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西部地区民族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与实践

2016-03-19曹永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高教学刊 2016年13期

曹永(凯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提升西部地区民族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与实践

曹永
(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摘要:针对民族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结合民族地方院校学生状况、建立与民族地方院校学生状况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把培养方案贯彻于日常管理中,在保证专业特色的同时,在特色课程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个性化地打造学生的能力与专长,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及信息获取等多个层面得以提升,从而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能力提升

毕业生就业事关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福祉,同时也是地方院校各个学科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学生管理及专业教学进程中,建立与民族地方院校学生状况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把培养方案贯彻于日常管理中,在保证专业特色的同时,在特色课程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个性化地打造学生的能力与专长,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及信息获取等多个层面得以提升,从而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路径便成为民族地方院校办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在近年的学生教学管理过程中针对民族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结合民族地方院校学生状况、办学条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选题不断地进行尝试与探索。

一、民族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就业岗位缩减带来的挑战

而从我院学生所面临的就业趋势看:就全国而言,法学类学生的就业率在各学科门类排名倒数第一(2010年以来发布数据)。就本地而言,虽然西部地区的就业相对容易,但就业竞争逐年加剧,同样以我院思政本科专业的就业去向为例:2007届、2008届毕业生全部顺利就业,2008届毕业生应考西部特岗计划时,在毕节、威宁等偏远地区甚至出现报考人数低于招考人数的现象,但到了2009届毕业生前往以上两地区应考特岗计划时,考取率已低于50%。到2010年,黔东南西部特岗计划,多个县市的思政专业考生所面临的考录比已超过8:1,有的甚至超过了10:1。西部特岗计划的竞争尚且如此,其他招录岗位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到了近几年,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有逐年加大的趋势。

(二)民族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学生文化课基础及相关的基本技能等相对较为薄弱所面临的挑战

入学阶段通过调研,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一所省内地方院校,我校的生源多来自省内,尤其是以黔东南地区为主。由于生源地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所以大一新生多数存在着文化课基础及相关的基本技能等相对较为薄弱的问题。以我院思政专业10届本科班为例:35名学生全部来自省内,其中苗、侗、回、畲、布依等少数民族考生近70%,且有80%的学生来自乡镇乃至偏远村寨,这部分新生普遍存在着普通话水平低、英语基础薄弱、计算机技能更是少之甚少,有的同学甚至连基本的打字都要从头学起。

综上所诉,对于地方民族院校而言,不管是面向省外还是省内,就业形势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必须构建多种形式的学生实践活动,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信息等多个层面得以提升,从而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

二、提升民族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分析

(一)转变专业化教育观念,树立人才综合化的教育培养观念

当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求高校培养的人不再是只有一门专业知识而其他知识比较贫乏的人,而应是复合型的,具备现代化、市场化和创新潜能的综合性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培养师资的基础上,基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面向农村西部志愿者,中小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员等。另一方面,从西部地区的人才结构现状来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些具有较高学历的和专业任职资格的专业人才,就中等教育系统而言,虽然本科以下师资需求在递减,但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研究型师资依然稀缺。而就从我院开设的专业课程而言,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课程之外,还涵盖了法律、经济、教育社会学等诸学科的核心主干课程。对这些课程的适当拓展便可以为学生从事相关专业的考研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注重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为较高层次人才的成长提供了相应的发展空间。

(二)优化课程体系,凸显思政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体系要求

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它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合格。根据思政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发展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模块:一是文化素养和公共技能基础教育模块,包括培养科学人文素质、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普通话及外语应用技能、各种公文写作技能等课程设置,此类课程侧重实践训练,注重各种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三是专业拓展教育模块,包括、法学模块、政治学模块,行政管理学模块、公共管理学模块等模块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拓展教育模块在保持本专业学生专业特色的前提下,也为个性化的选择与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提升民族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尝试

把培养方案贯彻于日常管理中,使之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从而达到培养方案设定的目标。以下是我们在思政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语言交流能力提升及就业信息平台建构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实践尝试。

(一)专业引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首先,在入学教育阶段,使学生较为详细的了解专业课程设置,并使学生知道,侧重于不同的课程知识的学习所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可能的专业发展方向。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是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考试的必需,而法律类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参加司法考试和报考法律类专业研究生,经济类课程则使学生可以报考会计资格考试或是选择经济类研究生考试等等。

其次,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依据自身情况,使学生明确自己基本的努力方向和较高的奋斗目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低年级阶段需要准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有英语、计算机和普通话等的知识学习与考证,从而满足学生去一般性工作岗位就业的基本需求,其二是确立较高的的专业奋斗方向,如某一专业的考研或是司考、会计资格考试等,同时明确相关专业需要突破的难点,进行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努力。

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性选择,给予可行性分析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如对选择考经济类研究生的同学应指出其个人的知识基础状况,让其知道更应选择哪类学校及研究方向会有较大的把握被录取。

(二)构建晚讲平台,提升学生的表达、沟通交流能力

从普通话测试,到试讲及各种招考面试环节,均对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除了普通话基础薄弱之外,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系统训练和锻炼的机会。晚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引入的,目的是为大一新生提供一个表达自己、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具体做法是:在大一新生班每晚利用晚自习开始的半个小时时间,安排5-6名学生围绕某一话题进行3-5分钟的演讲,之后由老师或学生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具体要求是(以最近几级思政本科班为例):在时段选择上,要求在普通话培训(即“小先生”进课堂)3-5周后开始进行,这样可以使每个同学都积累一定的普通话基础知识,使演讲的同学有的放矢地锻炼自己的语言方面基本技能,而点评者也能作出较为专业性的评价。例如普通话培训后,点评同学任意能够指出演讲者口形是某些字母方面存在的发音问题。在选题方面,某一阶段要求选择同学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话可说的话题,目的是培养兴趣,在提升每位同学自我展示意识的同时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从而逐渐克服其紧张情绪。在点评方面,要求对每一位同学都要点评到其优点,然后再说其不足。点评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2)普通话是否标准。(3)叙事是否清楚。这是较为基础的方面。较高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流畅,逻辑清楚,生动精彩,富有感染力。点评的内容不仅是对台上主讲者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台下的同学针对演讲者的选题展开思考:假如自己面对这一选题该如何去做才能讲好这一选题。因而,通过晚讲这一平台,对每一位同学,不管是台上的演讲者还是台下的听众,通过每一次晚讲都能有所收获。大一一年晚讲的目标是:每一位同学能够在演讲、面试等场景下从容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情自然,语言规范,逻辑清楚。

(三)未雨绸缪,构建动态的就业信息平台

1.网络信息平台

为了获得各种招考信息的即时性,利用网络可以建构极为有效的信息平台,建构网络信息平台主要着眼于信息的获得和传递两个方面。信息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指定相关同学跟踪有关网站如: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司法考试网、公务员考试网、贵州人事招考网等,从而获得即时信息。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建立班级群,将从有关网站上获得的信息及时地从班级群传递到每个同学手上。

2.建立链接往届已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平台

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其所经历的就业考试情况对下一届的毕业生有直接的参考作用,尤其是本地各州县的事业单位招考信息。所以让每个同学通过校友、老乡关系与上届毕业生建立较为固定的联系方式,从而就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招考就业信息,再把所得信息在班级群上及时发布便可以形成即时有效的本地就业信息平台。

3.校园信息平台

校园信息平台主要是学生处及相关部门网站,把这些网站和班级群接轨,可以及时了解当年度的就业政策的变化及西部特岗、西部志愿者等的招录计划,还可以即时获得学校发布的各项指导毕业生就业的信息。

通过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拓展相结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在把职业路径拓展为教师、企业政工人员、司法工作者,政府行政机关职员及自主创业者等的同时,构建动态的就业信息平台,便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及就业路径的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爱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2]严仍昱.高校思政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及模式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3-0188-02

作者简介:曹永(1970,09-),男,硕士,讲师,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德育。

Abstract:Aimed at the challenge faced by graduates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jo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it,the thesis is intended to find a way to extend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and approaches via construct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curriculum system adapting to students of local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Meanwhile,training program is implemented in daily administration.It is expected to personally forge the students'ability and specialty in unique courses teaching process like classroo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apart from ensuring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Furthermore,the students are promot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knowledge,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Keywords:local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jor;employment capability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