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语篇衔接差异观照下的翻译研究

2016-03-19盛玉同

关键词:人称主语手段

盛玉同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332000)

英汉语篇衔接差异观照下的翻译研究

盛玉同

(九江职业大学,江西九江332000)

依据韩礼得和哈桑的衔接理论,衔接分语法和词汇两大范畴,是形成语篇的重要部分,也是语篇中可应用于翻译的关键成分。衔接手段在构建英汉语篇中各有异同,结合译例笔者归纳出二者衔接手段差异之处,分析认为这些英汉语篇衔接差异能帮助翻译理解、输出、校改等,并可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照应;重复;衔接差异;翻译

衔接是语篇构建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有学者把它比作建筑物的钢筋[1]。对衔接的把握是理解原语语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理解又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故英汉衔接机制的掌握对译者吃透原文语篇和翻译都十分重要。

一、语篇及衔接理论

(一)语篇

语篇一词可指“Text”或“Discourse”,本文这里的语篇指“Discourse”。多数语言学者认为语篇是多个交际功能语言单位的组合体,韩礼得和哈桑主张“语篇是语义单位而非形式或意义单位”。所指范围涉及一句谚语乃至一本剧本。换言之,语篇是由一系列能构成语义单位且可实现交际功能的句子所组成的集合。韩礼得认为区分是否成为语篇的是其结构,语篇构成遵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内在衔接,二是语境一致性[2]23。语篇是交际中的语言单位,绝大多数语篇包括或者超过一个句子单位。

莫娜·贝克[3]6认为语篇非形式单位,但内容意义通过形式表达出来,若不理解个体形式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无法真正获得对整个语篇的理解。某种意义上而言,任何具备语言学特点的语言片段都可以称之为语篇。贝克指出,语篇间可找出如下特色:其一,承载信息安排以及时间先后关系的句子或者从句之间是有联系,在信息结构中这些联系主要有助于主题的发展与话题的开展。其二,人与事件之间关系有明显表层联系使得读者得以确定语篇中人物以及语篇内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最后,内在语义上的联系,使得整个语篇单元在意义上能讲得通,都在一个主旨下且具有连贯意义。

(二)衔接

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韩礼德和哈桑夫妇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范畴,指存在语篇内意义单元间的相互关系,在篇章里衔接关系确立即篇章某成分意思表达取决于另一成分意义的确定。Hoey主张衔接指的是将文章内前后各个句子连接并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手段和方式以及语法特征。读者对这些手段的理解需要借助前后及上下文句子。Hoey所持基本意思和前者相差不大,唯表达不同:读者对句子间的意思理解依赖于句中或句间某些成分。David定义衔接为会话或语篇内成分间的联系[4]423。Thompson主张衔接是语言手段,说话人能由此展示语篇内人际或者经验上的连贯一致[5]147。前文论及有

关语篇含义中提到韩礼得曾指出语篇是个语义单位并非语言形式单位,衔接和语篇一样属于语义范畴。关于衔接的概念说法,各派语言学者众说不一。但很多学者认为它也是一个语义概念。衔接既是一种语言表层形式,也是一种语义概念。

衔接的分类。上世纪七十年代韩礼得初步给出衔接的基本框架并划分其范畴。语篇中的衔接分为两个范畴: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词汇衔接范畴又可细分为:同现关系(collocation)和复现关系(reiteration)。同现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互联系的词汇有着共同的倾向性(co-occurrence tendency),具体包括局部与整体关系、反义关系、互补关系等。复现关系指的是原词、某词义以同义词、近义词、上下义词等形式在语篇中出现。语法衔接又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限于篇幅原因下文仅讨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中的照应。

二、国内语篇衔接研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就韩礼得语篇衔接理论进行过研究论述,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胡壮麟,黄国文先生等,胡壮麟先生拓展了衔接与连贯的层次引入音系层和同构手段。黄国文先生把衔接层次分为语法、词汇和连接三大类。左岩较早开始用具体的译例结合分析衔接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况,用对比,统计等方法发现英汉在语篇衔接手段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仅限于译例个案。同样徐玉臣通过英汉翻译语篇对比也发现英汉语篇衔接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均有着较大差异。后来余宏荣张琦等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均与前者类似。

从省略手段的角度,朱云生、苗兴伟也是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得出“汉语重意义表达而在形式上轻逻辑”的结论。后来有研究人员进一步从省略的功能和共性角度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根据具体现象得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还有学者从英汉语篇人称照应手段进行了研究,对比发现汉语第三人称使用频率较低而英语相对较高。

本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在之前衔接方面研究基础上,尝试从成因分析等方面对英汉衔接差异进行研究。有代表性的有刘宓庆、张军平先生等,刘认为衔接差异的成因在于语言内在机制不同,语言异质性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张则从英汉互译语篇语料对比统计,从二者的字、词差异分析二者差异背后的成因,从英汉语言早期形成根源相似到后来发展过程的差异方面研究连接手段不同的原因。

总之,自韩礼得衔接理论引入国内以来,据此对英汉语言衔接手段研究以及差异对比的研究颇为兴盛。多数都在该理论框架下,选取某个衔接手段将英汉语篇语料进行对比论述。只有个别采用偏实证性的统计方法研究,但语料在选取方面无法代表整个语言系统。究其研究出发点和结果统计,理论性偏多,实践性略少,英汉衔接差异应用指导翻译研究与实践研究还期待更系统性的挖掘。

三、英汉衔接差异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衔接与语篇翻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西方翻译研究学者纽马克提出句子是翻译的基本单元,文本是翻译的终极呼唤。后来Neubert and Gregory也指出翻译乃语篇翻译,翻译即语言形式转换和翻译处理结合的文本处理过程[6]10。翻译过程在实践上是对语篇间的语义关系确定与重构的过程。要很好的进行翻译,前提是必须对源语语篇的透彻理解,而衔接是组成语篇核心之一,把握衔接关系对吃透原文很关键。

(一)语法衔接差异——照应

照应即语篇内语言成分间某一成分语义关系的确定可由另一个成分的意义来解释。照应一般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英汉人称照应差别

汉语语篇中人称照应的相似之处为:代词基本相同可对应翻译(仅汉语中缺少反身代词),这点无需赘述。这里重点讨论英汉语篇人称照应差异之处:

(1)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中人称照应都存在前照应,但二者在使用习惯方面有着较大差异。汉语中如果出现人称代词做主语,后面多数句子可以省略人称照应中的前照应,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当语篇或段落中连续出现多个句子其主语相同,首句主语除外后续句子人称主语可省略。对于读者而言,汉语默认为后续句子主语为已知信息,只要不产生歧义便不再使用前照应来标记。英语则不一样,基本每个句子必须配上逻辑上的主语(subject)。译者需照顾好译

入语与源语之间的行文差别,以更好地输出符合汉语特点的译文。这一差异在简介类,说明类等语篇翻译上较为普遍。如人物简介,简历,企业简介,产品说明书等等。

如例【1】:张培基,1921年生,福州市人。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同年任《上海自由西报》英文记者、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中国年鉴》(英文)副总编。1946年赴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IPS)任英语翻译,约两载半,随后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英国文学。1949肄业回国。先后在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7]

例【1】译:Zhang Peiji (1921-)was born in Fuzhou, Fujian Province.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iterature of St.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 in 1945, and worked … , contributing editor of The China Critic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 and … chief editor of….From 1946 to 1948, he worked … as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at the...(IPS) under...in Tokyo.In1949, he returned to China…,

例【1】全部文字只出现了一个主语:张培基,语篇中其余句子主语全部被省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阅读起来并无困难,英语译文中黑体字显示出现三处人称前照应用以完成衔接关系,相比之下汉语形式上相对简洁。而翻译成英语语篇时要尽量照顾到英文行文特点,必须补上每个句子的人称主语。有学者认为汉语是topic-Prominent language 而英文则为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所以英语形式上逻辑更加严密,句子间关系清楚,层次结构分明,各个句子主语必须加以明确突出[8]341。

(2)人称前照应不可省。汉语语篇出于保持形式上的简洁考虑一般省略前指照应,若汉语语篇要表达强调或是实现修辞效果,汉语会使用主语名词重复出现在每个句内或是使用人称前照应来获得相应语言效果。这样在相应的英译语篇内也需要在保持原文风格和衔接翻译方法上做考量:研判到底是选择人称前指照应还是选择词汇衔接中的复现方式对应汉语句子文字形式。如例【2】

例【2】:“我只会做木匠,我就只会做木匠!一个人应该安分守己,”……(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木匠老陈)

例【2】译:“I'm good at nothing else but carpentry,I'm good at nothing else but carpentry! One should be content to one's lot,”……

例【3】I came,I saw,I conquered.veni,vidi, vici.(Gaius Julius Caesar)

例【3】译: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例【2】句式重复,结构一样,有加强语气表达出老陈认命安分守己的心理。汉文中并没有省略主语,反而在主语后加上了“就”字强化。要考虑不得损耗原文的风味,则英语译文里也要对应,无法做到省略照应词而将句子合并成“I'm good at nothing else but carpentry, but carpentry! ”。若合并则气势弱化,无法表达老陈内心被框定化了的“安分守己”心理。同理例【3】,汉语译文主语原本是可省的,但译文中的主语必须全部对照译出,以增强句式气势最大程度反映原文风格。另外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背影》(朱自清)一文,有学者评析提出张先生译文整篇父亲对应译成“Father”之处过多,使得文章略显单调应该相应增加一些人称照应衔接词“He”的使用。本文认为张先生对应译成Father恰好传达了朱先生原文中对父亲的思念和爱意:如同作者在心里声声呼唤父亲一样。

2.指示照应

(1)汉英指示照应差异为汉语无定冠词“The”。英语语篇中定冠词起限定作用,意在表明其所指对象具体明确。语篇包含有意义信息,定冠词the便可以在句子间建立起所指信息的联系。

例【4】: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青布棉袄,黑布马褂的背影。

例【4】译:Through the glistening tears which these words had brought to my eyes I again saw the back of father's corpulent form in the dark blue cotton-patted cloth long gown and the black cloth mandarin jacket.(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背影)

例【4】只出现了一个“那”,但是译文却出现了四次“The”其中the back of father's可与“那”对

应,其余都属于英文中特有的所指用法:建立句子间所指信息的联系。例子中“那”也可以用指示词“that”:I again saw that back of father's……

(2)英语指称代词指可指代时空概念,一般来说,“这”表近距离,“那”可表远距离。表达时空范围汉语对话者往往带有心理活动参与,因此常用代词“这个”、“这里”表示远指;故英译时,汉语里近指代词需变为英语中的远指,反之亦然。

例【5】: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故都的秋)

例【5】译:Autumn,I mean Northern autumn,if only it could be made to last forever!I would be more than willing to keep but one third of my life-span...

上面的例子中,郁达夫“已不逢北国之秋十余年了”,作者内心对故都之秋的喜爱和思念,用指示词“这”能表达出作者和北国之秋的心理距离和对这秋天的亲近感。但实际上郁达夫却远离北国,而英语中this和that与实际距离接近,若对应直译需利用英汉指示照应差异的话应该翻译为Autumn,that Northern autumn,...不过张先生此处意译亦有传神之效。

(二)词汇衔接

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英汉语篇词汇衔接手段大体并无二致,但具体英汉词汇衔接手段翻译语篇运用过程中,笔者留意到源语与译入语间词汇衔接手段有时不是一一对应存在的。

例【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匆匆)

例【6】译: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But,tell me,you the wise...

中文例句用了三个相同句式构成排比修辞而没有使用任何衔接手段,但排比语势很强烈效果明显。燕子、杨柳、桃花、日子放在一起在汉语中形成语义上的比较关系。译文要想保持原文风格又要兼顾形合需照顾到原文和译文的句间逻辑关系的表达。而英语中同样句子这样堆放语义关系却不一定如汉语那么明显强烈,英语是形合语言,这里借助语法和词汇衔接词汇重复手段,语义和语势效果要好的多。故译文中加上了三个“if”,以突出原文排比效果。

四、结语

纽马克认为衔接是对翻译最有用的工具之一[9]。衔接是语篇构建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有学者把它比作建筑物的钢筋。也是语篇以及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翻译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原文的理解,译者在进行语篇翻译时须对源语和译入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及其差异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为更好地理解原文做好坚实准备。若译者能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差异在译文输出过程加以熟练运用必定对提高译文质量有所裨益。衔接手段的相同之处可以采取对应翻译方法,所涉差异之处能妥善处理好使之能符合译入语使用习惯。总之,英汉衔接手段异同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无论对译前理解原文还是译中输出译文都至关重要。限于篇幅本文未尽谈其余衔接手段,文中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1]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House,1976:23.

[3]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 publisher limited,2000:6.

[4]David Crystal.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423.

[5]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147.

[6]Albrecht Neubert,Dr Gregory M Shreve.Translation as text [M].Kent: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5.

[7]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徐通锵.语义语法当议[A].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319-354.

[9]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责任编辑:卓如)

H09

A

2016-09-25

盛玉同(1981-),男,江西九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教学与实践。E-mail:309860212@qq.com.

1671-802X(2016)05-0055-04

猜你喜欢

人称主语手段
拼图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人称代词专练
临机的手段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