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问题、难点与对策
2016-03-19高祥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030
高祥(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0)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问题、难点与对策
高祥*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0)
摘要:地方师范院校转型给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提出应然要求:加强专业质量建设、为地方产业升级服务、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推进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以适应师范院校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建设问题,并面临学前教育专业复杂性、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与行业合作等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学前教育专业改革;问题;对策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进一步要求。2010年国家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一系列要求,促进高等院校以“教育质量”、“人才质量”、“办学特色”、“社会服务价值”为重点。12015年国家颁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地方经济“用工荒”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需求,以落实地方院校对地方经济的价值与服务的作用。
地方师范院校由于自身办学特色,在转型发展中需要结合国家提出的“人才质量”、“办学特色”、“社会服务能力”等要求探索符合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道路。学前教育作为当前师范院校的热门专业,其专业改革也成为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转型给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提出进一步要求。另一方面,推进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可以带动解决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与难点。
一、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对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提出应然要求
(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加强质量建设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向教师教育转型,不是弱化“师范教育”,而是以“师范教育”为优势、特色,向综合化发展转型,从而进一步支持、加强教师教育特色。在教师教育上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地社会需求与教育改革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养、输出主要依托师范院校。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基础教育稳定师资力量,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发展。但师范院校“定向”、“封闭”式的教师培养也带来教育质量上的弊端: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导致学习主动性降低;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为核心,缺乏广博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通识性知识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需要依托于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综合素养高、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对现代教师专业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定向”、“封闭”式的教师培养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教师的人才需求。因此,单一封闭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一方面,综合性大学参与到教师培养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也通过专业调整、突出特色专业,改革向综合化发展以提升自身综合办学实力。
(二)师范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师范院校的应用型转型也成为题中之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突出“服务地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业升级与创新”的能力。通过高等教育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师范院校也需要打破传统封闭性、单一性的壁垒。要转为开放性、主动服务型。人才培养应该主动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不是停留在死板的书本知识上。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创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也应立足于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依据现有学前教育现状来审思自身专业发展走向与目标。旨在引领、支持地方学前教育事业有效发展。
(三)师范院校大学化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以专科层次为主。现有幼儿园教师队伍中,中专学历占大部分,缺乏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教师。而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专业能力的要求。虽然,许多在职教师通过专升本、函授、夜校等方式进修学历,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师范院校大学化发展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符合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因此,师范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改革迎来巨大机遇与挑战。
二、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确立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用型人才标准阐释不明
本科院校包括师范院校转型旨在使地方院校服务地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技术、产业的发展。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具有实际操作、实践能力,同时要需要具备整体设计、监控、策划能力,这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调整要求。现有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对应用型人才标准还阐释不明确,其应用、实践、策划、设计的要求不突出,无法区别于以往的培养目标。
2.专业培养目标对培养方向与层次区别不够
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来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可分为“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不同职业生涯路线。当前专业培养目标虽然说法上不同分类,但未针对不同路线进行目标区别,大多还是以“教育教学”路线进行目标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应该针对不同的路线设置有联系、有区别的目标。否则,学生很难适应相应职业要求。同时从培养目标描述上看,无法甄别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与研究所层次培养目标重点。
3.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论述笼统,缺乏操作性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千篇一律、面面俱到、缺乏核心能力体现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阐述人才规格方面的内容。一般的描述着重阐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例如:“培养掌握学前教育教学理论,拥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可持续发展专业能力的学前教育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学前教育研究人员。”这样的阐释过于宽泛、笼统,未显示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不利于引导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建设。
(二)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设置依赖学科知识体系,而非能力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依据学前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来编制。结构上,课程主要分为“学校通识性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2课程内容上,学前教育知识体系又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阶段,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首先,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要求学生拥有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健康全科性知识背景。其次,幼儿园自身课程内涵的广泛性将幼儿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也纳入学前教育知识体系,这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保育知识与游戏活动组织与指导的相关知识。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例如三笔一画、计算机技能之外,还要求全面掌握音乐、舞蹈、美术相关技能。最后,学前教育改革还要求幼儿园教师拥有科学与人文素养、教育反思与科研能力等等。以上内容,每一项成为一门课程,相比其他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门类繁多,覆盖面广。使得学生课程压力繁重,而每一项课程的学习集中于广度上的学习,而缺乏深度学习。学生常常疲于应付每一项课程任务,又收效甚微。例如以音乐、美术、舞蹈为代表的艺术技能课程,实际上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练习、个别指导才能有所收获。但学时有限、课程众多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多种课程都难以使学生有深入体验的学习与发展。
2.课程设置缺乏个性与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较为雷同,缺乏活力。师范院校的转型需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特点以支持地方产业升级与发展,强调师范院校教育的地方性服务价值。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应该契合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体现自身特色。
以“通识性知识”课程为例。学前教育基础改革要求教师具有通识性知识,拥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现行的通识性知识大多体现在面对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上,例如《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一方面从课时安排上偏重人文课程,科学课程设置较少。另一方面,这些传统课程常作为学校公共课并没有将其纳入教师专业素养范畴考虑,以至没有引发师范类专业学生足够的认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在通识性知识课程上的设置实际是有所缺失的,没能体现通识性知识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的专业特色与个性。
3.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当下学前教育改革最新进展
地方师范院校转型要求所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发展。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上要紧随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以调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学科体系知识结构,而未能及时反映当前学前教育基础改革的最新进展。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滞后于现实发展,导致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无法很好适应,认为学无法致用。课程设置缺乏活力,没有体现当下学前教育改革新进展与前沿信息。
(三)教学建设的问题
1.教学方法转变力度不强
师范院校虽然已经意识到教学方法转变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惯性仍无法深入转变。多数教师教学方式仍以讲授式为主,为了体现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会辅助于案例分析、问题启发。但学生在课堂上仍以倾听为主,学生的头脑、双手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去实践、操作、体验。分析学前教育本身属性,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生活化、游戏化的特点。一线幼儿园教育改革多年一直在强调、探索儿童在教育中获得的主体性、操作、感知、游戏、探究等多样化学习体验。这实际也是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对高校培养怎样的幼儿园教师提出的要求。若想培养符合当前学前教育改革进展的幼儿园教师。那么,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契合、超越一线幼儿园教育改革探索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在课堂内感受过何为探究式学习、操作学习、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在未来工作中实践同样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这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方法转变日益迫切。若学生一直处于传授式、理论式的教学活动之前,怎么可以期望他们从中真正了解所谓的教学方法的原则与策略。只有学生亲身在课堂体验了、做了、试验了才有可能使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基础教育之中。
2.实践、实训教学质量不高
大多师范院校将实践、实训教学作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一个突破口。但是,当前实践、实训教学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实践教学可以包括课内课程实践、活动实践、教育见习与实习等层面。第一,课内课程实践要求配套相应的专业实训室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学前教育专业本身专业实践性较强,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能力结构分析,需要与之配套的实训室有包括琴房、舞蹈室、美工室、仿真幼儿园、蒙台梭利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而当前地方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众多、“秧田式”的传统教室为主,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从类型与数量上仍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第二,活动实践上,需要院系提供有质量的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前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积极性。这对专业教师的课外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提出了高要求。第三,教育见习与实习上,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一线幼儿园资源,安排学生有效见习、实习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需要基于高校与一线幼儿园间的互惠互利之上,否则容易产生实习基础不好找、实习基地质量不高的困境。
三、学前教育专业改革问题解决中的难点
(一)学前教育专业自身复杂性带来的改革难点
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复杂性使得专业改革具有诸多困难。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内容甚广,学科上涉及健康、艺术、语言、社会、科学五大领域;能力上涉及艺术技能、教育技能、研究技能;知识背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人文与科学通识性知识。如何合理安排这些内容,让学生形成合理的、有助于社会服务的核心知识与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牵涉到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方方面面。再例如,一方面,学前教育从属于大教育学,另一方面,无论是教育活动与课程设置上都有别于其他学校教育阶段,因此,如何平衡大教育学科背景与领域内专业能力是一大难点。
(二)师资队伍转型滞后,改革缺乏内在动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点就在于专业教师的转型以能适应、支持专业改革向前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促使专业教师自身就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与专业理论。一方面,专业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背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一线实践与工作经验,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年轻。大多数专业教师一毕业就进入师范院校工作,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具有丰富一线学前教育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同时,由于自身学历与教育教学经验的限制,其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三)院校与行业深度合作存在挑战
加强高校与幼儿园、幼教机构间深度合作是一大难点,是否能探索出一条“高校”、“基础教育”双赢的道路,高校与幼儿园间的合作是否能有效构成发展合作体,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其中涉及几个难点:
第一,职责与地位上如何分工与明确。师范院校的转型发展旨在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问题。一方面,需要双方合作,培养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支持、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推动不仅仅是人才供给上,还是科研成果上的引领与带动。因此,师范院校与学前教育行业在合作发展中各自的地位与职责是什么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例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如何平衡高校理论研究成果的引领作用与一线学前教育行业用人标准的需求。
第二,管理上,如何协调双方日常教学事务的有序进行。幼儿园与院校教育教学事务繁重,师生比与师幼比都很大。已往学前教育专业传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都无法真正深入实践进行实操,幼儿园也有所顾虑。究其原因,一方面跟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适应幼儿园教育日常有关,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实习并没有真正融入幼儿园的发展与管理中,大多数时候被当做“人情交往”和“附加任务”来看待。其目的也是在于害怕干扰正常的教学运转。因此,想要进一步探讨师范院校与学前教育行业深度合作还需要从整体设计上系统设计。
第三,师资上,如何流动与配合。为了解决院校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指导能力较弱的问题,一些院校采取邀请一线学前教育行业工作者参与专业教学,由于其自身也承担着承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多为临时、不固定聘任。而高校教师进入幼儿园一般为观察、访问或进行调查研究,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参与较少。双方教师间临时、不深入的流动与互动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因此,若想推动学前教育专业改革,院校与一线学前教育行业教师间的流动与配合需要进行较为稳定、深入的设计与安排。
四、师范院校转型发展中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与研究
师范院校的转型给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高素质、高学历、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区别于传统高师、职业教育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是应该充分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实践进展、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结构、本科学历人才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因素重新审思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定位。并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分析人才规格,并将其应该具备核心能力进行规定。
(二)课程设置围绕核心能力,体现整合与综合性
课程体系上,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试行)》、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要求以及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调查,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设置专业课程。打破传统式的技能与“基础三学”、各领域教育教学法分裂学习的设置。围绕学前教育专业能力设置相关课程以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实践、研究与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需求。
课程内容上,以“教育实践”为导向,以解决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能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从“学以致用”出发,结合当前学前教育改革进展,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与交叉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形成可以指导其进行教育实践的知识体系。课程学分设置上可以更加灵活,例如在高年级针对不同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路线去选择相应的课程,包括“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和“优势教学领域”的选择。
(三)依托地方,形成产学结合有效方式
政府教育部门可以充分发挥中间协调作用,为师范院校与幼儿园、科研机构搭桥牵线,以推进三方的深入合作。例如,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等。让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走出课堂,深入幼儿园、社区、科研机构等去了解幼儿园的前沿发展。同时也让师范院校的专业教师走出去,进入幼儿园、社区、科研机构去参与一线教育、调研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应用能力。
(四)师资转型从“结构”与“质量”双管齐下
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存在年轻化、缺乏实践经验、科研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实践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双重提高需要较长的过程。但师资转型以适应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又迫在眉睫。因此,调整人才结构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式。从专业教师队伍上可以形成科研人才、实践教学人才、技能教学人才、双师型人才几大结构。使整个教师团队能适宜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再次,充分发挥结构性教师队伍内部的相互促进与支持,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性质,将科研人才、实践教学人才、技能教学人才、双师型人才按一定比例配置形成课程团队,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最后,通过教研活动、访学、一线行动研究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个人“双师”素质,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角度出发,建立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 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 838/201008/93704.html.
[2]杨莉君,康丹.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6(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3-0105-04
*通讯作者:高祥(1989-),女,汉族,成都师范学院助教,学前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教师教育。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ly-founded normal colleges brings requirements to reform in pre-school education,such as quality of the course,services for local industries,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training.The objective of specific training,the course installation,the teaching building should be dealt with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and some challenges like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group,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industry have to be faced.
Keywords:newly-founded normal colleges;reform in pre-school education;problems;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