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路径创新——基于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项目组的实践

2016-03-19张巧玲

高教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项目组书院专业化

张巧玲

(南京审计大学 润园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路径创新
——基于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项目组的实践

张巧玲

(南京审计大学 润园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高校辅导员职能复合带来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角色多元,辅导员角色发展面临一定困境,阻碍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辅导员项目组制度有利于高校辅导员角色认同、角色深化和角色传承,实现了辅导员角色发展的路径创新,具有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 ;项目组 ; 路径创新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是其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表现。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内涵及困境

角色是指社会赋予职业群体的地位和普遍认识,是社会对个体职能的划分。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占有主体地位。几十年来,辅导员的工作领域正在不断延伸,职责已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为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职能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从演变进程来看,高校辅导员功能不断拓展,职能不断复合,也带来了其角色发展。

在以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随着辅导员职能的复合,其角色内涵不断丰富。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到工作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等多领域。角色外延呈井喷式增长,其角色定位实际上变为了承担多种职责的“综合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角色多元内涵,主要表现为职能复合带来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角色多元。角色空间上多元是指在同一时间,同时扮演多种角色,是一个角色的综合体或复合体。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实施者,承担与学生有关的一系列工作,既是指每个辅导员同时承担多个角色,又是指所有高校辅导员扮演的多种角色共同组成一个角色体系,是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群体的整体印象和普遍期望,是一个横向的角色体系。角色的时间多元是指角色的更替性和发展性,在个人的职业成长过程中,扮演角色是不同的,如医生角色中,从实习生、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再到主任医师,不仅是职称的变化,也有内涵职责要求的变化和职业角色的发展。辅导员角色的时间上多元,是指不同职业阶段的辅导员,职责要求和角色定位的不同,是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基础。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发展是指在辅导员的角色系统中,不断从初级到高级的角色提升,是辅导员不断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指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同深化,主动成为辅导员职业人的过程,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必然要求,决定着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化发展。

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需要一支高素质、稳定的辅导员队伍,现实中辅导员流动性大、队伍年轻化,一直制约着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剖析其原因,正是因为辅导员角色发展遭遇着以下困境:

其一,社会地位不高,角色认同感差。

学者将角色区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1]。高校辅导员的理想角色是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是制度性规范设计。高校辅导员年纪轻、资历浅、职称低,教师角色得不到发展;辅导员没有行政职级,明显服务大于管理,似乎“什么都和辅导员有关,又什么都与辅导员无关”,管理者角色得不到认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辅导员在执行规范角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模式没有很好发展理想角色,实践角色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辅导员成为职级底层的“办事员”。

高校辅导员理想角色和实践角色的差异,正是辅导员的角色认同问题,即领悟角色不高。领悟角色是辅导员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所理解的行为模式,与所处的地位是统一的,辅导员普遍感觉地位不高,甚至存在边缘化的危险,对辅导员工作本身缺乏认识,对辅导员角色缺少认可,认为“辅导员是谁都可以干的事”“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没有深刻认识辅导员角色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工作中或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或人心思变,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其二,工作领域宽泛,角色专业化程度低。

高校辅导员扮演的角色体系是以教师和管理者为核心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是专业化发展。专门的工作领域是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现实中高校辅导员有工作场所和时间保障,职能部门为提高工作效率进行简单化运作,将与学生有关的事务性工作纳入了“辅导员工作”,承担了大量兼职工作,工作内容宽泛,一定程度上出现辅导员工作“专职不专”的现象。

高校辅导员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多而杂,消耗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成长空间小,辅导员投入到专业研究中的时间和精力少,影响了辅导员整体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瓶颈问题正是专业化发展层次低,很多辅导员对个人今后在辅导员岗位上发展前途的自信度不高,对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期望不停观望,最后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转岗的跳板。

其三,职业期望迷茫,角色发展受阻。

高校辅导员对这一职业并不陌生,在职业选择初大多数是出于本人意愿的,有一定的职业期望基础。实践中的辅导员角色与他们理解的辅导员工作意义和价值有偏差,对刚入职的辅导员而言,辅导员工作忙碌而繁杂,与学生相关即与辅导员相关,正所谓“千根线一根针”,对辅导员职业的适应过程变得艰难,很多人可能短期(1-4年)还是会从事辅导员工作,但是愿意长期(10年以上)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并不多[2],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缺乏期待。

高校辅导员职业期望迷茫的根本原因是辅导员角色发展受阻,进入角色的困难与阻滞常使辅导员陷入手忙脚乱的境地,加之青年辅导员需要解决恋爱、结婚、生育、赡养父母等系列问题,很多人希望通过提拔或者转岗而离开辅导员岗位,在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上选择“转”或“升”,从而离开辅导员岗位。甚至在职业无边界背景下,青年辅导员要实现多种人生重要角色的并存与转换,对工作环境、内容、发展的不满意,角色发展受阻使得青年辅导员有了更多转换职业的意愿,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探索实践

现代社会中,个人因家庭、职业产生的角色问题普遍存在,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其问题的缓解和解决关键在于角色协调发展,畅通角色发展路径,形成相互支撑的均衡角色结构。

1.解决思路:分工协作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的成长得到宏观层面足够的重视,从16号文的发布到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基地建设,再到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出台,我们已经认识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但辅导员队伍的分工越来越模糊,在自身专业化发展方面投入时间精力有限,整个队伍的成员之间没有具体的发展参照、传承性弱;没有形成良性的结构建设,辅导员的角色发展陷入死循环。

如何实现专业分工协作成为了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关键,并对实现辅导员角色发展的合理路径提供了思路借鉴。马玉海等提出的构建高校辅导员分类管理体系[3],美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分工积累了实践方面成功的经验,其学生管理的行业协会,在业务工作的研究、交流、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分工协作日趋完善,推动高校学生管理的专业化。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需要专业化发展,就需要通过团队的合作实现辅导员的成长,使辅导员在团队中实现个人角色的发展。

2.实践探索:项目组制运作

高校辅导员项目组制度,是为创新学生事务精细化运行模式,实现“学生事务网格化”运行模式的创新,通过搭建项目化运行体系,是将辅导员所面临的繁杂工作进行团队分工和整合,是辅导员队伍整体性成长和辅导员个体角色发展的有机平台。其基本做法是:将学生工作整合为日常管理、党建、资助、就业、心理、社团、文体、舆情宣传、学习支持9个专项工作组,每位辅导员必须参加一个项目组,可以另外选择与自己兴趣、专业、工作重心相符合的其他几个项目组。每个组有一个辅导员做组长,重点研究并负责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直接对学生工作党委负责,实现学生工作具体领域的专门化,培养辅导员统筹工作的能力。具体到辅导员,就是既有自己负责的项目组、又有参与建设的项目组,从而形成了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网格化项目组运作体系,每个项目组相对独立,提升学生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将辅导员所面临的学生工作连接成一个整体联动的有机生命体,既是辅导员工作的合理分工,又是辅导员专业化的团队建设。

南京审计学院润园书院自2014年3月成立以来,实行了学生工作辅导员项目组制度。这是在全面实施书院制改革的背景下,书院是与学院平行的、独立的实体行政机构,学生事务面临着革命性变迁,要求学生事务运行体系和运行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性创新。润园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一,辅导员23人,在籍学生5209人,根据宿舍分布形成专业混编、年级混编的134个书院班级。每个辅导员服务少则4个专业、多至18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

南京审计学院润园书院的辅导员项目组制度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发展有着十分有力的促进。一方面是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扁平化,在专项工作中,书院的领导直接面对项目组,相对于学院模式下通过副书记或者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管理,大大提高辅导员解决难题的效率,让辅导员感受到领导的直接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是有利于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润园书院党委将辅导员项目组不仅作为工作的有机载体,也是作为队伍建设的强力抓手。通过项目组的内外交流,润园书院结合书院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定位,指导辅导员项目组制定“工作指南”,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辅导员分析和解决学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职业成就感。如每周书院例会后,辅导员项目组的工作交流沙龙、辅导员主题班会集体探讨。通过项目组,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实现了在书院学生各专业、各年级“大杂居、小聚居”的布局基础上的学生事务由“量贩式”向“精细化”转型,推动辅导员队伍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拓展。

润园书院自成立三年来,辅导员实现职务转岗和职务提升4人,占比17.4%;职称提升9人,占比39.1%,目前中级职称以上辅导员比例为59.1%。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路径创新的启示

1.角色认同,促进职业化发展

角色认同是辅导员成长的基础,角色认同下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是建立职业自信,适应并热爱学生工作,能终身服务于学生工作事业。角色认同的基本来源是群体性学习,通过相互交流和关怀,实现职业不断完善的角色发展过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需要经验的积累, 更需要具有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的平台。南京审计学院润园书院辅导员项目组制正是清晰认识了这一职业化发展的基础,正视新辅导员的经验积累阶段,在“志同道合”的项目组中,阶梯性团队合作中,使辅导员认识到基础性的琐碎的日常学生工作的意义,从而使辅导员树立职业发展认同,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问题,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促进辅导员不断提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过程,在辅导员岗位能够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同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必须要建立角色认同,并加强角色发展的路径建设。从而使宏观层面的辅导员职业标准、辅导员职称职务序列、辅导员职业管理制度,能够实现微观层面的可行性,让辅导员晋升机会成为现实,根本上实现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和职业地位。只有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才能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角色深化,加强专业化培养

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和专业能力提升,是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方面,是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要有具体可行的举措和路径。高校辅导员项目组制是通过团队的分工协作,使辅导员认同和了解工作的各个专业领域,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交流和研究,在辅导员经验积累过程中引入专业化要求,致力向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以专业性、专家性的工作要求,积极主动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进程,实现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和角色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带来了学生事务运行模式的革命性变迁,对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提升提出了整体性的更高要求。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的辅导员项目组制,对于辅导员的专业化的培养有清晰的思路,根据每个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个人特长、所带班级实际,将辅导员纳入不同的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制定“项目工作指南”,使辅导员工作推上了一个崭新性的发展平台,有针对性地指导辅导员进行专业发展规划。通过项目组工作,使辅导员有职业感、事业感、归属感,乐于工作、钻研工作,提高工作水平。高校辅导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长为党建辅导、社会工作辅导、就业辅导、心理辅导、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导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辅导员成为一种终身的职业而非过渡性的职业。

3.角色传承,实现能力提升

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等级的划分标准和维度,有学者确立了基础层、发展层、专家层的高校辅导员层级系统[4],是一种“渐进化协同发展关系”。可见,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递进性,热爱学生工作并有能力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承成为专家型人才,良好的团队氛围对这一职业群体的成长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项目组制着力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化建设,通过“培养-使用-考评-提拔”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借助项目组的组长、组员实现工作中的“传、帮、带”结构,提高辅导员业务水平的实践传承性,完成辅导员角色的传承。

目前高校辅导员中,青年辅导员占很大比重,辅导员项目组制的协同分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握所带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多样化诉求,适时、适当地提供指导和帮助。辅导员项目组建立辅导员工作的传承机制,营造和谐平等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让辅导员增强依恋感和信任感,满足辅导员迫切的合群归属需要,在工作氛围好、人际关系好、岗位心态好的组织设计中,实现能力层级从基础层到发展层再到专家层的提升,同时打造特色、特长辅导员的工作才能,提升辅导员工作整体效果。这是辅导员能力层级提升的动力,是职业忠诚度的有力保障。辅导员的项目组制,让辅导员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增强其成就感、事业感,实现能力层级的提升。

高校辅导员项目组制度在辅导员角色发展和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我们只有形成高校辅导员角色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效能才会倍增,才能更好实现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责任编辑:王金明)

[1]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15.

[2]张恒龙 朱艳.高校辅导员职业承诺的质性研究——基于上海市40位35岁以下辅导员的访谈 [J].思想理论教育,2011(9):86-91.

[3]马玉海.分类管理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以高校主体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4(2):112-115.

[4]张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分级培训体系的层级图式模型建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4):102-105.

New Path Exploration to College Counselor Role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Runyuan College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Counselor Project Team

Zhang Qiaoling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China)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composite to bring the multivariate role of space and time. The developing predicament of counselor role face with some difficulties, hindere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ounselors. Counselor project team system is canducting to the role of college counselors to identify, deepen and the role of heritage. To achieve the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th of innovation,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omotion value.

college counselors;role development;project team;new path exploration

G451

A

1671-9719(2016)10-0082-04

张巧玲(1980— ),女,江苏连云港人,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河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6-07-10

2016-07-29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兼论辅导员AB角制”(2013SJBFDY043)。

猜你喜欢

项目组书院专业化
朵云书院黄岩店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白鹿洞书院记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