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困境与对策

2016-03-19殷贤华

高教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科研项目学分本科生

李 翔,殷贤华,胡 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困境与对策

李 翔,殷贤华,胡 聪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本科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国内高校的SRT类项目已走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但却面临流程管理刻板僵化、效果评价有失偏颇、时间投入捉襟见肘等困局,其根本原因在于只重视SRT的科研属性,完全仿照常规科研项目对其进行管理,评价标准主要以科研成果为导向,客观上造成其与教学相对立,未能很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的内涵。SRT类项目应以科教协同育人思想为指导,改革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将其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寓教于研,一体育人”的目标。

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本科生科研训练;科教协同

一、引言

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下文简称SRT)本质上可以看作一种具有下列特征的高校科研项目:(1)以培养本科生参与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为目标;(2)主要立足于高等院校内部资源发起实施;(3)由本科生作为项目申请者和执行者;(4)参照常规科研项目形式进行管理。

SRT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般公认SRT的首创是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年设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简称UROP)[1,2]。国内最早的SRT则是清华大学在考察借鉴麻省理工UROP的基础上,于1996年开始实施的。其后不久,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也相继启动了各自的SRT项目[3]。虽然各校对该类项目命名不尽相同,但都符合上文所述的SRT项目的共同特征。

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SRT在我国已走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设立了SRT项目,且立项资助的数量和力度也在逐年加大。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扶持,如教育部在2006年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可以看作是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对SRT项目给予直接支持[4]。不过,即使得到来自各级部门及其他方面的支持,高校仍然是SRT项目实施和管理的主体。

二、SRT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SRT虽然呈现出数量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且随着实施经验的不断积累,项目运行管理日趋完善,但下列三方面问题也日益凸显。

首先是流程管理问题。SRT项目通常都仿照常规科研课题的实施流程,划分为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等环节,而各环节的管理也完全比照常规科研课题来进行。这样的管理方式固然能使学生有机会体验正规科研项目的全过程,但本科生毕竟不是经历过系统训练、有实际经验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并不熟悉上述每个环节应当如何进行。而各高校在推进SRT实施及改革时,只单纯强调对上述各环节的监督管理,而并不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顺利完成这些环节。这种片面、僵化的做法,导致学生在面对项目各环节时不知该如何正确行事,以致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热情,甚至出现被动逃避等消极倾向。其直接后果是:少数个人能力强、水平拔尖的本科生通常会成为SRT的主力,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往往难以胜任项目执行者的角色,即使勉强参与也往往虎头蛇尾。如此一来,SRT项目的覆盖面及学生的参与度便难免大打折扣[5-9]。

其次是效果评价问题。SRT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价,往往同样是照搬常规科研项目的结题要求,即只关心学生在SRT中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多少作品、论文、专利、奖项等。而对于学生是否在该项目中真正提升了自身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则少有关注。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无疑是与“能力培养”这一目标相违背的。而对于SRT项目指导教师来说,由于学生科研经验极其匮乏,经常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精力进行“手把手”的指导,甚至有时不得不越俎代庖、包办代替。然而在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下,其工作量并不能得到恰当的承认和相应的报酬[10]。这对于提高SRT项目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不利的。

第三是时间投入问题。目前,国内高校的SRT项目多数还未纳入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之中,这就使得该类项目实际只能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势必造成项目的时间投入较为紧张。然而目前各种教学改革、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培养方案中添加各种内容和环节,常常出现争抢学时、学分的局面,客观上造成总学时和总学分居高不下,使得本科生课程负担较重,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SRT[11,12]。如此下去,势必限制SRT的发展空间。

以上三方面问题,根源都在于对SRT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即过分注重SRT的科研属性,而忽视了其应有的教学属性。流程管理中的问题,不仅是科研体制僵化的另类重现和缩影,同时也如同在课程教学中只“考”不“教”,势必让学生无计可施、无所适从;效果评价中的问题,则是从价值观和物质激励的角度迫使教师只注重科研产出而忽视乃至放弃育人的目标;时间投入上的问题,则更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与科研彼此对立、互相争抢资源和空间这一现状。

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SRT发展中的上述困境及其根源所在,就无法为SRT的未来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道路。譬如,近年来部分研究者单纯针对SRT的时间投入问题,提出建立弹性学制、压缩课内学时[11,12],或将本科生科研列入培养方案[13],对SRT项目赋予一定的学分[14,15],甚至尝试将SRT作为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10]。然而这样的措施并没有真正认清SRT项目“教”与“研”的双重属性,当然更不曾考虑协调和解决二者间的关系。而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各种课程和环节争抢学时学分,本已造成学生课业负担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形下推行SRT“必修化”,让其加入到争抢学时学分的行列,只能使SRT更加举步维艰。

三、SRT未来改革对策

如上文所述,SRT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是认清其“教”与“研”的双重属性,并理顺和协调二者间的关系。因此,SRT今后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坚持“研”与“教”相结合,即科教协同育人的原则。

SRT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这一培养过程应当做到寓“教”于“研”,而这也是SRT有别于纯粹注重发现和探索的常规科研课题之处。换言之,SRT的重点不在于完成科研项目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方法,提升其科研能力水平,培养其独立钻研的精神与品格。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独自扮演科研工作者的角色,任由学生自己去摸索和尝试,而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具体而论,在SRT项目中贯彻科教协同育人的原则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应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首先是在教学体系中明确给予SRT恰当的地位,从制度上明确其教学属性和作用。SRT必须整合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并且应当作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度参与,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同时,应当大胆打破SRT与其他实践类教学环节之间的藩篱,譬如规定:SRT项目折算成一定学分后,可部分或全部替代实验课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类教学环节的相应学分。这样可以避免SRT与其他教学环节争抢学时、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从而为SRT开辟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在SRT管理机制上进行必要的变革,保证其教学属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仿照常规科研项目对SRT进行流程管理并无不可,但重点不在于监管、考核学生是不是“规范地做科研”,而在于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规范地去做科研”。这就要求高校中的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当参与到SRT的日常管理中来,并且应当更加重视和突出教学部门的作用与责任,更多地从教学的视角着手制定相关的制度、章程和规划。而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是保证SRT各环节在形式上大体符合(但不过分苛求或拘泥于)常规科研项目的范式。

再者,SRT的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绝不能像对待常规科研项目那样,单纯以科研产出作为评价SRT结果好坏的标准,而应当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否通过参与SRT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只要在“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上有所成就,即可认定SRT项目取得了实际成果,学生可以籍此得到相应的学分,指导教师也可获得相应的教学业绩。然而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科研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论证和决策,以保证其客观、有效。

最后,对于SRT的具体实施形式,也应考虑进行必要的调整。既然SRT具有教学属性,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充分的指导与训练。从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无论是让学生自行主导项目实施,或是采取“导师制”,都难以保证学生得到全面、有效的指导。而若针对该问题单独设立专门的培训环节[16],又容易占用过多时间,加重学生负担。为此,对刚涉足科研领域的学生,应当先让其加入到教师领导下的科研团队,从科研助手做起,并借助团队中已有的人才梯队(包括青年教师、博士后、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等)进行“传、帮、带”;待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后,再让其承担主导项目实施的角色。事实证明,已积累一定科研经验的学生比毫无经验的学生更容易在SRT类项目中取得成果[17]。

四、结语

SRT对于提升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SRT发展中的困局与突破口,关键在于能否深刻意识到其具有的“教”与“研”双重属性,以及能否将二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为此,应当坚持以科教协同育人的原则为指导,对SRT类项目进行持续探索和创新,向着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转变。秉持上述指导原则,本文对当前国内高校SRT类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SRT未来改革的方向与举措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达到“寓教于研,一体育人”的效果。

可喜的是,本文所提出的部分改革思路,已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于2015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实施的“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中付诸实践。该计划以制度形式明确规定,项目成果经认定后可用于替代实践教学环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的学分,避免了项目挤占学时的问题。学生参与该类项目最多可替代培养计划中的35个实践学分,这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同时,对每一项目配套设立一个课改专项项目,以支持指导教师总结科教协同育人经验,如能顺利结题则指导教师可获教学质量奖励。可以期待,这一批项目的实施有望为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创新的可喜局面。

(责任编辑:黄孙庆)

[1]谢纪美,康文雄. 关于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的经验探讨[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24-127.

[2]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 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89-93.

[3]邴浩. 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比较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4(5):106-111.

[4]乔连全. 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3):81-87.

[5]沈明卫,涂澄海,何勇,等.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中的问题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7):133-135.

[6]郝智,伍玉娇,张金柱,等. 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71-74.

[7]王成勇,周慧杰,朱晓勇. 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J]. 高教论坛,2011(10):23-25,50.

[8]方霞,任亚梨. 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2-135.

[9]吴迪,郑志学,郭嵩,等.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校外教育,2015(21):18-19.

[10]邬家瑛,钱辉. 论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63-65.

[11]季诚钧,黄昌财. 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措施[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2):95-98,107.

[12]赵川平,张聪,楼程富. 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39-42.

[13]施林淼,刘贵松.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融合的方式、问题及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15(3):31-35.

[14]曹洪洋. 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2(23):15-16.

[15]李俊龙,侯怡,宋菲,等.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激励策略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4(4):77-80.

[16]白艳茹,王旭,王小宁. 卓越计划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22-224.

[17]田夏,张淑敏,吴益锋. 提升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质量的方法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220-223,251.

Dilemma of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LI Xiang, YIN Xian-hua, HU Cong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SRT) is a kind of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Since the late 1990s,domestic universities of SRT project has gone through nearly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But problems still exist, such as inflexible process management, partial assessment of results, and limited invested time. The primary causes is the one-sided emphasis of SRT’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perty. SRT’s management is completely imitate like conven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its evaluation criteria are practically result-oriented. As a result, SRT becomes an opposit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it is inadequate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SRT projec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cpt of collabo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personnel cultivation program with re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teach through research.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collabo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G644

A

1671-9719(2016)10-0061-03

李翔(1984-),男,广西玉林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系统。

2016-05-27

2016-06-14

广西高等教育创优计划项目(优质本科专业);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3C023);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14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A201404)

猜你喜欢

科研项目学分本科生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