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舆论环境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6-03-19沈树周王有炜段素梅
沈树周,王有炜,段素梅
(1 安徽科技学院 农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2 安徽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 凤阳 233100;
3 安徽科技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全媒体”视角下高校校园舆论环境现状及应对策略
沈树周1,王有炜2,段素梅3
(1 安徽科技学院 农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2 安徽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 凤阳 233100;
3 安徽科技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鱼龙混杂的各类媒体信息对校园舆论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校园舆论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可控性下降,舆论发布主体多元化,舆论监督主体日益普遍化、大众化。大学生思想更加多元化,思想表达更加自由化,很容易引起思想混乱和误导,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高校要加强对“全媒体”内涵的认知,积极构建有效的媒体管理体制,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渠道,抢占校园舆论控制的主阵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全媒体;校园舆论;舆论引导:舆情监控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构建的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快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带领人类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给出的“全媒体”定义,就是数和象在天、地、人之间变动和周流而建立的备包有无的媒体形式[1],通俗理解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通过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各种表现手段将新旧媒介形态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兼容并蓄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全媒体”的主要特征是媒体形态全、传播渠道广、全民皆媒体[2],可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全视角地进行信息传输和交互,其应用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采集传输信息、交流沟通以及学习生活的方式[3]。“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主体多元化发展,使高校校园舆论环境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机遇。了解和利用“全媒体”,正确引导高校校园舆情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工作能力和职责要求。
1 “全媒体”环境影响下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1.1 大学生思想更加多元化
在“全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一些问题都能发表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层出不穷的各种“全媒体”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在“虚幻世界”展示自我的舞台,塑造出与真实自我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虚拟“自我”。在虚拟世界里,大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校园舆论的引导者,从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虚拟世界中,规则、道德的约束和监督已变得虚幻。通过数据化的转化,信息可以跨越时空,传播到任意的地方,自由化的表象让所有的传播更为肆意。“全媒体”更加凸显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多元化,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全媒体”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和选择性,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理解接受能力,“全媒体”凭借大量生动及时的信息,可以很容易地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思想认知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在使用网络“全媒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舆论的影响。
1.2 大学生思想表达更加自由化
当前,随着“全媒体”在大学校园的普及,任何具有网络传播能力的设备都能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大学生利用“全媒体”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成为主要方式,每一个参与者同时扮演着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全媒体”技术平台,个体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舆论形成,“全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思想交流平台。大学生在借助于“全媒体”工具交流观点和传播思想过程中,由于缺乏现实社会规则的约束,容易降低个人道德标准。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过度沉溺于虚拟的“全媒体”世界,导致他们脱离正常社会生活,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1.3 大学生思想交流更加互动化
“全媒体”具有自由性、时效性与互动性等优点,因而“全媒体”媒介被大学生广泛接受,由此在校园内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由于“全媒体”媒介本身具有的即时性和广泛性,信息传播方式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大学生从固定的信息接受者逐步变成了信息的选择者、传播者和消费者,师生之间可以同时实现对话性交流与反馈的双向交流,也可以进行单项交流。网络的信息流向呈现出一种散状的交互式结构,信息交流更加注重双向互动。
2 “全媒体”影响下的校园舆论环境现状
2.1 校园舆论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可控制性下降
“全媒体”媒介的广泛使用,打破了传统的媒体格局,“全媒体”对大学校园舆论的影响也日益显著。今天的大学生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获取资讯、人际交流和娱乐变得简单便捷。“全媒体”可以进行‘点对面’、‘点对点’、‘面对点’和‘面对面’等各种类型的传播,网络平台、手机社交软件等媒介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源头,舆论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可控制性下降。同时,网络的无国界性、渗透性、弥漫性,为网上与网下、境外与境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提供了“没有硝烟的战场”[4]。
2.2 舆论发布主体多元化、大众化
“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日益多元化,各类网络上的公共论坛、校园BBS及个人网站、微信、微博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平台。舆论发布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发布的主体。“全媒体”传播具有灵活性、迅猛性、多元化等特点,给校园舆论的监督带来困难。庞杂多样的信息资讯,纷繁复杂的“全媒体”知识的冲击,使大学生会感到茫然,一定程度上对学校要求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是抵触情绪。“全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随处可见的形形色色广告陷阱、肆意传播的有害信息、恶意传播的病毒、真假难辨的网络谣言等,容易导致传播管理难以监控。传播信息有可能失实、传播范围过广等问题,从而在现实社会中也造成了许多危害。在“全媒体”视角下,如何监督校园舆论的传播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3 “全媒体”时代校园舆论应对策略
3.1 加强对“全媒体”内涵的认知
与“全媒体”传播方式相比,传统的宣传方式显得老套、繁复、效率低,高校管理者如果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往往只是把“全媒体”手段作为高校传统舆论宣传工作的一个有益补充。当前,高校管理者要深刻把握“全媒体”环境给校园舆论传播带来的新变化,研究分析“全媒体”给大学生成长过程带来的影响。高校要利用“全媒体”传递出对大学生真实有用的讯息,了解大学生在利用“全媒体”时的诉求,激发大学生通过“全媒体”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和利用诉求的热情。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全媒体”各种媒介的综合运用,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才能保证高校在引领“全媒体”舆论导向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3.2 重视“全媒体”在信息舆论交流中的作用
目前,高校利用“全媒体”渠道发布的舆论信息对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够,而愿意参与互动的同学更是少之又少。管理者要意识到“全媒体”的作用不仅是信息发布平台,更是意见收集与问题解决的平台,要努力克服媒体发布平台沦落为“布告牌”的状况。只有与学生“零距离”交流,才能发挥“全媒体”与公众“微距离”的优势,切实让“全媒体”成为学校上下沟通信息、解决问题的“多元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才能让大学生们对高校“全媒体”平台抱有期待,变“漠视”为“关注”[5]。同时要对“全媒体”的监管方式进行重新定位,在发布信息的内容上要增强吸引力,注重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做到立体交叉全覆盖,克服内容同质性和苍白感,才能引起学生的广泛认同与回应。
3.3 构建有效的媒体管理体制
高校利用“全媒体”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情感的分享与表达,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的引领与启迪。高校不仅需要坚强有力的宣传手段,更需要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只有在浩瀚的讯息海洋中掌握信息发布的制高点,才能保障正面舆论信息发布渠道的通畅。高校应建立高效有序的“全媒体”管理体制,建立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全媒体”运行、信息发布行为准则,严格把关,清理信息源,确保“全媒体”运行的正确方向;高校要建立“全媒体”信息传播的监管体系,抵制各类有害信息的传播,避免“全媒体”信息传播交流自由无序的状态。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范,加强大学生使用“全媒体”的监督,构建“全媒体”管理服务监控体系,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舆论环境。
3.4 提高大学生使用“全媒体”的主体自律性
高校应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途径对大学生开展“全媒体”通识性媒介素质教育。将“全媒体”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学习,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全媒体”素质教育。大学生在“全媒体”中的行为虽然具有自主性,但绝不是超自由的,必须确立良好的“全媒体”环境下道德意识,培养正确的法制观念,使之与社会的普适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全媒体”环境的秩序维护需要大学生严以律己,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全媒体”舆论传播的道德维护者与实践者。
3.5 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媒体”审美批判意识
“全媒体”作为人类审美实践载体的一种媒介,本身存在美学要素。开展“全媒体”素质教育不是让大学生远离“全媒体”,而是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和鉴别能力,在欣赏“全媒体”艺术的同时,具备对“全媒体”所传播信息的识别和审美能力。从审美批判视角对大学生进行“全媒体”教育,其核心在于教育大学生在“全媒体”环境中通过自我构建,具备调控虚拟时空情感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用批判理论的立场分析“全媒体”时代的各种媒介制度,引导他们分析“全媒体”现象,评价各种信息的内在意义。同时教育大学生多角度研究“全媒体”信息在传播中的社会关系,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解读“全媒体”赋予的意义。
[1] 任国杰.童子问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3—276.
[2]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13—16.
[3] 蒋谦,覃国慈.全媒体语境下舆情工作的新特点和新思路[J].江汉论坛,2012(8):10—14.
[4] 曲珩,周小萌.浅谈高校管理者对新媒体的应用状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492—493.
[5] 朱艺.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分析及引导[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9):22—23.
(责任编辑:李庆华)
with the coming of All-media era has come, various types of media information has caused great impact on public opinion on campus. The All-media era helps college students gain more multiple thoughts and more ways to express themselves, which is easy to confuse or mislead the students and not good to build up a correct outlook on the world and values. The media itself becomes multiple, and supervision by public becomes more universal and more common. Hence,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actively 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media management system, making full use of various media, seizing main position of the campus media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education.
All-media; public opinion on campus;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supervision of public opinion
2015—11—10
安徽科技学院2014年课题“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SRC2014369);安徽科技学院2013年课题“校园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及高校应对策略研究”(SKC2013055)成果
沈树周(1976—),男,安徽寿县人,安徽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647;G206
A
1672—9536(2016)01—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