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促进作用探析
2016-03-19代武社饶筠筠
代武社,饶筠筠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壮族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促进作用探析
代武社,饶筠筠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丰富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其源远流长的民俗传统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远蕴意。通过对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资源的分析,阐述壮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从而明确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意义。
壮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壮族的先民在岭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物质文化和精髓文化,世代相传,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壮族的文化在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是根、是魂,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壮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培育和践行的文化基础和平台,促进壮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壮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多元共生、互动发展的关系。
一、壮族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
壮族传统文化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持久性、传承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了推动民族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使得壮族人民从遥远的古代步入近代乃至现代,并成为中华民族中有着悠久历史和众多人口的重要一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习惯、礼仪文化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精髓。
(一)壮族的民间文化所彰显的和谐价值理念
民间口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繁衍过程中积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壮族古老的发展进程中,起初没有统一的文字,于是口口相传便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壮族流传的民间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民族歌谣和民俗谚语等。这些神话传说都曾通过对天地万物的形成进行表述,彰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价值理念。在壮族神话《米洛甲》《布洛陀》和《太阳月亮和星星》里,都用丰富的表述描述了天地生成,人类创始的过程,这些古老而又寓意丰富的创世史诗为壮族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同时也彰显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价值理念。
(二)壮族的农耕文化所印透的敬业价值理念
岭南地区位于亚热带,雨量充沛,适合种植亚热带植物,壮族先民是最早栽种水稻的民族之一。在广西东部的西江流域就曾发现多处野生稻,在南宁横县的贝丘遗址里,曾发现有大批石斧、石磨盘等体现稻作农业的劳动器具。壮族先民通过水稻种植,逐渐形成了壮族丰厚的农耕文化,壮族先民通过各种各样的农耕习俗仪式祈求丰收,通过辛勤劳动不断变革劳动工具建设家园。
(三)壮族的节日习俗所印证的友善价值理念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月三”、陀螺节、吃立节都是壮族比较重要的节日习俗。通过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仪式,壮族先民们以隆重的形式完成生活的重要事件也传承给后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古代壮乡青年男女赶歌圩,抛绣球,通过“山歌传情,绣球传爱”。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为的是纪念壮乡先民保家卫国、保卫家园的历史渊源,在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庆祝保卫家园的成功。 陀螺节是壮乡的体育盛会,所有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以陀螺为媒介互相竞技,交流情感,彰显民族友善图景。
二、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源头始于我国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和生活积淀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模式和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些理念的浓缩与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依托节日、庆典、民俗故事、农耕劳动等具体的形式,壮族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发展与发扬,而正是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具体化的生存劳动、节日仪式使得壮乡人民能够更加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凝练的价值理念。
(一)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只有被广大人民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价值理念,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壮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摸索和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生活方式,创造了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而富有浓厚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这些文化模式通过一代代的壮乡人不断的传承下来,成为生活方式,更内化为壮乡人民的价值理念,经过群体的内化与认同形成社会意识,为壮乡人民自觉奉行。在当下飞速发展的世界潮流中,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冲击着广大人民的社会意识,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壮乡的传统民俗由于其历史的深厚性与民俗性,依然能够通过特定的形式保留下来,从而使其精华代代相传。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正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精炼的言语呈现在世人面前,让壮乡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和劳动中依托壮乡民俗各种仪式的坚持与传承,潜移默化地体会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意。
(二)壮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途径就是“提升核心价值理念、核心道德、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1]”。壮族先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变迁中形成了自己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等,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壮族先民们曾用其质朴的方式来表达文化的深意,壮乡传统的“三月三”歌圩节,正是壮乡人民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友善”“和谐”等各种复杂的情意,在年复一年的歌圩节中,壮乡儿女用丰富的歌词,唱出了壮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各族兄弟姐妹的情意。壮乡的青年们也正是在对歌中潜移默化地发扬着壮乡文化,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代代传颂。
(三)壮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以史为镜而鉴古今”,壮族传统文化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了壮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独特的生存方式,先民的智慧给后人以启迪,丰富了子孙后代的生活。在认同和传承壮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需要对文化进行时代化创新,才能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浓缩,其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兼具的特点,壮乡文化可以在吸收和借鉴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将民族的特性融入中华,融入世界。
三、壮族聚居地充分依托传统文化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壮族聚居地在历史的积淀中已积累了丰厚的壮乡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壮乡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结合壮乡的特点拓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的途径,需要依托壮乡人民的风俗习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通过壮族传统家庭教育的实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壮族人民在其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只有适应其认知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内化为壮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才会由观念形态转化为行为方式。壮族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壮乡儿女形成社会意识的初始阶段,也是帮助壮乡儿女成长为社会人的一个基础阶段。在社会学的研究中,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获得自己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2]。”传统的壮族家庭教育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儿孙要主动给老人打饭,培养其尊老友善的品质;在家族重大事情决策时,需要邀请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决断,在日常的接人待物时,父母为成年的儿女提供方便的社交条件,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见世面,学习知识,遵守社会公德,培养他们热情好客、同情达理的情操[3]。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培育,通过传统家庭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渗入壮乡儿女的成长历程之中。
(二)依托壮族传统节日庆典的传承,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
壮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在节日的庆典中,壮乡先民们曾通过“农具节”传授农耕生产知识,交流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通过“药王节”宣传药物的制作经验和传递求医问药的消息;通过“莫一大王节”传颂壮乡人民的爱国爱乡情怀。每一种节日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通过节日庆典,当下的壮乡儿女们传颂着壮乡先民们爱国、诚信、友善的朴质价值理念,而这些理念也正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依托节日庆典的举行,壮乡儿女们用欢庆、休闲或者学习的方式逐渐培育了内心当中的道德理念和准则,形成了我们当下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凭借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途径
对文化的认同和对核心价值理念的追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的基本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壮族传统文化凝聚了壮乡人民世代的文化精魂,“文化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4]。”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离不开民族文化积淀的力量,壮族传统文化中关乎壮乡人民衣食住行的民俗传统,它们来源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体现壮乡顺应自然、应时而生的生活价值理念。例如在壮乡的饮食文化中,特色的米制食品有竹筒饭、八宝饭、米粉、粽子、米糕、五色饭和艾草粥等,这些丰富的米制食品在不同的时节呈上壮乡人民的饭桌;在壮乡人民服饰文化中,曾有记载“壮族椎髻,富者男女皆以银作大圈加颈。男衣短窄,裂布束胫,出入常佩刀。女衣不拍动泰,长裙细本,或蓝或红或花,更有穿夹裙者,厚三四层,重五、六斤,缀五色绒于决棍种舀间。善涉水,手摄裙幅,视水浅深以次收展[5]。”这些都体现了壮乡人民劳作的需要。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承,壮乡人民得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渗透进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责任编辑:蒋国平)
[1]李菊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J].满族研究,2014(1):19.
[2]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19.
[3] 黄现藩.壮族通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528.
[4]李伟,潘忠宇.回族伦理文化导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416.
[5] 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2.
The Explone and Analys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DAI Wu-she,RAO Yun-yun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0,China)
Zhuang is a long history of ethnic groups, the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provides an important cultural resourc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folk contains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ultural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theory, elaborat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help to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cept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so as to clarify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on the core values of the socialist view of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cultivation;practice
G642
A
1671-9719(2016)10-0014-03
代武社(1979-),男,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6-07-16
2016-08-15
2015广西哲社课题“壮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15BKS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