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办好地方党报的若干思考
2016-03-19彭志雄
彭志雄
(湖北黄石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黄石 435000)
运用邓小平新闻宣传思想办好地方党报的若干思考
彭志雄
(湖北黄石日报传媒集团,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邓小平一生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对此有过许多深入的思考和论述,也有过丰富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与时俱进,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研究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对新形势下办好地方党报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性:一是“党报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保持鲜明的党性;二是要为群众办报,靠群众办报,办“管用”的报纸;三是要倡导清新、简洁、通俗易懂的文风,坚持“走转改”,在走基层中转作风改文风。
〔关键词〕新闻宣传;党性;群众办报;走转改
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一生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对此有过许多深入的思考和论述,也有过丰富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是新闻里手,宣传行家。早在青年时期留学法国时,他就参与创办过《少年》、《赤光》等报刊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又长期担任《红星报》主编,集采编排、出版、发行于一身,是办报全才。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南区主持全面工作时,邓小平就新闻宣传工作作了深刻全面的讲话,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性。他到中央工作后,特别是第三次复出后,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非凡洞察力的伟大政治家,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新闻宣传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丰富,逐渐形成内容完备的体系。本文仅从其体系的大海中舀一杯水,以浇灌地方党报之花,使之更加茁壮而鲜艳。
一、“党报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保持鲜明的党性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伊始,就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对党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员当然有权利进行批评,但是这种批评应该是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现在不是讲什么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讨论吗?可以讨论,但是,在什么范围讨论,用什么形式讨论,要合乎党的原则,遵守党的决定。否则,如果人人自行其是,不在行动上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定,党就要涣散,就不可能统一,不可能有战斗力。”〔1〕他进而要求,党的报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党报党刊、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要保持鲜明的党性,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一些人背离邓小平的谆谆教导,偶尔出现一些杂音、怪音、邪音。正如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现在,在一些单位和一些人那里,党的意识淡漠了,党性原则讲得少了,有的对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置若罔闻,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还专挑那些党已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受到敌对势力追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不为党服务,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愿意甚至不敢坚持党性原则,岂非咄咄怪事!”为此,习近平同志针对性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党报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的前沿,是主阵地、主力军,任何时候都要与党同呼吸、同声调,为党站好岗、放好哨,要敏感地侦察到“政治异味”,敢于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为党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这是党报的职责所系,也是其价值所在。
一段时间以来,个别歪曲、否定党史军史的文章大行其道。而一些地方党报在这样的倾向面前,长时间“默不作声”、“袖手旁观”,有的甚至推波助澜。有的党报编辑还对此类文章颇感兴趣,个别人甚至津津乐道,主动约稿、刊发此类文章。如果听任此种现象蔓延,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出现思想混乱:土地革命是否应该搞?红军是否应该建立?人民解放战争是否应该打?如果这些都被否定掉了,那么共产党执政也就不合法了……试想,这样的结论是多么荒唐和可怕!如果共产党办的报纸竟大量容许这样的文章、言论泛滥,那是什么样的“政治家办报”呢?
总之,各级地方党报应始终遵循邓小平的教导,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党报理所当然应该对错误的政治倾向说“不”,敢于亮剑,敢于拿起批评的武器,不要怕人说“保守”。
二、为群众办报,靠群众办报,办“管用”的报纸
邓小平自称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的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他的新闻宣传思想体系中,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是重要特征。邓小平认为,要办好地方党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结合实际,二是联系群众,三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说:“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2〕,就“能摸到社会的脉搏”〔3〕,对领导也是最大的帮助。他十分强调群众办报,“大家办报”,办群众爱看、对群众有用的报纸。煌煌三卷《邓小平文选》,数百万言,其中用得最多的词汇是“管用”、“顶事”或“不顶事”。他强调开展批评是报纸的“威信”和“力量”所在。他说:“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央过去表扬了几个报,主要因为他们实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非弄得很清楚,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弄得很明确。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有意识地作好坏对比。”〔4〕报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实也是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来监督、批评党和政府的工作。
如何办好地方党报,提高其指导性、针对性、贴近性,邓小平也有许多具体论述。他说:“报纸必须抓住每个地方的特点,这就是指导性”〔5〕,为此,“报社要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6〕,因为领导者全局在胸,掌握着方向,报社只有时刻与领导者保持联系,才能“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针”〔7〕。他甚至还就地方报纸如何选用新华社的电讯稿作了明确指示:“作为地方报纸,新华社总社的广播稿不一定全用,要适当选择、改编、压缩、提炼,要考虑对象”,“有的小报就比大报办得更结合实际,更切合群众的需要,更通俗活泼”。〔8〕
我们现在一些地方党报存在着既脱离群众也脱离领导的问题。党报是党的喉舌,喉舌要为大脑准确发声,就一定要像邓小平说的“时时和领导取得联系”。而现在一些年轻新闻工作者不善于甚至不屑于与领导交朋友,有的私下里对领导提出的号召甚至表示反感。对这一点,各级党报领导者应对一线采编人员加强教育引导,应该十分明确地在报社内部提出这样的主张,即:“党有所呼,报有所应”,一定要“根据本地当前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方针”〔9〕,决不能你领导说你的,我想报道什么就报道我的。说报纸脱离群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群众火热的建设生活不热心采访报道,对群众中的先进模范人物缺乏采访报道热情,对党和政府当前开展的重大工作不注意抓特点、抓典型、抓经验进行采访报道和舆论引导。如对于正在开展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缺乏鲜活的、典型的报道引导,都是一般性的动态新闻,缺乏可读性、指导性、针对性,同质化倾向明显。二是搞快餐文化,一味迎合,大路货泛滥,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浮皮潦草,对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的报道简单应付。反之,却让一些无聊的明星大腕报道和负面社会新闻充斥版面,看是贴近读者,实际上是低估了读者的审美情趣,脱离了人民的美好期待,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小报报道甚至成了网络的传声筒,不良信息的垃圾桶,不履行正面引导的传媒职责,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对此,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按照邓小平的教诲,切实加以整改。
三、倡导清新、简洁、通俗易懂的文风,坚持“走转改”
说邓小平是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一点不假,说他是宣传大家也不为过。他一向倡导生动活泼的文风,不讲长话、写长文,文章要言不烦、说话掷地有声是他几十年一贯的风格。直到88岁高龄时,他仍然尖锐地批评“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10〕的形式主义,主张“精简”,“少说多做”。还举例子说,毛主席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主持起草,要求不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11〕他进一步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
邓小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里有一个十分典型、生动的例子,不妨拿来赏析一下:
笔底似有千钧力
——简析邓小平同志口述的一则消息
一九四六年九、十月,刘邓大军连战皆捷,攻势凌厉;蒋军屡战屡败,损失惨重。蒋方黔驴技穷,便使出了撒谎这“最末的一手”。国民党中央社为鼓其士气、乱我军心,一会儿造谣说刘伯承负伤,一会儿说刘伯承潜逃,一会儿又说刘伯承牺牲。延安新华总社为戳穿敌人的谰言,特派记者吴象、方德前去采访刘将军。刘将军当时正忙于指挥作战,便请邓小平同志接待记者。邓政委问明情况后,沉吟片刻,便一字一句地口授了一篇电讯稿:
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引)
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主)
【新华社随刘伯承将军总部记者七日电】当记者往访刘伯承将军时,将军总部浸润在紧张而冷静的气氛里,发报机的马达隆隆作响,街上电线纵横,通讯备极忙碌,刘将军在一幅巨大的地图前以电话指示机宜。记者以中央社捏造刘将军牺牲广播稿出示,刘将军一笑置之,仍继续其电话指挥。他正在创造一惊人战果。据刘将军总部某权威人士称:中央社这种无耻造谣,在于掩蔽其接二连三败绩,并图以振奋其再衰三竭之士气军心。近日他们一说刘将军负伤,二说潜逃,三说牺牲,前后矛盾可笑。天才指挥刘伯承将军部队,在三个月内已歼灭蒋军十个旅(师),第三师师长赵锡田负伤被俘,第一旅旅长黄正成被执,三十一师师长刘铭锡、一八一师师长米文和仅以身免微服落荒而逃。其他高级军官被击毙者更不计其数。他说:刘将军现在发挥其高明的军事指挥天才,不久的将来,蒋介石军将再一次尝到刘将军的厉害。*原载1946年10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一版。
这篇由邓小平口授,吴象、方德记录整理的消息,全文不过300余字,但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有描写,有议论,有分析,有叙事。叙事中有顺叙,有插叙。语言洗练,一气呵成。可谓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笔底似有千钧力,堪称消息之精品。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句号前的六个分句:消息一开始,主要人物(刘将军)很快出场,使蒋方谣言(刘伯承牺牲)不攻自破。这种突出主要新闻事实的写法,使读者“一口咬出馅子来”,很好地体现了总社的写作意图,而且开头六个分句非常连贯、紧凑,好比一幅速写,描写也很具体,如“紧张而冷静的气氛”,“马达隆隆作响”,“电线纵横”,“通讯忙碌”等描写,极富现场感,使人如临其境。“一幅巨大的地图”,显出“总部”的气象;刘将军在地图前以电话指示机宜,显示了战争的氛围。这六个分句像一帧无形的照片,把新闻事实一下子记录、定格下来,凸显于读者眼前。
第二、三个句号前共四个单句,承上而来,又有发展。一使人明白了记者来访的目的,二使人明白了被采访者的态度。“一笑置之”四字极妙!第一,它照应了上下文的“忙碌”;第二,最重要的是它十分传神地表现了刘将军对敌人的轻蔑,因谎言本不值一驳,用笔老到而暗含辛辣。“继续其电话指挥”,既是事件描写的不可缺少的情节,又印证了前面所言的“忙碌”。忙什么呢?“他正在创造一惊人战果”,这句也是承上启下,使文章环环相扣。
第四个句号前,又插入一个人物,借“总部某权威人士”之口,对蒋方造谣的用意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三个分句,要言不烦,一针见血,体现了邓小平一贯的语言风格。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用词精当,搭配合理,用典不露痕迹。如“无耻造谣”,“掩蔽败绩”,“振奋士气军心”,颇见遣词造句功力;“再衰三竭”是用典,但如水中着盐,不显眼而有味。
第五个句号前,补述蒋方谣言之内容,在叙述中加以嘲弄,使“可笑”的矛盾让人一眼望穿。第六、七个句号前,通过插叙,交待背景材料,用确凿的事实印证敌军接二连三败绩,军心士气再衰三竭,所以要造谣;同时赞扬了我军的声威。这也进一步说明,天才的军事指挥刘伯承将军绝不可能“潜逃”。
消息末了一句最为有力,它如蓄满弓的离弦之箭,直射敌人咽喉,使其闻之丧胆。文章收得干净利落,而且余韵无穷。
此外,这篇消息的标题也特别值得玩味:它不仅突出了主要新闻事实,能够笼罩全文,而且引人入胜,极富感染力。这些都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效法。
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为榜样,坚持搞好“走转改”,在走基层中转作风改文风,使新闻界荡漾着清新之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61.
〔2〕〔3〕〔4〕〔5〕〔6〕〔7〕〔8〕〔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150,150,147,146,146,146,14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64.
〔11〕刘应文.邓小平文风的本色与特征[J].人民论坛,2014,(36):54-56.
(责任编辑肖雪莲王丽娟)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6)02-0053-05
〔作者简介〕彭志雄(1957),男,湖北大冶人,湖北省《黄石日报》传媒集团副县级干部,主任编辑,主要从事新闻宣传实务与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