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2016-03-19张阿兰
张阿兰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张阿兰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
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意义出发,剖析了当前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互联网+;教学改革;路径
“互联网+”这一概念由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随后便成为网络热词。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打破旧的发展生态,实现新的发展。“互联网+” 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在教育教学领域,“互联网+”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因此,高校思政课也应该积极参与教育领域的技术变革,走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道路,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促进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网络化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重大意义
“互联网+”时代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MOOC、翻转课堂的出现,改变了课堂教学生态,让新的教学改革成为可能。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仅是对教育信息化挑战的有力回应,也契合了思政课的发展需求,有助于思政课开拓新的实践平台,实现思政课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是新的经济形态,是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创新和发展。“互联网+”中的“+”是跨界、变革、开放、重塑融合的意思。“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政课教学改革迎来发展机遇:一是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形成更为广泛的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从而颠覆传统的教学改革,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二是实现了“互联网+”对课程教学的创新驱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思维未来寻求自我突破、自我革命,更能激发课程教学创新的力量;三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互联网展开深度融合与发展,实现线上线下的对接,从而延展教学触角,延伸教学的空间。
(二)“互联网+”时代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带来了新契机
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关键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把握好课程的时、度、效,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政课由于其内容的政治性,以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对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学习兴趣不浓,产生了对课程的“困倦”感,要达到学生对课程“真学、真信、真用”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带来了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互联网与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新的生机与活力注入课程,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值得学习并能从中获益。
(三)“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政课贯彻国家实践育人理念提供了新平台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实践育人工作,不仅是贯彻国家育人策略的题中之义,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应贯彻国家实践育人理念,重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
(四)“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政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开辟了新的思路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碎片化的客观现实,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内生性需求,因此面对如此汹涌的教育技术革命浪潮,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坐等,而要主动投身这场教育革命,参与变革,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改革课程,提升课程的吸引力。网络上海量的资源,进行鉴别分析,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同时同一门的资源如果能够整合利用,可以大大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构建资源共享型平台就迫在眉睫。然而,各高校获得的资源却因自身条件不同而千差万别。因此,在“互联网+”平台下可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节约资源。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高校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校情、学情的特色教学模式,但当前“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了新情况、提出了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传统而保守的教学观念导致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受阻
教学观念是教学方法的引领,更是教学行为的导向。任何好的教学行为都是建立在科学的教学观念之上的,没有科学的观念指导,教学不可能取得突破和进展。“互联网+”是一个新概念,带来了社会观念的改变。时代变了,教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但当前,对于“互联网+”对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影响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互联网+”是传统教学的对立面和掘墓人,对保守固化的传统班级制带来冲击;也有人认为“互联网+”不是革新而是退步,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本真;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是洪水猛兽,互联网来了,思政课教师失业了等。诸多的观念反映了当下对“互联网+”时代下对我们提出的教育教学难题:变或不变,是要传统而保守,还是要现代而变革。
(二)互联网平台的“人心拉锯战”改变了思政课的教学生态
高校思政课因其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政课上得好不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在学生中入脑、入心,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一件大事。因此,思政课必须占领一切可能占领的阵地,包括互联网。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但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也通过互联网等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体纷纷涌入中国,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中,国外的社会思潮通过互联网渠道影响着大学生。互联网上正在上演“人心拉锯战”,受西方错误思潮控制的一些网络新媒体,正通过互联网平台对一些西方错误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进行公开的推销。因此,互联网平台作为被教学忽视却又极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只有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才能适应时代的新发展,开拓教育教学新境界,实现对人才的历史性跨越式培养。
(三)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时代新变化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要求办好高校思政课。各高校大胆改革创新,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始终将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重点课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但长期以来,思政课常常给人以“枯燥乏味”的印象,“大班教学”“灌输式的授课方式”“陈旧的考核方法”以及“老套的教学方法”似乎已成为传统思政课的固化标签,对学生而言“思政课无聊、无用、无趣”,而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提高出勤率,提高抬头率”成为面临的难题,思政课缺乏“魅力”。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化。要使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必须改革传统教学,主动占据互联网空间,充分利用其优势,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新型组成方式,让思政课变得有趣而有用。
(四)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导致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被压抑
一方面,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重“集体”而轻“个体”,强调集体本身,忽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缺失了对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关切。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开展社会生产的前提,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据和前提就深藏在需要之中。对于大学生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传统思政课教学“整体划一”“步调一致”的教学内容与进度显然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解决不了学生在思想方面的“疑难杂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局外人”,并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思政课课堂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扼杀了学生的思辨力和实践力,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降低。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教育教学领域。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支撑,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积极应对,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加大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力度,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和体系。
(一)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变革保守观念,吸收借鉴互联网思维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紧紧扣住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五大命脉。这五大发展理念,要贯彻到发展实践中,就不是常规打法、惯常套路,而是首先要在思想观念深处来一场变革。高校思政课教学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变革保守观念,摒弃旧章法,善于吸收借鉴新思维、新思想,自觉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互联网 + ”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关于互联网思维,笔者认为,其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是在“互联网 + ”时代背景下对整个社会各种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互联网思维“植入”教学生态,要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与角度去接受互联网思维,并用良好的行动力去落实互联网思维。
(二)构建思政课网络话语体系,运用互联网平台传播正能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平台已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话语体系,是传播思想和教化人心的载体和工具。在互联网成为主战场的当下,谁能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引领潮流、折服对手,谁就能“网”聚人心、引导舆论、陷敌于被动。当前高校意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需要着力构建卓有成效的网络话语体系,切实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运用互联网平台传播正能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过好网络关”。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网络文化中的话语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特色;另一方面,要始终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手抓”“两手硬”。同时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影响中的主导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尤其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能够站得稳立场、摆得正方向,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三)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打造思政翻转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思政课“黯然失色”。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让大学生真心喜爱(问题所在)、终身受益(价值归宿)、毕生难忘(终极目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首先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然而改革肯定是会有阵痛的,时代的变化,学情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其次,思政课模式创新要借力“他山之石”,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谈“翻”色变,也不盲目乐观,而是要在植根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入西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让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为我所用。对翻转课堂进行本土化的改革与探索,让现代技术融入传统教学,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践证明,翻转课堂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不仅顺应了“95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习惯,而且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整合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
“互联网+”时代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契机,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教育所提倡的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任何课程的理念,让“个性化”的教育不再只是梦想,让“因材施教”关照到更多的人。相比于传统思政课教学对于学生个性的压抑,“互联网+思政”则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天性,满足了个体的需求。互联网助力高校思政课“走出”传统课堂的局限,把握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契合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需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供给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一方面,加大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关键要通过整合,形成既具有影响力,又具有课程教学价值的网络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重视构建资源“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比如成立共享联盟,共同推进高校创建网络共享平台课程,形成优质视频网络课程的共享机制。
(责任编辑:时锦雯)
“Internet Plus”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ath
Zhang A-lan
(Guangd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areer Academy, Foshan 528216,China)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pa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iversity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internet plus;teaching reform;path
G641
A
1671-9719(2016)10-0068-03
张阿兰(1981—),女,湖北荆门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6-05-26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