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
2016-03-19吴建章
吴建章
(临沂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
吴建章
(临沂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呈现两极化和矛盾性,表现在主体健康向上,个别颓废退缩;道德认知清楚,道德行为失范;自立意识增强,依赖思想严重等方面。问题的出现既有外部原因,即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家庭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即个人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问题虽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但存在着教育方法泛化、教育实践缺失、新媒体运用较少等问题,高校要从完善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构建工作机制和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感恩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考察山东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思想道德作为一种价值向度和至善追求,内化于人的心灵,外化为人的言行举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其思想道德的表现特征和生成原因具有特殊性,反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的分裂化,分析当前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机制,对于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及成因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
为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对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普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在主体与个别、认知与行为、自立与依赖等方面呈现两极化和矛盾性。
1. 主体健康向上,个别颓废退缩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90后,他们感受着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造就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遵守公民思想道德规范,履行公民义务,承担社会责任;正视现实境况,在困难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发愤图强,愿意通过努力学习来回报社会和各方的厚爱。在调查“您的人生态度”时,84%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乐观积极”。
变革的时代影响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受社会不良习俗、现象和文化的影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出现一些偏差或错位。在调查“您的人生态度”时,1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得过且过”,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悲观消极”。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理想信念模糊,政治热情缺乏,或者是空谈理想,而不付诸行动;在困难面前自暴自弃、消极退缩,甚至悲观绝望,表现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成绩长期处于下游,甚至多门考试不及格,造成无法正常毕业;在活动上,拘泥于“自我”的小天地,不愿融入集体,消极对待;在生活上,不愿与人交往,沉迷网络等。
2. 道德认知清楚,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认知就其实质而言,是主体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认识、知觉、体会、理解、把握[1]。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道德认知清楚,道德判断正确,在社会基本道德问题上,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能够以社会道德的标准来看待和衡量问题,并能身体力行地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在针对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申请材料提供调查中,79%的同学递交的材料会如实反映自己的家境,16%的同学递交的材料基本上能够如实反映,证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道德认知清楚,能够依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本条件进行申请。
在肯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道德认知清楚的同时,也无法否定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行为失范的现象。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注重自我和眼前利益,在针对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申请材料提供调查中,2%的同学刻意夸大自己的家庭困难,3%的同学则编造谎言欺骗,以获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资格。另外,现行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资助大多是直接的、无偿的,无需承担任何义务和任何回报,导致同学之间在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引发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受助学生不懂得合理分配和使用资助金,当一笔无偿的资助到手后,他们开始大手大脚地消费,购买奢侈品和高科技产品,满足个人的奢侈需求和虚荣心。
3. 自立意识增强,依赖思想严重
自立是一种不依赖于他人或环境,靠自己的才能和劳动而生活、生存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质。对个人来说,自立是个人能够独立地承担社会义务,行使社会权利的重要保证。其道德意义在于鼓励人们正视生活,勇于进取,自食其力,不一味依赖他人生活,更不仰人鼻息[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都生活比较艰辛,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的自立意识相对较强。在针对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意识的调查中,85%的同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在周末、节假日从事家教、促销等校外和校内打扫多媒体教室、餐厅服务等勤工俭学有偿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挣取费用,补贴日常花销,减轻家庭负担。
心理具有复杂性,事情具有矛盾性。由于国家和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和任何回报,导致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了“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第一次无偿资助后,会连续霸占四年的助学金,毫不考虑其他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如果学校不连续资助他们,或者给予他们的资助金额和等次低于其他同学时,会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公,他们会为此据理力争,平时的勤工俭学都会成为他们获取资助的堂而皇之的借口。他们在得到国家助学金后,往往感到心安理得,毫无感恩之情。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生成原因
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原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的分裂和问题的产生既受外部因素,如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也与个人息息相关。
1. 社会原因:贫富分化及不良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但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职业之间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呈现两极分化现象。经济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影响个体思想道德的发展,每个人都希望衣食无忧,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当内心的渴望和现实的困境相悖时,会造成个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的失衡和波动,影响他们道德的发展和转化,如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在衡量一些问题时以金钱为坐标等。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变化。在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日益滋生和显现,如诚信缺失、腐化堕落、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不良文化经过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文化土壤,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变迁,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使他们中的少数人思想道德逐渐趋于庸俗化和功利化。
2. 学校原因:教育体制的变化及思想教育的失效
在我国当前教育生态环境中,中小学阶段强调较多的是学生智力的培养,评价标准也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肯定,一般将重心投入到学习上,学习成绩一般较为优秀,产生思想道德问题的机率较低。升入大学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旦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其思想就会容易产生波动,进而影响到思想道德的转化。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持续推进发展,并发挥出重要作用。但当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的规范与引导针对性不强,工作不扎实,一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情况了解不深入,没有掌握他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二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泛化,把适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放置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针对性较差,说服力较弱。
3. 家庭原因:经济困境及家庭教育
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3]。”经济困境制约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他们一般比其他同学更加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容易形成对物质和金钱的渴望,推动着他们思想道德的变化和发展,家庭教育对个体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般呈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忽视孩子教育,由于经济重负,父母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解决经济问题,而对于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或者关心较少;一种是过度教育,把家庭的全部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唯成绩来评价孩子的一切,一旦孩子学习不佳或一次考试失利,家长动辄以批评甚至暴力惩罚孩子。以上两种极端,都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4. 个人原因:认知观念及个性心理特征
认知观念,是指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对社会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或具有独特见解;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和幼稚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环境一般较为单一,认知观念相对单纯,进入多元化的大学校园后,受到复杂多变的外部刺激,思想道德容易发生变化,甚至发生异化。
所谓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面临外部刺激或压力时,个性特征可起到一定的调节或缓解作用。在同样强度的外部刺激下,良好的个性特征可使个体免于产生心理或行为问题,不良的个体特征可能会增加心理或行为问题产生的可能性。特定的生活经历虽塑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刻苦、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却形成了敏感、多疑、偏激、自卑等负性心理特质。
二、高校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高校要从内容的完善、方法的创新、机制的构建、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着力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完善工作内容
首先,以自立自强教育为核心。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和出身,但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高校应把自立自强教育作为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核心,一方面,邀请一些道德模范和自强之星开展各种形式的报告、讲座等,通过他们鲜活的事例,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的转化;另一方面,要发挥勤工助学的作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应有的报酬,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
其次,以诚信教育为重点。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人们诚实守信、信守承诺,高校要把开展诚信教育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通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开展诚信教育,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感受诚信的意义,把诚信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第三,以感恩教育为保障。高校要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要让他们在享受福利的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付出,时刻提醒他们要懂得感恩;要创设道德实践情境,在接受某项社会资助时和资助后,鼓励他们利用通讯工具,如电话、短信、微信、QQ等方式向捐助人表示谢意。
第四,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补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高校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社会;要鼓励他们主动融入集体,积极与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借助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试,切实化解其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
(二)创新工作方法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并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方法泛化,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高校要结合学生思想道德实际,探索出适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加强实践训练。道德认知必须基于道德实践才能有效地内化,指导行为,只有在实践中,道德知识才能得到确认,道德情感才能得到体味和培养,道德意志才能得到锻炼,道德信念才能得到坚信[4]。高校要依托生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场景,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实践中,通过亲身实践培育和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对未来生活的自信。
其次,重视新媒体使用。网络、QQ、微信等新媒体已渗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改变或影响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转化。高校要重视新媒体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要在一些重要场合和节点,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选、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社会的捐助、节假日等时段,利用新媒体及时、快速的特点把能够引起他们思想共鸣的信息推送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此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和转化。
(三)构建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校要结合本校的特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规范性、严格性和制约性等特点,科学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
其次,要建立畅通及时的反馈机制。高校要建立嗅觉敏捷、反应及时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科学地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道德动态,对于不良思想道德问题,要及时制定解决方案,争取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第三,要建立长久的跟踪调控机制。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进行长期跟踪调控,对于优良的思想道德表现,要给予及时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出现偏差的思想道德问题,要及时给予引导,帮其尽快转化。
(四)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要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特别要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一是一线教师队伍。这里的一线教师,指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和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是育人的前沿,是育人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道德引领和价值引领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转化,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教师教学育人的主体作用。
二是辅导员队伍。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辅导员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朝夕相处,与他们的关系最为密切,能够及时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道德状态,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骨干作用。
(责任编辑:黄孙庆)
[1]窦炎国.论道德认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15-20.
[2]刘峰.论高校贫困生自强自立精神的培育——以邵阳学院为个案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戴钢书.论经济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决定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3):163-165.
[4]苏旭.大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1):75-77.
[5]张劲.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10):74-75.
The Status Uo and Countermeasares: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y
WU Jian-zh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5, China)
Current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m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come from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y exists polarizafion and coutradiction.For example,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healthy and positive in ideology and morality while several individuals are decadent and timid; most of them have clear moral cognition while several individuals have ethical misconducts. What's more, they have little awareness of being independent, instead, they rely heavily on others. The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angles: external reasons including social, school and family and internal reasons, namely personal reasons. Although the ideology and mor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financial difficulty have provoked widely attention of colleges,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generalized of educational method, lack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less use of new media and so forth.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strenthen the ideology and mor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impoverished families, colleges are supposed to take such measures as improving working contents, innovating working methods, construct working mechanisms and reinforcing team construction.
college students with family financial difficulty; the ideology and morality; education; gratitude
G641
A
1671-9719(2016)10-0008-04
吴建章(1974—),男,山东临沂人,学生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
2016-07-02
2016-07-26
2015年山东省教育会计学会学生资助管理分会学生资助工作研究课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2015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