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向就业师范生面临问题与有关政策探讨

2016-03-19佳,方

高校教育管理 2016年2期

刘 佳,方 兴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定向就业师范生面临问题与有关政策探讨

刘 佳,方 兴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62)

摘 要:当前我国的教师供应呈现三大新现象:教师供应数量得到明显改善;教师供应的城乡差距日益凸显;教师供应学科间的结构性差异愈发显现。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2007年在我国试行并逐步推广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资助政策已经难以有效应对和解决我国教师供应面临的新问题。这需要我们加强资助政策的针对性和引导性,通过明确师范生的就业区域与就业学校名单,定向引导师范生未来就业的学科,并为去农村从教师范生的个人发展定向,从而实现资助的效用。

关键词:定向就业;免费师范生;资助政策

师范生资助政策的实施需要立足于本国教师队伍供应的现实状况。通过出台不同的师范生资助政策从而引导和调节师范生就业,是各国政府为了保证本国教师数量与结构的稳定而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师范生资助政策先后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1949年至1997年的免费加助学金政策时期;1997年至2007年的收费加混合资助政策时期;2007年至今的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时期。目前我国师范生资助政策的现状是:部属师范大学全面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地方也积极尝试和试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1]。2007年出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立足于我国教师供求的现实背景,而今我国教师供求现状相较于2007年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呈现出新的现象与特征。那么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否仍能适应目前我国教师供应呈现出的新现象与新特征呢?是否仍能有效引导和调节师范生就业,进而实现改善我国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的目的呢?如果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需要调整,应该如何调整呢? 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部分特别指出要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足见目前回答上述问题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基于此,文章将就这些问题予以探究和解答。

一、当前我国教师供应呈现三种新现象

师范生资助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本国的教师队伍供求现状。2007年我国出台师范生免费教育资助政策是为了应对我国师范专业报考率低、师范生不愿意从教等问题,目的是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来全面持续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可以说2007年出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我国教师供应相对不足的问题。但是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市场不景气,加上我国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人数[2],如今我国教师供求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并呈现新的现象。

(一)教师招录比逐年攀升

在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的当今社会,就业问题已经成了横亘在许多大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何确保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成了许多大学生入学后就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教师职业因为其稳定性强、工作待遇有保障等因素,成为大学生们热衷追逐的对象。一方面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开始热衷于报考教师资格证,为具备从教资格做准备。以我国中部地区某省近三年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为例,2012年非师范专业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比例为48.2%,2013年为54.7%,2014年为61.2%,非师范专业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热情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师范专业学生从教意愿和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3]。作者曾纵向调查了某师范大学师范生近三年的从教意愿,2012年该校70.2%的师范生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毕业之后从事教师职业,2013年该比例为79.1%,2014年为84.8%。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师范生愿意毕业之后从事教师职业。

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几年教师招考热作为新的社会现象开始在各地频频出现,相关的新闻报道也是层出不穷。仅以我国中部地区H市近三年教师统一招考的报录比情况为例,2012年报录比为8.9∶1,2013年报录比为10.3∶1,2014年报录比为12.1∶1,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由此我们就可以窥见当前我国教师招考的火热趋势。在教师招考热的背景下,我国教师供应数量相比于以往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农村学校教师供应远落后于城市学校

教师招考热的兴起使得我国教师供应数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往教师供应整体上相对短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但是这种供应充足以及岗位吸引力增强的背后却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由于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师范生们在教师招考时往往更愿意报考城市地区,而不愿意报考农村地区。同样以作者调查的H市为例,2012年该市教师招考城市学校的报录比为13.8∶1,而农村学校的报录比为2.8∶1;2013年城市学校报录比为14.7∶1,农村学校为3.1∶1;2014年城市学校报录比为16.3∶1,农村学校为3.3∶1[4]。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学校在教师供应上远落后于城市学校,而且呈现出差异逐年扩大的趋势。而部分师范生之所以愿意报考农村地区学校,并且报考人数还呈现出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当前教师招考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们害怕自己考不上,所以选择了报考竞争压力相对较低的农村教师岗位。而相较于报考城市地区学校的师范生而言,这部分师范生往往在学业水平与能力上相对薄弱。作者在对部分报考农村学校的师范生进行访谈时,他们均表示是因为对自身考取城市教师岗位信心不足,才退而求其次选择报考农村学校教师岗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教师供应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教师供应的数量上还体现在教师供应的质量上,农村地区的学校在两方面均处于严重的劣势地位。因而,在当前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引导和促进师范生去农村地区从教,应该成为我国师范生资助政策所关注的重点。

(三)教师供应学科失衡严重

除了教师供应的城乡差异外,当前我国教师的供应还存在学科上的结构差异问题,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数量供应上存在巨大的差距。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小学阶段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学科的教师供应较为富足,而体育、美术、音乐学科的教师供应相对短缺;初中阶段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学科教师供应充足,而体育、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供应相对紧缺;高中阶段政治、地理、生物、艺术、历史、体育、信息技术的教师供应相对短缺,而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学科的教师供应却过于充足。在许多中小学校教师总体上不缺编,但是学科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某一科或几科教师人数偏多,而有些科目却缺少专业对口教师,往往只能通过教师跨科兼职或请代课教师来弥补。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因为缺少专业的学科教师,英语、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规定性课程常常无法正常开设。作者曾经对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参加培训的一期教育局局长和校长们进行开放式访谈,询问他们所在地区或学校教师的学科配置结构情况。83%的局长和校长普遍表示其所在地区或学校存在教师学科配套失衡问题,往往是主要学科的教师供应充足,而其他学科的教师供应紧张。其中一位Z校长更是表示,其所在学校已经连续5年招聘不到专业的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由此我们可以洞悉当前我国教师供应中学科失衡的现状。随着教师供应数量整体上得到明显改善,供应充足之下的学科间结构性差异愈发显现,并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关注。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面临新问题

根据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2010年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共同印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就业实施办法》)。依据《就业实施办法》,各省份分别出台了本地的免费师范生就业实施办法。每年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夕,各省份均会提前发布本省份免费师范毕业生信息和就业岗位计划。然后免费师范生根据生源所在地的就业岗位计划与用人学校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并最终就业。自2011年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以来,已经有4届免费师范生走上了教师岗位。从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就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教师供应的现状。

(一)难以适应当前我国教师供应现状的变化

2007年出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我国师范专业报考率低、师范生不愿意从教等问题,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并且未来从教。为了保证该目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采取了签订协议、建立诚信档案等方法确保师范生毕业后能够履行义务。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教师供应情况下,我国出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极具现实意义的。可是随着我国教师供应情况的发展与变化,我国正在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需求。在大学生就业愈发困难的当今社会,教师岗位已经成了许多大学生心目中的“香饽饽”,编制等因素的吸引力正激发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考教师岗位。以往师范专业报考率低、师范生不愿意从教等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善,大量非师范生也开始积极报考教师资格证,渴望有机会从教,我国教师供应的整体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如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以往重点解决教师供应数量不足的问题,如何调节和解决我国教师供应城乡失衡、促进教育公平,成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而在当前我国教师供应情况变化的现实背景下,资助政策的聚焦点应该放在如何吸引和促进更多的师范生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但是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其相关规定显然不能有效实现该目的,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教师供应现状的变化。

(二)难以有效引导和调节师范生去农村从教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和《就业实施办法》对于免费师范生毕业之后的就业规定缺少针对性,只是笼统地规定师范生要回生源地从教10年,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师范生要到农村从教2年。这样就使得师范生毕业之后往往倾向于选择去城镇学校任教,而不愿意选择去农村学校从教。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免费师范生去农村从教的比例极低:陕西、江苏、云南、安徽、江西和河北等6个省份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生仅占首批免费师范生总数的4.1% ;在福建、山西、甘肃、贵州、青海、海南、山东、宁夏、内蒙古和广东10省份,更是无一名免费师范生去农村学校任教[5]。而且每年各地提供给免费师范生的教师岗位普遍是县城及以上地区学校的教师岗位,基本没有农村教师岗位。因而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引导和调节师范生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一方面,虽然政策规定师范生必须在10年的服务期去农村从教2年,但是这并不能促进师范生去农村从教,2年的农村从教对于师范生而言只不过是不得不履行的义务。而且在10年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让师范生自由地选择2年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也难以及时、有效地改善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供应。另一方面,在我国各省份农村之间的发展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必须去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2年,究竟是去市郊地区的农村,还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显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现行的政策并没有明确规定。

鼓励和引导师范生去农村学校任教是政府出台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初衷之一,也是当前我国教师供应现状变化背景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可是目前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引导师范生去农村从教,从而实现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

(三)难以引导和调节师范生去紧缺学科从教

免费师范生毕业之后需要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就业,通过与用人学校互选的方式最终确定就业去向。每年毕业季,各省份都会发布本省份免费师范生就业岗位计划,列出招聘免费师范生的学校及学科。由于《就业实施办法》规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掌握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情况,会同机构编制部门在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额内,提前安排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编制计划,各地应首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省级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6]。这使得每年各省份的免费师范生就业岗位计划都是针对当年本省份生源免费师范生毕业人数与学科分布情况而“量身编制”的。这样往往是就业岗位计划在“迁就”免费师范生,而不是免费师范生来满足本省份的教师实际需求。由此虽然每年各省份都能保证本省份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顺利就业,但是这些毕业的免费师范生并不能实现调节和改善本省份教师学科结构的目的。也就是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并不能引导和调节师范生去各省份教师紧缺的学科从教,这归根到底在于其在资助师范生时没有明确的学科针对性。当前我国免费师范生按照学科培养的数量,往往是依据所在师范大学的学科招生计划与常规培养规模,并未充分考虑师范生生源地不同学科教师的紧缺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虽然相关政策鼓励在免费师范生招生的过程中考虑不同学科教师的紧缺情况,但是仍未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机制。因而如何加强师范生培养的学科针对性是我国师范生资助政策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建立三个定向就业的师范生资助政策

教育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类似,其制定和执行过程通常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包括教育问题的感知、教育政策问题的确认与议程建立、提出和评估备选方案、政策选择与政策合法化、教育政策实施、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的调整与终结几个阶段[7]。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虽然已经难以适应我国教师供应现状的变化,难以有效发挥资助的效用,但是我们仍应秉持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的立场,而不是废除。一方面,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出台的初衷包含了促进师范生去农村地区从教、促进教育公平的目的,也希冀解决农村教师供应落后的问题。另一方面,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采用了“免费”的政策手段,容易吸引社会大众的目光及注意力,当前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也确实吸引了众多家长与学生对师范教育的关注,贸然废除容易造成社会大众对我国师范教育政策的误读,不利于师范教育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支持。此外,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也是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旨趣与价值取向。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调整和完善呢?显然立足于当前我国教师供应现状,加强政策的针对性与引导性是关键。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我国亟须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定向就业的师范生资助政策,通过提前定向明确师范生的就业区域与就业学校名单,定向引导师范生未来就业学科,以及为去农村从教师范生的个人未来发展定向,加强政策的针对性与引导性。

(一)明确师范生就业区域及就业学校名单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地域差距,除了整体上的东、中、西地区差距外,一个省内不同市或县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直接影响到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当前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只是要求师范生必须回生源地所在省份就业,并没有具体规定师范生必须去省内的哪些区域从教,由此就给予了免费师范生省内就业的极大自由。在这种自由选择下免费师范生往往热衷于去省内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从教,而不愿意去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从教,从而出现了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多年招不到一个免费师范生的尴尬境遇。对于师范生资助政策而言,到底是引导师范生去相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从教促进当地教育发展,还是只是笼统地在规定师范生可以不限区域在省内任何地方从教,两者是存在极大差异的。就当前我国教师供应现状而言,经济发展较好区域的教师供应情况远远优于经济发展落后区域,因而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们的师范生资助政策必须调节和引导师范生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从教。而具体是哪些就业区域,各省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年灵活确定和调整。

在明确了师范生就业区域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明确师范生的具体就业学校名单。在目前我国教师供应的现实背景下,为了增进教育公平,整体提升我国的教师队伍水平,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调整方向应该是逐步过渡到只为去农村学校任教的师范生提供免费教育。为了保证师范生毕业之后能够去农村学校任教,真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划定清楚哪些学校属于受资助师范生就业范围内的农村学校。因为区域内城郊的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存在较大差异,我们的政策导向应该是引导和实现师范生毕业之后去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从教。具体哪些农村学校,各省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借鉴美国的“Teach Grant”计划每年公布一个类似的《农村学校目录》[8]。在给予师范生资助之前,政府需要首先与师范生签订协议,让师范生清楚并确保毕业之后去目录中的学校从教。通过明确师范生毕业后的就业学校名单,既能确保师范生的未来就业,又能有效补充和改善农村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在明确了师范生就业区域及具体就业学校名单后,为了增加资助对师范生的吸引力,我国可以将当前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规定的10年服务年限缩短为5年,或者仍然维持10年的教师服务期,但是师范生必须毕业后先去目录中的农村学校从教4年以上。

(二)定向引导师范生未来就业学科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除了需要加强在地域、学校上的针对性外,还需要在学科招生上强化针对性和引导性。在我国,不同学科的教师供应存在巨大差异,有些学科的教师供应严重地供过于求,而有些学科的教师供应则极其短缺。而当前我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却缺少对于不同学科教师紧缺程度差异的考量,学生不管选择哪个学科的师范专业进行学习所获得的资助待遇均是相同的,所以难以实现通过资助优化和改善教师队伍学科供应结构的目的。因而我们必须通过资助政策进行引导,让更多的学生选择教师紧缺学科进行学习,从而为紧缺学科培养更多未来教师。这一方面需要各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调研本省份不同学科师资的实际供需数量与结构情况,科学地预估未来哪些学科会存在教师紧缺问题。另一方面,师范生资助政策需要在政策规定中强化学科针对性,突出学科差异,根据各省份的数据统计情况,对于选择不同学科的师范生给予差额化的资助,激励和引导师范生选择紧缺学科进行学习,从而确保未来有更多师范生能去紧缺学科从教。由于不同学科教师的紧缺情况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所以每年的师范生资助政策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师结构变化情况灵活地调整紧缺学科名单,进而保证师范生资助政策始终都能适应不同学科教师供需情况的变化。

(三)为去农村从教师范生的个人发展定向

目前师范生不愿意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主要是受个人未来发展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实情况下,农村教师的发展往往受限。因而许多师范生因为害怕个人的未来发展会受到影响,毕业之后不愿意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所以我们有必要关注师范生在农村从教后的个人未来发展,为其个人未来发展定向,从而打消师范生对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的顾虑及排斥心理。首先,为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的师范生给予学历提升上的支持。当前师范生毕业从教后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以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一般是原所就读师范大学。对于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的师范生可以给予他们学历提升上的定向支持,定向支持他们选择向往的师范大学进行学习,在考核录取上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其次,给予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的师范生职称晋升上的优先权。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9]。农村教师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在职务晋升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因而,我们需要为去农村地区从教的师范生提供职务晋升上的支持,给予相较于城市教师优先的职称晋升权,践行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相关规定[10]。最后,为师范生去农村地区从教后的未来轮岗定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教师轮岗制度,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为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的师范生确定服务期满后所工作的城市学校,实现轮岗上的定向,给予师范生一个明确可期的职业发展前景。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能够极大地增强师范生去农村地区学校从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有效发挥资助政策的引导性效用。

参考文献

[1]祁占勇,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2,5(2):6-12.

[2]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2014-12-05)[2015-05-28].http://career.eol.cn/kuai _ xun _ 4343/20141205/t20141205 _ 1209695.shtml.

[3]冉思燕,王 放,陈华江.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 (10):147-150.

[4]刘 佳,方 兴.我国师范生资助政策的嬗变历程与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2):74-78.

[5]吴齐强,黄 娴,银 燕.万余毕业生去向调查:首届免费师范生去了哪?[N].人民日报,2011-09 28(20).

[6]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2010-05-27)[2015 05 28].http://www.m oe.edu.cn/publicfiles/errorpage/404.htm.

[7]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1.

[8]W hat Are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T E A C H Grant Service Obligation[EB/OL].(2015 03-11)[2015-05-28].https://studentaid.ed.gov/types/grants-scholarships/teach.

[9]朱旭东,李 琼.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9.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6 01)[2015-06-04].http://www.moe.gov.cn/jyb_ xxgk/m oe _1777/m oe _1778/201506/t20150612 _ 190354.html.

(责任编辑 刘 伦)

A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Related Policies with Directional E mployed Normal Students

LIU Jia,FA N G X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ast China N ormal U 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ree pheno mena appear in the supply of teachers in China:the quantity problem of teacher suppl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resolved,the gap of teacher suppl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co me increasingly pro minent,and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 of teacher supply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 has beco me increasingly apparent.O n such realistic background,the free education and funding policy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w hich was putinto trial use in 2007 and is gradually being pro m oted nowadays,could no longer effectively solve the new problems of teacher supply today.T his requires us to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and guidance of the financing policy,to guide those students in their future em ploy ment discipline by explicitly confirming their em ploy ment districts and em ploying schools,and to orient the future career prospects for those students to be em ployed in the rural areas,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s of funding.

Key words:directional em ploy ment;fre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funding policy

作者简介:刘 佳,博士研究生,从事教师教育研究。方 兴,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5 YJA880050)

收稿日期:2015-06-09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6)02-0076-06

doi:10.13316/j.cnki.jhem.20160223.012

主持人简介:王长乐,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从事教育机制理论及大学理论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60223.1057.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