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融合路径探析

2016-03-19地方高校精准对接服务大庆经济发展促进市校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组

大庆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常态科技融合

地方高校“精准对接”服务大庆经济发展促进市校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组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9)

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融合路径探析

地方高校“精准对接”服务大庆经济发展促进市校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组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黑龙江 大庆 163319)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作为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新常态视角入手,借鉴当代欧美国家高校科技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经验和特点,结合互动创新理论,分析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在实际对接过程中大学、企业和政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科技要以服务发展当地经济为主,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的合作要从资源、人才的互补式合作转为双赢的创新发展合作模式,形成激励机制,并从制度、组织和环境三方面提出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发展对接的路径。

经济新常态;高校科技;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十三五”规划建议就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指出,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给予高校更多的财物支配权和科学技术路线的决策权[1];提高科研项目的优化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研究成果和市场配置因素,促进科技人才、科研成果、项目资金等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间循环流动;建设现代高校科技教育体系,推进产教结合、校企互惠;优化高校科技知识和科技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密切服务地方经济。

高校科技使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先进的生产力一定要配有高校科技与之相适应。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所以,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科技在当地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其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因此,正确认识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的关系,是保障高校科技健康发展,保障高校科技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的前提,使高校科研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校科技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科技保障,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地经济又是高校科技研发与发展的载体,如何促进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的一致发展,是新常态下提升高校科技服务当地企业和社会发展力的关键,是当前高校科研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合作创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互促关系”。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2]。高校科技在培养研究人员、推广科研成果和提升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高校科研项目实现水平与转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科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此,高校科研与地区经济的发展须协同一致、相互作用,从而使整体效能发挥最大功效。

2.“共进关系”。所谓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合作创新的共进关系,指高校、政府、地企、科研机构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市校深度融合为目标,以面向市场需求、提升高校科研水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权利、责任、义务共担共享,职责、权利合理匹配,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实现共进退、共融合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和过程。

3.“协作关系”。经济发展需要人才;高校要积极主动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高校发挥人的能动性,在实现当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科技人才的延续性,实现科技人才与当地经济社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科研人员的过程中,在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时,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发展。

二、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Anderson(2002)和Karlsson(2002)认为创新是各种要素的参与,提出的三螺旋(Triple-Helix)理论描述了“大学——产业一—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在出版的《三螺旋》(Triple-Helix)书中首次提出大学——产业一—政府(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三螺旋创新模式[3]。三螺旋理论将大学、政府和产业很好地联接起来,是较为直接用于描述和指导大学如何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同时更好地发挥效能的理论。高校科技可以为地方经济服务,出发点是通过塑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好地为地方政府、企业及事业单位服务。因此,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问题。高校问题是指高校科研人才培养质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对接,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国家对高校科技的投入力度不足,基础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科技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培养人才规格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我国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合作创新融合的认知不到位。我国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高校科研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树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念,没有将本地企事业用人单位作为自己的最终服务对象,缺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自身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的责任和担当。最后导致高校自身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

2.政府问题。政府在促进市校企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创新发展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高校一般是属地管理,地方政府的履职性影响制约着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的融合发展。首先,高校自我发展的机制模式缺乏宏观调控和主观监督,高校科研运行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其次,高校与地方企业融合的动能不强,由于双方之间缺乏政府主体的领导保障,使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方面没有监管制度和约束机制,使地方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失,从而使地方企业参与的信心不足。最后,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合作缺少政策支持和可持续合作制度,当地政府部门没有建立促进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合作的协调机构,制度也不够健全。所以,高校科技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

3.企业问题。高校应具备培养科技人才、科学研究、科技文化传承的功能外,还要面向企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高校科技与地方企业的联系不紧密,地方企业缺乏高校科技支持和创新动能。由于高校和地方企业是独立的单位,分别有着不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清晰的利益界限,导致地方企业参与高校科研的热情不高,导致在某些领域两者融合的深度不够,不能更好地实现共赢互惠。

三、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

1.高校科技体制创新。建立科技创新信息交流平台,寻求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合作的落脚点,实现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之间、科技之间的真正融合和可持续发展。一要健全高校和当地经济合作体之间的领导机制;二要保证合作层面上的互相协作、长时间的互动和交流,使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合作运转更加快捷和高效。要创新高校科技发展道路。首先,高校不仅仅要优化招生专业设计,还要针对当地经济特点,突出重大项目和重点科研项目的建设,加大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建设,时刻保持与当地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紧密关系,提高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结构的深度融合度。其次,高校要创新办学理念,在以往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高新技术培训力度,使高校科技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最后,高校要加强高水平科研教师的引进,加强对科研创新人才师资的培养,提高新型专利、新产品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2.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拓展。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需要搭建形式多样的合作创新平台,使众多科研项目、发明专利和科技新产品联合在一起,建立起长远、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高校科技在城市建设规划、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科技人才培养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只有搭建高校科技创新信息交流平台,才能准确把握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合作的契合点,真正实现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的合作共赢。首先,构建多元科技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建立在于处理当地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上的保证。高校可以联合当地企业的研发机构和团队,共同组建科研室,组织科研创新团队,共同合作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和新型产品设计,还可以自己组建科技项目的研发团队,以校外横向课题的形式来承接当地企业的外包科研项目。其次,成立科技创新园区。建立高校科技发展组织,形成高校科技新技术成果创新基地,促使高校科技成果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最后,建立高校创新创业基地。高校教育培养科技人才,通过深化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的合作关系,在科技知识课程、实践研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搭建多功能科研创新平台,实现高校与当地经济的合作、融合、共赢。

3.高校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下高校要与当地政府、企业保持团结协作的良好关系,在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充分发挥高校科技的作用。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校科技与当地政府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长期、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加速高校科技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科技服务上升到新阶段。

第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针对高校科技研发提供资助政策,根据高校发展规划划拨项目资金,支持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准许高校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科研合作等方式融资,鼓励当地企业参与高校办学,共同进行高新技术的创新[4]。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共谋发展,实现互惠共赢的空间很大,当地政府应利用高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总体规划,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优化融合环境。高校作为一种公共利益属性的非营利性组织,在市校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培养与当地企业、其他组织单位的可持续合作关系,促进高校科技和资源的共享,营造高校科技开发、科研师资培养合作的良好氛围。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着眼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优化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平稳增长的经济。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加强高校科技“精准对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融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从而为地方高校科技与当地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探索更为科学的途径。

(课题组长:刘传雷 成员:郭永霞,张玉先,范文艳,杨金伟,左瑞红,王浩,东波,周长录,田鑫,翟晓帅,刘畅,王颖秀)

[1]原松华.创新驱动引领中国迈向“十三五”[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18-21.

[2]易小芳.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27):9-13.

[3]徐卫河.大学科技园建设基本路径创新、转型、应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2-53.

[4]曾良.加强市校合作 努力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内江师范学院的实践与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79-81.

〔责任编辑:李敬晶〕

F124.3

A

1002-2341(2016)04-0042-03

2016-05-10

2016年度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新常态下地方高校‘精准对接’服务大庆经济发展促进市校深度融合的研究”,项目编号:DSGB2016010;2014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毕业生党员就业引领示范性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刘传雷(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科员,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就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常态科技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