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2016-03-19张建强刘转玲运城学院思政部山西运城044000
张建强 刘转玲(运城学院思政部,山西运城044000)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张建强刘转玲
(运城学院思政部,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党的十八届第四中全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里程碑。只有将四中全会精神教育纳入《原理》课程教学体系中,把围绕全会的指导思想、任务和目标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理想教育和价值观教学系统,才能真正将《原理》课的教学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关键词: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
Abstract: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s a milepost of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ly by including the spirit education of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into the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and transforming the guiding ideology, goal and task of the session into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ideal education and value outlook teaching system, can the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be truly unified to the spirit of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Keywords: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Marx doctrine; integration
当前,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面对国内外一系列的挑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给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答案,描绘了一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制度现代化的蓝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各族人民共同愿望,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坚持依法治国,中国梦的实现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实现制度的现代化。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以制度的形式巩固和保障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在大学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必须把它放在统领和主体地位,依托高校课堂,对大学生做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讲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干课之一,让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融入本课程的教学中,是广大《原理》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灵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世界的洗礼,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我们应该努力把它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之中。通过教学,应该让大学生总体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基础理论来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首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科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外在世界和武装头脑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原理,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原理,它将人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来,找到了人的本质,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由、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改造社会的真正主体;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等基本原理,为形成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奠定了科学的依据。
其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点燃了复兴中华民族的航标,依法治国真正反映了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但它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信仰和拥护,才能变成实现中国梦、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它更加关注民生、尊重人性自由和现实需要。
最后,马克思主义是保证中国革命以及建设不断走向成功的思想利器。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领导人民不仅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而且还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各种改革难题,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前实际相结合,开出了以法治国的良方,描绘了一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施工蓝图。
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原理》课教学内容的核心
(一)依法治国是《原理》课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会议主题是依法治国,而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自由王国只有在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2]依法治国是党在认真研究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途径和根本保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运用和发展。依法治国点燃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圣火,它与每个人的幸福息息相关,集中体现了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应认同并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和法治理念。
个人的理想只有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一致,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原理》课的根本教学目标是从世界观层次上引导学生理性接受和认同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策。因此,四中全会精神进课堂,《原理》课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世界观和理想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自我解放的思想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回答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和难题。我们党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实际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完成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二)全会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代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培育了宏伟坚韧的民族精神,是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民族的脊梁孕育出来的浩然正气的结晶,鼓舞着民族的斗志,催人奋进。依法治国就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基础上的法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浩然正气基础上的法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这种伟大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性的内容,让民族的浩然正气得以伸张,保证社会能够健康发展,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张显,人人都能从善如流。
大学生是社会中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的民族观与时代观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有序、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讲解来帮助大学生将依法治国的理念升华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上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为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中华民族发展的道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出发,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实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教育中来,让大学生明确认识当前社会的时代主题,增强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和公民意识,提高对民族的时代责任感,勇于承担历史使命。
(三)全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推进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提供了基本依据。
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立场的价值观是《原理》课教学的本质和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依法治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次推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它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生活。
三、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原理》课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去理解并掌握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才能将其依法治国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原理》课的教学需要我们以不同的路径向大学生进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
(一)夯实理论基础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党根据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经过认真探索而提出的总体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步骤。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深刻而有效的理论教育,学生才能真正认同和接受它。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灌输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基本途径。然而,灌输并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二)创新教法
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到以理服人,以情育人。一方面,以理论探索为基础,深化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调整教法、因材施教,使教学更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对与全会精神的相关性知识内容的传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网络平台互动、分析比较、小组研讨、演讲辩论和知识竞赛等多种教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依法办事、守法意识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
(三)强化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也正是形成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凝结了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可贵的政治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思想基础。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哲学家们只是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我们可以通过外出考察、参加社会调研和志愿者服务等途径,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让大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服务社会。帮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和体验我国当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强大力量,用社会主义法治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努力践行全会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6.
[3]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4]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作者简介:张建强,男,山西阳泉人,运城学院思政部讲师,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