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济群生

2016-03-19蒋子龙

东吴学术 2016年1期
关键词:蒋子龙道德经道教

蒋子龙

哲学与文化

道济群生

蒋子龙

社会进入分裂期,生活中充满悖逆。比如,当下或许是有史以来最注重养生的时代,保健品铺天盖地,医药广告天花乱坠,所有主流媒体都有养生栏目,连电台也在卖药,从几岁的孩子到耄耋老翁,谈起养生都是一套套的,许多年来在文化界急切呼唤大师却始终不见踪影的情势下,而“养生大师”则层出不穷,或发明吃绿豆可包治百病,或直接发功可让跟他亲近的人健康长寿,达官名流趋之若骛……

就在人人似乎都懂养生、大谈养生的同时,医院的病人却越来越多,有些医院的过道里都有患者明铺夜盖,将医院变成难民营。“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竟成了当今影响社会安定的一大疾患!

百姓呼喊,舆论呼应,社会的上上下下也认可这一现象,可许多年过去了,不要说彻底解决,可有些许缓解?或让群众感到了改变的希望?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公开著文说“养老要靠自己”。靠自己要有能力,还要有福气。极其庞大的弱势群体,要他们全都靠自己,一是不可能,二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制度的颜面何在?几十年自我标榜的优越性在哪里?

当世高人南怀瑾有个生动的比喻,他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毋庸质疑,现代人不但生病的很多,而且病得不轻,重病、绝症、各种稀奇古怪的疑难杂症无以计数。

道教——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柱,是以老子之道为教,参天地、赞化育的东方文化结晶。用鲁迅的话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根深柢固才能抵御疾病,此时正好发挥自己的优势。

——道济群生。

最近有句古语很流行,叫“人间正道”。此话也可倒过来,“道正人间”。张继禹道长就提出了“生活道教”的理念。“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推天道以明人事”,不明人事,天道再好也是为天上的神仙们服务的。道教的经典《道德经》,并不是给学者们提供谈玄论怪的根据,它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更重要的作用是指导世间和人生。

道家可以出世,超凡入圣,成为世外高人;也可入世,修身齐家、治学施教、资政佐国。《道德经》里的一些话早就成为民间口头格言,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弱胜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等。

那么如何“明人事”、正人间?——先要道教下山。不下山怎样进入民间?

历史上不乏先例,哲人对人世及宇宙的思考,通常难以普及到一般民众,然而在古代,识字的人又少,但道教的核心精神却能“进入民间千家万户、山村水寨,做到妇孺皆知”。何以故?倚仗道家“以一般信众所能理解的语言弘法宣道”,几千余载,世道更迭,沧海桑田,然道家文化绵延悠长,深入人心,乃至演变为寻常百姓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

现在的人间之所以需要道教下山,几乎到了有病乱投医的地步,越是大谈养生,人们越是不知道该怎样生?怎样活?到处都有“高人”告诉你,吃什么东西可以不得病,按哪个穴位就能够健康长寿,水该怎么喝,饭该怎么吃,应该怎么走路,怎样睡觉,怎样喘气,拉屎不能用劲,有尿不能憋着……生存变成巨大的负担,活着就是灾难,越养越愚,越生越虚。这就是老子说的,“智慧出,有大伪”。人人都想成精,已经成精的人尖却也极其愚蠢地上当受骗,到处都在做假,包括泛滥成灾、鱼龙混杂的“养生学”。

在这之前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上,语言学家许嘉璐对现代社会的病态有个较为深刻的概括:“科技越发达,生活越富裕,人类越不健康,越不自由,越不幸福,越不安宁。世界已经被撕成无数碎片,出现了无数对立争斗,人类的灵魂也已经被对物质的追求扭曲、抽空,甚至被切割成了多面体。当今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人类分裂,人的精神也分裂了;当前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处于危险之中,大自然的惩罚和人为的灾难,随时可能从天而降;作为个体的人,也处于不知自己是从哪里来,将要走到哪里去的茫然无措的危险之中。”

正因为如此,更需要道正人间,悬壶济世,也即“以正治国”。

养生先须养神,现在的问题不是人类出在哪个穴位上,不是如何吃喝拉撒睡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出在精神层面上,精神不健康,灵魂晦暗,人与人之间互为病毒,互为传染源,成天生活在病毒窝里,无论你吃喝拉撒睡多么讲究,抬脚动步多么规范,都是要得病的。而保养精神正是道家之所长,老子说得多好,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去甚、去奢、去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虚自守,体法自然,不追求物欲的满足,不断提升精神品格。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话如一记重锤,却又无法否认,这些年我们民族的精神之根,道德之根,难道没有烂吗?即使没有烂掉,也伤得不轻。

自古民间就有种说法,一些社会的精英,春风得意时便要作儒家、当法家,一旦官场失意,都去投奔老庄。足见道家有治疗精神创伤的灵丹妙药,以至于古代许多世家大儒,都有出则入世为官为宦,入则修道论道,学仙养生的习惯。

道家的学说,就是拯救灵魂、强健心智的文化。连俄罗斯文学的泰斗式人物列夫•托尔斯泰都承认:“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据《西文道教书目》所载:“二十世纪末,世界性的‘老子热’、‘道家热’汹涌澎湃。《道德经》在世界上的发行量居全球名著之首,《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冠。”

什么时候《道德经》在它的故乡能够家喻户晓,或者可以说真正做到了道济群生,实现了“生活道教”。

【作者简介】蒋子龙,当代中国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原主席、天津文联原副主席。二〇一二年八月十六日获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颁发的首届东方文豪奖。代表作品有《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赤橙黄绿青蓝紫》、《蛇神》和《农民帝国》等。

猜你喜欢

蒋子龙道德经道教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蒋子龙说生活就是最好的小说
蒋子龙自称最大的快乐仍然来自写作
蒋子龙智取瓶中鸡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