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策略

2016-03-19李亚员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培育群体个体

李亚员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长春 130024)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策略

李亚员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长春 130024)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和战略任务,“如何培育和践行”则是这个课题的核心所在。从 “培育和践行”这个重大任务的基本指向角度看,应该以实践为基本理念、以观念为基本向导、以核心为基本支撑、以融合为基本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观念;核心;融合

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又一重大贡献与突破。这个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表述,虽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型”,但对于进一步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时代课题和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与“践行”互动并进的历史过程。首先,要以当前“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基础,着力推进全体人民自觉践履;同时,在践履“24字”过程中通过实践总结和深度理论开掘,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过程是理论与实践互促共进的复杂过程。当务之急,是要回答好“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实际上,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昭示了它所需的理念、原则、思路和策略。

一、以实践为基本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名词,是我们力图实现的目标。“培育和践行”是动词,是一种重大行动战略部署,更能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可以说,一定意义上“培育和践行”这一提法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什么是“培育和践行”?从字面意义上看,“培育”是培养教育之意。它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体现在我们这个命题中,一是指“培”,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从“24字”这样一个初步的萌芽逐步澄明、成熟并最终确立起来的过程;二是“育”,即宣传教育,使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通过宣传教育而被更多的人认同。“践行”就是实践、实行之意,是指促进广大民众在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能将其自觉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当然,“培育和践行”绝不是“培育”和“践行”的简单相加。这一重要提法本身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强调了“培育”和“践行”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培育”之中有“践行”,“践行”之中也有“培育”,二者不能简单割裂,也不能互相替代,而是相互融通、辩证统一的。通俗点讲,“培育和践行”就是一个“且培且育、且践且行”的互动发展过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培育和践行”这一提法本身就是充满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包括十八大用三个“倡导”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蕴含着极强烈的实践旨趣的。其实,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命题上的充分体现。价值观终究是来源于实践的。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1]419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古今中外,绝没有脱离社会实际而凭空产生和存在的价值观。只有人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才会出现“价值判断”的问题。这种价值判断又必须是基于一定时期的一定社会生活实际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152因此,我们说“实践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将贯穿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紧扣实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也要做很多理论努力和理论创新,但一定要避免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路线。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必须开展科学的、扎实的实证研究。比如要深入调研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接受特点、践履瓶颈等问题,也要深入总结古今中外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经验与教训,提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律,等等。要确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始终紧扣实践,注重实践与理论的互动发展,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科学发展环,进而保证培育和践行能够科学有效地展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突出主体性

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看,实践问题本质上就是“理论掌握群众”的问题。“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0理论只有彻底才能掌握群众,理论要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事物”的根本就是“人”。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价值观都一定是“人”的价值观,世界上没有脱离人而存在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基本价值共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所以说“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就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能脱离人而“空谈”,必须研究培育和践行的工作主体层次、结构及其作用实现问题,必须研究作为培育和践行的行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接受方式、行为特点等问题。

二、以观念为基本向导

最初,我们使用的是“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依据、重要追求与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了从“主义”到“核心价值体系”的转化,这一转化本身已经隐含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价值”一词鲜明地出现在我党的理论旗帜上,昭示着我们党和国家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愈发重视“价值”问题,意识形态建设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价值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又一次实现了一个重大跨越,即从“价值”到“观”的跨越。 “价值观”则更大意义上是属于“人”的范畴的,是一种主观存在。“观”的本质是观念,这与“主义”既有内在联系又是有所区分的。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多地是从“理”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更大程度上从属于“知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则是从“人”的角度揭示人类安生立命的价值判断准则,它无疑是更多地从属于“观念形态”。所谓观念,必然是人的观念,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更多地考虑到主体的内在需要和能动作用。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关注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那么,“核心价值观”语境下,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人民如何认同、接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社会心理文化结构,转化为自觉行动,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提供不竭动力。

要在强调用科学、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头脑的同时,更加突出地把促进作为价值观主体的人民大众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个体价值观念体系当作首要目标。

要整合以往的先进经验、优势资源、重要平台,建构起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与发展的特色方式方法。整合的基本标准就是使这些措施、要素服务于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中最大的转变就是要重视知识传授体系以外的多种路径,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念形成有着极为关键作用的实践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要重视通过促进人们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互动中达成基本的价值共识,在国家、社会、群体多层面协调共进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圆融。

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或群体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深入研究个体或群体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规律,研究个体或群体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律,等等,这些是我们成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理论支点。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和经验规律等问题。以往我们主要关注了微观的个体层面和宏观的全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教育问题。实际上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一个群体互动的问题。人们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的观察、交流、体验中逐步确立价值观的。这些群体里离人们最近的、经常存在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单位、班级、自组织、网络群体等等,我们把这些称之为初级群体,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中最能摸得着、看得见、做到了的基本群体,更是关键群体。如果在这些关键群体中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那么全社会层面的培育与践行就会迎刃而解。

三、以核心为基本支撑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并做了“三个倡导”、“24字”的创新阐释,这是我党在综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实际需要以及理论界的先进研究成果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创新性表述,代表了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认识水平。这一表述的背后也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实践思考,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理论预设与规定。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认识,但不是最终认识。在“24字”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核心”的过程,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把“核心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的基本思路。

(一)突出“核心”内涵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他们的本质有一些是与人们的常识性理解相一致的,但有一些也与人们通常的认识有一定差别。比如“自由”这一核心价值观,很多人以往更多地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来理解,有的赞赏,有的批判。在这些价值观的阐释上,尤其需要进一步突出“核心”,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解讲清楚,挖掘出它们的本质内涵。实际上,我党这次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是实现了重大观念突破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我党以极大的理论自信和勇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积极主动地涵盖了西方社会一直试图推广成全世界普世价值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这标志着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彻底突破了“姓社姓资”思维定势。但突破后,还必须把我们的“核心”讲清楚,要让人民群众看到真正的“自由”等价值观念到底是什么?这一点也是尤为重要和紧迫的。

(二)把握“核心”要求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力争覆盖社会主义主要价值观念的一种表述方式,他较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言有更大的凝练性,但同时也还是一个具有很大包容性的表述。这样的表述有利于在各个社会层面达成共识、引领社会思潮。但当我们考虑到一些具体场域或群体的培育和践行问题时,就不一定必须要求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量齐观地推行。而是要结合一定场域、群体的特点,突出“核心”,抓住关键,实现对特定群体或领域的有效引领。比如,在大学生群体中与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培育和践行是有一定差别的,应该有不同的侧重。有时,甚至要结合一定场域或群体的特点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再创造,使其更具有“核心性”,更能引起共鸣,更有利于认同和践行。

(三)阐述“核心”本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认识。一是历史惯性维度,着重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质在当代中国人价值观层面的沉淀;二是现存基础维度,着重研究当前“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凝练形成过程对进一步凝练的方法论启示;三是群众评价维度,通过实证研究、数学建模等方式,对当代中国人民大众心目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测评;四是理论探讨维度,及时总结有关理论研究成果,努力从更新的理论思维范式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更深刻的理论探讨与凝练;五是世界眼光维度,研究有关各国凝练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启示。综合以上五个维度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新的表达。

四、以融合为基本保障

“三个倡导”、“24字”是从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的凝练表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作出的阐释,“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社会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体层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简单地仅归属于国家、社会或个体中的某个层面。“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每一个具体的价值观都同时蕴含了对国家、社会和个体的要求。比如,富强,既是国家要努力实现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或各个集体的重要追求,更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渴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表述是国家、社会与个体的高度融合,其中蕴含了国家、社会与个体三位一体的“融合化”思维方式,这也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的重要理论支撑。

可以说,“24字”中任何一个价值观都是国家、社会和个体共同追求的,由此,他们的“培育和践行”也必然是国家、社会和个体协同实现的。这就内在地要求我们的“培育与践行”必须把“融合化”作为基本原则。

(一)主体的融合

到底“谁来培育和践行”,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就是要让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的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只有成为了主体,才可能有后面的培育与践行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就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的问题。这里的主体绝不是单一,不是国家对人民的单向要求,也不是人民对国家的期许,而是要让国家、社会和个体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二)内容的融合

目前,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24字”为重要指引和基础。这“24”字涉及到12个价值观念,这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的重要内容。有区别的,但也是内在联系的。我们的培育和践行当然要明确指向、各个推进,不能教条地、割裂地看待这12个价值观念。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具体”来统一部署和推进,使这12个价值观念成为一个内容体系。

(三)路径的融合

路径的融合与主体的融合密切相关。要从国家、社会与个体协同努力的角度形成“培育和践行”的强大合力。国家要求社会和个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在国家层面彻底贯彻执行,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层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期待国家和个体培育和践行,也必须首先在社会管理创新、集体内部管理发展等实践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也是如此,每一个社会公民如果都能彻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整个国家也就自然能成功培育和践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责任编辑:陈九如)

General Strategies for Foster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Practicing Them

Li Yayuan

(ResearchCenter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ortheastNormalEducation,Changchun, 130024,China)

A great and strategic task of the time is to actively foster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practice them and the key issue is how. Efforts must be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guided by correct ideas, supported by the core and guaranteed by integration.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practice; ideas; core; integration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4.003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0510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2015M570280)

李亚员(1979-),男,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副教授。

G641

A

1674-5337(2016)04-0012-04

猜你喜欢

培育群体个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