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笔名由来
2016-03-18
茅盾,学贯中西、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而他的妻子当初却是一个目不识丁、孤陋寡闻的女子。在任何人看来都很不般配的这两个人,不仅携手走完了他们那漫长的人生旅程,而且感情甚笃——尽管在他们的生活中也曾有过波澜。从茅盾和孔德沚那彰显着新旧时代特征的婚姻生活中,我们似乎可以品读出这样一些积极、有益和美好的东西来:比如,在茅盾身上表现出的认为自己可以而且应该把妻子“改造”成为一个坚强的新女性的可贵的责任感;比如,妻子孔德沚的宽厚、勤劳、善良的美德和令人敬佩的进取精神……
自小定亲
茅盾和孔德沚址都是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祖辈经营纸店,父亲是中医,孔德沚祖上开蜡烛坊和纸马店。茅盾祖父沈砚耕和孔德沚祖父孔繁林是好友。一天,沈砚耕牵着5岁的茅盾到近处一个杂货店闲谈,一会儿,住在店附近的孔繁林也抱着4岁的孙女来了。店主看着沈、孔两个孩子,笑呵呵地对沈砚耕、孔繁林说:“你们两家定亲吧,本来是世交,又门当户对。”没想到这一偶然性的说笑,沈、孔两家都当真。
沈砚耕回家后,对茅盾的父亲伯蕃说了。茅盾父亲一听,也同意。但茅盾的母亲认为,孩子还小,将来是好是坏,谁能预料?茅盾的父亲坚持说:正是因为还小,我们将来可以让孔家女孩不缠足,要读书。就这样两家就把亲定下了。既已定亲,富有维新思想的茅盾父亲便郑重地请媒人告诉孔家,要孔家女孩识字,不要缠足。但孔家很守旧,没有把沈家的话当回事。
1916年茅盾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茅盾出类拔萃的才干,为文坛瞩目。这年春节,茅盾回到故乡。
婚后茅盾见新娘子落落大方,颇感欣慰。一天,茅盾母亲问媳妇:“你有小名吗?不能老叫你新娘子啊?”新娘子摇头。母亲就对茅盾说:“你给她取个名吧。”茅盾说:“据说天下姓孔的,都出自孔子一脉,他们家谱上有规定,例如繁字下边是祥字,祥字下边是令字……”
母亲听后说:“我把她当女儿,你就照沈家的办法给她取个名吧。”茅盾说:“按沈家,我这一辈,都是德字,下边一字定要水旁,那就取名为德沚吧。”这样新娘子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意外插曲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茅盾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这时茅盾与夫人已移居上海,长女沈霞、儿子沈雷相继出生,但孔德沚却忙得顾不上家务,她凭着自己的刻苦,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明白了革命的道理。1925年孔德沚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上半年,风云突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此时在武汉的茅盾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将快分娩的夫人孔德沚送回去上海的轮船,自己转入地下,准备去南昌参加“八一起义”。但由于病倒,延误了去南昌的日期,病愈后,只好返回上海。
回到家里,茅盾不能出门,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这时,茅盾开始创作。《幻灭》在这时诞生了,接着是《动
摇》、《追求》等。恰在这时,陈望道来访。陈望道望着茅盾由于长期不出门而变得虚弱的身体,说:“天这么热,闷在小楼里,会弄出病来的。何不到日本去一下,换换环境?”茅盾夫妇一听,认为有道理。在陈望道的帮助下,茅盾办妥了一切赴日手续,并与陈望道一个叫秦德君的女学生同行。
7月初,他们到东京后,两人住的地方距离不远,因为都是单独来到陌生地,因此两人来往密切,那时,思想苦闷、心情孤独的茅盾很需要得到感情上的安慰。在这种心情下,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消息传到了上海,孔德沚起先不相信,后经证实,便大哭一场。婆婆劝她:“茅盾会回心转意的。”婆婆的估计没有错。1930年,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便分手了。
患难与共
在抗战的纷乱中,茅盾一家到了香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迫害,他们又逃到了新疆。后又离开了新疆,投奔延安。
在延安的日子里,刚从黑暗里过来的茅盾夫妇,心情开朗,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他们还是决定在延安长期住下。但是,党中央考虑到茅盾的声望和影响,决定让茅盾去重庆工作。那天,张闻天来征求意见时,茅盾一听是组织决定,欣然同意,并将孩子留在延安。从此夫妇俩历尽艰辛广路风尘,但两人始终站在革命的战斗行列,共同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茅盾夫妇心潮澎湃。茅盾一家,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三位亲人的生命:茅盾的胞弟沈泽民、女儿沈霞、女婿萧逸。
在中央的安排下,茅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孔德沚见许多女同志都走上工作岗位,羡慕不已,于是她向周恩来总理要求工作。周恩来听后,对她说:“好,我给您安排一个对您最重要也是最合适的工作——照顾好茅盾同志。他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今后要他为新中国描绘蓝图,为新中国做出新的贡献。您要好好照顾他,这是党交给您的任务,这比您做任何工作都重要!”孔德沚址认真地记住了周恩来交给的任务,全力料理家务,让茅盾全力投入工作中。
“文革”开始了,茅盾靠边了,还被抄了家。孔德沚担心不已。她发现茅盾台灯的灯架是一个裸体女神的塑像。孔德沚担心会给茅盾带来麻烦,于是她连忙给裸体女神做了件连衣裙穿上。儿媳好奇地问她时,孔德沚却正色道:“这是‘四旧,不让用,丢了可惜,这样穿上衣服,免得麻烦。”
在这场劫难中,孔德沚糖尿病复发了,卧床不起。此时,70多岁的茅盾常常迈着蹒跚的步子,跑上跑下地侍候夫人。一天夜里,孔德沚翻个身,不慎从床上跌落到地上,却无力爬上床。茅盾想扶她起来,但终因体力不济,没扶起她。这时,夜深灯昏,茅盾只好陪着妻子坐在地上等天亮!直到早上儿媳上班,才打电话让她来,一起把孔德沚扶上床。后来,孔德沚不得不去住院治疗。
1970年1月29日凌晨,医院来电话,孔德址已经谢世。茅盾闻讯,赶到医院太平间,颤抖着亲手替老伴揩身换衣。他望着夫人紧闭的双眼,禁不住放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