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高职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3-19张忠海潘念萍
韦 弘,张忠海,潘念萍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职业与成人教育·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高职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
——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韦 弘,张忠海,潘念萍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文章论述了高职院校体制机制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种产教融合、产学研开放创新联盟,以协同、互利、共赢为目的,以价值共创为价值驱动力,并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两会一集团”为例,“两会一集团”平台形成了三个互相平衡又互相补充的开放创新系统,构建了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鲜明的办学体制架构,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协同性,区域、行业、企业多层面的政行企校密切协同,有效实现了协同创新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效益。
开放式创新;“两会一集团”;体制机制
自从哈佛商学院的教授Henry Chesbrough在《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以来,在全球信息化、复杂化、网络化和协作化的市场环境下,开放创新在近10年成为了众多企业的创新策略,也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把开放创新理论运用于高职体制机制建设,就是要建立一种除技术创新之外,还包括资源、知识、资本、信息等合作的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价值共创活动,核心理念就是要建立一种价值共创、互利共赢为动力机制的校企协作平台。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的建设中,加强了各利益相关者和产教融合协同的开放创新,并在实践中探索了“两会一集团”(即“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与发展理事会”〈简称“合作发展理事会”〉、“学院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同发展理事会”〈简称“协同发展理事会”〉、“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简称“水电职教集团”〉)的体制机制架构模式。
一、价值共创是体制机制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企业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均衡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实现创新,以此促进企业间以及企业用户间的双向沟通。“以开放式创新模式协调组织内外部资源,通过寻求外部资源与合作的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1]”。将最初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式创新运用于大学组织,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开放式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化和需求,是长期战略发展的需要。由于高职、科研院所、企业在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和冲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交流机制、互动机制等不完善,转化创新成果能力与市场需求不足,人才培养结构与企业需求的不匹配等,都需要一种崭新的模式来促进大学组织模式的转变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高职院校体制机制的开放式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产教融合、产学研开放创新联盟,以协同、互利、共赢为目的,以价值共创为价值驱动力,通过多元开放创新政策工具的实施实现的。
传统的校企联盟体制机制的运行主要是基于一对一的模式,即一所学校对应一家企业(单位),价值共创的校企联盟包括各级政府、多家企业、多所学校、多个科研院所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协作式平台,甚至包括竞争对手在内,共同的价值观是各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基础。开放式创新不是孤立的创新,而是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职、高职院校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创新活动,合作原则就是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价值是多方共同创造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各利益相关者突破以往单一消费者的角色(仅仅是招聘录用学生),转向积极的参与式体验,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既是价值的使用者,也是价值的创造者,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讨论、招生及订单培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工作,也在消费领域(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从单纯的人才输出,到积极参与各利益相关者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员工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具体内涵就是顶层设计上高职院校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达成共同的价值观,构建利益相关者联盟平台,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平台上各利益相关者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政策资源等,加强合作交流与创新。
二、“两会一集团”开放创新模式的构建和运行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以开放式创新理论为指导,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实施“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两会一集团”协同创新的平台,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关系与作用,在办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果,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形成了多元参与、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
基于价值共创开放式创新理念,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学院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集聚各方优质资源,组建了“两会一集团”。“两会一集团”形成了三个互相平衡又互相补充的开放创新系统,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协同性,强调超越单个部门的创新边界,实现跨部门、跨地域协同创新[2],即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利益相关者联盟平台,三者之间相互协同的逻辑关系,出台政策,落实措施,构建了“区校协同、政行企校联动办学”的体制机制。
合作发展理事会从顶层设计上实现了与各政府、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起到了智库、外脑的作用;协同发展理事会侧重与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强化政府在政策、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密切联动,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水电职教集团加强与行业内各企业的联接,聚集行业资源,资源共享,形成行业主导、校企主体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三者相互协同发展并赋予对方附加值的“正外部性”效能[3]。
1.形成了理事会下校企三级贯通的体制机制
合作发展理事会是政行企校联动办学体制机制的核心,对学院战略导向、资源整合、专业规划进行宏观决策。
合作发展理事会下设四个分委员会和各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三级贯通工作机构,四个分委员会是理事会决策的贯彻层,参与学院发展战略的制定、办学经费渠道的拓宽、科技创新体系的推动、专业发展规划等重大事务进行宏观决策,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在“政行企校”联合育人、创新办学体制与长效运行机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各系专业建设委员会,是具体执行层,负责落实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招生就业和质量评价等具体事务的实施和操作。三级组织架构实现理事会与学院的战略合作、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合作共建等决策机制。
2.构建了校地共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学院新校区坐落在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既是国家级开发区,又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既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工业区,集中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又是种植农场,集中了印尼、越南、缅甸等9个东盟国家的归侨侨眷12000多人。在中国与东盟紧密合作的推动下,华侨农场正经历从农业种植农场向现代化华侨城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协同发展理事会”,从政府层面确保合作机制的畅通。由学院院长担任理事长,东盟经开区管委会等各职能部门领导担任副理事长,在协同发展理事会统筹下,双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理事会议,总结和部署阶段性工作,研究东盟经开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学院办学提出的要求,落实东盟经开区、学院双方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双方共建广西-东盟华侨社区学院、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支持和响应中心2个机构。
3.完善了行业主导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
学院发挥行业办学特色,牵头组建成员达134家的广西水电职教集团,集团成员涵盖水利电力、机械电子、建筑装饰等业内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广西区内中高职学校,构建融行业企业、中高职学校、社会团体为一体的创新育人共同体。学院为集团理事长单位,集团秘书处承担集团的日常工作,集团下设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职工培训委员会等六个专门委员会。通过集团理事会大会对章程、制度进行审议和决议,制定了集团章程、集团理事会大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完善了集团的工作机制;六个专门委员会负责开展人才培养具体工作,通过开展对接对话,形成产教信息互通机制;传承水利文化精神,构建校企文化融通机制;聚集各方优势,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服务集团企业;建立人才共育机制。
三、跨界互动,多元发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基于开放创新模式构建的“两会一集团”,多元合作、跨界互动,促进资源共享,引入行业企业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了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一)扩大民主决策,推动学院向现代法人治理转型
理事会成立后,引进了外部治理机制,共同制定理事会章程,加大企业和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发挥了其在办学规划、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共同决策的作用。理事会对学院发展定位、学院章程、学院教育发展基金、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重大事项进行决议。理事会制度扩大学院的民主决策,增强社会监督,有效整合了内部资源和外部优质办学资源,优化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了学院民主决策机制,主动拓展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使学院逐步向理事会指导下的现代法人治理转型,极大地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
(二)共建企业学院,形成校企一体合作育人模式
依托理事会三级贯通机制,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学院引入品牌,成立了2个以企业命名的二级学院:中锐汽车学院和宝鹰建筑学院。二级学院利用高职院校的师资优势、研发优势、专业优势、场地优势与企业的设备优势、资金优势、生产优势,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与企业合作模式、校企一体的教学机制。如学院与“中国建筑装饰行业100强企业”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从“宝鹰工程班”到成立 “宝鹰建筑学院”及共建“宝鹰建筑学院实训中心”,形成了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一体化联合育人的模式。
(三)携手东盟经开区,打造“区校企”协同发展模式
一是开展非学历培训,助推华侨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学院立足东盟经开区,树立为“东盟经开区发展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的宗旨,将学院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与东盟经开区未来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当地输送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积极为农民工、产业工人开展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技术服务等。如,为东盟经开区举办焊工、电焊工、叉车职业技能培训班、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培训班、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等,为东盟经开区举办电焊工、叉车等各类东盟产业工人技能竞赛,为东盟经开区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开展社区文化共建活动,助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学院主动服务东盟经开区的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等,学生每年都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节等“两会一节”国际性重大节日的活动,派出1500人次以上的志愿者为各个会场提供礼仪、引导、安保、宣传报道、勤杂等志愿服务,有500多名同学参与了南宁国际民歌节“绿城歌台”、武鸣“三月三”骆越文化节志愿服务及文艺演出活动, 8000多人次学生参加了社区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促进了社区文化繁荣,扩大了东盟经开区社会文化的影响力。三是开展技术服务,助推当地经济转型发展。承揽广西红太门业有限公司、南宁双腾橡胶机械有限公司等东盟经开区企业的技术服务,被誉为中小微企业的“技术保姆”。为东盟经开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如为广西武侨大都混凝土有限公司研发《在商品混凝土中以石灰石粉取代部分水泥的试验研究》项目。该项技术充分利用广西石灰岩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变废为宝,缓解了企业原材料价格偏高和紧缺问题,降低了企业工程建设成本,促进了企业节能降耗和低碳发展,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每年为企业节省原材料费用达90多万元。
(四)集聚行业资源,形成行业主导、校企主体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广西水电职教集团以专业为纽带,以行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加强企事业单位、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学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形成了行业主导、校企主体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一是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依托广西水电职教集团的优势,每年定期向学院通报行业发展动态,既为学院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提供依据,又促进校企合作成员之间信息共享。开展集团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推进产教对话活动,举行大中型人才供需见面会等。发挥集约效应,企业搭台,产学唱戏,内引外联,使集团企业的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有效流动和转移,近三年与广西海拓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广西容县电力有限公司等134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成立顶岗实习工作组,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同制定合作培养方案;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轮训制度,鼓励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改造。与企业建立149个长效、稳定、运行良好的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双基地”,有近3000多人次的学生在这些企业顶岗实习;近100名教师在这些企业实践锻炼,为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员工转岗和岗位技能培训等工作54291人次。
二是技术服务,科技成果共享。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优势,合作进行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参与水利工程的设计、试验、技术改造、科研技术服务等项目,以项目促教学,以项目促研究,促进教师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也增加了社会效益。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新产品,被广泛应用在三百多个水文监测站、水位站、水文缆道上,填补了广西水文测流产品的空白。依托院士工作站,校企共享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学院参与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主持的广西重大水利科技项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制定与动态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广西天湖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三是订单培养,过程共管。依托职教集团,学院与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学院共享企业品牌,企业共享学院资源,从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到定向就业等,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共与12家企业合作开办了20个订单班,订单班的学生达到1007人。订单班按照合作企业要求,采取“五定制”模式: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定制按照岗位标准开发课程、定制校企合作教材、定制人才规格与质量标准等,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五)对接专业,校企共建“校中厂”和“厂中校”
依托集团,对接专业,引入企业项目,融入职场氛围,建成具有真实项目、真实职场氛围、真实设备、真实产品的校中厂。学院与广西南宁沃源重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共建一个集工程和农业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功能于一体的工程机械研发中心。师生参与研发中心研究并开展生产实践,目前已成功研发并生产出国内第一台重23吨、钻孔深度22.5的凿岩钻机,多项创新专利正在申报中。为了解决实习实训难题,学院与企业优势互补,在企业建立“厂中校”。电力工程系引入“互联网+”技术,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传统电力行业,把电力企业生产过程及信息引入到校内电力综合实训基地,实现电力生产实时对接;自动化系在广西东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生产性实习,每年制糖季节,到东糖集团参加为期2-4个月的生产性实习教学,学训结合,校企共同参与管理学生,合作培养,既实现教学内容与地方重点产业对接,又服务了糖业生产,解决了企业季节性招工难的问题,为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结语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两会一集团”平台,丰富了办学体制机制模式,突破了以往校企合作单一主体办学体制和单一咨询模式,构建了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鲜明的办学体制架构,形成了“三级贯通”校企合作运行体系。该模式通过区域、行业、企业多层面的政行企校等密切协同,有效实现了协同创新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开放创新模式体制机制必然为大学组织模式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以大学为主体的开放创新模式也成为实现校企合作战略决策的科学化、人才共育的制度化、资源共享的常态化、多元办学的开放性的一个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蒋国平)
[1]韦弘.基于开放创新理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4(10):11.
[2]武学超.基于开放创新生态逻辑的大学组织模式创新——以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5(5):115.
[3]武学超.基于“知识三角”逻辑的欧洲大学变革——以芬兰阿尔托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4(2):60-65.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Based on Open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ystem and Mechanism——Take Guangxi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for Example
WEI Hong ZHANG,Zhong—hai,PAN Nian—ping
(Guangxi Hydraulic and Electric Polytechnic,Nanning 530023,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pen inno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ystem and mechanism, that is, to establish an innovative alliance combining production with education and opening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t regards synergism、mutual benefit 、win-win basis as object and value co-creation as a driving force for value. The article takes “two sessions one group” in Guangxi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as an example. The platform of “two sessions one group” forms an open and innovative system in which three-party balanc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t creates a distinct school-running structure filled with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esses distinctive openness and cooperativity. A multifaceted collaboration involving government、industry、enterprise and college can achieve social benefits effectively to various stakeholders wit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two sessions one group; system and mechanism
G642
A
1671-9719(2016)10-0112-04
韦弘 (1969- ) ,女,广西南宁人,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管理。
2016-07-15
2016-08-01
中国水利教育协会2015年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化多元办学的研究与实践”(2014JD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