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白杨树

2016-03-18

当代作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

茅盾(1896(丙申年).7.4 - 1981.3.27),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他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亦即时局稍稍平稳时,他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1]

中文名 沈德鸿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浙江嘉兴桐乡

逝世日期 1981年3月27日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 《子夜》,《林家铺子》,《蚀》三部曲,《鼓吹集》等

笔名 郎损、蒲牢、沈余、微明

别名 字雁冰,笔名茅盾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96年7月4日

职业 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成就 新文化运动先驱 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

外文名 Shen Dehong

字 雁冰

茅盾生平经历

茅盾谋生开始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小说月报出版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 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1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参加革命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5月10日,沈雁冰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17日,31日和10月24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73、175和196期继续刊载,这是1924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之后沈雁冰为了对无产阶级艺术的各个方面试作探讨,同时也清理自己过去的文学艺术观点而写的。

五卅运动爆发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

1928年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31年~1939年之间

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3年,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子夜》。这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起10 年的时间里,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

1940年~1948年5月之间

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

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3月,抗战胜利后,茅盾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

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1983年始《全集》被收录

1983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他的作品《森林中的绅士》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
茅盾不怕被骗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茅盾手稿管窥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茅盾文革期间撰写回忆录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