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研究*

2016-03-19李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100

高教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李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100)



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研究*

李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100)

摘要:本文基于对高校学生适应性教育问题的思考,立足于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研究,通过诠释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内涵,分析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和存在心理适应性问题的原因,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家校教育观念、突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加强对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帮助农林学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树立价值自信,明确职业目标,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农林高校;心理健康;适应性教育

*本文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新时期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5SZ006)阶段性成果。

Abstract:The paper is based on both the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education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education research of university ju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problems of university ju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family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enriching social practice. Through these measures, we hope to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ju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nd help them to cultivate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anti-frustration ability, set up the value confidence, clarify career goal,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enhance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meet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ultimately.

Keywords: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mental health; adaptive education

高校学生适应性教育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工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影响着学生在人生道路中的思想成长和个人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近年来,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对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针对农林高校学生特点,帮助农林学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树立价值自信,明确职业目标,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协调,是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知、情、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保持主客观世界的统一,由此发展起来的健康的人格,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的情绪。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发展成熟,但在心理上正处于青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不论对社会发展还是个人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适应性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调控自我,敢于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对于农林高校而言,贫困学生群体作为心理适应性教育对象的一个重要分支,比重往往高于其他高校,其价值观、择业观、生活观以及学习观等都会受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从而更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困扰。因此,对于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问题应该从积极因素考虑,除了在物质上给予扶持,更应在心理上给予关怀和指导。

二、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心理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生活适应

大学生活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的变化,使从小到大凡事都依赖父母的学生不得不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以宿舍为单位的生活圈也不得不让学生及时地调整和适应舍友之间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对生活不适应使学生产生焦虑,甚至影响了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

(二)人际适应

大学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其中,同学之间的关系是大学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在独生子女众多的高校环境下,学生往往由于自身性格的不足或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主动地或被动地脱离集体,从而在人际关系上产生心理障碍。

(三)学习适应

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管理方式、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上发生明显的变化,其学科和专业的各门课程广博而深奥,这对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始出现学习动机不当,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性;学习内容缺乏专业性等现象。

(四)自我适应

在全新的环境下,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学子的竞争,很多学生缺乏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学校培养目标和自身成长目标上的角色认识,在自我约束、对金钱和时间的管理方面缺乏合理地规划。农林高校学生往往还存在对专业、对学校不自信,甚至排斥的心理,使学生难以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存在心理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许多学生基于媒体时代的沟通方式,淡化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人际关系,一些学生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导致学业危机,面临留级或退学。市场经济下的利益要求与高校道德教育的矛盾促使急功近利的心态滋长,部分学生一味追求自我享乐,忽视了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环境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缺乏广阔的社会视野和必要的社会认知,导致单一的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高校没有认识到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从而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特别对可能或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给予的关注和指导不够。

(三)家庭环境

家庭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在培养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肩负着教导知识、培养品格、规范行为、引导其独立生存的使命,但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观念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习惯养成,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四)自身因素

未经世事的大学生常常处于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斗争中,由于自我评价的盲目导致实际落差的产生,心理素质的脆弱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加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容易使他们在思索自身发展、他人评价以及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时,产生自暴自弃的消极情感体验,甚至产生心理危机和过激行为。

四、加强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途径探索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思政教师和政工干部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既在学生学习和学生管理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又在学生生活方面关怀学生,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结合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适应性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应性教育活动,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的发展前景、学习的科学方法、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鼓励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找到学习的目标。

(二)转变家校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校教育方面,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将真正具有心理咨询工作资质和能力的专业人士吸收到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中,并制定长期、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每年一次的心理普查,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鼓励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平时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和独立生活,将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授课、讲座、座谈、心理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层次化和专业化,针对常见的心理适应性问题,运用简单、生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中地训练和辅导。

在家庭教育方面,高校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机制,有助于帮助双方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保持协调一致,当学生遇到心理适应性问题,双方能够及时给予有效地疏导;父母要改变专制或溺爱的教育方式,注重与孩子之间平等、民主的交流,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其及时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其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自主判断的能力;父母为孩子提供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注重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孩子在家庭成员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三)突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的心理成长环境

创建优美舒适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一方面能够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生活和集体生活中。同时,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加深刻地、清晰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批评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弥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以外的空虚和单调,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成才的动机,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结构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

高校应为广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能力拓展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积极倡导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检验中感悟为人处世的道理,锻炼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环境的能力,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通过参加无偿服务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了解社会的平台,学习校园里和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促使他们的自身社会价值得以实现,能够在奉献和接触中得到被需要的满足感,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李红,姚玉红,程莉.低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统计大学为例[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2]杨超,罗维维,袁方舟.国内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

作者简介:李洁(1987,1-),女,河南省许昌市人,现工作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181-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