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共同体:高校辅导员自主专业化新平台
2016-03-19崔海霞孙钟玲王舒婷
崔海霞,孙钟玲,王舒婷
(上海大学 1文学院;2理学院;3学生处,上海,200444)
□ 职业化、专业化研究
发展共同体:高校辅导员自主专业化新平台
崔海霞1,孙钟玲2,王舒婷3
(上海大学 1文学院;2理学院;3学生处,上海,200444)
发展共同体是高校辅导员从其自身寻求动力,推动队伍专业化进程的探索和尝试,是辅导员队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以其与生俱来的比较优势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困境,需要我们提供破解的对策助推其不断完善。
高校辅导员;发展共同体;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事务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实现这一目标,辅导员队伍内在的自主专业化载体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出现的以工作室、工作坊、讲师团为代表的发展共同体就为辅导员自主专业化提供了全新的途径。所谓辅导员发展共同体就是由辅导员与具有一定共同特征和对辅导员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的相关对象组成的资源共享,同质促进、异质互补,共同发展的群体。[1]
一、发展共同体产生的必然性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会是凭空而来的,发展共同体也不能例外。它的出现,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辅导员自身发展内在需求的外化表现,同样也是对由制度因素主导的辅导员职责划分和工作模式的补充完善。
(一)破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瓶颈
制度性因素是基于一定的制度而形成的体制机制,非制度性因素则更为注重人力资源、文化等非体制机制所能确定的环境因素。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而言,其推进过程中多年来基本依靠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因素,如: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导性文件,高校内部建立的一套完善的辅导员考核和聘任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等等。正是在这些制度性因素的安排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取得了现有的成效。然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在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难以逾越的瓶颈和亟待破解的难题,如:辅导员的职业定位、职责难以界定、职业倦怠现象开始显现、职业流动依然单一、专业化见效难等等。这些瓶颈的突破,绝非简单依靠制度因素的助推可以实现,辅导员自身的努力也不容忽视,而发展共同体则是一个有效的尝试,通过辅导员对自身的审视和评价,找到适合自身专业发展、志同道合的群体,并在其中获得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将会从内部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队伍的稳定性,进而推动制度性因素不断朝着适应辅导员自身需求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队伍的专业化。
(二)探寻辅导员自主专业化的路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外乎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辅导员内在自我的状态是专业化发展的源动力。[2]近年来,制度推动下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成效显著,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提升了辅导员对其自身专业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使得辅导员对自身的专业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自主专业化的意识不断被激发,对专业化的载体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行政和任务指令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已经无法满足辅导员对自身发展的需求。而全新的发展共同体则正是辅导员群体对其自主专业化路径探寻的自觉行为,它适应了辅导员的内在发展需求,激发了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动力,从而为以内在动力推动辅导员专业化提供基础。
(三)突破传统辅导员职责体系
在传统的辅导员职责体系中,多数辅导员在“矩阵式”配备中承担的条线工作,如:党建、团学、心理、就业、帮困等往往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加以确定的,辅导员自身缺乏主动的选择权。发展共同体虽是新生事物,却也并非是在辅导员专业化中的“另立门户”,而是植根于传统的辅导员职责分工体系,脱胎并借鉴了传统辅导员队伍管理中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是在此基础上对辅导员队伍的一次重新整合和架构。如:发展共同体的分类和职能往往会根据传统的辅导员分工板块而设计,其内部组织架构和运作源于传统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其成员往往会根据自身在传统职责分工体系内的具体工作来相应地选择进入某一发展共同体,以减少自身在发展共同体内的陌生感和适应过程。可以说,发展共同体是将辅导员群体进行了重新的分工和组合,弥补了传统分工的不足,而这一点恰恰是辅导员自身发展所需要的。
二、发展共同体的比较优势
正是在上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发展共同体的出现成为必然。那么,相对于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辅导员分工体系,发展共同体有着怎样的比较优势呢?
(一)定位的去行政化
之所以如此界定,是因为发展共同体“不同于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由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学生工作部、处)指导,院系负责具体工作的传统模式”。[1]传统的模式是从工作本身出发,按照管理体制的“矩阵式”配备,以行政指令和任务分配为导向来确定辅导员的具体分工,忽略了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兴趣和生涯发展规划。多年来,这种传统模式虽然确保了行政指令的上传下达和工作的高效,却也暴露出了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和受制度因素影响较大的不足。发展共同体则不同,它从成立伊始,就是以辅导员的个人选择为前提,是由有共同的专业发展需求或意愿的辅导员自主组成的非行政管理框架内的组织,它更注重从辅导员本身出发,辅导员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更为注重个体的职业感受度和在发展共同体内的成长需求。在对上海多个辅导员工作室、工作坊的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成员几乎都来自于辅导员的主动选择。
(二)成员的去界限化
所谓界限化,系指在传统的辅导员职责分工和工作模式中,基本都是以某一特定高校为区域,辅导员工作所能辐射的范围仅为一个高校或者二级学院,日常工作中也很难与兄弟高校的辅导员有横向的联系或者沟通。而发展共同体则破解了这一难题,它更为注重成员来源的多渠道和多样化,能够吸收来自不同高校的辅导员作为其成员,更为注重发展共同体的影响力和工作成效的扩散。在笔者对上海中医药大学洪汉英工作室的调研访谈中得知,该工作室分为校级团队和市级团队两大类,在市级团队中,其成员来自于上海的十所高校,工作的辐射作用可见一斑。
(三)目标的去任务化
传统的以行政指令和任务为导向的辅导员工作模式,是将承担某一项具体指令性工作的辅导员集中起来,更多地是为了完成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任务和工作,以简单的执行指令为目的,且在这一过程中呈现的是分散、各自为战的状态,任务执行完毕工作即告一段落,缺乏辅导员之间对于专项工作的交流互动和研讨。而发展共同体则非如此,以目前部分高校的工作坊为例,它是以集聚对某一工作有共同兴趣和意愿的辅导员为出发点,实现这一群体在发展共同体内对工作的交流、讨论,形成在完成工作任务基础上对工作理念、工作方法有所提炼和总结的工作机制,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以新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目标升华和良性循环,而这一模式对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发展共同体面临的困境
发展共同体虽然是辅导员对其自主专业化的一次有效尝试,近年来在规模和数量上也有了突破,在辅导员队伍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但它同样面临着内在的先天不足和发展困境。
(一)发展的失衡性
与传统模式相比,发展共同体虽然有着更多的自主性,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类型繁多、发展不均衡等现象。据笔者调查,从层次上来看,现有的辅导员发展共同体或存在于二级学院内部,或存在于高校的辅导员协会,有的甚至得到了省、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这就无形中导致了其发展的不均衡性。由于层次的不同,所获得的发展机遇、扶持政策和成员的参与度等就必然存在差别,出现了虽有“百花齐放”却难“百家争鸣”的困境;从类型上来看,以辅导员工作室为例,多为从学生角度出发而设,忽略了以辅导员本身为工作对象的发展共同体。
(二)制度的依赖性
发展共同体虽然是对于辅导员专业化的全新探索,但其发展依然离不开制度和政策的保障,适当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是确保发展共同体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现有的发展共同体却面临着对制度、对主管部门习惯性依赖的困境。首先从定位上来说,一旦摆脱了传统的以执行任务为定位的限制,发展共同体在寻找定位和目标上就面临着无法自我主动寻找定位的难题,往往坐等主管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的行政性定位,仅承担按照指定定位运作的职责,出现了负责人对自身角色定位的困惑;从运行状况来看,发展共同体更多地希望借助主管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来开展工作,缺乏整合资源、主动出击、自主运行的能力,往往在不自觉间成为了传统工作模式的附属品,无形中弱化其发展的自主性。
(三)作用的有限性
按照发展共同体出现的初衷,就是要为辅导员自主的专业化提供另一种可能,缓解辅导员队伍中出现的职业倦怠感等不利于队伍发展的因素。但在当下,发展共同体的辐射和孵化作用尚未能在一定范围内显现,部分发展共同体囿于刚刚起步,更多的精力仍然集中在如何集聚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确保其长远发展上,故而对其所承担的自主专业化载体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专业共同体依然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无法及时有效地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传导出去;部分成员由于自身既要承担传统工作模式中的具体职责,又要在发展共同体内部寻求发展目标,极易出现身份和职责重合与叠加的尴尬境遇,造成了辅导员主观感受上的偏差,容易带来一些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四、破解困境的对策
尽管发展共同体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发展困境和不足,但作为新兴载体,它对于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自主专业化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解决发展共同体面临的困境,归根结底仍需要从队伍建设的理念、制度和实践中寻求对策。
(一)在思想上,确立传统模式与发展共同体并行理念
近年来,辅导员的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模式功不可没,以行政指令、任务为导向的模式,在专业发展共同体出现的今天,仍然具有效率高、执行快、目标性强等优势和特征,传统模式与发展共同体二者间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辅导员职责分工体系与专业发展共同体将共同存在,共同承担推动辅导员专业化的任务。只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认清二者在定位、功能上的区别,认识到二者均是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渠道和途径,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弥补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方能协同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
(二)在制度上,构建政策引导与自主发展的机制
制度是否得当,关乎发展共同体的未来。一方面,管理部门需加强从政策上对发展共同体的引导,为其成长和作用发挥提供优化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从软、硬件设施上给予其指导和协助;另一方面,又需把握制度和政策的“度”,以免造成发展共同体对行政行为的过度依赖,要为其“断奶”,培养其自主确定发展定位、自主制定发展规划、自主管理和运作的能力。通过政策的外部推动和发展共同体的内部自觉,实现其发展的自主性。以上海为例,2012年,上海确立了“包涵工作室”和“洪汉英工作室”两个“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从市级层面推动发展共同体的发展,为工作室落实资金、场地、办公设备、协调关系等,鼓励和支持工作室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而在具体的工作室运行中,则由工作室主持人全权负责。
(三)在实践上,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发展共同体发展方向的引导
发展共同体的出现既然是服务于辅导员专业化的,那么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引导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迈进就显得极为重要。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确定了辅导员初、中、高级三个层次需要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要求,这就为发展共同体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提供了指导性的参考意见,发展共同体要利用好《标准》发布的契机,以《标准》制定的九大专业能力为指导,主动及时对接,为《标准》在实践层面上的探索和落地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说明,增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1]彭海.发展共同体: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新思维[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
[2]王彬.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主体性的反思与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
(责任编辑:陈勇 )
Development Community: a New Approach to College Advisors' Autonomous Professionalization
Cui Haixia1, Sun Zhongling2, Wang Shuting3
(1SchoolofLiberalArts; 2SchoolofScience;3StudentAffairsDepartment,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Development community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college advisors' team construction; it is an active exploration and experiment on the part of the advisor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professionalization.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s, development community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to play in advisors' professionalization. Yet, it is also confronted with problems that demand attention and solution.
college advisor; development community; professionalization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4.006
2014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2014-D-146)
崔海霞(1978-),女,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孙钟玲(1986-),女,上海大学理学院辅导员;王舒婷(1984-),女,上海大学学生处讲师。
G641
A
1674-5337(2016)04-0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