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学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的实效性研究

2016-03-19杜建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高教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语用学实效性辅导员

杜建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语用学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的实效性研究

杜建清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样会受到语言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的适用范围和分类进行界定后,通过将“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等语用学理论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相结合,探索语用学视阈下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实效性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用学;辅导员;工作用语;实效性

Abstract:As a sub-language symbol system, the working language of college counselors has been affected by language rules as wel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finitions of the range and classification of working language used by college counselors, analyzes the working language of college counselors under th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Speech Act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way of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king language used by college counse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theories.

Keywords:pragmatics; college counselors; working language; effectiveness

教育部24号令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具有教育和管理的双重任务。”实践证明,以上任务的顺利实现主要是通过“话语”载体。因此,如何清楚妥帖地将要表达的语言意义,借助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也会受到语言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合理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语用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对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语用学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的适用对象、内容及其分类

(一)适用对象

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实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1]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就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理解和使用,它既包括辅导员的语言使用情况,也包括学生的信息接收和反馈情况。

(二)适用内容及其分类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这一特定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其适用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1.指令、宣讲类。主要是指辅导员对国家、学校等相是指关规定和政策进行阐释、宣讲。例如,新生报到入学后,辅导员对本校《学生手册》相关内容进行解读、阐释。因所阐释的内容往往具有不可违逆性,故这种阐释也常常带有指令性的意味。再如,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辅导员在带班范围内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宣讲活动,将国家的政策和思想理念明朗妥帖地传递给大学生——这一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2.谈心、谈话类。主要是指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等形式的谈心谈话。谈心谈话是考察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谈心谈话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占了很大比重。如,大学生寝室矛盾后的调解性的谈心谈话、大学生学业困难的指导性的谈心谈话、大学生做错事情后的含批评意味的谈心谈话、大学生获得成绩之后的表扬性的谈心谈话,大学生自卑、迷茫的鼓励性的谈心谈话等都隶属于此类范畴。

二、语用学视阈下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实效性的途径探讨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现状

运用准确妥帖的语言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缺少对语言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认识,在辅导员工作用语中也缺乏对语言理论运用的重视和思考,尤其是新进的年轻辅导员常出现工作开展不顺利,与学生的交流不畅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收效不理想。因此,如何合理运用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中的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瓶颈问题,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显得愈发迫切。

(二)语用学视阈下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实效性途径

1.利用“会话含义理论”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的实效性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即为了保证会话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准则,特别是所谓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其中合作原则中又包括: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和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质的准则(Quantity Maxim),即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和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即要有关联;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即要清楚明白,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避免啰嗦),要井井有条。[2]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中,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都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指导着我们的会话、交流,只是针对不同的说话人和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侧重。

(1)有时更侧重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如新生开学报到时辅导员对《学生手册》内容的传达,尤其是在学籍管理、违纪处分、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方面;再如辅导员对“大学生参军入伍”、“大学生医保”、“大学生创业”等学校、国家相关政策的传达。类似上述情况中,高校辅导员用语更加强调话语的清晰、明白、完整,让学生听完后一目了然,即更多地要遵守方式准则。

(2)有时更侧重质的准则(Quantity Maxim),如在处理寝室矛盾时,在尚未全面了解所有情况时,切忌只听信一家之言而说出过于武断的话,此时高校辅导员用语更加强调“质”,即所说的话,所得出的结论更应该是有理有据的,不能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说出偏袒其中一方或损害另一方的话。同样的还有在处理寝室失窃,评奖评优分配名额,进行贫困生甄别等需要得出结论或说出与结论相关的话时都应跟侧重于“质”的原则,让学生信服。

(3)有时更侧重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如传达学校、学院各部门相关信息或要求时。具体来看,如果学校要求提交学生生源地贷款回执单的电子版和纸质版,那么辅导员在通知时就最好一次性通知清楚,如果第一次通知要交电子版,第二次再通知交纸质版,不但为工作带来麻烦,更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耐烦,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辅导员用语更强调量的原则,即要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同时不要超出这个范围。

(4)有时更侧重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如与学生谈心谈话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即“形散神不散”。具体来看,在与上课经常旷课的学生谈话中,主要围绕“经常旷课的原因”、“学校关于旷课行为的处分”、“鼓励好好上课”等方面来开展,切忌因各种原因使得谈话主题跑偏而使谈话失去重心,最后导致谈心谈话效果不明显或失去原本的效果。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工作用语则更加强调“关系准则”,即用语要与主题和目的有关联。

当然,学习并懂得使用这些原则和准则并不是说要求人们在会话中要始终遵守这些原则和准则,有时候为了表示礼貌或者为了让听话人能够在通过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推导出相应的语用含义会故意违背其中一项或几项准则。因此,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学习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并主动应用到学生工作用语中,才能使得用语清晰得体、交流顺畅,才能使得工作开展更加顺利,真正使高校辅导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2.利用“言语行为理论”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的实效性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在美国哈佛大学做讲座时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这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其中,行事行为理论更是指出我们在说话时,并非只是单纯地说出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让听话人理解我们说话的目的,也就是奥斯汀所说的“行事语力”(Illocutionary)。行事语力,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汉语中常说的“言外之意”。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身体和心理都趋于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表现出来就是自尊心强,遇到困难或遭到挫折后容易产生对现实不满的过激行为或强烈的自卑感。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处理某些事情上尤需注意。

合理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导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用语,在不伤害大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实现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矫正。例如,当高校辅导员遇到学生旷课、打架、作弊等不良行为,第一时间面谈时在用语上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因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通过由寒暄开始、暗示结束,反而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内疚与自责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利用“关联理论”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用语的实效性

“关联理论”是由法国学者斯波伯(Sperber)和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在1986年提出来的,是当代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派别。该理论指出语言交际并不是单纯的编码-解码过程,期间还涉及到推理,交际双方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理解对方所说的话及话语中所暗含的内容,他们需要寻找一个最佳认识模式,即使用关联原则。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所具备的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对辅导员工作用语的指导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学生语言使用与语言反馈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推断出学生话语中的隐含意义,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敏感多疑,不愿直接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常常通过看似不相关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情感,这就需要辅导员能够合理运用关联理论推断出学生的真实想法,为之后能够顺利开展学生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四版中文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0-171.

[3]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钟发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研究——从语言学的视角进行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113-115.

[5]唐忠海.基于语用学的学生思政工作用语研究[J].消费导刊,2008(14):160-161.

[6]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2-107.

[7]洪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语言艺术研究——从语言学的视角进行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113-115.

作者简介:杜建清(1988,5-),女,硕士研究生,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8-0262-02

猜你喜欢

语用学实效性辅导员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语用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思考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