对于深入理解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甚至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人类解放的价值观和唯物主义文化观两方面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1 人类解放的价值观

马克思在对人类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分析,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政治和经济方面,从而使其文化观具有了政治意蕴,也赋予了文化观以人类解放的维度。这种观点与思路为后来的英国文化研究者所继承。

1.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人类解放维度

马克思说过,造就高度文明的人,就是“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1]在他看来,文化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并为外物所控制,成为了异化的人。[2]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文化的解放才会真正实现。因此,尽管马克思非常重视文化问题,但他认识到,在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无法发展的。因此,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文化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先决条件。这种批判视角和人类解放的立场为后来的理论家开辟了文化研究的新思路。

1.2英国文化研究中的人类解放维度

沿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思路,英国文化研究对大众文化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并由此体现了其政治立场。

1.2.1从定义上来说,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人类解放。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是“文化内和文化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可以得以建立的领域之一”。[3]也就是说,大众文化是从属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场所,社会主义可以借助大众文化确立起来。由此可见,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大众文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的确立,为了人类的解放。

1.2.2从研究对象、研究主题来看,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内在蕴含着人类解放的价值观。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有所变化,但其蕴含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在其形成初期,研究者研究的是工人阶级文化,其主要目的是使工人阶级认识到自身的状况,从而发挥潜能抵抗霸权。在发展阶段,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对亚文化的研究,分析并肯定了亚文化的激进性,并希望大众认识到自身的利益和潜能,从而抵抗统治性霸权。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尽管研究者对以种族和性别为代表的多元文化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各种统治和压迫形式进行文化批判,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因此总的来说,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2 唯物主义文化观

如前所述,虽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研究对象也有所区别,但其初衷是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并基本都声称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这种研究在文化领域的集大成者即是雷蒙德·威廉斯。他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他明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注重对文学和艺术作社会和政治分析,把它们视为各种各类社会活动与物质生产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变化始终与历史进程相适应,这就是我所要阐明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4]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的立场从根本上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从理论内容上来说,文化唯物主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

2.1“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含义问题是国内外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身非常复杂。鉴于本文的主题,笔者在此主要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2.1.1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由于当时社会环境以及研究旨趣的需要,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即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论述文化问题的专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文化问题。恰恰相反,他们对“文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们的研究始终,并且他们对此有着非常明确的观点与立场。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来说,“文化”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尽管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意义,但文化形式和文化实践都要以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且受物质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文化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但另一方面,文化发展与现实社会的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都有不少经典表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那段表述自不用说。即便直到晚年,恩格斯也没有放弃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他明确指出,一方面,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不仅相互作用,而且它们还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在以经济为基础的前提之下,所有的这些学科要素都在相互作用着。[5]推而广之,社会各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文化和政治等其它因素一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而这些因素在最终意义上又要受到经济状况的制约。同人类解放的价值观一样,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论述同样对后来的文化研究者产生了重要启示,当然对作为英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的威廉斯也不会例外。

2.1.2威廉斯对文化的界定。毫无疑问,威廉斯在英国文化研究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在不同论著中对文化有过不同的界定,但有一个基本立足点,那就是“文化活动是物质生产形式”。[6]在《文化与社会》中,他通过梳理英国文化观念史,指出文化的四方面含义,其中最后一方面就是“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7]在《漫长的革命》一书中,威廉斯提出了“文化”的三重定义,即“理想的”、“文献式的”和“社会的”定义。所谓“社会的”定义是指,文化是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不仅表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也表现机制与日常行为的意义和价值。[8]类似这样的一些描述与上述恩格斯对于文化与社会各因素之间关系的描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基于“文化活动是物质生产形式”的立场,威廉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进行了反思。他承认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的合理性,也承认这一模式对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9]只是在他看来,现在人们对这一模式的理解是机械化的,也是为马克思所反对的,它缺乏对物质生产与政治和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活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10]基于此,威廉斯给出了自己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的理解。

2.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

威廉斯认真分析了马克思思想中“上层建筑”最初的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实生产关系的法律形式和政治形式,第二层含义是指特定阶级的世界观的意识形式,第三层含义是指人们在全部活动中意识到基本的经济冲突,并对这种冲突进行克服的过程。[11]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上层建筑”的这三层含义变得日益狭隘,主要用来指涉制度机构、各种意识形式、政治和文化实践等范畴。这样做的结果是,“基础”的含义也日益狭隘化,转变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词句:第一,人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第二,对应于物质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现实的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的生产方式。[12]而这些“基础”概念以及由此而来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的理解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曾经列举了希腊艺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以及现代艺术的例子来证明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艺术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13]在威廉斯看来,马克思主张从总体性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 “决定”、“基础”、“上层建筑”等范畴。

也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威廉斯指出:所谓的 “决定”,是指由各种界限和压力构成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过程;经济基础以及文化实践具有动态与辨证性;上层建筑不是独立的观念体系,而是现实的总体社会过程的重要元素;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应作为一个整体被考察。以这些观点为基础,威廉斯看到了葛兰西霸权概念的重要意义。因为这一概念正好表明了文化的生产性和能动性,因此通过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的批判性分析和对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借鉴,威廉斯提出了三种文化形式的划分。

2.3文化领导权

关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领导权问题,马克思曾表达过这样的看法,即在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试图将自己的文化思想变成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从而将自己的文化合法化。[14]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革命工作的需要,马克思关于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并没有充分展开。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可以说延续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

2.3.1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资产阶级实现霸权,主要不是以暴力等为手段,而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和传媒等文化形态将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元素渗透到人民大众当中,并尽可能使社会和大众普遍接受和认同这些元素。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霸权,这是现今资产阶级统治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因此,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就必须争夺文化霸权,从而建立自己的文化领地,最终获得解放。

2.3.2威廉斯的“霸权”及“三种文化形式”概念。受葛兰西影响,威廉斯给出了自己对霸权概念的理解。霸权总是存在于深处,广泛地渗透于社会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它不是简单的压迫和强制,其内部结构总是处于不断的更新、再造和调整的过程,不断地与对立的社会集团及其价值观念进行谈判、调停,尽可能地将对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体系之中,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因此,霸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在生活中对特定阶级的统治和服从的文化。[15]

在此基础上,威廉斯提出了“统治性文化”、“残余文化”和“新兴文化”这三种文化形式。统治性文化是居主导地位的意义和价值体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性文化的主体掌握着文化霸权。但统治性文化有可能逐渐丧失霸权地位而成为残余文化。残余文化是在过去形成但至今依然活跃于文化过程中的因素。统治性文化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吸取残余文化中对其有益的成分,去除其不利成分。但残余文化中也有些东西与统治性文化是对立的,它们有时候会对统治性文化构成巨大挑战,甚至消解文化霸权。新兴文化是新实践、新意义和新经验。与对残余文化采取的手段一样,当新兴文化出现,统治性文化就试图吸收其有益成分。由于新兴文化主要是与新阶级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统治性文化和新兴文化之间往往存在激烈对抗。在这种激烈对抗之后,新兴文化也有可能逐渐转变成为统治性文化,继而受到新的威胁和挑战。[16]这样,三种文化形式之间的争夺文化霸权的斗争不断循环往复,并始终存在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体现了文化发展与文化生产的能动性与复杂性,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总体来看,英国文化研究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价值观的继承,并主要从文化的含义、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的解读以及文化领导权这三个理论层面实现了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

3 英国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英国文化研究不仅深化了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同时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3.1文化与社会

如前所述,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既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也是其总体性思想与方法的体现。这种论证对于我们理解某些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1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8]这些言论告诉我们,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但在所有这些要素当中,经济居于首要的和根本的地位。因此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应考虑现实的社会历史状况尤其是经济状况,也就是说,既要注重文化建设,同时也要以文化建设来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一观点正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在论述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时所强调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具有较大的启发性。

3.2普通人的文化

英国文化研究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研究文化问题,致力于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的研究,将文化引向日常生活。著名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汤普森认为,人类活动逃脱不了某些客观规律和某些决定性因素的制约,但这并不代表人就不能对历史产生推动作用。他通过球赛的比喻,说明历史上的男男女女仍然是自己历史的主人。[19]这种对普通人的生活和文化的关注,正是我们现今中国政治和文化建设中正在采取的方针政策。

我国一向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主张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时代主题之一。一些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实际,关注当下普通人民的生存状态,创作出了很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中国梦365个故事》等纪录片,就是建立在对普通人的励志故事进行记录的基础之上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源于普通人的生活,更能激励普通人,同时又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研究立场与中国文化建设的立场是基本一致的,也因此,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对于理解中国当下社会文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732.

[2][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98-100.

[3]斯图亚特·霍尔.解构“大众”笔记[A].陆扬,王毅选编.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1.51-57.

[4]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43.

[6]RaymondWilliams.PoliticsandLetters:Interviews with New LeftReview[M].London: Verso,1981:112.

[7]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8-19.

[8]SeeRaymondWilliams.TheLongRevolution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61:41.

[9]SeeRaymondWilliams.CultureandSociety,1780-1950[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63:258-261.

[10]See 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80.

[11]See 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76-77.

[12]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A].刘纲纪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15]See 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110.

[16]See 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122.

[1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18]See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 c_118788013.htm.

[19]See Edward Thompson,The Poverty of Theory and Other Essays[M].London:Merlin Press,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8:152-161.

责任编辑刘宏兰

A81

A

1004-0544(2016)10-0023-05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ZX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10YJC720018);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留金法[2015]5104)。

李凤丹(1981—),女,湖北嘉鱼人,哲学博士,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观威廉斯霸权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量子霸权”之谜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理论逻辑及实践示范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妈妈的红沙发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