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认知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2016-03-19王鹤孔德静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王鹤 孔德静(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尺度认知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王鹤孔德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尺度认知是人们理解空间环境的本能,参与其中的尺度认知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设计空间环境的能力。因此,提出尺度认知作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方式,并从教案设计到教学应用等环节进行尝试。
关键词:尺度认知;空间;建筑设计基础
Abstract:Scale cognition is the instinct to understand the space environment. Scale cognitive methods can help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design space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paper takes scale cognition as the reform method of the Basic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n attempt from the lesson plan design to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Keywords:scale cognition; space; architectural design foundation
一、尺度认知的基本路径
尺度认知是人们理解空间环境的本能——空间是开敞还是压抑,是亲近还是疏远,都被进入其中的人们第一时间感受。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尺度认知能力是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之一,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的理解和教学极为重要。除率先改革的几所院校外,现阶段多数高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仍然停留在平面二维制图、包豪斯三大构成、水彩练习等层面,即便是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涉及尺度与空间的关系,但异我参照体系的空间模型远不可能取代自我参照体系的空间体验,由抽象感知到尺度认知的进程受到严重阻塞。并非授课教师缺乏必要的思考和体会,而是由平面入手的设计手法似乎成为许多经验丰富教师教学的致胜法宝,因为在他们的经验里已经建立起基于平面到空间投射关系的空间构形[1]。这种思维惯性从来不曾留意尺度入手是否更具有直观性和空间精准度,而对于这种稳扎稳打的设计思路抱有发展必然性的考虑和认同。然而对于缺乏尺度认知的学生而言,平面入手的设计成果只有依靠信得过的理性数字和计算公式,选择对空白的空间尺度感敬而远之和顺其自然发展[2]。因此,提升学生尺度认知的能力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当然,尺度认知的最终目的绝非仅仅是感受,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也不应该只会对空间尺度品头论足,把对尺度的认知转化为掌控空间设计的能力,使空间精确地符合功能定义和功能赋予使用者的心理暗示才是关键。
如何实现尺度认知是方法论问题。人们对尺度的第一印象来源于人的身体,其次是思维。换言之,思维是评价心理环境的标杆,身体则是丈量空间环境的尺子。这就是尺度有别于冷漠的尺寸数字的本质。身体置于空间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反馈是尺度认知的外在表现,通过自身与空间环境尺寸的对比而得到思维运算的最终结果。因此,缺乏大量空间体验而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缺陷。
二、从尺度认知到空间认知
尺度认知最终要归结于空间认知,人们对于尺度的把握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空间和利用空间。开间、进深、举架高度围合了空间,从而有了尺度的认知,即先有了使用的空间才有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这是空间利用的一般顺序。然而,空间产生的规律则恰恰相反,舒适合理的空间设计需要设计者具备良好的尺度认知素养,在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化之前率先于头脑中形成空间地图,这种地图是人们用来分析与记忆空间关系和空间要素的主要方式。犹如游走在虚幻的空间实体之中一样,哪里需要张扬哪里需要内敛都在第一时间获取情感的共鸣。
空间产生的过程得益于空间利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更擅长由果推因,从而加强对因的把握。空间认知是在空间利用中提炼的意识精髓,这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素质,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关注和表达的重点。而尺度认知是空间认知的第一步。因此,从尺度认知发展为空间认知绝非偶然,是久而久之的心理自发和日积月累的意识自觉。培养学生认知空间,清楚什么是宽窄什么是高低,而非1.5或者15.0,这有别于数字概念[3]。
当然,在实际教学操作中还是需要从数字概念入手,由理性的尺寸进化为感性的认知。学生需要学会扔掉工具用人体尺度进行测绘,设计从以数字为单位的机械手法提升到以空间为单位的认知技巧,把尺度感作为空间设计的唯一媒介。综合课程性质和意义而言,具备这些才是对后续课程的负责,否则流于形式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只能算是对几何制图和识图课程的延展,在理论层次上没有丝毫的进步和深入。
三、教案设计
本教案设计的核心内容以尺度认知为主线,以尺度测绘、尺度品评、尺度改良和尺度设计为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内容延续的课程作业,完成由单一产品到建筑单体再到建筑环境的认知与设计,将尺度认知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架构。教案由四个主题组成,主题之间在内容上具有明确的关联性,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链条。练习均以模型制作为主,结合相应的图面作业。四部分的测绘媒介均采用人体尺度,辅助必要的测量工具。
主题1非生命感知——产品与小建筑尺度测绘。
分为两部分:第一,尽量少的借助测量工具对指定产品进行人体尺度测绘,培养学生最初的尺度意识。这里的精准度不是考查的重点,旨在使学生充分感知身体与产品的尺寸关系。教学要求学会绘制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纸,为第二部分打下基础。第二,借助必要测量工具对指定小建筑进行人体尺度测绘,从简单、独立的建筑体量入手了解建筑的基本概念,形成对建筑的基本意识。要求有一定的精准度,制作模型并绘制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纸。
教学目标:了解身体尺寸并具备人体尺度的基本认知,可以不借助测量工具基本准确估算尺寸。
主题2空间本色——空间尺度品评。
要求学生在给定原则和范围的基础上,尽量不借助测量工具对指定建筑空间进行人体尺度测绘,同时品评功能分区的合理性、流线组织的系统性、空间序列的意趣性,这里教师提前介入对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和空间序列的基本内涵和其对设计的意义进行讲解,使学生把握空间尺度测绘的目的性。这一部分涉及建筑的平面形制、结构形式(如柱网排列)、构造与材料等,要求学生制作剖切模型并绘制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纸。
教学目标:运用主题1所掌握的基本能力对复杂建筑的空间进行人体尺度测绘并具备对空间尺度的品评能力,认识到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了解平面形制、结构形式、构造与材料等基本建筑内容。
主题3空间角色——空间尺度改良。
在主题2的模型和图纸基础上,结合对空间的亲身体验进行自我评价和异我评价的双向认知,分析现有建筑空间的心理尺度感和功能合理性,在规定不改变建筑总规模和各部分分区规模的原则下进行空间尺度改良,从而实现建筑空间从合理到舒适的转变,使建筑获得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提升。教师在此部分介入引导学生对原有建筑空间添加必要的设计元素,丰富空间内涵。要求学生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形成空间构形投射的改良平面模型,并绘制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纸。
教学目标:从学会品评空间尺度到学会改良空间尺度,了解必要的设计元素对丰富空间的意义,提高空间认知和空间改良能力。
主题4场景与生活——建筑单体与环境尺度设计。
结合主题3的成果,教师对改良后的建筑单体进行环境定位,并引导学生对指定的周围环境范围进行尺度测绘和设计,在注重环境尺度设计的同时,合理把握建筑与环境氛围的融合关系。此环节需要学生明确“空间可以辅助建立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认知,并以此为核心建立空间环境塑造的模式[4],实现场景与生活的设计构想。要求制作环境模型并绘制总平面和必要分析图纸。
教学目标:运用主题3所掌握的能力实现从空间尺度改良到空间尺度设计、从建筑单体认知到环境氛围认知的突破,具备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能力雏形。
四、尺度认知教学应用
在主题1教学中,第一部分选取指定课椅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利用人体尺度测量尺寸并绘制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纸;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对学校校门进行尺度测绘,其中包括石墙、门房、电动栅栏门、道闸等。主题2、3、4是一个连续性内容,选取学校指定教学楼(南楼)分别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尺度品评、改良和对其所处外部围合环境进行设计,即借助必要工具(钢卷尺)和人体尺度测量教学楼包括开间、进深和举架高度等各部分尺寸,建立对空间的基本认知,并由此思考对现状空间的劣势改良途径,在保证总体规模和分区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再设计,形成学生个人理解的新方案,并将新方案融于现状环境中,重新规划设计与其他教学楼围合形成的外部空间环境,形成具有一定场景和生活主题的新广场,令学生实现由单体建筑改良设计到群体建筑环境设计的连贯体验。
在经历四个主题的尺度认知训练之后,课程安排一周时间作为集中设计周,教师以SU模型形式给定地块及设计条件,要求学生在指定环境中完成小建筑设计。其目的性一方面在于考察主题训练的成效,另一方面为后续建筑设计课程提供设计实践基础。
五、结束语
作为空间设计基础的入门教案,尺度认知其实暗含着两层意思,它既是一种功能性尺度认知又是一种精神性尺度认知。当然后者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功能性尺度认知停留在作为尺子的身体与空间的物质关系,而精神性尺度认知则上升到空间带来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建筑设计着重考量的关键节点。
从尺度认知角度进行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有助于从一开始就对学生的尺度和空间意识进行引导和规范,避免从二维图纸到三维空间生硬过渡带来的设计断代,使设计不再趋于某种形式而具有真正的空间生命力[5]。出于对建筑学成熟范式的思考,实现从建筑学形式主义的肤浅到主体意识的理论自觉——设计基础教学如果缺乏这样一种实验性体验和研究性视野,有关空间的训练就会沦为僵化的建模技巧。
参考文献
[1]李立,赵巍岩.剖面优先:空间认知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J].新建筑,2009(5):97-100.
[2]宋晟,许建和,严钧.《建筑设计基础》开放式教学研究初探[J].华中建筑,2012(11):170-173.
[3]薛滨夏,周立军,于戈.从真实到概念——“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中空间意识培养[J].建筑学报,2011(6):29-31.
[4]胡滨.面向身体的教案设计——本科一年级上学期建筑设计基础课研究[J].建筑学报,2013(9):80-85.
[5]朱雷.空间操作: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及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反思[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年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尺度认知培养下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研究(项目编号:JYYB201419)。
作者简介:王鹤(1986-),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空间环境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