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与《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2016-03-19

邓小平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

刘 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邓小平与《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刘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100009)

〔摘要〕《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以全会的形式就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作出的第一个决议,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史上的纲领性文献。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根本性质、现实意义等论述,为决议的制定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决议》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谋划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回应各种思潮挑战和谋划文化发展道路的客观结果。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论述,为《决议》的框架结构提供了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风尚,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为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指明了方向: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与《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使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议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或《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以全会的形式就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作出的第一个决议,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原则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史上的纲领性文献。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为《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制定和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性质、现实意义等论述,为《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谋划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程中的客观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基本内容。1979年9月30日,叶剑英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总结历史经验和谋划发展布局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这个讲话稿是邓小平主持修改的。它明确把物质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内容。这为提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构想打下了基础。同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重申了这一战略思想。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把“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条基本经验之一。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专门设立“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节,初步论述了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主要内容和五年内实现党风、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等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至少二十年内的四项工作之一。1985年9月18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高度,再次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正是在贯彻中共十二大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精神前提下,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2〕。在此基础和视野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程的客观结果。

(二)《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客观结果

自从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这一命题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为什么要建设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搞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以邓小平的论述和探索最具有代表性。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邓小平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诸多内容。比如,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在论述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时,比较全面地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他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3〕包含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提出发扬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五种革命精神”,批判和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邓小平的讲话具有指示和导向性质,需要上升为全党的意志;同时对于其中的逻辑关系,也需要上升到理论层次。因此,明确规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给实践工作以具体指导和方向,是客观形势的需要。1986年9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芬兰总理卡莱维·索尔萨时说:“我们的方针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同步建设。精神文明的内容是什么,需要明确规定。”〔4〕《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是顺应这种形势的结果。

为什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也多次做了详细而有力的论述。其一,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革”的教训,邓小平认为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比如,20世纪60年代良好的精神文明支撑中国人民渡过困难时期,而“文革”对社会道德风尚、理想纪律造成严重损害。“提倡精神文明,就是要解决社会风气不良的问题。”〔5〕其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邓小平在论述精神文明的内容时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6〕把精神文明提到与社会主义共命运的高度。1982年4月10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之一。〔7〕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8〕其三,精神文明是保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政治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9〕他尖锐地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10〕

邓小平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升了它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11〕

(三)《精神文明建议决议》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回应各种思潮挑战、谋划文化发展道路的客观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诸多政治思潮的挑战。其中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符合毛泽东思想,搞改革开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一种“左”的错误。二是借口“文革”的错误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右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三是认为改革开放就是要先搞物质文明建设,而后搞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是涉及中国社会发展根本道路的问题。针对这些思潮,邓小平多次提出批评,并要求从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角度做出回应。基于此,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12〕这就把精神文明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紧密联系起来,为回答各种政治思想疑虑起到拨开云雾见晴天的作用。

尽管邓小平多次警告要警惕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还是出现了各种消极、腐朽、丑恶现象。极少数党员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忘却理想、信念、宗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知法犯法,甚至不顾国格人格出卖国家经济情报,这种“一切向钱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资产阶级哲学,是危害社会主义的因素。邓小平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3〕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要求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否则无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无法教育人民和后代。1986年1月17日,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再次强调要根据十二大提出的目标,“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14〕。“一手硬、一手软”的形势迫切需要中共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上日程。

邓小平提出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实际上是要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问题。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就提出“要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15〕这实际上是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本质区别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谋划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客观结果。

二、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论述,为《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框架结构提供了指南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共分八个部分,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共同理想、道德风尚、民主法制纪律教育、教育科学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党组织和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文革”结束以来,邓小平对科学教育地位作用、发展规律、人才保证等问题的论述非常多,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详细介绍。“文革”结束以来,邓小平关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论述主要包含以下层次:马克思主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理想是其方向和主题,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民主法制纪律是其主要内容,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是其动力。此外,还包含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础上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等新型社会关系。这些都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观念,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围绕这些基本问题的基本思想,为制定《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6〕

《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部分中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观念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决议强调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反对教条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脱离一切条件的“万能论”等错误观念,贯彻“双百”方针,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宣传。这些思想同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

(二)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统一的。邓小平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过去为什么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和信念。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7〕。有了共同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

实现最高理想和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中共十二大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1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是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风尚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19〕关于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四项基本原则都与民主有关;把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结合起来;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纪律、民主与党的领导相结合等等,这些思想为《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提供了理论基础。它指出:“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20〕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不可分的;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对于违法乱纪的犯罪分子,要实行专政;要在全国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法制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教育,根本问题是育人。《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一节,正是对邓小平这些思想的展开论述。比如,《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在论述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时指出:“民主和法制、纪律不可分。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决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21〕

有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践运动,才有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邓小平要求反对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号召“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22〕。

在中共十二大确定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23〕这实际上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框架。《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指出:“要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在全国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军民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24〕据此,区分了社会主义提倡和反对的道德观念,区分了党员干部的道德观念和普通群众的道德观念,强调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以来,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5〕要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教育人民成为“四有”新人,明确表达了新社会的主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此外,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可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观点,关于提高人民素质的观点,关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观点,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观点等,都为十二届六中全会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奠定了基础。

执政党具备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道德品质和精神状态,反映其性质、宗旨和形象。邓小平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26〕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首先要具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素质和特点,才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任务和光荣称谓。中共十二大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强调党的思想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共产党员应当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起模范作用。《决议》中“党组织和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一节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一是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搞好党风;二是以模范行动和艰苦工作,组织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27〕

“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对于如何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做出许多重要论述。比如,关于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党的传统和作风的思想,关于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的思想,关于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的思想,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关于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的思想,关于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在此基础上,《决议》从“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出发,概括地论述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意义,指出:“建设好的党风,思想教育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必须努力改革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建立和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和人民监督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得到有效的监督。”

三、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为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指明了方向

(一)邓小平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是贯彻《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具体表现,也指明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决议》的根本方向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上升为全党的意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具体展开。这样,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强调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提出广东“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指亚洲四小龙——引者),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8〕。

(二)邓小平坚持在《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中写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指明了根本方向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受到了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的干扰。右的干扰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全盘西化,否定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邓小平明确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1月16日,他在中央干部会议上把怀疑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称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同年12月25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29〕1981年7月17日,邓小平明确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核心就是反对党的领导,而没有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30〕这就点明了自由化问题的根本性质。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升到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专门强调党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他指出:“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31〕

在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在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草案)时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讲得最多,而且我最坚持,因为在人民群众中确实存在这种思潮。还有其他的议论都反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张把资本主义一套制度都拿过来,似乎这样才算真正搞现代化了。“自由化是一种什么东西?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中国现行的政策引导到走资本主义道路。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是要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方向上去。所以,我多次解释,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有个名字,就是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32〕正是在这种远见卓识指导下,《决议》明确规定:“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是根本违背人民利益和历史潮流,为广大人民所坚决反对的。”

遗憾的是,由于党对思想战线上的领导软弱涣散,邓小平的指示没有得到传达,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并没有被遏制反而不断蔓延。1986年底出现学潮。同年12月30日,邓小平同中央一些负责同志谈话时说:这是几年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的结果。因此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是放任了资产阶级自由化。〔33〕1987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正是贯彻《决议》的重要步骤。

尽管邓小平一再强调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但1989年还是发生了政治风波,而这场风波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蔓延有关。邓小平在总结这场政治风波的教训时说:“四个坚持的对立面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他深刻指出:“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34〕在改革开放的整个时期,都要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艰苦奋斗的教育。这种思想对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仍然具有意义。

(三)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和《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使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指导下,在中共十二大系统论述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基础上,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制定和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根本性质、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内容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此基础上,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是关于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第二个纲领性文献。中共十五大以后的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专门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届六中全会,也专门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做出决议,这些重大举措都体现了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方向的基本规划;是从文化建设方面回答“中国走什么路”的重要文献;是党探索和坚持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回答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思潮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7.

〔2〕〔11〕〔12〕〔18〕〔20〕〔21〕〔24〕〔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173,1174,1175,1199,1183,1202,1180,1188.

〔3〕〔6〕〔7〕〔19〕〔22〕〔29〕〔3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368,367,403,359,262,368-369,391.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4-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139,705-706.

〔8〕〔15〕〔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26,225,149.

〔9〕〔10〕〔13〕〔14〕〔16〕〔17〕〔25〕〔26〕〔28〕〔31〕〔32〕〔33〕〔3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111,144,154,152,3,144,28,39,378,45,181,194,248.

(责任编辑陈萌王丽娟)

声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统数据库收录,其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2-0103-10

〔作者简介〕刘仓(1975),男,河北滦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1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两会”与社会主义民主两种重要形式的关系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