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化及其启示

2016-03-19陈秋苹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1期

陈秋苹,沈 敏

(1.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 2. 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外语系,江苏 南通 226300)

职业教育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化及其启示

陈秋苹1,沈敏2

(1.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 2. 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外语系,江苏 南通 226300)

摘要:2020年形成“现代职教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目标。职业教育体系化的过程是有关职教的各利益群体彼此合作、互相协同的过程。美国国家战略层面的普职融通、多方参与、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制度设计,寓职于教,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关键词:职教体系;美国经验;体系化思考

从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目标,到2014《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内容不断清晰完善,而如何有效地执行政策,是职教体系化目标达成的关键。美国早在1862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案,每遇重大危机、经济转折或突出矛盾时,都会通过修改与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应对经济冲击,实现社会平稳发展。作者通过对美国职业教育的实地考察、体验,接触美国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人员,对其职业教育体系化的国家战略设计和法律保障、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TE)的普职融通、工学结合的成人生涯路径(Adult Career Pathways, ACP)模式等印象至深。美国教育在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和学生终身发展方面的国家宏观战略设计方面对我国职教体系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 国家法律的制度理念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美国社会对“什么是高品质的公共教育”有着长达30年的聚焦、讨论,“有用”是普遍的共识。应对全球化、个性化以及创新社会的需要,公共教育不但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技巧,而且要能提升人们的工作能力;不仅要能使人们获得工作,而且要使人们持续学习和提升知识和技能。1984年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及其1990年修订案、1998年第三修正案,响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大幅度放宽职业教育补助对象,取消补助对象年龄的限制,增添成人、妇女和单亲家庭的补助对象,使职业教育从提供就业所需要技能的功能,扩展到具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功能。2006年新修订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中,将以前“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VE)改为“生涯与技术教育”[1]。生涯与技术教育强调生涯与技术——人的终身发展和教育回应社会需要的观念深入人心。2012年新一轮的帕金斯法案修改提案《投资美国未来:生涯和技术教育改革蓝图》,对高品质的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蓝图进行描绘,强调对接、合作、问责、创新四大核心原则,成为生涯与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有力导向。其实早在1998年,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美国全国最大的教育协会——职业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AVA),已改名为生涯与技术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r Career & Technical Education,ACTE)[2]。协会阐述了改名的如下理由: 试图改变人们对“职业”无效的观念,职业被认为是非大学的培训;改变过去政策制定者、商界、父母、学者、教育者、媒体对职业持有“过时”、低层次技术等负面的观念;许多政策机构已经不再用“职业”的概念。生涯与技术教育协会意识到,国家有意识地需要职业教育,公民需要一个强大的知识基础和技能。生涯与技术教育协会致力于提高工作性能和其成员的满意度,提高公众意识;通过与立法者和政府领导人的沟通,为生涯与技术教育项目争取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资金。生涯与技术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的内容知识、认知策略、学习技巧、过渡知识和技术,发展具有竞争性的职业领导力,前瞻性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确保国家具有竞争性的劳动力。生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工作,而是为了学习者生涯准备的教育,职业是一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方式,职业教育应当是为过好民主社会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和生涯与技术教育相互辉映的是1994年通过的《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使“学校到工作”的实践成为席卷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界的风潮。在探索和实践基于学校的学习和基于工作的学习、学术学习和职业学习、中等教育和中学后教育的结合中,教育、职业教育在社会平等、人的发展、经济社会需求中的重要功能得以强化。1998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劳动力投资法》(WIA),对就业和培训制度进行了被称之为“最彻底的改革”,美国人力资本投资战略重心从“职业教育训练” 转向“劳动力教育训练”。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开发一个具有竞争领导力的劳动力市场以提高美国整体劳动力素质和国家竞争力。法律通过全新的制度设计,整合所有政府的职业培训项目,加强每个人在新的经济竞争中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性质发生了从“ 职业教育训练”到“ 劳动力教育训练”的重大转折,劳动力教育训练成为为全体美国人、为美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人力资源投资。从国家战略高度的职业教育理念到生涯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社会共识,这是美国职业教育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两大功能的重要体现。

二、 有效的制度执行

(一) 普职融通的生涯与技术教育

在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法案评估、终结后,2014年开始,美国除阿拉斯加和德克萨斯州(自愿执行原则)外的其他48个州采用并且实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CSS),这是由美国各州政府发起制定的全国统一课程标准,旨在确保美国竞争力,为所有学生做好跟全世界的学生竞争的准备,而美国的竞争力取决于一个能够为年轻人作好上大学和就业准备的教育制度。共同核心标准规定了K-12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一个学生到大学和劳动力市场的清晰框架。签署参加使用这个标准的州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制定比标准高出或降低15%的州标准来执行。加州就制定了高出15%的更严格的标准来执行。其中,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生涯技术教育框架7—12年级”,由加州生涯与技术教育标准和框架咨询集团改进、加州教育厅发布、加州教育委员会采用,有与之配套的课程指导。加州生涯技术教育规范了基于标准的课程结构、基于标准的课程计划和授课、管理和支持服务、社区加入和合作、生涯与技术教育基础标准应用,以及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工业部门、艺术、媒介、贸易、家庭服务、医院、旅游、公共服务、运输等14个大职业类的课程内容和标准[3]。在作者所参观的几所美国公立高中,均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职业技术课程。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老师是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师型”教师。在一所高中,既能看到学术科的学生用大部头的课本在攻读大学预修课程,也能看到普通科的学生按部就班修读高中课程,也有职业科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在仿真手臂上寻找血管、学习注射……这种制度安排强化了学术学习对升学及学生终身学习和就业能力的影响,增强了职业性的教育对学生较早、成熟地选择未来职业的作用。选科制、学分制让每个高中生各得其所。普职融通在这里既不是宣传层面的“平等”说教,也不是强制性的学位安排。

(二) 多方参与的成人教育

成人生涯路径让我们看到了多方参与的美国职业教育及其“终身教育”的含义[4]。美国人在对2020年人口和就业岗位预测时发现,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职业,有越来越多的就业“第二次机会”,需要不断地学习、培训才能应对产业需求、岗位变化,原来各自为政的公司、学校、社区聚集到一起,共商成人生涯路径。成人生涯路径项目一般由大学发起,周期一般为三年,每个成人生涯路径项目针对一个行业或产业部门,雇主参与课程设计的细节,确定雇主所在部门需要的素养和技术,确定雇员晋级和资格证书的要求,大学承担招聘成人生涯路径学生和为他们进入一定层次的岗位做准备,雇主对雇员发展的共同职业阶梯形成共识,保证给雇员工资、学费、时间,每个阶段完成的学生得到雇主的奖励,雇主间签订不竞争雇员的协议,防止雇员被利益诱惑而跳槽给雇主带来损失。成人生涯路径课程有六个基本设计要求: 学生必须保证至少一个学期或14~18周全日制教育;在准备阶段学生进入兼职岗位;同一领域(通讯、建筑、制造业等)的雇主一起支持,尤其是雇佣兼职学生;同一领域的雇主必须保持共同的职业阶梯,每个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教育培训就有被提升、加薪、表彰的机会;保证课程的必要内容;课程能有迅速回报,让学生显示其进步。职业阶梯课程旨在好的教育和好的工作训练的结合。教育者必须在每个阶段明确雇主要求,用职业阶梯课程的恰当范围和顺序给予回应,雇主必须考虑雇员成功的顺序、工作进程设计、职业阶梯以使雇员适合工作场所需要。

课程框架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基础层次包括前后关联的专业、职业经验、基本工作技巧;技术中心层次主要包括技术和技巧,该层次同时是基于一个工作群和工作基础的学习机会;技术专长层次包括高级技术技巧、高级专业、工作场所的经验。成人生涯路径项目得到公共财政持续的支持,每个地区的成人生涯路径协调官负责数据收集、会议组织、宣传和各种形式的沟通,在大学、雇主、政策制定者、社区领导者之间寻求足够的、富有弹性的合作,直到这些成人学生“学到更多、挣得更多”。成人生涯路径项目赋予雇主重要角色,雇主参与培训的具体细节,尤其是培训方案的制定。雇主从成人生涯路径项目中得到长远的好处:找到了好的、足够的劳动力,在全球经济中生产出了更好的产品。

这个系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雇主的广泛参与、基于工作的学习、综合的职业指导,高素质的教师和政策支持使这个系统产出了高效的教学,对青年人就业和转换到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青年人发展和进入成人社会产生了实际影响,为优质劳动力的持续培训和供应找到了一个有力的途径。

(三) 信息网络的有效支持

美国《劳动力投资法》对美国人力资本投资制度进行系统改革的核心,是把与工作机会相关联的所有项目整合在一起,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制度。美国劳工部主办的美国职业生涯信息库(America’s Career InfoNet,ACINET),就职业信息、行业信息、国家劳动力市场信息和资源发布一站式信息,为求职者提供了一个包括“职业探索”“发现培训”“发现工作”等在内的“无缝”服务。“职业探索”中详细地介绍了职业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增长最快的职业类型、就业数升降情况、工资水平、行业职业发展趋势等信息;“发现培训”则对培训的类型、费用、资助与奖学金方法、适配评估有专门的介绍;“发现工作”对人们创建求职计划、研究雇主和工资、简历申请、面试谈判技巧等进行指导,并提供综合服务,通过北森测试、弗兰德职业性向测试等手段帮助人们在其原有技能和新需求间进行评估,提出培训建议,帮助求职者、年轻人、雇主、社区实现共同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美国职业中心”等国家级网站提供职位空缺信息和人们简历信息,以实现空岗匹配。

三、 对我国职教体系化的思考

(一) 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设定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提出:“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是法律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界定。法律对“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第十六条)、“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十三条)都有明确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都提出了现代职教体系的目标。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新的“现代职教体系”目标,既回归了职业教育法普职融通的理念,也回应了2002年后政策一再强调的产教深度融合的要求,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路径上,把职教系统内部的中高职衔接与职教和普教的沟通融合提到了并列的地位,把二十多年来关于职教体系建设的政策表述变得相对全面和稳定下来,表现了政策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显示了职教体系建设的动态发展过程。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2014年6月16日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系统介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设计了体系的层次结构、终身一体、办学类型、开放沟通等基本架构。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其提出了职教体系建设两步走的量化目标: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由十个维度构成: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继续教育参与人次、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率、高职院校招收有实际工作经验学习者比例、职业院校培训在校生(折合数)相当于学历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实训基地骨干专业覆盖率、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职业院校校园网覆盖率、数字化资源专业覆盖率。这十个维度实际上窄化了职教体系化目标。因为十大指标无法判断中职、高职学生数的增加是否表示中高职的衔接;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率的有限提升,是否表示产教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招收有实际工作经验学习者比例的提升,是不是由企业参与、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普职融通在指标体系中无从查证。当这些指标被完成之时,既不能有效达成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也无从评估职业教育质态提升或整个教育生态的改善。

(二) 实践中的问题

相较于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化的实践,我们面临两个主要问题:

首先是普职长期分离、分层所带来的职教社会认同问题。国内第一份专门聚焦中职学生发展和就业情况的报告《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中职生就业率超过95%,已经高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5]。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为78.1%,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的75.5%;从学历层次来看,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9.7%,比本科生的67.4%高出12.3%。这些看起来很美的指数,并不能掩盖职教招生的尴尬:走进千家万户,用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招来的学生千姿百态。为了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目标,各地依然还在靠制度性的招生计划来获得生源。尤其是高中阶段普职比例,在某些地区是由招生“计划”强制实现的。

2006年以来,财政部、教育部开始执行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学费减免制度、助学贷款或延期支付学费制度。2009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享受免费教育。2012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由一二年级农村(含县镇)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尽管职业教育政策极大地扶持了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学生接受教育并赢得工作机会,但人们依然对教育实现社会流转的重要功能寄予期望,职业教育仍未成为受教育者的自觉选择,职业教育不能有效地实现从“国家需求”到“百姓需求”的顺利转变。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驻马店共识》近一年来,未见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的有效执行,与此成为鲜明对照的是,《教育部关于公布201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备受关注。“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不改变的前提下,追求博士点、硕士点、“专升本”,依然是本位利益驱动下职业院校的当然选择。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不但面临目前中高职不能广泛、自由衔接的问题,在教育文化深厚的中国社会,由于普职融通存在社会文化、制度设计、课程设计、证书等值、市场认可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也远不能满足中国百姓对孩子发展的需求。

其次是社会参与度低影响职教功能发挥的问题。中国就业促进会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但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却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特别是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由于教育渠道对劳动力人口的分流,过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的劳动力供给增量趋于缩小,中等职业学校及高校毕业生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渠道,而大学毕业生的增速快于白领岗位的增速。在市场就业机会平衡的状况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近3年更进一步加剧。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就业结构性矛盾日趋凸显,供求不对接、不匹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企业招工难,而占新生劳动力近一半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招工难与就业难并行。教育结构中职业教育的比例问题、职业教育结构中中职和高职的比例问题成为整体大教育的结构性问题。单一的公有办学模式,学校没有生存压力,难以转向市场需求导向。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与之匹配的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用人比重一直维持在60%以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嵌入在产业结构调整、教育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战略转变等更为宏大的社会结构中。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能否契合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劳动力需求是个大的问题。仅以作为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职业院校来谈教育改革、校企合作、满足需要是远远不够的。基于目标导向的、协调职业教育的政府、企业、用工单位、学校、家庭、学生等多个利益主体关系的制度设计还有待跟进。如此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切性,缓解市场所需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提高整体社会的效率。

(三) 对策与思考

1. 普职融通,回归教育本质。按照政策目标表述,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目标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已经修订完成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还是正在修订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都贯彻和执行了目标要求,强调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准绳来设置专业体系。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首先是为社会输送人才,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具有二维性,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需求,因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转型阶段,产业结构仍在调整过程中,如果单纯以社会需求作为现代职业教体系的目标,往往会造成“教育的震荡式变革”。“近一百多年来,教育上不断震荡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对待人性的态度缺乏明确性和连续性。”[6]从深层次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涉及的两个核心概念“技术”(“以人为载体”)和“技能”(“‘人化’的技术”),都是以人为核心的[7]。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适应产业结构需求的同时,内在担负着实现学生能力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根本性社会目标,这也是普通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学习借鉴美国“生涯教育”的理念,让职业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职教面临的迫切任务。生涯与技术教育的理念和学校到工作的实践,使人们对教育的选择更加自由,避免和缓解了人们对教育的焦虑。相比而言,我们人为地分化各级各类学校,通过不同的资源投入加剧教育社会的分化,教育本身的竞争使整个社会陷入“名校”所造成的等级化焦虑,既无益于整体社会智力资源利用,也无助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和发展。我们应用灵活多变的方法,通过学分互认、课程互通实现普职融通,有效化解教育的焦虑,减少考试制度及过度教育的浪费。

2. 强化结构性制度设计。中高职衔接是职教系统内部对“职教体系化”最广泛的认同,中高职衔接最普遍的理解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招生制度等方面的衔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对此做了非常好的范例:目录采用“专业类—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基本学制—继续学习专业举例”的体例,体现了专业与职业、中职和高职衔接及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中高职专业规划、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但据作者对职校教师国培班学员的调查,几乎无一教师关注及知晓相关政策,他们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也缺少深入考虑,相当多专业的培养方案由职业学校的教师独家制定而无行业参与。中高职的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和办学利益相互独立和分隔,要实现彼此真正的课程衔接存在困难,即使对口招生也没有真正实现课程的衔接。职教体系化需要中高职衔接,但中高职衔接并不能涵盖职教体系。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不能光在学校里搞职业教育,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有四种:一是非连续学程,就是读一段,学一段,做一段,再学一段;二是往复式的培训;三是工学交替;四是终身造就[8]。无论从哪种模式来说,职业教育都需要有企业的参与、社会的支持、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对于国家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劳动力引领、支撑,美国拥有共同的州立核心标准、成人生涯路径和现代信息网络这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基于雇主之间、雇主与雇员间、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良性合作和互动,其职业教育的可达性、可供性、可持续性值得我国借鉴。

3. 国家战略高度的体系化设计。职教体系建设的目标需要一个体系化的政策系统来支撑实现。体系化的政策系统是各种政策的相互配合与协调,而不是各种政策的多变与矛盾。在宏观层面,要把国家战略和产业变化作为职教体系建设题中之意,改变职业教育制度设计“闭门造车”的局面。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把国家战略和产业结构变化研究作为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基础部分,着力打通职业教育参与和实现国家战略的有效路径,塑造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影响的信息传递机制,有效执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在中观层面,应有市场导向、政府支持、主体多元、竞争合作的体制机制设计,甄别职业教育发展中利益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在职教体系各参与方的利益关系中,我国要形成雇主在型塑劳动力过程中起决定性、先导性作用的激励机制。在职业教育的学校主体微观层面,我们应树立“全人教育”的理想来培养学生岗位操作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专业和产业、企业对接,课程和职业标准对接,学习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量化指标只有有效地涵盖职教体系建设目标指向,才能对2020年的政策目标实现程度进行有效评估。寻找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创新机制,使现代职教体系成为重构教育系统、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是政策目标的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 1 ]Gorden H R D.TheHistoryandGrowthofCareerandTechnicalEducationinAmerica[M].Illinois:Waveland Press Inc,2014:132.

[ 2 ]CORD, NASDCTEc.TheCareerPathwaysEffect[M].Texas:CORD Communications,2012:73.

[ 3 ]Career Technical Education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 Grades Seven Through Twelve [EB/OL].(2014-11-02)[2015-06-07]. http:// http://www.cde.ca.gov/ci/ct/sf/.

[ 4 ]Hall D, Hinckley R.AdultCareerPathways[M].Texas: CORD Communications,2007:109.

[ 5 ]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EB/OL].(2013-02-28)[2015-06-12].http://www.moe.gov.cn.

[ 6 ]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8.

[ 7 ]姜大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把握三个基本问题[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1):1-3.

[ 8 ]郭扬.中高职协调发展不仅仅是衔接的问题[J].江苏教育,2012(18):12-13.

(责任编辑赵俊杰)

Th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Enlightenment

CHENQiuping1,SHENMin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1;2.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226300,China)

Abstract:Establish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policy objective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2020.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a process of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ystem design in American national strategy level,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multi participation, learning society,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the embodi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instruction, brings us lots of inspir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merican experience; systematic thinking

doi:10.13316/j.cnki.jhem.20151130.001

收稿日期:2015-09-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YJA880007);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

作者简介:陈秋苹,教授,法学博士,从事教育政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6)01-0099-06

沈敏,副教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 2015-11-30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51130.140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