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IO的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6-03-19崔宏耀齐晓杰李涵武
崔宏耀 齐晓杰 李涵武
(黑龙江工程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基于CDIO的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崔宏耀齐晓杰李涵武
(黑龙江工程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摘要:为满足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的要求,贯彻“基于项目的学习”CDIO(构思-设计-实现-操作)的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实施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明确办学的指导思想:“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主动服务交通等行业和区域经济,培养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具有现代科技与管理理论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根据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基于项目的学习”CDIO(构思——设计——实现——操作)的理念,按照优化课时分布、整合课程内容,并结合老工业基地建设对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需要,建设有特色的培养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的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工程一线急需的“上岗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综合素质好”,能在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改装、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经营与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最终形成结构和布局合理的特色专业群,培养特色鲜明的车辆工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围绕“培养方案适合工程,教学环境模拟工程,教学内容取材工程,人才培养融入工程”。使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岗位技能、素质强化四个方面有机结合。我们坚持与“丰田公司”、“博世公司”等企业的密切合作,使学生掌握企业文化,强化工程一线急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专业建设将以培养学生“构想——设计——实现——运行”的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CDIO大纲要求,采取模块化的课程设置、集成化的大纲设计和一体化的教学实施,精心设计CDIO项目,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以CDIO项目为导向,设计贯穿学习全过程的CDIO项目,将学生的工程教育置于现代工程背景下,使学生得到构想、设计、实现和运行完整的过程体验,在过程体验中锻炼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人际团队协作的能力。探索固本强技、学做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培养学生具备CDIO素质和能力的工程设计师。具体是: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车辆工程专业涵盖领域广泛、工程性强,CDIO的理念十分适合我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将结合CDIO的理念,按照优化课时分布、整合课程内容、推前专业课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激发学生进实验室等指导思想,在深入相关产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与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探讨,制定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
2.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我专业将以CDIO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做到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还要注重国内外行业新技术在课程内容中的渗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减少陈旧内容。新教材还包括双语教材和实践教材的建设,以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送出去、请进来”的教师培养和授课制度,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按照CDIO理念,达到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突出“工程”特点,变“学中做”为“做中学”;采用“项目驱动”、“问题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成为车辆工程方面“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发扬我专业与“丰田公司”、“博士公司”、“美国PTC公司”及“哈航集团”等企业合作的优势,建立扩大学生到工厂、企业、社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要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5.加强科研环境建设
CDIO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项目为核心,建设良好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环境,在实践中寻找课题,以满足人才培养以及锻炼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整体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6.建立毕业生跟踪制度
建设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及时了解学生适应用人单位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情况,以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改革和建设,培养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的作用。
我们的建设目标定位在培养特色鲜明的车辆工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树立因材施教,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指导思想。
1.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方案
我专业将经过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并针对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形成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实现厚实的大学文化、科学素质教育,适应性强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培养,零距离接近工程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工程素质锻炼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基于项目的学习”的CDIO(构思——设计——实现——操作)教学模式,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培养学生由一名大学毕业生,平滑过渡到企业一线技术员工,并能够发展为需要的高级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之路。
2.确定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并修订教学大纲
针对车辆工程行业发展的趋势和人才需求分析,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时,总体建设规划为: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工程技术模块、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模块和CDIO项目模块。对需保留的原有课程,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学科交叉,内容重组,体现学科的继承性;密切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性课程的设置;进行课程群的划分,并针对课程群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实践环节的建设。
3.完善教材建设(包括双语教材、实践教材和电化教材等)
继续加强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及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合作,补充、完善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并为再版积累资料,做好充足的准备。新教材中除推陈出新、补充必要内容外,还将在实践教材中增加培养CDIO人才需要的“项目指导书”及“项目的考核办法”,另外,我们还要开展双语教材和电化教材的建设,在特色专业建设结束前,将完成教材的建设。并力争将这套优秀教材推广出去。
4.确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人才引进计划,并建设完成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学术梯队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继续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力争五年内建成生师比达到要求、职称、学历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此外,为满足大众化教育和特色专业学生培养的需求,我们将注重对企业人才的引进和聘用,以协助进行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指导,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5.建设车辆工程专业实验、实训基地
我专业汽车动力与排放实验室和汽车仿真设计室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我们将继续完善实验室建设,扩大实验室对从事创新设计、实验和项目学生的开放。我专业有着优良的校企合作传统,与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和文化理念的“丰田公司”合作办学十余年,我们还与“博士公司”、“长春一汽”等近十家中外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或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我们将继续保持与其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零距离的贴近工程及在应用CDIO人才培养中提高完成项目的质量提供保障。
总之,“基于项目的学习”的CDIO(构思——设计——实现——操作)教学模式,把工程师的职业环境引入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知识获取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满足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家忠.工程教育CDIO指导下的校企合作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
[2]聂凌鸿.CDIO模式下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2011,11.
[3]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4]张慧丽.基于CDIO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考试改革探讨[J].河南教育,2012,9.
[5]刘欣欣.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3,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4-0116-02
作者简介:崔宏耀(1971,06-),男,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副教授,工作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the second-class specialty"put forwar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project-based learning"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ation-operation),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of revision,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necessary.
Keywords: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education program;vehicle engineering;enterprise training program;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